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源学——栀子解剖
- 格式:ppt
- 大小:5.18 MB
- 文档页数:8
认识⾹料—栀⼦
栀⼦
⼜名⼭栀⼦、黄栀⼦、⼭黄枝、红枝⼦、⽔栀⼦等,是茜草科灌⽊植物栀⼦的果实,有翅状纵棱5-9条,⾊橙红或橙黄,味道微苦、淡⾹。
栀⼦产于华东、华南、中南、西南各省,河南省唐河县有“中国栀⼦之乡”的美誉。
国外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和太平洋岛屿,以及美洲北部。
栀⼦性寒、味苦,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消肿等作⽤。
栀⼦含有酮物质栀⼦黄素、藏花素、藏花酸、番红花⾊素苷基等,是⼀种对⼈⽆害的天然黄⾊素,对蛋⽩质、淀粉等具有优良的染⾊能⼒,可⽤于果汁、饮料、酒类、糕点、雪糕、膨化⾷品、果冻、糖果和栗⼦罐头等。
栀⼦的⾊素是⼀种⽔溶性类胡萝⼘素,极易被⼈体吸收,在⼈体内可以转化为维⽣素A,烹饪中可⽤于卤制、酱制、腌制,⼀般以调⾊为主,有时⽤于禽类或⽶制品的调味。
黄栀⼦
作⽤专⽤于给卤⽔或酱料调⾊。
应⽤⽆需处理,直接添加。
但是由于本⾝带有苦味,所以需注意添加⽐例。
⼀般汤汁或⽔的⽤量为50千克时,黄栀⼦的使⽤量⼤概为40克。
鉴别以个⼩、完整、果仁饱满、内外⾊皆红、没有⾍害的为佳。
栀子花-360百科形态特征栀子花栀子植株大多比较低矮,高1.2米,干灰色,小枝绿色。
单叶对生或主枝三叶轮生,叶片呈倒卵状长椭圆形,有短柄长514厘米,顶端渐尖稍钝头,叶片革质,表面翠绿有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托叶鞘状。
花单生枝顶或叶腋,有短梗,白色,大而芳香,花冠高脚碟状,一般呈六瓣,有重瓣;品种大花栀子,花萼裂片,倒卵形至倒披针形伸展,花药露出。
浆果,卵状至长椭圆状,有59条翅状直棱黄色或橙色,1室,种子多而扁平,嵌生于肉质胎座上。
花期较长从5-6月连续开花至8月,果熟期10月。
[3]生长环境喜光也能耐荫,在庇荫条件下叶色浓绿,但开花稍差;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热也稍耐寒(-3℃);喜肥沃、排水良好、酸性的轻粘壤土,也耐干旱瘠薄,但植株易衰老;抗二氧化硫能力较强。
萌蘖力、萌芽力均强,耐修剪更新。
[4]分布范围栀子花原产中国,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集中在华东和西南、中南多数地区,福建、贵州、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陕西南部等省份。
浙江温州市,四川省内江市,河南省唐河县,湖南省岳阳市、常德市的市花即为栀子花。
繁殖方式栀子花可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多种方法繁殖一般多采用扦插法和压条法进行繁殖也可用分株和播种法繁殖但很少采用一般北方盆栽不易收到种子。
折叠有性繁殖栀子花一般选择饱满、色深红的成熟果实连壳晒或晾干作种播种前用剪刀将种子果皮剪开挖出种子在热水中搓散去掉浮种或杂质然后将下沉的充实种子捞出摊于竹席上置通风处晾去过多的水分。
一般选用选向阳山坡或土坊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播种可利用田边地角种植或与豆科植物间套种。
种植前把地翻耕11.5尺除去杂木树兜按宽45尺畦面起畦土质好距离可大些否则小些畦高6寸可施土杂肥绿肥或人畜粪水作基肥例如每亩施入人粪尿20~30担待土干后浅耙泥块整平畦面。
在畦面按67寸行距开播种沟沟深1寸左右待播种。
栀子花可春播或秋播一般多在春季进行春播在雨水前后下种秋播在秋分前后、播时将种子拌上火灰均匀的播在播种沟内然后用细土或火土覆盖平播种沟盖草淋水经常保持土壤湿润以利出苗每亩用种子46斤。
清热药——栀子名称:栀子类别:清热药拼音:ZHI ZI拉丁:Fructus Gardeniae别名:山栀子、枝子、黄栀子、木丹药用部位:成熟果实药材性状: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5~3.5cm,直径1~1.5cm。
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
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
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
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
气微,味微酸而苦。
栽培要点:产地:长江以南均产采收加工: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
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地道沿革:性味归经:寒;苦;归心、肺、三焦经功能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用于热病心烦,黄疸尿赤,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掺或调敷。
禁忌:本品苦寒,不宜久服,凡脾胃虚寒便汤者慎服。
来源: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科属:茜草科梔子属形态描述:常绿灌木,高0.5~2米,幼枝有细毛。
