放射性水处理工艺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核废水处理工艺及技术介绍核废水是指在核能发电、核科研和核医疗等活动中产生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由于核废水的特殊性质,其处理过程需要采用特殊的工艺和技术。
本文将介绍核废水处理的常用工艺和技术,并探讨其优缺点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物理处理工艺1. 沉淀沉淀是将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转化为固体沉淀物的过程。
常用的沉淀剂包括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
通过沉淀,可以将大部分放射性核素从废水中去除,但对于一些溶解度较高的核素,沉淀效果较差。
2. 过滤过滤是利用滤料将核废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截留下来的过程。
常用的过滤材料包括砂石、活性炭等。
过滤可以有效去除核废水中的悬浮物和颗粒物,但对于溶解性核素的去除效果较差。
二、化学处理工艺1. 离子交换离子交换是利用具有特定功能的树脂吸附核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的过程。
树脂具有选择性吸附的特性,可以有效去除核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
然而,离子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树脂也需要进行处理,以防止二次污染。
2. 萃取萃取是利用有机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将核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转移到有机相中的过程。
通过萃取,可以实现对核废水中放射性核素的高效去除。
然而,萃取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也会产生二次污染问题。
三、生物处理工艺1. 生物吸附生物吸附是利用生物材料对核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吸附的过程。
常用的生物吸附材料包括微生物、藻类等。
生物吸附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优点,但需要注意生物材料的再处理问题。
2. 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对核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进行吸收和转化的过程。
通过种植适应性强的植物,可以将核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富集到植物体内,从而实现对核废水的净化。
然而,植物修复过程中植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处理效率较低。
四、高级氧化技术高级氧化技术是指利用强氧化剂对核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氧化降解的过程。
常用的高级氧化剂包括臭氧、过氧化氢等。
高级氧化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反应速度快的优点,但操作复杂,成本较高。
放射性废水处理的方法放射性废水的主要去除对象是具有放射性的重金属元素,由于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周期不可改变,因此处理放射性废水一般遵循2个基本原则:(1)通过稀释和扩散处理达到无害水平,这主要适用于极低浓度的放射性废水;(2)将放射性废水浓缩并与人类生活环境隔离后,任其自然衰减,这一点适用于任何浓度的放射性废水.与此相关的处理技术,包括化学沉淀法、气浮法、生物处理法、蒸发法、离子交换法、吸附法、膜法、磁-分子法、惰性固化法、零价铁渗滤反应墙技术等。
1、絮凝沉淀法絮凝沉法法依靠絮凝剂使溶液中的溶质、胶体或悬浮物颗粒凝聚为大的絮凝体,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由于其经济高效的特点,目前已广泛用于废水处理、食品、化工、发酵工业等诸多领域。
向废水中投放一定量的絮凝剂(如硫酸钾铝、铝酸钠、硫酸铁、氯化铁等),通过絮凝剂的吸附架桥、电中和等物理化学作用与废液中微量放射性核素及其他有害元素发生共沉淀,或凝聚成细小的可沉淀的颗粒,并与水中的悬浮物结合为疏松绒粒,从而吸附水中的放射性核素。
2、生物处理法生物处理法包括植物修复法和微生物法。
植物修复是指利用绿色植物及其根际土著微生物共同作用以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种新的原位治理技术。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适用于植物修复技术的低放核素主要有137Cs,90sr,3H,238Pu,239Pu,240Pu,241Pu及U 的放射性核素,适用的生物修复技术类型主要有人工湿地技术、根际过滤技术、植物萃取技术、植物固化技术、植物蒸发技术.几乎水体中所有的铀都能富集于植物的根部。
适用的生物修复技术类型主要有人工湿地技术、根际过滤技术、植物萃取技术、植物固化技术、植物蒸发技术。
3、吸附法吸附法是用多孔性的固体吸附剂处理放射性废水,使其中所含的一种或数种元素吸附在吸附剂的表面上,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在对放射性废液的处理中,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沸石、膨润土等。
