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手抄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doc
- 格式:doc
- 大小:27.51 KB
- 文档页数:15
k
科 技 成 未 就 来 英国有一个青年,名叫艾萨克牛顿,他是研究物理的。
他非常善于思考,常常对一些很平常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
有一天,他在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熟苹果掉下来,砸到他的头上。
他摸了摸被砸痛的地方,这时,牛顿就想到一个问题:当把球抛向空中时,它为什么一直向上升去,而总是向下落呢?牛顿捡起苹果突然有一种奇怪的想法,是不是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把苹果拉向地面呢?过了很久,牛顿终于解答了这个问题,并由此推算出一个公式,这就是“万有引力定律”。
启示: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告诉我们,认真观察生活,动脑思考问题,就
有可能发现世界上的许多奥秘。
准备:小马达、轮子、电池盒、齿轮、螺丝钉、铁皮和塑料条等。
步骤: 1、用塑料条做车身的骨架。
2、把铁皮剪一下,用来将马达固定上
去。
3、前后安装好轮子,中间安装电池盒。
把马达上的齿轮和轮轴上的齿轮螯合好。
4、用电线把马达和电池盒连接。
少年时光:1642年的圣诞节前夜,在英格兰林肯郡沃尔斯索浦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牛顿诞生了。
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
接生婆和他的双亲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
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活到了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
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
从此牛顿便由外祖母抚养。
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牛顿才回到了母亲身边。
大约从5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12岁时进入中学。
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药剂师的房子附近正建造风车,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也制造了一架小风车。
推动他的风车转动的,不是风,而是动物。
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
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
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
每天早晨,小水种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
但牛顿对务农并不感兴趣,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
每次,母亲叫他同她的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
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他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
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
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求学岁月:牛顿19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
在这里,牛顿开始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
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
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故事17世纪末,牛顿在探索自然界规律的过程中,发现了引力定律,从而开创了经典力学的新时代。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段震撼人心的历史吧。
牛顿生于1643年,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年轻的牛顿在一次苹果掉落的过程中,突然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为什么苹果会朝着地面掉落呢?这个简单的问题引发了他对引力的思考。
牛顿开始进行大量的实验和观察,最终总结出了著名的引力定律。
在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即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简洁而深刻的定律,揭示了宇宙间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为后人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牛顿的发现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还通过数学推导和实验验证,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理论。
他用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实验数据,将引力定律推演得淋漓尽致,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范本。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为航天、天体物理、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也为后来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探索的道路上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获得宝贵的成果。
牛顿的伟大成就也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未知,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回顾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科学探索的伟大和不懈追求的精神。
牛顿的成就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史,更是一部人类精神史。
让我们铭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也让我们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探索未知,追求真理,为人类的未来努力奋斗。
初三物理手抄报模板制作初三物理手抄报,那可太有趣啦!咱可以从好多方面入手呢。
一、板块划分1. 物理名人故事•阿基米德那可是相当厉害的物理学家。
传说他在洗澡的时候发现了浮力定律。
当时国王怀疑工匠在给他做的王冠里掺了假,让阿基米德想办法鉴定。
阿基米德苦思冥想,在洗澡的时候,看到水溢出浴缸,突然灵感乍现,光着身子就跑出去大喊“我发现了”。
