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142.00 KB
- 文档页数:10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可分为近期毒性反应和远期毒性反应两大类。
近期毒性反应一般指发生于给药后4周内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又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大类。
一、局部反应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局部渗漏引起的组织反应或坏死及栓塞性静脉炎,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
一旦疑有外渗发生,应采取:1、停止输液2、限动肢体3、回抽外渗药物4、拔针5、外渗部位避免施压6、有指针时按不同药物,局部使用解毒剂7、按不同药物局部冷敷或热敷8、抬高肢体9、报告和记录10、局部用中药或硫酸镁。
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药物应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均有意义。
使用PICC对防止药物外渗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全身反应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种。
局部反应表现为沿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或红斑,常见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如静脉使用氢化可的松或生理盐水后仍可继续用药,但速度宜慢。
在用药开始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颜面潮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需立即停止输液并作相应处理。
2.发热如以低剂量做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及时补液,使用退热剂及激素,可避免严重后果。
3.造血系统反应由于半寿期的不同,最初常表现为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的减少,其次是血小板的减少,严重时血红蛋白也降低。
仅有少数药物没有或少有骨髓抑制。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患者个体骨髓储备能力关系密切。
用药前有肝病、脾亢、接受过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或过去曾行放/化疗者更易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对于停药后2-3周恢复。
4.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食欲不振为化疗最初反应,出现于化疗后1-2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孕酮类药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恶心和呕吐目前用于止吐的药物主要有5-HT3受体拮抗剂、胃复安、地塞米松、氯丙嗪等。
目前常用5-HT3受体拮抗剂单用或联合地塞米松,可加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2.1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2.1.1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口炎等。
恶心呕吐是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早期毒性反应,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体重减轻等症状。
粘膜炎是由化学治疗药物引起的,它能损害增生和活跃的粘膜上皮组织,引起口炎、喉咽炎、胃肠道水肿和严重腹泻、便秘甚至出血性腹泻。
2.1.2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造血系统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白细胞减少症,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最常见的,其次是血小板减少症,血红蛋白在严重的情况下也会受到影响。
严重的骨髓抑制可导致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骨髓抑制是由于骨髓中的血细胞前体活性降低所致。
血液中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
血液中的血细胞寿命短,需要不断补充。
为了达到及时补充的目的,干细胞作为血细胞的前体必须迅速分裂。
化疗常导致正常骨髓细胞的抑制。
表现为血红蛋白、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出血。
2.1.3肝脏毒性肝脏是机体代谢的枢纽,也是许多抗肿瘤药代谢的重要器官。
因此肝脏毒性是抗肿瘤药物较常见的毒性反应,主要包括:肝细胞功能障碍、静脉闭塞性肝病(VOD)、慢性肝纤维化等。
其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及化学性肝炎等。
抗肿瘤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引起急性的肝功能异常,随着肝细胞的损害,血清转氨酶升高,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变性、胆汁淤积。
2.1.4神经系统毒性肝脏是机体的代谢中枢,也是许多抗肿瘤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
因此,肝毒性是抗肿瘤药物常见的毒性反应,包括肝细胞功能障碍、静脉闭塞性肝病(VOD)、慢性肝纤维化等。
其表现为:血清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和化学性肝炎。
抗肿瘤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直接导致急性肝功能不全。
随着肝细胞的损伤,血清转氨酶升高,并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变性和胆汁淤积。
2.2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2.2.1药物作用药物的化学成分和化学结构不同,因此其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不同,不良反应的表现也不相同。
肿瘤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611730随着医学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技术的突破,肿瘤治疗手段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和改进。
从传统的手术、放疗到现代的免疫疗法和靶向药物治疗,医学界已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使得许多肿瘤患者得到了更好的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
然而,每种治疗手段都有其固有的风险和局限。
特别是在药物治疗中,不良反应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这些反应可能表现为身体不适、消化系统问题、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深入了解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并学习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更可以大大减少药物对患者身体和心理的负担。
此外,与医生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和调整治疗方案也是保障治疗成功的关键。
1.肿瘤用药的常见不良反应肿瘤用药在为患者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首先,骨髓抑制是许多抗肿瘤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当药物抑制骨髓,可能会导致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的数量下降,从而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出现贫血症状或增加出血的风险。
其次,消化系统也是药物作用的重点,患者可能会经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食欲丧失,这不仅影响患者的饮食摄入,还可能对身体的整体健康造成影响。
此外,皮肤反应也不容忽视。