叶对生或三叶轮生,革质,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7~14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或短渐尖,全缘,两面光滑,基部楔形;有短柄;托叶膜质,基部合成一鞘。
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大形,白色,极香;花梗极短,常有棱;萼管卵形或倒卵形,上部膨大,先端5~6裂,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冠旋卷,高脚杯状,花冠管狭圆柱形,长约3毫米,裂片5或更多,倒卵状长圆形;雄蕊6,着生花冠喉部,花丝极短或缺,花药线形;子房下位1室,花柱厚,柱头棒状。
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棱5~8条,长2.5~4.5厘米,黄色,果顶端有宿存的萼。
花期5~7月。
果期8~11月。
生态环境:常生于低山温暖的疏林中或荒坡、沟旁、路边。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福建、台湾等地。
·173·栀子ZhiziFRUCTUS GARDENIAE本品为茜草科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
9~11月果实成熟呈红黄色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烫,取出,干燥。
【性状】本品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0.5~3.5cm,直径1~0.5cm。
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
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
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隆起的假隔膜。
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
气微,味微酸而苦。
【鉴别】(1)本晶粉末红棕色。
果皮石细胞类长方形;果皮纤维细长,梭形,直径约10µm,长约至110µm,常交错、斜向镶嵌状排列;含晶石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直径17~3lµm,壁厚,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直径约8µm。
种皮石细胞黄色或淡棕色,长多角形、长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60~112µm,长至230µm,壁厚,纹孔甚大,胞腔棕红色。
草酸钙簇晶直径19~34µm。
(2)取本品粉末1g,加50%甲醇1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栀子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栀子苷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4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µ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丙酮-甲酸-水(5:5: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黄色斑点;再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1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及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检查】水分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第一法)测定,不得过8.5%。
文献综述栀子的化学成分研究概述摘要:总结多年来对栀子属药用植物的研究工作和文献,对有关栀子的化学成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主要对化学成分分类和结构类型进行综述。
关键词:栀子;化学成分栀子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实,又名黄栀子、山栀子、卮子、枝子、支子、小栀子等[1-2]。
为临床常见中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等功效,用治热病心烦、火毒疮疡、血热吐衄、血淋涩痛、黄疸尿赤,目赤肿痛等症[3]。
热带、亚热带地区均广泛分布有栀子属植物,全球共约250种。
《中国植物志》收载中国仅海南栀子G. hainanensi Merr、栀子G. jasnanoide s Ellis、匙叶栀子G. angkorensis Pitard、大黄栀子G. sootepensis Hutchins和狭叶栀子G. stenophylla Merr等5种。
