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肾脏的超声诊断最新版
- 格式:ppt
- 大小:2.79 MB
- 文档页数:10
正常肾脏超声表现及多发性肾囊肿与多囊肾区分鉴别正常肾脏超声表现肾脏为成对实质器官,内侧袋形凹入称为肾窦,为肾盏、肾盂、肾动脉、肾静脉和脂肪等占据。
肾实质厚1.5-2.5cm,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两层。
肾皮质在外层,厚0.5-0.7cm,并有一部分伸展到肾髓质锥体之间,形成肾柱;肾髓质在内层,由10-12个肾锥体组成。
肾锥体尖端为肾乳头,肾乳头与肾小盏相接,每一个肾乳头有10-20个乳头管开口于肾小盏。
肾盂在肾窦内向肾实质展开,形成2-3个大盏和8-12个小盏;肾盂大部分位于肾窦外者为肾外肾盂,肾盂位于肾窦内者为肾内肾盂。
图1 正常肾脏肾脏正常声像图是由肾周筋膜及其内、外脂肪形成。
肾实质回声分两个部分:肾髓质、肾皮质,为肾轮廓线包围,位于肾窦回声与肾轮廓线之间,呈低回声。
肾窦回声是肾窦内各种结构回声综合,包括肾盏、肾盂、血管和脂肪等组织回声,又称为肾中央复合回声或集合系统回声。
区分鉴别多发性肾囊肿和多囊肾,两者在超声声像图有着相同表现特征,肾区有多个大小不等圆球形或类圆形无回声区,边缘光滑,囊肿后方回声增强典型囊肿声像图。
囊肿分布上,多发性肾囊肿单侧或双侧都有发生,多囊肾只发生于双侧,常常伴有多囊肝。
肾脏大小上,多发性肾囊肿发生于肾脏局部,肾脏整体体积不会变大,为正常或局部压迫变形。
多囊肾会导致肾脏普遍性增大,肾脏边缘常常变形,导致皮髓质分界不清。
多发性肾囊肿病因未明,多半没有家族遗传史;多囊肾为先天性遗传性发育异常,常有家族遗传病史。
图2 肾囊肿上图显示囊肿数目较少,且边缘光滑,整个肾脏轮廓较为清楚。
图3 多囊肾上图显示整个肾脏布满大小不等囊肿,边缘不清,囊肿彼此之间不相通,肾脏整体体积增大,肾脏轮廓不很清晰。
多发性肾囊肿和多囊肾有相似之处,但肾囊肿数目较少,发生在肾实质,肾窦回声比较完整且无家族史,比较容易区别。
正常肾脏的声像图•肾轮廓线:一条明亮的光带围绕整个肾脏(内层:肾包膜,外层:肾周筋膜,中层:脂肪)•肾实质:位于肾窦回声和肾轮廓线之间,为低回声带,厚约1-2cm不等。
肾髓质(肾锥体)呈三角形暗区,内部回声较肾皮质更弱,可误认为囊肿。
肾皮质:包围在肾髓质外层,厚度一般为0.8-1cm,并有一部分伸入肾锥体之间,称肾柱。
•肾窦:位于肾的中央,呈椭圆形的明亮点状回声,边界不整齐。
正常肾盂分离前后径一般在1cm以内。
•肾门区可见肾静脉、肾盂回声。
肾囊肿1.囊肿呈(椭)圆球,多向肾表面隆起2.囊壁菲薄、光整,呈高回声。
3.囊肿后方回声增强,两侧可有边界效应。
4.囊肿壁及囊内无血流信号,有出血则有点状高回声,若感染则斑片状或絮状高回声。
5.多囊肾体积增大海绵肾:肾髓质囊肿内钙质沉淀形成的小结石,位于肾锥体扩张的集合管内,在肾锥体的乳头部。
海绵肾的结石甚小,呈强光点,后无声影,在肾窦回声边缘,呈放射状排列。
肾积水•肾窦回声分离为液性暗区,其大小、形态与梗阻有密切关系。
•肾形增大•肾实质萎缩变溥肝硬化❖肝脏缩小❖肝包膜锯齿状改变❖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分布不均,血管走向不清,可伴有强回声或低回声结节❖门脉内径增宽,大于1.3cm❖侧枝循环形成:附脐静脉,食道胃底静脉脾肾静脉曲张.❖脾肿大腹水肝脓肿早期: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成熟肝脓肿:❖肝内一个或多个液性暗区,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脓肿壁厚,内壁虫蚀状,边界清晰或模糊.❖后壁及后方回声增强卵巢恶性肿瘤•卵巢囊性肿块,壁厚薄不一,囊壁有乳头状强回声突向腔内。