药物可能导致皮疹、脱发或是手足综合症,这些反应不仅可能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造成打击。
最后,神经系统反应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领域。
药物可能会引起感觉异常,如麻木或刺痛,甚至可能影响记忆力和引发头痛。
这些反应无疑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影响。
2.如何处理不良反应对于肿瘤用药的不良反应,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不适并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对这几点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的详细描述:2.1 骨髓抑制:当药物导致骨髓受到抑制时,监测血常规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血细胞计数的异常都应被及时识别,这样医生可以迅速作出调整,如暂停药物或调整剂量。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Ⅰ目的为安全、正确地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Ⅱ范围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学部、医务部。
Ⅲ规程一、局部反应有些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长春碱类、葸环类、丝裂霉素和氮芥:等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使用时应予重视,预防为主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一)栓塞性静脉炎:其表现为注入化疗药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处理: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避免直接推注药物,而将化疗药物稀释后静注或静滴,然后采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充分冲洗输液血管,以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如需多次用药或患者静脉过细,均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保留导管,使患者减少多次穿刺之痛苦,提高其的生活质量。
(二)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漏人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
如漏药当时未作处理,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待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处理:1.及时发现:当化疗药漏于皮下时患者即刻感到局部明显疼痛,此时应立即停注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完输液管道内的化疗药物,拔出针头,重新选择其他血管穿刺输液;2.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作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的浓度,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根据化疗药物的特性予以冷敷或热敷。
(三)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处理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可使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和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给患者带来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而后两项十分重要。
1.药物外渗的预防,具体措施如下:1.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1.2输注化疗药的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取得从事化疗的证明,按制定的方案进行化疗。
1.3以适量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判定标准
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判定标准主要基于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
通常,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级别:
1. 0级:无不良反应。
2. 1级:轻度不良反应,患者有明显不适,但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和活动。
3. 2级:中度不良反应,患者有明显不适,影响正常生活和活动。
4. 3级:重度不良反应,患者有严重的不适,需要立即停止治疗并进行干预。
5. 4级: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需要紧急治疗。
除了严重程度外,不良反应的发生频率也是重要的判定标准。
通常分为以下几级:
1. 罕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1%。
2. 偶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至10%之间。
3. 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在10%至50%之间。
4. 非常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大于50%。
对于不同的药物和不良反应类型,判定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肿瘤药物时,应该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及时向医生报告任何不适或异常反应,以确保得到适当的治疗和管理。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可以分为两大类:急性反应和慢性反应。
急性反应主要发生在用药初期,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泻、便秘、口腔溃疡、脱发、皮肤过敏等。
慢性反应主要发生在长期用药后,常见的包括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心脏毒性、肺毒性等。
正确的观察和处理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实现:1.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抗肿瘤药物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体温升高、心率增加、呼吸困难等。
定期监测这些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注意观察神经系统反应:抗肿瘤药物常常会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炎、感觉异常等。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躯体感觉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3.注意口腔护理:抗肿瘤药物可能引起口腔溃疡,影响患者的进食和口粮摄入。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口腔护理产品。
4.自我观察肠道反应:腹泻和便秘是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应密切注意自己的排便情况,并及时向医生汇报。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合理饮食和使用轻度泻剂。
5.肝功能监测:抗肿瘤药物可能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6.合理管理脱发:脱发是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患者可以采取稍微温和的洗发水、使用柔软的刷子,并避免使用热风吹风机和热烫器等方式减少对头发的伤害。
7.保护心脏功能:一些抗肿瘤药物可能对心脏产生毒性作用,引发心脏相关问题。
患者应注意观察自己的心脏情况,如心悸、呼吸困难等,如有异常应立即就医。