后人通过多种调查手段发现我国尚有大花栀子、雀舌栀子水栀子、花叶栀子、重瓣栀子(又名白蟾)[9]。
调查分析发现栀子为主流品种, 除此之外,各地均以栀子的变种大花栀子(G.jasminoides Ellis var,grandiflora Nakai)及小果栀子(G. jasminoides Ellis var. radicans Makino)的果实入药[2]。
主产于江西、湖南两省,湖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也有少量分布[6-7]。
栀子植株适宜温暖、湿润环境,需充足阳光,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惧寒,多生长于海拔1000m以下低坡山地,适合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轻粘性酸性土壤中,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8]。
栀子始载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10],列为中品:“卮,旧作栀⋯⋯,一名木丹,生川谷。
”中国历版药典和本草均有记载,《本草经疏》云: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
中药材:栀子药材名称:栀子别名: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山栀子采收加工:于10月中、下旬,当果皮由绿色转为黄绿色时采收,除去果柄杂物,置蒸笼内微蒸或放入明矾水中微煮,取出晒干或烘干。
亦可直接将果实晒干或烘干。
药用部位:成熟果实产地:中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等科:茜草科原植物:山栀植物情况:常绿灌木高1-2m。
小枝绿色,幼时被毛,后近无毛。
单叶对生,或三叶轮生,叶柄短;托叶两片,生于叶柄内侧;叶片革质,椭圆形、阔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4cm,宽2-7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光泽,仅下面脉腋内簇生短毛;侧脉羽状。
花大,极芳香,顶生或腋生,具短梗;萼绿色,长2-3cm,裂片5-7,线状披针形,通常比萼简稍长;花冠高脚碟状,白色,后变乳黄色,基部合生成简,上部6-7裂,旋转排列,先端圆;雄蕊与花冠裂片同数,着生于花冠喉部,花丝极短,花药线形,纵裂,2室;雌官司1,子房下位,1室。
果实深黄色,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2-4cm,有5-9条翅状纵棱,先端有条状宿存之萼。
种子多数,鲜黄色,扁椭圆形。
花期5-7月,果期8-11月栀子药材性状:果实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4-3.5cm,直径0.8-1.8cm。
表面红棕色或红黄色,微有光泽,有翅状纵棱6-8条,每二翅棱间有纵脉1条,先端有暗黄绿色残存宿萼,先端有6-8条长形裂片,裂片长1-2.5cm,宽2-3mm,多碎断,果实基部收缩成果柄状,末端有圆形果柄痕。
果皮薄而脆,内表面鲜黄色或红黄色。
有光泽,具隆起的假隔膜2-3条。
折断面鲜黄色,种子多数,扁椭圆形或扁矩圆形,聚成球状团块,棕红色,表面有细而密的凹入小点;胚乳角质;胚长形,具心形子叶2片。
气微,味微酸苦。
优等品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
劣质品正品水试成黄色,伪品成棕红色栀子药性:【本经中品栀子味苦寒。
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栀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综述-药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栀子来源于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性寒味苦[1]。
栀子生于山野间,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栀子资源主要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台湾等省[2]。
本文综述了栀子化学成分以及药理作用,为栀子的进一步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1 化学成分研究栀子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环烯醚萜、二萜、三萜、黄酮、有机酸酯、挥发油、多糖及各种微量元素[3]。
1.1 环烯醚萜类化合物环烯醚萜类成分为栀子属植物的特征性成分。
到目前为止,已分离鉴定的此类化合物有栀子苷、去羟栀子苷、1--龙胆苷、异羟栀子苷、栀子酸、山栀子苷、车叶草苷、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栀子酮苷、鸡矢藤次苷甲酯、10-乙酰京尼平苷、6-O-E香豆酰基京尼平龙胆双糖苷等[4]。
1.2 二萜类化合物目前,通过NMR、LC-MS等方法从栀子属植物中检测出以下几种二萜类化合物。