他发现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牛顿也是物理界的大神。
他被苹果砸中脑袋后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其实呀,牛顿是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的。
他对天体运动和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进行了统一的分析,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一理论对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 物理小知识•摩擦力可是无处不在的。
当我们走路的时候,就是依靠鞋底和地面的摩擦力才能向前走。
如果没有摩擦力,那我们就只能在地上打滑,像在冰面上一样,根本走不动路。
摩擦力分为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比如我们推一个没有推动的箱子,箱子受到的就是静摩擦力;当箱子被推动了,那就是滑动摩擦力;而汽车轮子滚动的时候,轮子受到的就是滚动摩擦力。
•光的传播也是很有趣的物理知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影子。
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后面就会形成影子。
而且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在真空中的速度是3×10⁸米/秒。
3. 趣味物理实验•自制彩虹实验超简单。
我们只需要一个装满水的透明水杯和一张白纸。
把水杯放在阳光下,让阳光透过水杯,然后把白纸放在水杯的另一侧,我们就能在白纸上看到彩虹啦。
这是因为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
水就像一个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
•还有静电实验。
用塑料梳子在头发上快速地梳几下,然后把梳子靠近一些小纸屑,我们会发现小纸屑会被梳子吸引起来。
这是因为梳子在头发上摩擦后带上了静电,静电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4. 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汽车的刹车系统就运用了很多物理知识。
电子小报-学牛顿学习牛顿手抄报word可编辑版本简介本文档提供了一个关于研究牛顿的电子小报的Word可编辑版本。
电子小报是一种创意和有趣的研究工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牛顿及其贡献。
牛顿的生平与贡献牛顿(Isaac Newton)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他在物理学领域做出了众多重要的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还发现了光的色散和折射,开创了微积分学和经典力学的研究。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原理。
第一定律表明物体将保持运动状态直到有力使其改变方向或速度。
第二定律指出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加速度成正比。
第三定律表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始终同时存在并具有相等大小和相反方向。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该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其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定律解释了行星运动和地球上物体落下的原因。
研究牛顿的方法- 阅读牛顿的传记和相关著作,了解他的生平和贡献。
- 对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
- 参加物理学和数学相关的课程和实验。
- 参观科学博物馆或天文台,了解更多关于牛顿和他的发现的信息。
牛顿的影响牛顿的科学理论对于现代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和贡献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对科学界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结论研究牛顿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物理学和科学的理解,还能启发我们对世界和自然规律的思考。
通过这份电子小报,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牛顿,并对他的贡献和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事例话说那牛顿啊,他是个天才中的天才,聪明得跟啥似的。
有一天,他坐在自家后院那棵老苹果树下,悠哉游哉地晒太阳,手里还拿着本书,看着看着,就开始琢磨起天上的星星月亮来。
那时候的人啊,对宇宙的认知还不多,就像咱们小时候看夜空,觉得星星就是挂在天上的小灯泡一样。
但牛顿不一样,他脑子里装的全是为啥星星不掉下来,月亮为啥绕着地球转这些大问题。
正当他想得入神的时候,突然间,“啪嗒”一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了他的脑门上。
这要是换成咱们,估计得疼得“哎哟哎哟”叫半天,再抬头看看树上有没有调皮捣蛋的小孩。
但牛顿呢,他非但没生气,反而眼睛一亮,像是被苹果砸开了窍似的。
他捡起苹果,在手里掂了掂,自言自语地说:“嘿,这苹果为啥不往天上飞,偏偏要往地上掉呢?”这个问题听起来挺简单,但背后藏的学问可大了去了。
牛顿就开始琢磨起来,这一琢磨,就琢磨出了万有引力的门道。
他想啊,苹果往地上掉,月亮绕着地球转,这些看起来不相关的事情,背后是不是有个啥共同的规律呢?就像咱们平时说的,“万物皆有灵”,只不过牛顿找的不是灵,而是力。
他觉得,肯定有一种力量在拉着苹果和月亮,让它们都往某个方向去。
牛顿这家伙,真是个实打实的“钻牛角尖”高手。
他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非要追根究底,把问题搞个水落石出。
于是,他就开始了漫长的研究,做了无数次的实验,画了数不清的图,终于有一天,他豁然开朗,就像是解开了千年谜题一样,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定律说起来也简单,就是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有引力,引力的大小跟两个物体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
质量越大,距离越近,引力就越大。
这就像咱们平时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不过牛顿的“类”和“群”是宇宙中的物体,而引力就是它们之间的“粘合剂”。
牛顿的这个发现,可不得了了,它一下子就把天上的事儿和地上的事儿联系到了一起,让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
以前觉得神秘莫测的宇宙,现在好像也没那么遥不可及了。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哎呀,说起那个牛顿嘛,真是个脑壳子灵光得不得了的家伙。
想当年,他坐在自家院坝里头,没事干就盯着那苹果树看。
这树啊,叶子绿油油,果子红彤彤,看起安逸得很。
结果嘞,有一天,风一吹,哐当一下,一个苹果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他脑门上。
换个人怕是要骂娘,但牛顿不同,他揉着脑壳,心里头就开始琢磨:“咦?这苹果咋个不往天上飞,偏偏往地上掉呢?”
