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建筑及代表人物
- 格式:dps
- 大小:4.76 MB
- 文档页数:6
现代建筑五大师——对格罗皮乌斯、柯布、密斯、赖特、阿尔托的分析内容摘要:瓦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阿尔瓦·阿尔托作为现代建筑的五位大师坚决反对复古,创时代之新,他们的建筑有新功能、新技术,形式符合抽象的几何美学,他们承认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的双重性,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提出了要反对外加装饰的建筑表现形式。
他们确定了现代建筑的为现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关键词:功能空间异同有机人情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初期,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许多国家中复古主义建筑仍然相当流行,并且出现了表现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等流派,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提出和解决当代建筑发展所涉及的许多根本性的问题。
由于战后初期欧洲各国的经济困难状况,促进了讲求实效的倾向,抑制了片面追求形式的复古主义作法;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带来更多的新的建筑类型,要求建筑师突破陈规。
建筑材料、结构和设备方面的进展,促使越来越多的建筑师走出学院派的象牙之塔;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祸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世人心理上引起强烈震动。
人心思变,大战后社会思想意识各个领域内都出现许多新学说和新流派,建筑界也是思潮澎湃。
新观念、新方案、新学派层出不穷。
这一切都未现代建筑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现代主义自30年代起迅速向世界其他各地区传播,终于成为20世纪中叶现代建筑中的主导潮流。
现代建筑派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以德国的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和法国的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欧洲先锋派,他们是现代运动的主力。
另一是以美国赖特为代表的有机建筑派。
此外有一些派别人数并不多单十分重要,他们在建筑观点上特别是在建筑与社会和时代的关系上,赞成欧洲的现代建筑派,也参加了他们发起的CIAM组织,但在设计手法上则倾向于有机性。
建筑大师及作品(现代主义四大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1883年5月18日生,1969年7月5日卒。
格罗皮乌斯原籍德国,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
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
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
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
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
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
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
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
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
第三章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3.1 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并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一起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3.1.1柯布西耶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基础中的形式美学勒·柯布西耶作为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师,他对自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一格。
“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因为它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体块,赞美简单几何体。
”秉承这样的理念,他一直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普通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设计模式。
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体现了他对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精确控制。
正如勒·柯布西耶在1911年写到:“我在几何中寻找,我疯狂般的寻找着各种色彩以及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和金字塔形。
棱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间的平衡能够使正午的阳光透过立方体进入建筑表面,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
”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中,他成功地利用明暗光线的对比,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使用大量的图样产生栩栩如生的视觉效应。
3.1.2柯布西耶的“机器美学”柯布西耶主张在建筑设计中进行“革命”。
他始终强调机器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因为他们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所以更加具有合理性。
他曾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柯布西耶是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主张:“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
转载自:姜飞宏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
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
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
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
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