其中沸石价格低廉,安全易得,与其他无机吸附剂相比,沸石具有较大的吸附能力和较好的净化效果,沸石的净化能力比其他无机吸附剂高达10倍.近年来,国内外已将沸石应用于放射性废水处理,研究发现,斜发沸石对于放射性物质137Cs的选择性比其他的碱元素和碱土元素阳离子高得多.利用天然沸石除去放射性废物中半衰期较长的90Sr,137Cs,而且通过熔化沸石可以使这些核素长久固定在沸石晶格内,不会造成扩散污染,甚至可以回收含90Sr的结晶盐。
核电站废水处理工艺随着核电站建设和运行的增加,废水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
核电站废水处理工艺是确保核电站排放的废水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介绍核电站废水处理工艺的原理和常用方法。
一、核电站废水的特点核电站废水主要包括冷却水和放射性废水两种类型。
冷却水是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使用的循环冷却水,其中含有一定的放射性物质和化学物质。
放射性废水是核电站运行和维护过程中产生的含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这两种废水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需要采用专门的工艺进行处理。
二、核电站废水处理工艺1. 冷却水处理工艺冷却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沉淀、过滤和消毒等步骤。
首先,将冷却水经过沉淀池,利用重力作用沉淀悬浮物和部分放射性物质。
然后,将沉淀后的水进行过滤,去除残余的悬浮物和放射性物质。
最后,对过滤后的水进行消毒,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2. 放射性废水处理工艺放射性废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浓缩、沉淀、离子交换和膜分离等步骤。
首先,将放射性废水经过浓缩,将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缩到一定程度。
然后,将浓缩后的废水进行沉淀,使放射性物质沉淀下来。
接下来,利用离子交换技术,去除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
最后,通过膜分离技术,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使废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三、核电站废水处理工艺的优势和挑战核电站废水处理工艺具有以下优势:首先,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确保排放的废水符合国家标准;其次,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较小,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再次,处理工艺相对成熟,技术可靠。
然而,核电站废水处理工艺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需要进行安全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其次,废水处理工艺的运行和维护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此外,废水处理工艺还需要满足国家和国际的严格安全标准,对工艺设计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核电站废水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核电站废水处理工艺不断发展和完善。
核污染排放水
核污染排放水(Nuclear Pollution Water)通常是指核能发电、
核武器生产、核医学等活动中所产生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核污染排放水可能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如放射性碘、锶、铯等。
核污染排放水的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保问题,因为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有潜在的危害。
通常,核污染排放水的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 浓缩和沉淀:通过沉淀剂和离心机等设备将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缩沉淀,以减少废水的体积。
2. 离子交换:通过吸附剂将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吸附到材料表面,从而使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减少。
3. 反渗透:利用半透膜将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分离出来,以减少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浓度。
4. 蒸发浓缩:通过蒸发将废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放射性物质更加浓缩,便于处理。
5. 核燃料循环:利用核燃料的再处理技术,将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回收利用,减少核废料的产生。
需要注意的是,核污染排放水的处理是一个复杂而昂贵的过程,并且需要高水平的安全措施。
因此,核能站、核医院等单位必
须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排放标准,以确保废水排放对环境和公众安全的影响最小化。