总之,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和处理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和医生应密切合作,定期检查,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南引言在抗肿瘤药物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常见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南阳市肿瘤医院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病,肿瘤除了外科诊疗以外,肿瘤内科治疗,特别是综合诊疗研究应用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向,可控制消除对肿瘤病人威胁最大的转移病灶,近年来肿瘤内科诊疗发展迅速,药物方法和适应范围继续扩大,所以了解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护理非常重要,即可以提高病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又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
常见抗肿瘤药的不良反应:局部反应,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肝肾损伤、心肺毒性、出血性膀胱炎、神经毒性。
其他不良反应:听力减退、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变形、皮疹、粘膜炎、发热、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组织坏死、过敏反应、流感样症状、放射反应重现、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胰腺炎、低血纳、低血钙、低血糖、高血糖、骨质疏松、白内障、影响生育等。
不良反应的护理:一、局部反应:1、栓塞性静脉炎,处理可选择粗大静脉遵医嘱使用化疗药,需多次用药或病人静脉过细者可采用留置针、PICC,这样不仅不会引起静脉炎,而且减少了多次穿刺之痛苦。
2、局部组织坏死:重在预防原则上化疗药物一点也不能渗在组织中,药液外渗可引起皮肤坏死溃疡经久不愈。
处理:⑴要及时发现,病人感到局部疼痛,要停止注射药物,拔出针头。
⑵技术处理:用生理盐水做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或先用注射器抽吸局部的化疗药物,然后再稀释,还可以用生理盐水加地塞米松,局部封闭,最后予以冷敷。
二、胃肠道反应:1、厌食:处理病人饭前散步以增加食欲;少量多餐,吃些高蛋白、高热量食物;食物要多样化;并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也可在进餐时,喝少量啤酒,以增进食欲;两餐之间,可饮用蛋奶饮料。
2、味觉改变:供给病人喜欢吃的食物。
3、恶心、呕吐:要少量多餐,避免饱食;尽量在吃饭时不喝水,不喝汤,饭前或饭后1小时也尽量少喝水或饮料;细嚼慢咽;低脂饮食;饮料中不加糖或甜味品,温度要低些;温热适当饭后1小时不能平卧,可以散步;化疗前1小时不进食或少进食;重度呕吐者应支持治疗,必要时化疗同时给予甲地孕酮或甲孕酮可增进食欲。
· 药物与临床研究 ·262020年 第25期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
抗肿瘤药物在控制肿瘤病症和辅助手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方面一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传统抗肿瘤药物因作用靶点缺乏特异性、对正常细胞毒性较大等问题导致的药品相关不良反应常常给患者带来治疗上的困难和生活质量上的巨大痛苦。
正确合理的使用抗肿瘤药物,积极防治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预后和生活质量改善意义重大[1]。
本次研究中,以本院120例肿瘤患者为例,对患者抗肿瘤药物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并总结,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肿瘤药品不良反应方面的防治信息。
1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期间,使用抗肿瘤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20例为观察对象。
统计患者一般资料,分析不同年龄、不同药物和不同给药方式下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2 结果2.1不同年龄患者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1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48例;最小年龄患者18岁,最大年龄患者89岁,平均年龄(60.95±13.54)岁。
不同年龄阶段,使用抗肿瘤药物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年龄患者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分布情况(n,%)年龄青年中年老年数量16(13.33)50(41.67)54(45.00)2.2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种类分布情况在不同种类抗肿瘤药物中,使用铂类药物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有52例患者,占比为43.33%;使用植物类抗肿瘤药物有3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为28.33%;使用抗代谢类抗肿瘤药物有27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占比为22.50%;有7例患者的不良反应是使用其他类抗肿瘤药物引起,占比为5.83%。
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抗肿瘤药物种类分布情况(n,%)抗肿瘤药物种类例数占比(%)铂类药物5243.33植物类药物3428.33抗代谢类药物2722.50其他抗肿瘤药物75.832.3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情况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中,累及器官涉及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皮肤系统和神经系统。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病例总结中图分类号:r994.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45-01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的化学治疗(简称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现对肿瘤化疗时常出现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应对措施进行总结,指导用药。
市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有抗肿瘤药物相关病例报告106例,均来源医疗机构。
与抗肿瘤药物相关病例报告呈以下特点:一是近年来抗肿瘤药物涉及的病例报告呈增长趋势;二是不良反应表现:骨髓抑制(34%),消化道反应(24%),手足综合征(18%),口腔溃疡与黏膜炎(9.4%),皮肤干燥(7.5%),脱发(5.7%)过敏反应(1.9%)。
患者基本情况:106例病例报告中,男性68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7岁, 65岁以上老年人11例(最大年龄79岁);原患疾病:主要为白血病、骨癌、淋巴癌、肠癌、肝癌、胃癌、肺癌(包括纵隔癌)、乳腺癌、食道癌。
用药情况:病例均为注射用药,患者日用药剂量在规定范围。
大部分单独用药,15例合并用药。
逐例分析,基本排除合并用药影响。
不良反应结果:经停药对症治疗,患者预后情况良好,好转73例,治愈33例,无死亡病例。
在化疗过程中,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总结如下:1骨髓抑制:主要表现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下降。
骨髓抑制常常出现在给药后的7~10 d,但是某些药可出现得更晚,如卡莫司汀、洛莫司汀和美法仑。
应对措施:在每次治疗前必须检查外周末梢血象。
如骨髓功能尚未恢复,酌情减少用药剂量或推迟治疗时间。
对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由此带来的发热患者,给予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相关建议:注意观察有无牙龈出血,皮肤有无出血点,静脉穿刺后有无凝血障碍等现象。
嘱咐病人随气温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2消化道反应: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腹胀、便秘等。
应对措施:对轻度消化道反应,口服多潘立酮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