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
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
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
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
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
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作品-巴伦西亚科学城里斯本车站密尔沃基美术馆雅典奥运会主场馆二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当代建筑主要思潮和流派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Modernism)是20世纪诸多建筑思潮中最重要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思潮。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发生了大动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德法两国成了当时激进建筑思潮最活跃的地方。
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三人是主张全面改革建筑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立新型的设计学校包豪斯,在20年代成为建筑和工艺美术的改革中心。
1923年勒·柯布西耶发表《走向新建筑》提出激进的改革建筑设计的主张和理论。
1927年在密斯主持下,于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展示新型住宅设计的建筑展览会。
1928年各国新派建筑师成立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的组织。
到20年代末,经过许多人的积极探索,一种旨在符合工业化社会建筑需要与条件的建筑理论渐渐形成了,这就是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包括多种流派,各家的侧重点并不一致,创作各有特色。
但从20年代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发表的言论和作品中可见以下一些基本的特征:一、强调建筑随时代发展变化,现代建筑应同工业时代相适应二、强调建筑师应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与经济问题三、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促进建筑技术革新四、主张坚决摆脱历史上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建筑五、发展建筑美学,创造新的建筑风格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在50~60年代达到高潮。
同时,怀疑、批评、责难也开始增多。
1966美国建筑师文丘里(R.Venturi)发表着作:《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本书明确地提出了种种同现代主义建筑原则相反的论点和创作主张。
如果说1923年出版的勒·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是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经典性着作,那么《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可以说是后现化主义建筑思潮的一部最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有着比单纯的喜新厌旧更深刻的原因。
第三章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3.1 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并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一起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3.1.1柯布西耶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基础中的形式美学勒·柯布西耶作为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师,他对自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一格。
“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因为它使我们能清晰地了解体块,赞美简单几何体。
”秉承这样的理念,他一直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普通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简单的几何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设计模式。
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体现了他对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精确控制。
正如勒·柯布西耶在1911年写到:“我在几何中寻找,我疯狂般的寻找着各种色彩以及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和金字塔形。
棱柱的升高和彼此之间的平衡能够使正午的阳光透过立方体进入建筑表面,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
”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中,他成功地利用明暗光线的对比,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使用大量的图样产生栩栩如生的视觉效应。
3.1.2柯布西耶的“机器美学”柯布西耶主张在建筑设计中进行“革命”。
他始终强调机器的美,高度赞扬飞机、汽车等新科技结晶,认为这些产品的外形设计不受任何传统式样的约束,因为他们完全是按照新的功能要求而设计成的,所以更加具有合理性。
他曾说:"建筑设计中老的经典已经被推翻,历史上的过往样式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一个属于我们自己时代的新的设计样式已经兴起,这就是革命。
"柯布西耶是机械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他主张:“住宅是供人居住的机器,书是供人们阅读的机器,在当代社会中,一件新设计出来为现代人服务的产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机器。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1883年5月18日-1969年7月5日)出生于德国柏林,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BAUHAUS)学校的创办人。
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