同时,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应加强监管和合作,共同应对核污染排放水带来的环境挑战。
核污染水的正确处理方法核污染水的处理方法1、放射性沉淀:通过加入沉淀剂,使放射性物质沉淀下来,从而将大部分放射性物质从废水中去除。
这是一种常用的核废水处理方法,适用于处理含有放射性核素的废水。
2、离子交换:通过将废水与离子交换树脂接触,使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与树脂发生吸附和交换反应,从而将核素分离出来。
离子交换是一种高效的核废水处理技术。
3、浓缩和蒸发:通过将废水进行浓缩,使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增加,然后将其蒸发掉,从而达到降低废水体积和排放浓度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处理中、低浓度的核废水。
4、反渗透:反渗透是一种通过膜分离的方法,将废水中的溶质和污染物与水分离,通过高压把水分子压榨出来,从而达到去除放射性核素的目的。
反渗透是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技术。
5、光催化氧化:利用特定的光催化剂和紫外光照射来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放射性核素。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无二次污染和可再生的特点。
6、生物处理:通过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群,将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从而达到净化的效果。
生物处理适用于含有有机物质的核废水。
核污染的防治措施1、严格控制能引起核污染的原料生产加工使用。
2、通过立法限制核的使用和核原料的买卖、交易。
3、使用核能源要确定其安全性,以安全最大化为原则。
4、加快核能的科技研究,更深入的了解其原理,以更好的掌握和利用核能。
5、避免核战争。
约束有核国家关于核武器的研制和开发。
6、进行核试验和开发核能,应尽量使之在比较偏僻的地方进行,如果有事故,使其造成损失最小。
核污水需要多少年消失核污水不会完全消失,它需要数百年才能减少到安全水平。
核污水,顾名思义就是含有放射性的污水。
如核泄漏事故中产生的高放射性废水,或者与核燃料直接接触的冷却水等。
专家表明,核污水不等于核废水。
核污水危害更大,含包括氚在内的64种核放射性物质。
核污水有辐射吗核污水有辐射。
核污水中含有放射性同位素,如氚、锶、碘等,它们的放射性使得核污水具有辐射性。
核废水处理技术净化放射性废水的方法核废水是指核设施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由于核废水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危害,必须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进行净化。
以下将介绍两种常见的核废水处理技术:离子交换法和反渗透法。
离子交换法是一种常见的核废水处理技术,通过固液分离和吸附作用将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去除。
该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固液分离和吸附。
固液分离是将废水中的悬浮颗粒通过沉淀、过滤等方法去除,以减小离子交换材料的负荷。
通常可以采用沉淀池、混凝等方法使悬浮颗粒团聚沉淀或加药使其凝结聚集后进行过滤。
吸附是将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通过吸附剂吸附,将其去除。
通常使用的吸附剂有树脂、活性炭等。
离子交换树脂是一种高效的吸附剂,能够选择性地吸附废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如锶、铯等。
吸附树脂通常以颗粒的形式存在,可以通过固定床、动态混合等方式与废水接触,实现物质的传递和去除。
吸附剂饱和后,可以通过再生或更换的方式进行处理。
反渗透法是另一种常见的核废水处理技术,通过自然渗透压差和半透膜的选择性分离作用,将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去除。
反渗透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预处理、反渗透和浓缩液处理。
预处理是为了去除废水中的悬浮颗粒、有机物等杂质,以保护反渗透膜的运行,可采用沉淀过滤等方式进行。
反渗透是将预处理后的水通过半透膜,利用水的自然渗透压差实现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的分离。
半透膜具有选择性透过水,而阻止离子的特性,可以将废水中的离子和放射性物质拦截在膜外,获得净化的水。
浓缩液处理可采用射流喷嘴、膜浓缩等方式进一步处理反渗透后的浓缩液,以回收溶液中的有用成分。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技术可以与离子交换法和反渗透法结合使用,以提高核废水的处理效果。
例如,化学沉淀法可以通过加入相应的沉淀剂,将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转化为固态沉淀物,从而实现去除。
气浮法可以通过注入气体和加入药剂,使微小气泡与废水中的悬浮物质结合并浮起,然后采取相应的固液分离手段进行处理。
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
放射性废水处理技术
1 放射性废水来源
放射性废水主要来自诊断、治疗过程中患者服用或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后所产生的排泄物,分装同位素的容器、杯皿和实验室的清洗水,标记化合物等排放的放射性废水。