这一琢磨,就不得了了。
牛顿硬是花了好多日子,晚上点灯熬油,白天继续盯着那苹果树发呆。
他心里头那个问号越拉越长,最后变成了一根线,穿起了天上的月亮星星,地下的石头泥巴。
终于有一天,他一拍大腿,恍然大悟:“哦豁!我明白了,万物之间都有种力,叫做万有引力,它让重的往地上扯,轻的也要受影响。
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跑,都是这个理儿!”
这下可好,牛顿不光解决了苹果为啥落地的问题,还顺带手给整个宇宙找了个规矩。
从此以后,人们提起他,都竖大拇指,说:“这哥们儿,真是聪明绝顶,一个苹果都能吃出大道理来!”
所以说啊,咱们平时也要多留心,说不定哪天,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儿,就能让你发现个啥大秘密呢!。
牛顿万有引力故事在17世纪的英国,有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伊萨克·牛顿。
牛顿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科学家,他对数学、物理、天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而他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据说,有一天,牛顿坐在果园里,看着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这个简单的场景,却给了牛顿一个伟大的启示。
他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呢?为什么不会向上飘起来呢?于是,他开始了他的思考和实验。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实验,牛顿最终发现了地球上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这就是后来被称为“万有引力”的定律。
牛顿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验,得出了这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并将其应用到了行星运动的研究中,从而为后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奥秘的大门。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苹果会掉下来,也解释了为什么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为什么月球围绕地球运转。
这一定律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也为后来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后来众多科学研究的基石,也激励着无数的科学家们不断深入探索宇宙的奥秘。
牛顿万有引力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
正是因为牛顿对于苹果的掉落产生了好奇,才有了后来伟大的发现。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总之,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也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牛顿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就能不断发现世界的奥秘,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科学手抄报资料勿删!火箭原理反冲原理。
要使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运动,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作用一定时间T。
在物理学上,力F和时间T的乘积FT叫做力的冲量。
要使火箭发射,就必需有冲量作用在火箭上。
这种冲量是通过燃气的爆炸而产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充足气的气球拿在手上,突然放手,气体从气球中喷出来,这时气球就向着相反的方向飞出去,这种运动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在物理上我们称作为反冲。
王”,他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的照片(20张)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
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
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
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
1.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向左旋的,也就时逆时针的!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他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里面灌满水,每当拔掉碟底的塞子,碟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漩涡,这证明放洗澡水时漩涡朝左并非偶然,而时一种有规律的现象.1962年.谢皮罗发表论文,认为水漩涡于地球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自转的话.拔掉澡盆的塞子,水不会产生漩涡.由于地球时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而美国又处于北半球,所以洗澡水总时逆时针方向旋转,谢皮罗由此推导出,北半球的台风.同样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其道理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恰好相反.洗澡水将会按顺时针形成漩涡.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谢皮罗的论文发表后,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试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论断完全正确2.爱因斯坦在四、五岁时,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
适合科学手抄报的科学小故事你知道牛顿吗?就是那个超级厉害的科学家。
有一天啊,牛顿正坐在自家院子里的苹果树下,估计正发着呆想事儿呢。
突然,“咚”的一声,一个苹果掉下来了,不偏不倚,就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
一般人被苹果砸了,可能就骂骂咧咧几句,然后把苹果捡起来吃掉或者扔掉就完事儿了。
可牛顿是谁呀,他那大脑袋一转,就开始琢磨了:“这苹果为啥不往天上飞,而是往地上掉呢?”这一琢磨可不得了,就像打开了科学世界的一扇大门。
牛顿就开始深入研究这个事儿,经过他不断地思考、做实验、计算啥的,最后就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你看,一个小小的苹果砸脑袋,居然引出了这么伟大的发现。
这就告诉咱们啊,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的影子,只要咱们像牛顿一样善于思考,说不定哪天也能发现个了不起的大秘密呢!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国王,他让人打造了一顶纯金的皇冠。
这皇冠做得那叫一个精美绝伦啊,可国王心里却犯嘀咕了:“这皇冠到底是不是纯金的呢?那些工匠会不会偷偷地掺了其他便宜的金属呢?”于是国王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接到这个任务后,那是绞尽脑汁啊。
他想啊想,怎么才能知道皇冠的成分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洗澡,当他坐进浴缸的时候,水就“哗啦”一下溢出来了。
阿基米德那眼睛一下子就亮了起来,他兴奋得连衣服都没穿就跑了出去,边跑还边喊:“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原来啊,他发现物体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的体积等于物体自身的体积。