1969年7月5日卒于美国波士顿。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基本资料姓名: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国籍:美国、英国原籍:德国生日:1883年5月18日去世:1969年7月5日出生地:德国柏林职业:建筑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个人简介格罗皮乌斯(1883~1969)Gropius,Walter德裔美国建筑师。
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生于1883年5月18日,卒于1969年7月5日。
格罗皮乌斯原籍德国,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
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
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鞋楦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
1937年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主题词现代主义建筑格罗佩斯米斯柯布西耶阿尔托莱特现代主义设计首先在建筑领域产生,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达到了高潮。
欧洲以德国为中心,二战后转向美国,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在材料上大胆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提供技术、材料代替传统木材、石头、砖瓦。
在设计形式上反对任何装饰,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
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现代主义建筑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在基本特征相同的情况下,结合各国各地的特点又有相对的差异。
各个建筑家也有自身的特点和思想,本文主要介绍欧美现代主义建筑名家,来展示现代主义建筑的面貌。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德国的格罗佩斯和米斯〃凡〃德〃罗,法国的勒〃柯布西耶,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都是现代主义设计大师,特别是在建筑设计领域,他们的设计艺术思想和设计实践代表这一个时代的设计特征。
一、格罗佩斯格罗佩斯是现代主义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设计艺术教育家、思想家和理论家。
1903至1907年间,他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至1910年在柏林彼得〃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
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1914年在科隆举办的现代工业设计大展上他依据预制设计原理所作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设计使他在建筑界名声大噪。
1919年3月20日,成立国立建筑设计学院,即“包豪斯”。
1928年,他与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至1959年间,任协会副会长。
战后20年代,西欧年青一代建筑师形成了比较系统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
新主张的共同特点是:①设计以功能为出发点;②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③注重建筑的经济性;④强调建筑形式与功能、材料、结构、工艺的一致性,灵活处理建筑造型,突破传统的建筑构图格式;⑤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⑤反对表面的外加装饰。
这些建筑观点,后来被称为功能主义,亦称理性主义,近来又称为现代主义。
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柯布西埃及赖特是现代主义的突出代表人物。
1.格罗皮乌斯与“包豪斯”学派1911年,格罗皮乌斯与梅耶合作设计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最先进的工业建筑法古斯工厂,1914年设计了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
1925年格罗皮乌斯设计了包豪斯校舍,被喻为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包豪斯校舍的设计中反映了新建筑的特点:以功能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造价低廉。
格罗皮乌斯是建筑师中最早主张走建筑工业化道路的人之一。
曾经进行过用工业化方法建造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试验。
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上,格罗皮乌斯在19世纪20、30年代比较明显地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从30年代起,格罗皮乌斯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公认的新建筑运动的奠基人和领导人之一。
他所任校长的包豪斯学校成为20年代欧洲最激进的艺术流派的据点。
在其影响下的新建筑学派被称为“包豪斯”学派。
2.勒·柯布西埃勒·柯布西埃是现代建筑运动的主将,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新奇的建筑观点和建筑作品,是现代建筑师中一直处于领袖地位的人物。
1923年,柯布西埃出版《走向新建筑》一书。
书中极力主张建筑工业化生产的方向;在平面设计时要由内到外、功能第一,在建筑形式上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
(1)萨伏伊别墅门年设计,1930年建成)与“新建筑五点”萨伏伊别墅是柯布西埃20年代设计的小住宅的代表作。
建筑大师及作品(现代主义四大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之一,包豪斯的创办人。
1883年5月18日生,1969年7月5日卒。
格罗皮乌斯原籍德国,1903~1907年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
1907~1910年在柏林建筑师P.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任职。
1910~1914年自己开业,同A.迈耶合作设计了他的两座成名作: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在科隆展览会展出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
1915年开始在魏玛实用美术学校任教。
1919年任校长,将实用美术学校和魏玛美术学院合并成为专门培养建筑和工业日用品设计人才的学校,即公立包豪斯学校。
1928年同勒.柯布西耶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副会长。
1934年离德赴英开业。
1937年到美国定居,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主任。
1952 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
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
最初同学生合作成立建筑事务所,设计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学界所推崇。