2 放射性废水的水质水量和排放标准
1 放射性废水浓度范围为3.7×102Bq/L~3.7×105Bq/L。
2 废水量为100~200L/床.d。
3 医院放射性废水排放执行新制定的《医疗机构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在放射性污水处理设施排放口监测其总α<1 Bq/L,总β<10 Bq/L。
3 放射性废水系统及衰变池设计
1 放射性废水应设置单独的收集系统,含放射性的生活污水和试验冲洗废水应分开收集,收集放射性废水的管道应采用耐腐蚀的特种管道,一般为不锈钢管道或塑料管。
2 放射性试验冲洗废水可直接排入衰变池,粪便生活污水应经过化粪池或污水处理池净化后再排入衰变池。
3 衰变池根据床位和水量设计或选用。
4 衰变池按使用的同位素种类和强度设计,衰变池可采用间歇式或连续式。
5 间歇式衰变池采用多格式间歇排放;连续式衰变池,池内设导流墙,推流式排放。
衰变池的容积按最长半衰期同位素的10个半衰期计算,或按同位素的衰变公式计算。
6 衰变池应防渗防腐。
4 监测和管理
1 间歇衰变池在排放前监测;连续式衰变池每月监测一次。
2 收集处理放射性污水的化粪池或处理池每半年清掏一次,清掏前应监测其放射性达标方可处置。
辐射废水处理
辐射废水处理是指对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废水进行处理,以减少或消除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辐射废水通常来自核设施、医疗机构、实验室等场所,其中可能含有放射性同位素、核污染物等。
辐射废水处理的目标是降低废水中放射性物质的浓度,使其符合环境排放标准或回收利用。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放射性物质的沉淀和过滤:将废水加入沉淀剂,使放射性物质沉淀出来,然后经过过滤处理,将沉淀物分离出来。
2. 离子交换:使用含有特定离子交换树脂的装置,将放射性物质与树脂上的离子进行置换,以实现分离和去除。
3. 逆渗透:通过半透膜的作用,将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分离出去,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
4. 蒸发浓缩:将废水加热蒸发,使水分蒸发掉,放射性物质留在溶液中,从而实现物质的浓缩和分离。
5. 高温处理:将废水加热至高温,使放射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转化为不活跃的物质,然后通过冷却处理将其分离。
辐射废水处理需要进行严格的操作和监测,以确保处理的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处理后的废水也需要符合相关的法规和标准,确保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降到最低。
氚水处理技术
氚水处理技术是一种利用氚酶进行水处理的技术。
氚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自然界中以稳定的氚气体形式存在。
氚水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将含有氚的水与氚酶反应,将氚转化为稳定的氢形式,并将其从水中去除。
氚酶是一种特殊的酶,它能够催化氚与水反应,生成氛围中的稳定氢。
氚水处理技术利用这种酶的特性,将含有氚的水与氚酶接触一段时间,使氚被催化转化为氢,并从水中去除。
氚水处理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 高效去除氚:氚酶反应速度较快,能够高效地将水中的氚转化为氢,从而去除水中的氚。
2. 环保无污染:氚水处理技术只是将氚转化为氢,不产生有害废物,对环境无污染。
3. 经济实用:氚水处理技术使用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的水处理工程。
4. 安全可靠:氚水处理技术通过酶催化反应进行,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药剂,安全可靠。
氚水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核工业、核能研究机构以及其他需要净化水源中氚的行业。
这项技术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中的氚,提高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氚水处理技术还可以用于核物质的分离和回收,有助于提高核能利用效率。
放射性废水处理放射性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应尽可能作出安全的处理并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使它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危害减轻到最低限度。
放射性废水按所含的放射性浓度可分为两类,一类为高水平放射性废液,一类为低水平放射性废水。
前者主要是核燃料后处理第一循环产生的废液,而后者则产生于核燃料前处理(包括铀矿开采、水冶、精炼、核燃料制造等过程中产生的含铀、镭等的废水)、核燃料后处理的其他工序,以及原子能发电站,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机构、医院、工厂等排出的废水。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建议按放射性浓度水平将放射性废水分为五类,其处理方法以及处理装置屏蔽要求见表。
放射性核素用任何水处理方法都不能改变其固有的放射性衰变特性,其处理一般按两个基本原则:①将放射性废水排入水域(如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通过稀释和扩散达到无害水平。
