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病的遗传流行病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0.27 KB
- 文档页数:4
白化病是基因突变吗文章目录*一、白化病是基因突变吗1. 白化病是基因突变吗2. 什么是白化病3. 白化病有什么危害*二、白化病如何治疗*三、白化病如何预防白化病是基因突变吗1、白化病是基因突变吗白化病是属于基因突变的疾病。
但是也有可能是基因重组引起的,这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父母双方都是正常的纯合,却生出一个白化的小孩,那么就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致病基因的携带着,而孩子是白化病患者,那么就有可能是基因重组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基因突变引起的。
假设致病基因是aa,父母有其中一个是正常纯合AA,那就一定是突变。
因为,AA组合不出aa;如果父母都是Aa,或者一个是Aa,一个是aa,不突变就是重组出现aa,但是突变也是可能发生的,但突变不定向,这种情况一般不考虑。
突变,也就是说,使产生等位基因Aa,这样才会出现形状分离,基因重组之类的。
突变使A 变成a,或者使a变成A。
2、什么是白化病白化病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这类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肤、毛发、眼睛缺乏黑色素,因此表现为眼睛视网膜五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现淡粉色,怕光,看东西时总是眯着眼睛。
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带黄。
人们将这类病人俗称为“羊白头”。
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
白化病患者的常染色体上那一对负择制造酪氨酸酶的基因出了毛病,体内不能制造这种酶,也就无法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因而出现白头发白皮肤等一系列症状。
3、白化病有什么危害白化病携带者并没有出现发病,身体携带白化病隐性基因,容易导致这种白化病基因遗传给下一代,对下一代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白化病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遗传性缺陷造成络氨酸酶的缺乏,这会导致身体无法进行黑色素的合成。
白化病的危害主要是对视力的危害,另外有一部分白化病患者会因为免疫缺乏而造成肝纤维化,甚至造成在幼年出现死亡,是比较严重的一种遗传性的疾病,尤其是对视力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导致眼睛变色,为淡粉色的眼球,怕光。
临床药学胡亭 2010221178 2012.12.12白化病研究进展Advance in the Research of albinism【摘要】白化病(albinism)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先天性缺乏酪氨酸酶,或酪氨酸酶功能减退,黑色素合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遗传性白斑病。
这类病人通常是全身皮肤、毛发、眼睛缺乏黑色素,因此表现为眼睛视网膜无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现淡粉色或淡灰,怕光,看东西时总是眯着眼睛。
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带黄。
本文将从白化病单基因发病机制、症状表现、遗传方式、研究进展方面简单介绍白化病。
【关键词】白化病(albinism)黑色素(melanin)隐性遗传(recessive inheritance)酪氨酸酶(tyrosinase)基因诊断(gene diagnosis)一、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单个基因突变所引起的遗传病。
突变基因可在常染色体上或性染色体上,可呈显性或隐性,依照突变基因所在的染色体和基因显隐性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遗传方式。
单基因遗传病经典的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定律,但在遗传病研究的实际情况中也可能出现偏离常规理论的现象。
[1]单基因遗传病有6600多种,并且每年在以10-50种的速度递增,单基因遗传病已经对人类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
较常见的有红绿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
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通常可分为五类:1.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3.X连锁显性遗传病。
4.X连锁隐性遗传病。
5.连锁遗传病。
[2]二、白化病的发病机制白化病(albinism)是人类最早研究的遗传性疾病之一。
由于黑色素合成障碍,导致黑色素表达的组织器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黑色素沉着,同时产生相应的症状和危害。
一般来说,人们普遍了解到人的白化症状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基因异常引起的。
酪氨酸酶存在于人的皮肤、毛发等处,它能催化酪氨酸转变为黑色素;如果一个人由于基因不正常而缺少酪氨酸酶,那么这个人就不能合成黑色素,而表现出白化症状。
白化病定义:白化病(albinism)是一种较常见的皮肤及其附属器官黑色素缺乏所引起的疾病,是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导致的,一种黑色素生成过程有缺陷的先天性代谢异常,属于体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疾病(酪氨酸酶能将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
病因:由于控制酪氨酸酶的基因异常导致的。
人类的色素细胞主要存在于皮肤、毛囊及眼睛,其功能的正常与否和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活性有密切的关联,因为酪胺酸是形成黑色素的原料,需要酪氨酸酶做为催化连串生化反应步骤。
因此酪氨酸酶相关基因的异常会导致黑色素缺乏,因而表现白化病的症状。
症状:出生即有纯白或粉红色斑,日晒后易发生皮炎,局部境界明显。
组织病理为基底层有透明细胞,数量及外观正常。
银染色证明表皮内黑色素缺乏;毛发变白或淡黄;虹膜粉红色,瞳孔发红,畏光。
