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掌、指关节损伤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60.55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的临床效果刘永(钟祥市人民医院骨科,湖北荆门431900)摘要:目的探讨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
钢丝内固定组患者选择钢丝内固定,微创手术治疗组患者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
比较两组愈合效果、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手术治疗组关节功能评分优于钢丝内固定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长于钢丝内固定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钢丝内固定组(P<0.05)。
结论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在手术治疗方案中选择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效果显著,虽然相对于钢丝内固定治疗时间延长,但是并发症较少,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关键词: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临床效果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结构复杂,是常见的骨折,发生率较高,因跟骨周围软组织的状况不佳,治疗困难[1-2]。
在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发生后,治疗关键在于促进掌部骨折复位和有效固定。
以往对于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的治疗采取钢丝内固定、克氏针固定和石膏外固定等无法达到满意解剖复位以及满意固定效果,可对患者手部功能恢复造成不良影响。
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8例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旨在探讨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68例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
微创手术治疗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32~76岁,平均(46.21±2.21)岁;砸伤导致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9例,割伤导致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12例,砍伤导致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8例,绞伤导致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3例,压伤导致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2例;骨折部位:掌骨头颈部骨折6例,指骨合并掌骨10例,掌骨基底部出现骨折的患者10例,近指骨基底部骨折的患者8例;开放性骨折22例,闭合性骨折有12例。
手部外伤及创伤修复术后手部功能缺失或手部关节僵硬会给患者带来二重心理创伤[1],同时给康复理疗师也带来了棘手问题。
关节僵硬过往应用中医中药熏蒸治疗[2]、关节松动治疗、冷热治疗、蜡治疗等,对关节僵硬中侧副韧带挛缩、副侧副韧带挛缩、掌板挛缩治疗等难以收到良效。
对比各种方法发现,用物理康复治疗无法彻底解决这类问题,后期甚至需手术切开松解才能收到成效[3]。
我们设计以小针刀微创松解治疗手指关节僵硬,成为改善手部功能的新术式而且收到新疗效。
相关解剖:手指韧带是将骨头连接在一起的坚韧的束带组织。
手指关节两侧各有重要的韧带,叫侧副韧带及副侧副韧带。
侧副韧带及副侧副韧带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各个关节异常的侧向弯曲。
在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远侧指间关节中间的关节),最坚韧的韧带要数掌板。
这个韧带在掌侧连接着近节指骨与中节指骨。
随着近侧指间关节伸直,掌侧韧带板也变得绷紧,从而起到防止近侧指间关节过伸的作用。
当掌板因病变或损伤松弛时,会出现手指畸形。
手指关节僵硬、掌指关节伸直位僵硬[4],一般是由掌指关节侧副韧带伸直位挛缩所致,1~5指间关节屈曲位僵硬一般是侧副韧带在屈曲位挛缩及掌板同时存在挛缩所致[5]。
本院运用小针刀治疗手指关节僵硬,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收治手指关节僵硬患者467例,男321例,女146例,平均年龄36.8岁,均在创伤及创伤术后4~78周,手术组32例,物理治疗组165例,小针刀组270例。
治疗方法:①手术组:选取病例32例,在神经阻滞麻醉下手术切开僵硬关节两侧,间断不连续切断松解相关粘连组织,术后随访发现优20例,良10例,差2例,优良率达到93.75%。
②治疗组:选取病例165例,以物理治疗方法如主动/被动关节活动、等张肌力训练、TDP、蜡疗、中医中药熏蒸及浸泡等综合治理手段方法,后期随访发现优100例,良50例,差15,优良率达到90.90%。
③小针刀组:选取病例270例,在神经阻滞麻醉下用小针刀松解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远侧指间关节的侧副韧带、掌板可以立即解除关节僵硬,达到功能康复效果,检查主动稳定性及被动稳定性正常。
手术技巧:去神经化技术治疗掌指关节骨关节炎作者:来源:《健康管理》2015年第07期手部骨关节炎是手外科医生比较常处理的一种疾病,当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影响日常生活以及保守治疗无效时,常需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关节融合和关节置换,但关节融合减少了关节的活动度,而关节置换则受不同植入物、复发率、术后并发症、经济因素等方面影响。