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极低水平的放射性废水的处理。
②将放射性废水及其浓缩产物与人类的生活环境长期隔离,任其自然衰变。
这一原则对高、中、低水平放射性废水都适用。
浓缩处理有化学沉淀、离子交换、蒸发、生物化学、膜分离、电化学等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前三种。
放射性废水的处理效果,通常用去污系数(DF)和浓缩系数(CF)表示。
前者的定义是废水原有的放射性浓度C0与其处理后剩余放射性浓度C之比,即DF=C0/C;后者的定义是废水的原有体积与其处理后浓缩产物的体积之比,即CF=V原水/V浓缩。
蒸发法、离子交换法和化学沉淀法的代表性去污系数的数量级分别为104~106、10~103和10。
化学沉淀法使沉淀剂与废水中微量的放射性核素发生共沉淀作用的方法。
最通用的沉淀剂有铁盐、铝盐、磷酸盐、高锰酸盐、石灰、苏打等。
对铯、钌、碘等几种难以去除的放射性核素要用特殊的化学沉淀剂。
例如,放射性铯可用亚铁氰化铁、亚铁氰化铜或亚铁氰化镍共沉淀去除;也可用粘土混悬吸附──絮凝沉淀法去除。
放射性钌可用硫化亚铁、仲高碘酸铅共沉淀法等去除。
放射性碘可用磺化钠和硝酸银反应形成碘化银沉淀的方法去除;也可用活性炭吸附法去除。
放射性水处理工艺
放射性水处理工艺
一、离子交换工艺
离子交换技术在PWR 一回路的补给水制备、冷却剂净化、废水
处理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二回路系统中,还用来处理凝结水和蒸汽发生器的排污水。
最常用的有机合成离子交换树脂(又称骨架)是由苯乙烯与二
乙烯苯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
在聚合体骨架上引进各种基团,即得到不同性能的离子交换树脂,其中强酸与强碱树脂已在核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1、离子交换过程
若将含合有B ±离子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以一定速度通过结构为
R-A ±型树脂床,则有下面离子交换过程:
±±±±+-⇐⇒+-A B R B A R
其中,R 为不溶性树脂本体;A ±为交换基团中能够发生交换作用的离子;B ±为溶液中的交换离子。
2、净化效率与去污因子
♦ 净化效率与去污因子用以衡量离子交换树脂床的功效。
♦ 净化效率η:流经树脂床后,溶液中核素被去除的份额:
100
100121⨯-=c c c η 式中,c 1、c 2分别为树脂床进出口溶液中的核素浓度,或进出口料液的比放射性。
♦ 去污因子DF :树脂床进出口料液中特定核素的浓度或放射性
强度之比:
2
1c c DF = (虽然人们常用DF 表示离子交换系统的性能,但在核电厂中树
脂饱和常常不是决定树脂更换的主要因素,而决定因素往往是树脂床的辐射剂量过大或树脂层压降过高。
)
3、放射性核素的离子交换过程
一般了解。
(废水处理系统中,设置离子交换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去除微
量的放射性核素。
在带硼运行反应堆中,离子交换过程往往是在含有常量浓度的阳离子(如,Li +、NH 4+)和阴离子(如,硼酸离子)溶液中进行的。
)
4、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
一般了解。
(在树脂达到饱和(或失效)后,需进行再生,将已交换上去
的杂质离子洗脱,并代之以新的H +或OH -离子,使之重新获得离子交换能力。
常用的再生方法是化学药剂法,又称酸、碱再生法。
再生实际上是交换过程的逆过程,如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反应为:
3333NO M H SO R HNO M SO R **+-→+-
另外,为防止PWR 一回路不锈钢材料的氯离子应力腐蚀,阴树脂宜用硝酸再生。
)
5、废水处理
水质较纯净、放射性水平较低的废水可以直接用离子交换法处理;而放射性水平较高的废水则需先经蒸发、冷凝及冷却,而后再用离子交换处理。
二、蒸发工艺
蒸发是处理放射性废水的主要手段。
蒸发是通过加热方法使溶剂沸腾,从而使挥发性与非挥发性溶质分离的方法。
经过蒸发,放射性废水大部分转化成干净的二次蒸汽冷凝液,可以排放或复用,浓缩液可以进行固化处理。
蒸发对于非挥发性核素的去除效率很高,但成本较高,多数情况下仅限于处理放射性较高的废水。
蒸发单元一般由预热器、蒸发器、雾沫去除器、冷凝器构成。
典型蒸发装置:U型管卧式蒸发器。
三、超细过滤工艺
有:足够的强度、耐腐蚀性和辐照稳定性、具有足够的过滤杂质负荷量、易于再生、运行阻力小、制造方便、价格低廉等。
典型过滤介质:烧结微孔过滤介质、磁过滤器。
四、膜分离工艺
反渗透与电渗析法都属于膜分离工艺(或称隔膜分离技术)。
该技术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
它们多用于常温水处理,设备紧凑简单、效率高、运行方便,在工业废水净化、海水淡化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还有一些燃料电池技术与此技术有一定关系。
现在,在放射性废水处理方面也已得到应用。
美国已将反渗透工艺列入水冷堆废水处理的标准设计,而电渗析工艺也在一些核工业废水处理中得到应用。
用一种能令水透过而不让溶质通过的薄膜,将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隔开,稀溶液中的水会透过薄膜而进入浓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渗透现象,两侧液面的静压差称为渗透压。
如果在浓溶液臆测加上超过渗透压的压力,就会产生渗透的反过程,浓溶液的水透过半透膜进入稀溶液,此即反渗透。
间分别放入只让阳离子(近阴极处)与只让阴离子通过(近阳极处)的选择性离子透过膜,则水中的阴、阳离子分别在电场作用下向阳、阴电极迁移。
将浓室与淡室的水分别引出即得到浓水与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