•卵巢多房性囊性肿块,房隔粗大,局部有增厚回声。
•卵巢复合性肿块内有奇形怪状的回声•卵巢实性肿块,形态不规则,内部回声杂乱,不均质,伴有局部液性暗区。
•卵巢肿块,伴有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的腹水•卵巢包膜、房隔、实质部位等血流丰富、阻力降低RI<0.5。
产科:早期妊娠观察+胎龄判断•妊娠囊:超声确定妊娠的依据,孕5周时可见。
目录
1.正常肾脏
2.肾积水
3. 肾囊肿
4. 肾细胞癌
1. 正常肾脏
双肾大小正常,左肾10. 5 cm x 5. 2 cm x 4. 1 cm,右肾10. 3 cm × 5. 0 cm x
4.0 cm ;形态正常,包膜光滑完整;肾实质结构清晰,肾实质与肾窦比例正常,未见异常回声;肾孟、肾窦无分离。
2. 肾积水
左肾大小形态正常,10.3 cm x5.0 cm × 4.5 cm,轮廓清晰,包膜光滑,实质回声清晰,肾窦未见分离。
右肾形态饱满, 11. 6 cm x 5 . 9 cm x5. 0 cm ,包膜光滑,肾盂、肾盏扩张呈菱角样,宽1 . 7 〜 2. 1cm ,内呈无回声。
超声诊断提示:有肾积水。
3.肾囊肿
右肾形态欠规则,大小正常,肾脏实质区可见散在5 〜 6个无回声区,包膜清晰、完整,后方回声增强,大者1 . 9 cm ×1. 6 cm x 1 . 7cm ,肾窦未见异常。
左侧肾脏大小、形态、回声未见异常。
4.肾细胞癌
右肾大小尚正常,形态失常。
肾中上部实质区可见2. 5 c m x1. 9 cm × 1. 8 cm低回声区,边界尚清,内部回声分布欠均匀,后方回声无明显衰减。
左侧肾脏大小、形态、结构及回声无异常发现。
肾脏的超声检查
(1)正常声像图正常时,有明亮的肾轮廓线。
肾皮质为低回声区,
仅有少量较淡的散在细光点。
肾锥体为三角形的暗区、内部回声少,
在集合系统周围排列成放射状,可见到3到5个或7到8个不等到。
肾的
中部是集合系统回声,表现为密集的明亮光点,为肾盂的回声,还有
肾窦内脂肪回声的组合。
正常时,集合系光点占肾宽度的1/2到2/3。
(2)病理声象图
肾盂积水声像图特点:主要改变为中心集合系统光点分离,中间出现
无回声暗区,其宽度在8MM以上。
中度肾盂积水时,肾盂无回声区呈椭
圆形、长条形或菱形。
巨大肾盂积水时,仅见大片暗区伴有分隔光带,肾实质变薄。
肾囊肿声像图特点:肾内可见边缘整齐的圆形无回声区。
边缘清晰,
光滑、整齐。
囊壁后方回声增强。
囊肿可单发,也可多发。
多囊肾声像图特点:肾形状普遍增大,肾内可见多个圆形无回声区,
大小不等到,边缘整齐。
肾肿瘤错构瘤为良性肿瘤。
声像图上可见许多分布均匀的强回声团,
边界清晰。
肾癌声像图一般是实性均质暗区,在其中可见散在细小光点,分布均匀。
肿物边界不如囊肿清晰,内部回声比正常肾实质回声强。
有时肾实质内出现不均质暗区,是由于出血所致。
肾结石直径0.5CM以上的结石出现强回声光团或光点,其后方伴有声影。
肾结石常伴有肾盂积水。
肾脏彩超报告单患者信息•姓名:XXX•性别:女•年龄:XX岁•日期:XXXX年XX月XX日检查目的本次检查是为了评估患者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检查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检查结果1.左肾–形态:左肾大小、形态正常。
–包膜:左肾包膜完整,无明显异常。
–实质:左肾实质回声均匀,无肿块、结石等占位性病变。
–血流:左肾血流情况正常,无异常回声。
–肾盂:左肾盂内未见明显积水。