分别为藏红花酸、E-、Z-藏红花素--D-龙胆二糖--D-葡萄糖酯、E-、Z-藏红花素--D-葡萄糖酯、E-、Z-藏红花素--D-龙胆二糖酯、E-、Z-藏红花素--D-龙胆二糖--D-三葡萄糖酯、E-、Z-藏红花素-二--D-龙胆二糖酯、trans-,cis-crocetin(-D-neapolitanosyl)-(-D-gentibiosyl)ester、trans-crocetindi (-D-neapolitanosyl)ester、trans-、cis-crocetin (-D-neapolitanosyl)-(-D-glucosyl)es-ter、E-藏红花素-二--D-葡萄糖酯、neocrocin等[4]。
1.3 三萜类化合物栀子属植物中的三萜类成分多存在于植物的茎皮或花中,已报到的此类成分多为环阿屯烷型的四环三萜苷元。
如棉根皂甙元酸、齐墩果酸、常春藤皂甙元、斯皮诺素酸、泰国树脂酸、3-表-泰国树脂酸、栀子花酸、栀子花酸甲和栀子花酸乙、3-表-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hedrag enin、9,19-环木菠萝烷-3,24 二酮、9,19-环羊毛甾-24-烯-3,23-二酮、4-去甲-9,19-环羊毛甾-24-烯-3,23-二酮等[4]。
栀子:别名黄栀子、山栀、白蟾,是茜草科植物栀子的果实。
目前,栀子的果实是传统中药,属卫生部颁布的第l批药食两用资源,具有护肝、利胆、降压、镇静、止血、消肿等作用,在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黄疸型肝炎、扭挫伤、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可到大有恒中药材库查询购买植物属性植物形态常绿灌木,高达2m。
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5~14cm,宽2~7cm,全缘;托叶2片,通常连合成筒状包围小枝。
花单生于枝端或叶腋,白色,芳香;花萼绿色,圆筒状;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较多;子房下位。
花期5~7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好阳光但又不能经受强烈阳光照射,适宜生长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轻粘性酸性土壤中,抗有害气体能力强,萌芽力强,耐修剪。
是典型的酸性花卉。
同时也是岳阳市市花。
编辑本段中药属性药材介绍栀子-原植物形状栀子出自《本草图经》:栀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
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说即西域詹匐也。
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人深红,九月采实暴干。
此亦有两、三种,入药者山栀子,方书所谓越挑也。
皮薄而圆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为佳。
其大而长者,乃作染色,又谓之伏尸栀子,不堪入药用。
药名:栀子汉语拼音:zhi zi 英文名:Cape Jasmine Fruit, Fruit of Cape Jasmine 栀子-原植物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别名:木丹、鲜支、卮子、支子、越桃、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黄栀子、黄栀、山黄栀、山栀归经: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科属分类:茜草科功效分类:清热泻火药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气味:苦、寒、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0克;或入丸、散。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除烦利湿解毒止痛说栀子栀子为茜草科植物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的干燥成熟果实。
又名:山栀、支子、枝子、黄栀、小卮子、山枝子、山栀子、山黄栀、红枝子、黄栀子。
原植物栀子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新疆、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
主产于江西、湖南、湖北、浙江。
商品中认为湖南、江西产者为佳。
本品药材性状呈长卵圆形或椭圆形,长 1.5~3.5cm,直径1~1.5cm。
表面红黄色或棕红色,具6条翅状纵棱,也有4、5、8条者,棱间常有1条明显的纵脉纹,并有分枝。
顶端残存萼片,基部稍尖,有残留果梗。
果皮薄而脆,略有光泽;内表面色较浅,有光泽,具2~3条侧膜,由侧膜向果腔中延伸分枝形成肉质的假隔膜。
种子多数,扁卵圆形,集结成团,深红色或红黄色,表面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有1条相当于种子全长4/5的种脐,胚乳角质,胚长形,具心形子叶2片,胚根直立。
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