他根据这个原理,把皇冠和同等重量的纯金块分别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比较它们排出水的体积。
如果皇冠是纯金的,那排出的水的体积应该和纯金块排出的一样。
结果发现皇冠排出的水更多,这就说明皇冠不是纯金的,工匠肯定在里面掺了其他东西。
阿基米德就这么巧妙地解决了国王的难题,也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就在生活的小细节里呢。
牛顿与万有引力公式我们在学习前人得出的知识时,更应该学习其得出这知识的方法。
——陆勉我们来看看当年牛顿是如何猜想,再得出万有引力公式的。
在万有引力提出之前,开普勒已经发现了“开普勒三定律”。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椭圆定律;也称轨道定律:每一个行星都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面积定律: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向量半径)所扫过的面积都是相等的。
这一定律实际揭示了行星绕太阳公转的角动量守恒。
用公式表示为开普勒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调和定律;也称周期定律:‘ 由这一定律不难导出: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引力与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基础。
牛顿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③牛顿考虑天上的星球,他们在天上运动,应该就只受到别的星球的万有引力(F=万有引力)。
拿地球在绕太阳转来说。
地球受到太阳的引力和别的星球的引力,但比较太阳的引力,别的星球对地球的引力应该小的多,可暂时不做考虑。
=F F F ≈合外力万有引力太阳万有引力地球基本上是在做椭圆运动,或可看成圆周运动,或可进一步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如果圆周的半径为r, 地球的速度为v, 运动周期为T 。
则2r v Tπ=,① 又从数学上,我们可推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2v a r=② 把①②带入③,得2332222222222444()4'r mr r m m m F m K K T T r T r r r ππππ===== 从这个公式,牛顿看到,地球和太阳的万有引力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r 的平方成反比,与地球的质量m 成正比。
既然是地球与太阳的万有引力,与地球的质量成正比,那也还应该与太阳的质量M 成正比。
所以牛顿就大胆提出万有引力公式:2Mm F G r ,(G 为常数,M,m 为两物体的质量,r 为两物体的距离)。
牛顿把这公式运用到别的天体的运动中,发现得出的结论与实验观察的结果非常吻合。
万有引力牛顿的发现与应用万有引力是牛顿在17世纪提出的一种物理理论,它描述了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个理论的发现对于人类认识宇宙、解释天体运动以及发展现代物理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顿的发现与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是在他研究天体运动时得出的。
当时,人们对于天体运动的规律一直存在很多的疑惑,特别是行星运动的规律。
牛顿通过对行星运动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现象。
基于这些观察结果,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用来描述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可以用如下的公式来表示:F =G * (m1 * m2) / r^2其中,F表示物体之间的引力,m1和m2分别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数。
万有引力定律适用于宏观尺度上的物体,如行星、恒星等。
根据这个定律,可以解释行星间的引力相互作用,以及行星的运动轨迹。
例如,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可以通过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解释。
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引力使得地球绕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
除了解释天体运动外,万有引力定律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
例如,在航天探索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被用来计算行星和卫星之间的相对位置和运动轨迹,以便准确地进行太空探测任务。
此外,该定律还被应用于人造卫星的轨道设计、天体物理学研究等领域。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对于物理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天体运动的理论框架,揭示了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时,这一定律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鼓励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总结起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他在研究天体运动时发现的,它描述了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个定律不仅解释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如航天探索和天体物理学研究等。
牛顿的发现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人类对宇宙认知的深入提供了基础。
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读后感手抄报稿子一嘿,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最近读了好多科学家的故事,真的是太精彩啦,忍不住来和你们分享分享我的感受。
你知道牛顿吗?那个被苹果砸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天才。
我读他的故事时,就在想,这得是多聪明的脑袋瓜才能从一个掉落的苹果联想到那么重要的定律呀!他可真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
而且呀,牛顿小时候并不是那种特别聪明的孩子,但他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对知识的渴望,一步步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这让我明白了,咱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或者自己好像不太聪明就放弃追求梦想。
还有居里夫人,哇哦,她真的太厉害了!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能坚持研究,发现了镭元素。
她那种不怕困难,专注于科学的精神,真的太值得我们学习啦。
我就在想,如果是我在那种环境里,可能早就打退堂鼓了。
但居里夫人没有,她就是一股劲地往前冲,为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读了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我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
好像他们在对我说:“小家伙,加油!只要你有梦想,肯努力,没什么做不到的!” 我决定啦,以后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不怕困难,努力向前冲!小伙伴们,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受呢?稿子二嗨呀,朋友们!我来跟你们聊聊我读科学家故事的那些事儿。