50~60年代,他获得英国、联邦德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建筑师组织、学术团体和大学授予的荣誉奖、荣誉会员称号和荣誉学位。
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
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
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作成大片连续轻质幕墙。
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
第十八章现代主义建筑及代表人物➢教学要求能力目标知识要点相关知识能够分析理解建筑设计形成的背景和意义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早期现代建筑活动及成就,包括理论方面、实践活动和建筑教育活动等那你各国理解现代建筑设计的原则的内涵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原则现代建筑的基本设计原则能够欣赏格罗皮乌斯的作品,理解其建筑思想,掌握其艺术特色格罗皮乌斯生平、建筑思想、主要作品评析、艺术风格同时期的作品,理解其不同时期的建筑思想,掌握其艺术特色勒·柯布西耶生平、建筑思想、主要作品评析、艺术风格能够欣赏密斯的作品,理解其建筑观点,掌握其建筑艺术特色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理论及作品生平、建筑思想理论、主要作品评析、艺术风格能够赏析赖特的作品,理解其建筑设计思想及有机建筑理论,掌握其建筑艺术特色赖特的设计思想及作品生平、建筑思想理论、主要作品评析、艺术风格18.1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和设计原则现代主义设计首先在建筑领域产生,其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成熟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达到了高潮。
欧洲以德国为中心,二战后转向美国,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在材料上大胆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钢材等工业化提供技术、材料代替传统木材、石头、砖瓦。
在设计形式上反对任何装饰,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
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形;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现代主义建筑也不是一尘不变的,在基本特征相同的情况下,结合各国各地的特点又有相对的差异。
各个建筑家也有自身的特点和思想,主要介绍欧美现代主义建筑名家,来展示现代主义建筑的18.1.1现代主义建筑的形成◆从19世纪后期以来,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建筑的发展也有了创新的尝试,但是未能形成系统的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头几年,倾向革新的人士所做的工作带有很大的实验和畅想的成分。
表现主意、风格派、未来主义等流派出现,但没有解决建筑发展所涉及的实际的根本性问题。
◆直到20实际20年代后期,欧洲经济稍有恢复,战后城市重建过程中实际建筑任务逐渐增多,此时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等,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彻底的建筑改革主张,并积极开展建筑实践活动,把新建筑运动推向高潮。
◆1919年,格罗皮乌斯出任包豪斯学校校长,大力改组革新,推行全新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培养了一批有思想、有实践的设计人才,充实了新建筑运动的有生力量。
◆1920年,勒·柯布西耶在巴黎同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和文学家创办了《新精神》杂志,为新建筑摇旗呐喊。
1923年,出版《走向新建筑》,为现代建筑运动提供了理论根据。
在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中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926年,格罗皮乌斯设计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
•1929年,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这些建筑不仅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而且成为建筑史上的传世之作。
•192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斯图加特举办的住宅博览会,成为现代建筑的一次正式宣言。
•1928年,在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等人的倡导下,在瑞士成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现代建筑师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1933年,雅典会议专门研究了现代城市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
18.1.2现代主义建筑的设计原则建筑师设计思想的共同点:①重视建筑的使用功能,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
②注重发挥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性能特点。
③把建筑的经济性提到重要高度。
④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像一致。
⑤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强调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是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
并考虑时间因素,形成“空间—时间”的建筑构图理论。
⑥认为建筑美的基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18.2格罗皮乌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被公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奠基者和领导人之一,同时他也是一位建筑教育家。
格罗皮乌斯创办的包豪斯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院校,他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对世界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⒈法古斯工厂⒉科隆展览会办公楼⒊包豪斯校舍⒋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法古斯工厂法古斯工厂(Fagus Factory)是一座由10座建筑物组成的建筑群,是现代建筑与工业设计发展中一个里程碑。
德国法古斯工厂的设计开创性地运用功能美学原理,并大面积使用玻璃构造幕墙,法古斯工厂建筑群的这一特点对不仅对包豪斯设计学院(Bauhaus school)的[2]作品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欧洲及北美建筑发展的里程碑。