气微,味微酸而苦。
本品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中医临床用于热病心烦,黄疸黄疸,淋症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品有保肝,利胆,凝血,镇静,镇痛,降温,降压,致泻,抗病原微生物,抗炎及治疗软组织损伤作用,对胃肠道和胰腺有影响。
体外试验表明,栀子多糖对S-180肉瘤细胞及腹水肝癌细胞有一定抑制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1)栀子叶:味苦涩,性寒;功效消肿,理跌打伤,洗疳痔疮,散毒疮;(2)栀子花:用于肺热咳嗽,鼻衄;(3)栀子根:用于感冒高热,黄疸型肝炎,吐血,鼻衄,菌痢,淋病,肾炎水肿,疮痈肿毒。
栀子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味苦,寒。
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疱,皻鼻白癞,赤癞疮疡。
一名木丹。
”《本草图经》曰:“栀子,生南阳川谷,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
栀⼦栀⼦(《神农本草经》)为茜草科常绿灌⽊植物栀⼦的成熟果实。
主产于浙江、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
秋季果实成熟时呈红黄⾊时采收,除去果梗及杂质,微蒸或置沸⽔中略烫后取出,晒⼲或烘⼲。
药材性状:⽓微,味微酸⽽苦,以⽪薄、饱满、⾊红黄者为佳。
其炮制名称有:栀⼦、炒栀⼦、焦栀⼦、栀⼦炭。
【历史】栀⼦的命名与其形态有关。
其始载《神农本草经》,原名卮⼦。
据《本草纲⽬》释名⽈:“卮,酒器也。
卮⼦象之,故名。
俗作栀”。
栀⼦花开时花瓣旋转排列,花冠下部连成筒状,形似⾼脚酒杯,故有此名。
别名有⽊丹《神农本草经》、鲜⽀《上林赋》、越桃《名医别录》、⼭栀⼦《药性论》、枝⼦(《新修本草》、黄栀⼦《江苏药材志》等。
栀⼦⼊药历史悠久。
《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五内邪⽓,胃中热⽓,⾯⾚,酒疱渣⿐,⽩癞,⾚癞,疮疡”,基本记述了栀⼦泻⽕清热功效的主要主治范围。
《名医别录》对其应⽤做了补充,⽈:“疗⽬热⾚痛,胸⼼⼤⼩肠⼤热,⼼中烦闷,胃中热⽓”,尤其是提到治“⼼中烦闷”,使栀⼦泻⽕功效的应⽤范围有了扩展,与⾖豉配伍,清透相兼,⽤治伤寒吐下⼼中烦闷、虚烦不得眠。
《药性论》认为本品还能“利五淋,……通⼩便,解五种黄病,明⽬”,可见栀⼦还具苦寒清热燥湿、泻⽕利湿的功效,可使热从⼩便⽽出。
《本草纲⽬》引朱丹溪⾔:“泻三焦⽕,清胃脘,治热厥⼼痛,解热郁,⾏结⽓”,其中“泻三焦”之说是对栀⼦功效的最佳归纳,说明栀⼦苦寒清热的作⽤范围已涉及上、中、下三焦。
李时珍《本草纲⽬》发明项下提出,栀⼦能“治吐⾎、衄⾎、⾎痢、下⾎、⾎淋,损伤瘀⾎”等证,可见栀⼦不仅能泻⽕,还能凉⾎、散瘀。
从上述可知,关于栀⼦的功效与主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年代的本草专著中,均有新增功效、主治的出现,表明栀⼦历来是常⽤中药。
现代关于栀⼦的研究不少,涉及成分、药理、临床等多⽅⾯。
【性能】苦,寒。
主归⼼、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清热利湿,泻⽕除烦,凉⾎解毒,消肿⽌痛。
【应⽤】⼀、湿热证本品苦泄沉降,性寒清热,为清降通利之品,如《丹溪⼼法》所⾔,本品“⼤能降⽕,从⼩便泄去。
每天学一味中草药——黄栀子(彩图)砭石温控坐灸仪砭石取代复合板丝棉盘立即购买图文均来自于网络,侵权删!黄栀子是一种中药材,它是千草颗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我是成熟后外表为金黄色,所以被人们叫做黄栀子,它主要出产在中国,江西,湖北,浙江等地是一种味苦性寒能入肺经和三焦经的中药材,清热泻炎和凉血解毒是它的主要功效,下面是对黄栀子功效与作用及禁忌的具体介绍,能让大家对它有更全面的了解。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
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止血。
主治:用于热病烦渴,头痛目赤,黄疸淋病,热毒疮疡,吐血衄血。
用量用法:6~9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黄栀子的禁忌黄栀子药用功效极为出色,但它在服用时也有一些禁忌,因为黄栀子味苦性寒,它对人类脾胃有一定损伤作用,生活中那些本身就脾胃虚寒和经常腹泻便溏的人禁止服用黄栀子,他们服用后会让脾胃虚寒的症状加重,除此以外生活中那些虚火过旺或者有吐血症状的人也禁止服用黄栀子。
黄栀子的功效与作用1、消肿止痛黄栀子不但能清热解毒,还能消肿止痛,它能用于人类的扭伤和挫伤等多种外科疾病的治疗,在治疗的时候,可以把准备好的黄栀子延长细末加入适量黄酒调成药膏,直接外敷在受伤的部位,每天换药一次就能让伤情减轻。
2、解毒消疮黄栀子那能清热泻火,还能凉血解毒,并具有解毒消疮的重要作用,他对人类经常出现的热毒疮疡以及皮肤红肿疼痛等症都有特别好的治疗作用,在治疗时可以把它加清水煎煮后服用,也可以把它研成细末直接口服,多数患者用药后病情能明显减轻。