先说爱因斯坦吧,这可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他的相对论简直太酷啦,虽然一开始我不太懂,但是越琢磨越觉得神奇。
他就像是一个科学世界的探险家,不断地挑战传统的观念,寻找真理。
而且他小时候还被老师认为是个笨孩子呢,可后来呢,他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整个世界。
这让我明白,别人的看法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信自己。
还有爱迪生,发明大王哟!他为了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尝试了上千次。
我读的时候就在想,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毅力啊。
要是我,可能试几次就放弃了。
但他没有,一直坚持,最终成功了。
这告诉我们,失败不可怕,只要不放弃,总会成功的。
这些科学家们,他们不仅仅是聪明,更是有着一颗永不放弃的心。
他们的故事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4年级科技节手抄报:牛顿和万有引力与光的故事牛顿二十三岁时,鼠疫流行于伦敦。
剑桥大学为预防学生受传染,通告学生休学回家避疫,学校暂时关闭。
牛顿回到故乡林肯郡乡下。
在乡下度过的休学日子里,他从没间断过学习和研究。
万有引力、微积分、光的分析等发明的基础工作,都是这个期间完成的。
那时,乡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几个转转之后,把石抛得很远。
他们还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从头上转过,而牛奶不掉下来。
关于科技的手抄报图片这些事实使他怀疑起来:“什么力量使投石器里面的石头,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来呢?对于这个问题,他曾想到刻卜勒和伽利略的思想。
他从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广寒的月球,直至庞大的地球,进而想到这些庞然大物之间力的相互作用。
这时,牛顿一头扎进”引力“的计算和验证中了。
牛顿计划用这个原理验证太阳系各行星的行动规律。
他首先推求月球距地球的距离,由于引用的资料数据不正确,计算的结果错了。
因为依理推算月球围绕地球转,每分钟的向心加速度应是十六英尺,但据推算仅得十三点九英尺。
在失败的困境中,牛顿毫不灰心和气馁,反而以更大的努力进行辛勤地研究。
整整经过了七个春秋寒暑,到三十岁时终于把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全面证明出来,奠定了理论天文学、天体力学的基础。
关于科技的手抄报图片这时期牛顿还对光学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颜色的根源。
一次,他在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时,无论怎样调整镜片,视点总是不清楚。
他想,这可能与光线的折光有关。
接着就实验起来。
他在暗室的窗户上留一个小圆孔用来透光,在室内窗孔后放一个三棱镜,在三棱镜后挂好白屏接受通过三棱镜折进的光。
结果,大出意外,牛顿惊异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椭圆形,两端现出多彩的颜色来。
对这个奇异的现象,牛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得知光受折射后,太阳的白光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因此,白光(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线汇合而成。
自然界雨后天晴,阳光经过天空中余围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缤纷的虹霓,正是这个道理。
牛顿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全称为“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所发表的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
牛顿普适的万有引力定律表述如下:
任何两个质点都存在通过其连心线方向上的相互吸引的力。
该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两物体的化学组成和其间介质种类无关。
如果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则物体间相互吸引力为F=(Gm1m2)/r²,G称为万有引力常数也可简称为引力常数,G由卡文迪许使用扭秤装置测出,其值约为6.67×10^-11 N·m²/kg²。
万有引力定律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牛顿利用万有引力定律不仅说明了行星运动规律,而且还指出木星、土星的卫星围绕行星也有同样的运动规律。
他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引力外,还受到太阳的引力,从而解释了月球运动中早已发现的二均差,出差等;另外,他还解释了彗星的运动轨道和地球上的潮汐现象。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成功地预言并发现了海王星。
万有引力的论证对于世界来讲非常重要,它补足了力学体系补足了最后一部分,自此万有引力也成为了后世大部分物理科学的理论基石,牛顿的万有引力概念也成为所有科学中最实用的概念之一。
物理知识小报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构造的学科。
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全部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所以成为其余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它的理论构造充足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查验理论正确性的独一标准,它是现在最精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lawofuniversalgravitation)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条定律,1687年为牛顿所发现。
任何物体之间都有互相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率,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假如用m1、m2表示两个物体的质量,r表示它们间的距离,则物体间互相吸引力为F=(Gm1m2)/r^2,G 称为万有引力常数。
爱因斯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犹太裔与力学知识相关的现象物理学家。
他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母亲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组成连通器,水面老是相平的。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1905年,获1籍。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圆滑,减小摩擦。
设,成功解说了光电效应,所以获取1921年诺贝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拙,增大摩擦。
尔物理奖,同年,创办狭义相对论。
1915年创办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广义相对论。
2。
科技手抄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
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
牛顿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
166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
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
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定计算慧星轨道的法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并推导出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