科隆展览会办公室这些设计手法,结构构件外露、材料质感对比、室内外空间变融等,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些作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
科隆展览会办公楼不仅提出了新的功能和表现出新的美学观点,并且说明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
包豪斯校舍从平面造型上看,包豪斯校舍呈两个倒插的“L”形,采用这种灵活的不对称的构图手法来寻求平衡与灵活性。
包豪斯校舍与传统建筑的不同是它大面积地使用了玻璃幕墙,特别突出地发挥了玻璃墙面与实墙面不同的视觉效果,造成虚与实,透明与不透明,轻薄与厚重的对比,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建筑形象。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简介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是协和建筑师事务所的早期作品,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它都不能算是哥罗皮乌斯的最优秀作品。
可是,按照牛津-剑桥风格设计的由八个围绕大大小小院落组成的建筑群给人以很好的社区感受,并且大小适中。
这个建筑群包括学生宿舍,公共休息室,餐厅以及可作为容纳250人的会议室的活动室。
学生宿舍是混凝土建筑,而公共建筑是钢结构的。
学生宿舍的布局是通常的中间是走廊,两边是单或双人房间的形式。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的八栋建筑物围成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四边形。
每个建筑都不超过四层,结构使用的是混凝土,外墙使用的是砖或石灰。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的八栋建筑物围成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四边形。
每个建筑都不超过四层,结构使用的是混凝土,外墙使用的是砖或石灰。
学生宿舍是混凝土建筑,而公共建筑是钢结构的。
学生宿舍的布局是通常的中间是走廊,两边是单或双人房间的形式。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按照牛津-剑桥风格设计的由八个独立的建筑围绕大大小小院落组成的建筑群给人以很好的社区感受,并且大小适中18.3勒·柯布西耶◆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和城市规划专家,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
勒·柯布西耶即是理性主义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者。
总的来说,他的前期作品如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公寓等,表现更多的理性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作品如朗香教堂等,表现出更多的浪漫主义。
《走向新建筑》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理论书籍之一。
◆代表作品有:⒈萨伏伊别墅⒉巴黎瑞士学生宿舍⒊马赛公寓⒋昌迪加尔高等法院⒌朗香教堂萨伏伊别墅萨伏伊别墅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平面和空间布局自由,空间相互穿插,内外彼此贯通。
别墅轮廓简单,象一个白色的方盒子被细柱支起。
水平长窗平阔舒展,外墙光洁,无任何装饰,但光影变化丰富。
别墅外形简单,但内部空间复杂,如同一个内部精巧镂空的几何体,又好像一架复杂的机器,萨伏伊别墅是勒.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筑五个特点的具体体现,对建立和宣传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影响很大。
这个建筑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太多的装饰,完全不同于早期中世纪时期的建筑给人的那种印象。
它的外部装饰采用白色粉刷,唯一的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那个长条形排窗,建筑表面平整,形体也比较简单;然而从不同的方向看过去,都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印象,这使建筑外观显得甚为多变。
这种不同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而是其实内部功能空间的外部体现。
巴黎瑞士学生宿舍整栋建筑立足于一排巨大的柱子上主要部分为一长方体,其中一个面由玻璃帷幕构成,另一面则谨慎的接续了以粗石砌,具有曲线外墙的楼梯间。
由立方体型式构成的主体建筑前方、楼梯间、入口门厅、和服务空间较低矮的外墙则很谨慎的被塑造成波状墙面。
这种建筑群体的配置手法不仅给建筑带来了“肖画”的效果,更在静态的主体建筑前带来了一种运动扩张的表现。
入口门厅的内部空间也由于墙面的波状运动产生予人印象深刻的动态效果。
马赛公寓勒·柯布西耶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城市既可以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环境。
他的理想的现代城市就是中心区有巨大的摩天大楼,外围是高层的楼房,楼房之间有大片的绿地,现在化的整齐的道路网布置在不同标高的平面上,人们生活在“居住单位”中。
设计者称之为“居住单元盒子”,大楼用钢筋混凝土建造,通过支柱层支撑在3.5x2.47英亩面积的花园,这种做法是受一种古代瑞士住宅—小棚屋通过支柱落在水上的启发,主要立面朝东和西向,架空层用来停车和通风。
柯布西耶在那个时代所使用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立面材料形成的粗野外观与战后流行的全白色的外观形式形成鲜明对比,引起当时评论界的争论,一些瑞士、荷兰和瑞典的造访者甚至认为表面的痕迹是材料本身缺点和施工技术差所致,但这是柯布西耶刻意要产生的效果,他试图将这些“粗鲁的”、“自发的”、“看似随意的”的处理与室内精细的细部及现代建造技术并置起来,在美学上产生强烈对比的感受。
事实上,这些被称为“皱折”、“胎记”的特定词汇,是一段历史阶段的沉积,是历史的痕迹,也是人类发展过程的缩影,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时光的短暂。
昌迪加尔高等法院它的外形轮廓简洁,建筑物的主要部分用一个长100多米,由11人连续拱壳组成的巨大顶棚罩了起来,顶棚断面为V形,前后檐翘起,既可遮阳,又不阻断穿堂风。
顶棚以下有四层,底层为门厅和并列的8个小法庭以及一个大法庭。
法院入口没门,只有三个直通到顶的高大柱墩,形成一个开敞的门廊,柱墩分别涂以红、黄、绿三种颜色,鲜明地突出了入口。
主要立面上满布尺寸很大的遮阳板,法院外表是裸露着的混凝土,上面保留着模板的印痕和水迹。
大门廊之内有坡道,墙壁上点缀着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孔洞,并涂以红、黄、蓝、白等鲜艳色彩。
怪异的体形、超乎寻常的尺度,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和不协调的色块,给建筑带来了怪诞粗野的情调朗香教堂朗香教堂,又译为洪尚教堂,位于法国东部索恩地区距瑞士边界几英里的浮日山区,坐落于一座小山顶上,1950—1953年由法国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建造,1955年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