3、提高肝胆功能黄栀子还是一种能直接作用于人类肝胆系统的中药材平时适量服用能提高人类肝胆功能,它能促进人体内胆汁分泌,也能加快人体内胆红素排泄,还能减少血液中胆红素的数量,对人类经常出现的肝胆功能失调有明显缓解作用,除此以外它还能保护人类心血管,可防止血压血脂升高。
看过上面对黄栀子功效作用及禁忌的介绍后大家能对它多一些了解,以后再服用黄栀子就会更安全,另外大家服用黄栀子时要适量服用,过量服用会加重身体多器官负担,会有一些不良反应出现,对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入药入膳入染坊,栀子的“多重”身份▲观赏栀子花(大花栀子)说到栀子,我想大家都对那首耳熟能详的歌《栀子花开》不陌生吧,甚至可能不少人家里就养有栀子花作为观赏植物。
然而栀子除了其观赏价值,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价值。
药用栀子和栀子花是属于同种,属茜草科、栀子属。
药用栀子是茜草科植物黄栀子(山栀子)的果实;家里种的栀子花名叫大花栀子,是山栀子的栽培后的变种,只开花不结果。
秦汉以前,栀子成为应用最广的黄色染料,主要是因为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红花酸。
汉马王堆出土的染织品的黄色就是以栀子染色获得的。
《汉官仪》记有:“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
”说明当时染最高级的服装用栀子。
《本草纲目》也有记载“栀子别名木丹、越桃、鲜支等,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
花皆六出,甚芬香;夏秋结实如诃子状,生青熟黄,中仁深红,九月采实,爆干,以入染家。
”它还是一种药食同源的植物果实,估计很多人都对它很熟悉,日常在做卤菜时常常要用到栀子,它有提色增香的作用,深受食客们的喜爱。
栀子药用价值栀子味苦性寒,归心、肺、三焦经。
栀子还被列入卫生部颁布的第1批药食同源目录,功效有苦寒清降、清利肝胆湿热、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清泻三焦热邪、泻火解毒。
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者;治肝胆湿热郁蒸之黄疸、血淋涩痛或热淋证、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红肿热痛等。
适用于现代医学诊为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引起的黄疸属于湿热内蕴者,尿路结石、泌尿系感染、泌尿系肿瘤、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属于下焦湿热者,急性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癌、肝硬化等所致吐血属上焦热盛者,急性传染性结膜炎、沙眼等属于火热上炎者。
在《伤寒论》中记载的栀子豉汤,由栀子和淡豆豉两味药组成,具有清热除烦,宣发郁热之功效。
【盆景百树】栀子栀子也叫黄栀子,鲜支、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等,《本经》中称作木丹,《别录》称作越桃,原产中国。
栀子喜温暖、湿润、光照充足且通风良好的环境但忌强光暴晒适宜在稍蔽荫处生活耐半阴怕积水较耐寒在东北、华北、西北只能作温室盆栽花卉。
宜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轻粘性酸性土壤种植是典型的酸性花卉。
栀子花枝叶繁茂叶色四季常绿花芳香素雅为重要的庭院观赏植物。
被誉为盆景“十八学士”之一。
除观赏外其花、叶和根可入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效。
其花语是“永恒的爱一生守侯和喜悦”。
小叶栀子为常绿灌木。
单叶对生或3叶轮生,叶片倒卵形,革质,翠绿有光泽。
花白色,极芳香。
浆果卵形,黄色或橙色。
可用扦插、压条、分株或播种繁殖。
花可做茶之香料,果实可消炎祛热。
是优良的芳香花卉。
通常说的栀子花指观赏用重瓣的变种大花栀子。
日本小品栀子花,基本有两大类别,丸叶系和细叶系,据36种小品全介绍丛书所述,细叶系是山采品种,后经不断细分,归类,又分了一类上面所述的丸叶系,其实这两类,小品栀子花里面都十分多见,各有利弊。
区分这两种栀子花其实很简单,细叶系栀子,叶片大小较为平均化,大水大肥的情况下,亦如此,叶片窄而长,叶革质化不明显,相比较薄,有甚者长度和宽度比相差倍数可达4,5倍之多。
然而丸叶细栀子花的叶片对于水肥异常敏感,大水大肥下,叶子油润,大小不一,小叶和大叶的大小比可以达到超级恐怖的比列,之前几年流行的达摩栀子(现基本已经淘汰,理由我后面会说)不修剪大水大肥叶子可以有3个一元硬币那么大,这是丸叶系和细叶系水肥大后很明显的区分,还有就是丸叶系叶片革质化更为明显,叶片很厚重,宽长比在1比2左右,相比细叶的短小许多。
玩家养护须知:1.栀子花的繁殖方法1、扦插繁殖北方10~11月在温室,南方4月至立秋随时可扦插,但以夏秋之间成活率最高。
插穗选用生长健康的2年生枝条,长度10-12厘米,剪去下部叶片,下端削成45度角的斜面,每20~30条扎成小捆,将斜面剪口放入0.05%的生根粉溶液或0.05%的萘乙酸溶液中浸15秒钟,取出晾干药液即可扦插,然后插于砂中,按行距20~25cm、株距7~8cm,把插条斜面插入土中2/3处,压实浇水,搭设矮荫棚遮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