–输尿管:左侧输尿管无明显扩张,未见明显积水。
–结论:左肾无明显异常。
2.右肾–形态:右肾大小、形态正常。
–包膜:右肾包膜完整,无明显异常。
–实质:右肾实质回声均匀,无肿块、结石等占位性病变。
–血流:右肾血流情况正常,无异常回声。
–肾盂:右肾盂内未见明显积水。
–输尿管:右侧输尿管无明显扩张,未见明显积水。
–结论:右肾无明显异常。
结论根据患者的肾脏彩超检查结果,左右肾脏形态、大小、包膜、实质及血流情况均正常,肾盂和输尿管未见明显异常。
综合分析,患者的肾脏结构和功能正常。
但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由医生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注意事项1.请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对于检查结果中出现的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按照医生的指引进行进一步处理。
3.本报告仅为肾脏彩超检查结果,请不要自行解读,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或焦虑。
以上就是患者的肾脏彩超报告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咨询医生。
肾脏超声诊断指南肾横切面、矢状切面概述肾脏横切面显示肾脏的横断面、肾门结构。
右肾横切面其后方为腰大肌横断面,前方为肝右叶的横断面。
肾脏横切面测量肾脏前后径和厚径。
正常肾宽5-6cm,厚3-4cm。
肾脏横切面对于位于肾包膜下或突出包膜外的病变如囊肿较长轴切面显示清晰。
显示腰大肌病变。
肾上极病变和肝右叶病变的鉴别。
肾门病变的显示。
肾脏横切面操作方法在上述肾冠状切面位置旋转探头90度,上下移动探头并调整声束角度,可获得肾脏横断面图像。
肾脏的横断面在肾门部呈“马蹄铁”形。
肾的周缘部位为均匀低回声,中心部分为不规则强回声。
肾脏矢状切面显示肾脏皮质及集合系统结构。
此切面用于腹部气体多,经腹探查肾脏显示不清晰的受检者。
肾脏矢状面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探头置于背部脊肋下方纵向扫查,探头标记朝向患者头侧,可观察到肾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包膜清晰、光滑。
脾脏左肋间斜切概述脾脏呈三角椎体,位于腹腔的左上腹部,在膈肌之下,胃的左后方,左肾的前上方,横结肠之下,被第九、十、十一肋骨掩盖。
整个脾脏除脾门外,几乎都有腹膜掩盖。
脾门是在脾脏内侧凹面的中部,为脾动脉、脾静脉及淋巴管出入脾脏之处,包有腹膜的脾动脉、脾静脉即构成脾蒂。
超声现象能清楚的显示出脾门和脾门处血管(主要为脾静脉)的声像图。
左肋间斜切主要用于观察脾脏长轴切面,观察脾脏的大小、形态及内部回声。
探头脾脏的超声检查一般选用凸阵(2-5MHZ)探头。
脾脏的超声的操作方法患者右侧卧位或仰卧位,探头置于左腋前线至腋中线间的第9-11肋间,探头与肋间隙平行,探头标记朝向患者左上方。
调整探头角度,观察脾脏形态、内部结构、脾脏血管。
注:选择最大长径及有脾门部血管的切面为测量的标准切面。
测量脾脏厚径和长径。
厚径需测到最大径,即从脾门到膈顶部包膜。
长径需测脾的实际长度,即从脾门处到上下极的脏面长度之和。
正常脾脏的长度应小于12cm,厚度2-4cm。
脉冲多普勒显示脾静脉为连续性流速曲线,可受呼吸等因素影响,血流流速范围为16-25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