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3.了解重庆谈判的意义和影响。
4.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七七事变的发生背景、过程和影响。
2.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三、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的态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用谜语的方式提出问题:“什么事情,从东北开始,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历时八年,终于迎来了胜利?”引导学生思考。
(2)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和过程,简述日本占领中国的情况。
2. 呈现(20分钟)(1)介绍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事件,例如平型关战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
(2)通过图表呈现全民族抗战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了解战争局势的变化和重大事件的发生。
3. 讨论(30分钟)(1)讨论重庆谈判的意义和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国共合作和国家日益强大的形势。
(2)通过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同人的不同立场。
4. 思考(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避免重蹈覆辙。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高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5. 练习(20分钟)(1)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或互联网查询相关资料,完成一篇抗日战争的小论文。
(2)分组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五、作业布置(1)课上练习未完成的作业。
(2)完成一篇关于国共合作的小论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深入了解了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掌握了重要事件和发展历程,理解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不同人的不同立场。
同时,通过组织讨论和思考,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事件和提高历史事件的意识和思考能力。
但是,本课收到时间限制,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反馈。
为此,建议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创造更多的互动和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开始全民族抗战的历史事件。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卢沟桥事变的过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经过和重大战役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和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对抗日战争的背景、经过和重大战役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掌握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掌握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的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和影响,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研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讲解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的课件。
3.图片和视频资料:与本课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
4.练习题:针对本课内容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教学设计《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重点掌握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以及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斗争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比较陌生。
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具备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可能对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产生浓厚兴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全民族抗战的兴起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理解历史意义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情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兴起;2.难点: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真实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授法:教师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知识点;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历史事件,提高分析历史的能力;4.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回顾九一八事变,激发学生对七七事变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引导学生了解事变的过程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共同解决问题。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共合作领导下,团结一致,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抗战历程。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壮丽画卷。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对国共两党的历史矛盾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重大战役还比较感兴趣,可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过程,认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意义。
3.通过对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及其伟大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七七事变的发生和全民族抗战的紧张气氛。
2.讲授法: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全民族抗战的过程,以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图片、视频、PPT等。
3.学生活动材料:分组讨论的表格、卡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七七事变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重大事件,让学生了解七七事变的发生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抗战。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团结一致,英勇抵抗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对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争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学习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理解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内涵。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展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理解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历史论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七七事变?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如佟麟阁、赵登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如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
每组选取一个讨论主题,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开始?”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日救亡运动。
课题:19课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展示:展示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图片,如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照片等。
2. 问题引导: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 请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历史史实分析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发生的七七事变,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抗日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七七事变的细节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不够清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地点、人物等具体信息容易混淆,需要通过详细的历史资料和图片来帮助记忆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抗日战争中的英雄人物和战役可能比较感兴趣,可以结合电影、故事等资源进行教学。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2.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合作与斗争。
3.掌握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影响。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
3.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
2.案例分析法:通过介绍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役和英雄人物,让学生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
3.图片展示法:利用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的背景。
4.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历史资料和图片:收集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相关的资料和图片。
2.教学视频:准备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七七事变的过程、全民族抗战的意义等内容。
4.小组讨论指南: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七七事变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引发对七七事变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结日本杀戮手段的方式。
通过一系列数字说明这一行为是毫无人性的。
三探究释疑师友合作: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简单叙述此事
件的经过,并谈谈你对此事件的感触是什么?
南京大屠杀日
军占领南京后六周之
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
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
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正视历史,承认错
误,积极为推动世界的
和平与发展作出贡
献。
不要忘记历史,要
吸取历史的教训,要面
对未来,要建立中日互
信,要由营造和平平等
的中日关系。
四、互
助提
高
略
五总结归纳1、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
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开始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高涨的情况下,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3、南京大屠杀:1937年底,日军在南京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据战后远东军事法庭统计,六周内共屠杀中国人民30多万人。
板书设计一、血染卢沟桥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二十九路军坚决抵抗
3、影响: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二.淞沪会战
三、南京大屠杀
1、八一三事变:占领上海
2、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