皮肤、眉毛、头发及其他体毛都呈白色或白里带黄。
遗传:白化病一般表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多由于近亲结婚所引起。
就是说患者的双亲都携带了白化病基因,本身不发病。
如果夫妇双方同时将所携带的致病基因传给子女,就会患病,而且子女中男女患病机会均等,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是1/4 。
有一种以眼睛损害为主的白化病类型,被称为眼白化病,表现为X 连锁隐性遗传,是由母亲所携带的白化病基因传给儿子时才患病,传给女儿一般不患病,这种传递的概率是1/2 。
这种类型在所有白化病类型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大约70个表现型正常的人中有一个白化基因的杂合子。
类型:白化病可分为两大群,一为较常见的眼睛皮肤白化病,身体不能制造黑色素。
另一类为伴有异常免疫系统的白化病,包括谢迪亚克-东综合征、海-普综合征、格里塞利综合征、克罗斯综合征,这类是和黑色素及其它细胞蛋白的缺陷有关。
白化病是依据临床表型特征分为三大类别:(1)眼白化病(ocular albinism,OA),病人仅眼色素减少或缺乏,具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低下,畏光等症状,国外群体发病率约为1/60,000;(2)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除眼色素缺乏和视力低下、畏光等症状外,病人皮肤和毛发均有明显色素缺乏,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20,000~1/10,000;眼皮肤白化病又可以根据致病基因的不同分为四型(OCA1~OCA4),在我国,OCA1和OCA2较为常见。
案例分享基因检测助⼒罕见病诊断——⽩化病⽩化病(Albinism)是⼀组以⾊素缺失和视⼒差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疾病。
与外胚层来源的组织(最明显的是⽪肤,⽑发和眼睛)中的⿊⾊素减少或缺失相关,产⽣特征性的苍⽩。
眼部缺陷是⽩化病的共有特征,也是功能上影响最严重的器官,主要包括视⽹膜中央凹发育不良、视觉通路的视神经叉投射异常、虹膜透明、畏光以及眼球震颤等。
⽩化病总体发病率约为1/17000-20000。
⼤约每70个⼈中就有⼀个携带OCA突变的等位基因,其中OCA2突变是世界上最常见的。
⽩化病依据临床表型特征主要分为:⾮综合征型的眼⽪肤⽩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仅累及眼部的眼⽩化病(Ocular albinism,OA)以及综合征型⽩化病(如Hermanskyr Pudlak综合征、Chediak-Higashi综合症)三类。
值得⼀提的是由于在OCA 2型中相同基因的缺失⽽导致其⽩化样特征的⼀对综合征:Angelman(AS)和Prader-Willi(PWS)综合征。
(⼤约1%的AS和PWS患者具有连续的基因缺失,导致类似OCA2的呈现。
)2018年5⽉11⽇,国家卫⽣健康委员会等5部门联合制定了《第⼀批罕见病⽬录》,⽩化病被收录其中。
临床表型⽩化病临床和遗传异质性很⼤,着⾊相关表型可以从类似OCA1A到接近正常,如从⽩⾊到⾦黄直⾄深褐⾊。
OCA1A由于完全缺乏⿊⾊素,出现⽩头发,⽩睫⽑,⽩⾊⽪肤和粉红⾊的眼睛等⼀般⼈群认为⽩化病的典型特征。
最极端的例⼦就是OA1,其⽪肤和⽑发的表现⼏乎与野⽣型⼀致,如果不做细致的眼部检查,⼏乎很难作出诊断。
⽩化病最常见表型注:OCA=眼⽪肤⽩化病,OA=眼⽩化病,HPS=Hermansky-Pudlak综合症,CHS=Chediak-Higashi综合症,AS=Angelman综合征,PWS=Prader-Willi综合征。
流行病学研究中的遗传流行病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遗传流行病学是一门关注基因对疾病发生和传播的影响的学科。
通过探索家族、双生子和群体等遗传学模型,遗传流行病学帮助我们了解疾病与遗传因素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介绍遗传流行病学的定义、重要概念和方法,以及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遗传流行病学的定义和重要概念遗传流行病学是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群中对疾病发生率和分布的影响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遗传变异对疾病易感性的作用,以及疾病在家族、群体和种群中的聚集性。
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重要的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在遗传流行病学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了解。
首先是遗传易感性,即遗传变异对个体患某种疾病的易感性产生的影响。
其次是遗传负担,指遗传变异对整个人群中疾病发生率的贡献程度。
还有一种重要的概念是遗传关系,即研究人群中不同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例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在遗传流行病学的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家族研究、双生子研究和基因关联研究。
1. 家族研究:家族研究是通过比较家族成员之间的疾病发生率,来评估遗传因素对疾病易感性的影响程度。
研究人员通常会收集家族成员的临床数据和遗传信息,包括家系图、疾病发生情况和基因型等。
通过分析家族中疾病的聚集情况,可以确定疾病的遗传风险。
2. 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是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之间的疾病发生率,来评估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的贡献。
同卵双生子具有相同的遗传背景,而异卵双生子则只有50%的遗传相似性。
通过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可以评估遗传和环境因素对疾病发生的相对贡献。
3. 基因关联研究:基因关联研究是通过比较疾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基因型差异,来寻找与疾病发生相关的遗传变异。
这种方法通常使用候选基因或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与疾病发生相关的遗传标记和致病基因。
三、遗传流行病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遗传流行病学在疾病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