牛顿不但验证了前辈们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确而权威的科学依据。
牛顿将其一生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
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数学。
他后来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去世。
据说在生命即将停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平静的。
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
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
牛顿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
166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
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
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定计算慧星轨道的法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并推导出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
牛顿不但验证了前辈们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确而权威的科学依据。
牛顿将其一生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
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数学。
他后来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去世。
据说在生命即将停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平静的。
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
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
牛顿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
166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
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
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定计算慧星轨道的法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并推导出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
牛顿不但验证了前辈们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确而权威的科学依据。
牛顿将其一生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
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数学。
他后来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去世。
据说在生命即将停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平静的。
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
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
牛顿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
166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
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
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定计算慧星轨道的法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并推导出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
牛顿不但验证了前辈们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确而权威的科学依据。
牛顿将其一生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
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数学。
他后来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去世。
据说在生命即将停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平静的。
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
他在物理学、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贡献,都是划时代的。
1642年月25日,牛顿出生在英国一个叫乌尔斯索普的小村子里,刚出生时极度衰弱,几乎夭折。
牛顿自幼丧父,与母相依为命。
1661年,他进入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学习。
1665至1667年间,牛顿已在思考引力的问题。
一天傍晚,他坐在苹果树下乘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他忽然想到:为什么苹果只向地面落,而不向天上飞呢?他分析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和开普勒的三定律,进而思考:行星为何绕着太阳而不脱离?行星速度为何距太阳近就快,远就慢?离太阳越远的行星,为何运行周期就越长?牛顿认为它们的根本原因是太阳具有巨大无比的吸引力。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和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
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质量越大,吸引力也越大;间距越大,吸引力就越小。
这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牛顿的发现,可测定太阳和行星的质量,确定计算慧星轨道的法则,说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造成地球上的海洋潮汐现象,并推导出克服地球引力、飞向太阳系和飞出太阳系所需的最低速度,它们分别为每秒7.9千米、11.2千米和16.6千米,并依次命名为第一、第二和第三宇宙速度。
牛顿不但验证了前辈们的成果,而且为未来空间运载工具的最低推力或速度下限值,提供了精确而权威的科学依据。
牛顿将其一生的成就写在《自然哲学与数学原理》一书中。
他发现了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创立了微积分数学。
他后来在谈到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时说:"如果我比其他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1727年3月20日凌晨,牛顿于久病不医中去世。
据说在生命即将停止的时候,他的心情是坦荡而平静的。
英国诗人波普为他写的碑铭说:"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都藏在黑暗的夜间;人帝说‘让牛顿降生’,使一切变得灿烂光明。
"伊萨克·牛顿,是17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人类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个科学巨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