来自印度的Arenas-Prat医生针对目前的情况提出一种新术式,即对患侧掌指关节行去神经化。
该方式操作相对简单,术后恢复时间短、无需植入物、不影响关节活动度以及握持力,且有效减轻疼痛、再发率较低、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关结果发表在2014年出版的Techniques in Hand & Upper Extremity Surgery杂志上,现将其介绍如下:适应证:骨关节炎引起的疼痛明显影响日常生活且保守治疗无效;禁忌证:无明显禁忌证,除了掌指关节已存在严重的畸形。
患者仰卧位,患侧手臂台面支撑,臂丛麻醉,在手背掌指关节处行一5cm长纵切口,深达伸指肌腱,暴露拇长伸肌腱等(图1)。
将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分别向尺侧和桡侧剥离1.5cm,此时感觉神经关节间分支从指背神经分离开来。
注意剥离背侧皮瓣时紧贴腱旁组织和伸肌腱帽。
图1:手部背侧观,显示指背神经及其感觉性分支同时还有第一二手指的切口。
手掌向上,行Brunner切口暴露A1滑车。
辨认出指神经,将其从关节内间隙(可通过插入皮下针来定位)分别向近端和远端剥离1.5cm,从而分离所有的感觉神经关节间分支。
如果是针对第二至第五掌指关节平面的手术,则将A1滑车纵行打开,使屈肌腱向尺侧回缩,从而暴露手掌深部韧带的近端边缘,在关节囊上方迅速定位。
在这一平面,将桡侧骨间肌向桡侧偏移,直至触及尺神经深支的感觉神经关节间分支,该分支位于屈肌腱深部的桡侧、内附肌的浅部,在靠近A1滑车的近端分出分支进入关节囊的掌侧跟外侧(图2)。
图2 手部掌面观,显示打开的A1滑车和向尺侧回缩的屈肌腱,以及尺神经深支的感觉性分支、偏移的指神经(为显示清楚已经去除蚓状肌)。
手部骨与关节损伤诊疗技术要点严重的手部创伤常伴有骨与关节损伤,其损伤程度呈多样性,十分复杂。
失去骨支架的伤手将严重影响其功能。
本节仅就常见的几种骨关节损伤加以介绍。
(一)腕骨脱位外力作用可致使任何腕骨脱位,但最常见的是月骨脱位和月骨周围脱位。
1.月骨脱位(1)解剖:月骨呈半月形,远侧的凹面与头状骨和钩骨、近侧的凸面与桡骨远端、外侧面与舟骨、内侧面与三角骨分别构成关节。
其掌侧极高大,背侧极矮小,受纵向负荷时,具有内在的背伸趋势。
月骨掌、背侧面是韧带附着处,有滋养血管进入其内,在骨内分支并相互吻合成网。
一侧滋养血管缺如(8%~20%)或月骨完全脱位,掌、背侧韧带均撕裂时,可能发生月骨缺血性坏死。
(2)致伤机制与临床表现:当跌倒时手掌着地,手腕强烈背伸,月骨受到桡骨远端和头状骨的挤压,使其向掌侧脱出。
由于所受外界暴力的大小不同,月骨出现不同程度的脱位。
月骨脱位时,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功能明显受限,腕部掌侧显得饱满,皮下可有隆起物感,局部明显压痛。
由于脱位的月骨向掌侧顶压屈指肌腱,手指呈半屈曲状,被动伸展和主动屈曲手指,可引起明显疼痛。
脱位的月骨可压迫正中神经,而出现手部掌面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感。
(3)影像学改变:X线片可以确诊。
正位片可见月骨由近似正方形变成三角形,周围的关节间隙不清晰;侧位片可见月骨向掌侧脱位,月骨失去与桡骨远端和头状骨的正常关系,即月骨的掌屈角度增大,头状骨从月骨远侧的凹面脱离而与其背侧极相对。
(4)治疗:新发的月骨脱位,应采用手法复位,以恢复月骨与桡骨和其他腕骨间的正常解剖关系。
在良好的麻醉下,沿着手的纵轴方向牵引,牵开桡腕关节,以加大桡骨与头状骨之间的距离,双手握住并稳定腕关节使其背伸,用拇指按住月骨从掌侧向背侧挤压使其复位,再逐渐将腕关节屈曲。
于腕掌屈约30°位用石膏固定1周后,再于腕关节中立位同定2周,即逐渐开始腕关节活动。
手法复位失败或陈旧性脱位,可行手术切开复位。
手的解剖及临床应用手是人类最重要的生物工具之一,它承载着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和功能,如握持物体、写字、打字、表达情感等。
本文将从手的解剖结构开始,探讨手的功能和临床应用。
一、手的解剖结构手由掌部和指部组成。
掌部由掌骨、腕关节、掌韧带和掌和提供支持和保护。
指部包括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和指端。
手的解剖结构相对复杂,其中骨骼、肌肉、脉管和神经网络构成了手的基本框架。
手的骨骼由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
腕骨包括腕掌骨和腕骨,掌骨与指骨相连,形成了手指的基础。
手指由掌指关节、指间关节和指端构成,其关节表面覆盖有软骨,具有缓冲和减少摩擦的作用。
手部的肌肉起到掌握、移动和协调手指的作用。
主要肌肉包括拇指展伸肌、拇指对掌肌、掌指肌和指间肌。
这些肌肉通过腱和韧带与骨骼相连,使手部获得活动能力和力量。
除了骨骼和肌肉外,手还有丰富的脉管和神经网络。
血管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神经传递感觉和运动信号,使手获得触觉和灵活度。
二、手的功能手的功能多种多样,可以用于日常活动、特定技能和临床应用。
以下是手的主要功能:1. 抓握能力:手的掌部和指部的结构使我们可以握住和操纵各种物体。
这种抓握能力使我们能够完成各种任务,如提起重物、拧开瓶盖等。
2. 动作协调:手指的独立动作能力使我们能够进行精细的动作,如针线活、写字、打字等。
这种协调性对于各种职业和手工艺技能的发展至关重要。
3. 触觉感知:手的皮肤是人体最丰富的感觉器官之一,可以感受到温度、压力、质地等。
这使得我们能够辨别物体的特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4. 语言表达:手势语言是一种通过手部动作和姿势进行交流的方式。
手的灵活性和表达能力使我们能够通过手势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三、手的临床应用手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它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手的临床应用的例子:1. 手外科手术:手外科手术用于治疗手部骨折、关节疾病、肌肉损伤等。
通过手术修复和重建受损结构,恢复手的功能和活动能力。
2. 康复治疗:手的康复治疗常用于手部损伤、手术后恢复和慢性疾病的康复。
手部损伤的手术治疗分析Ξ谢冬庚(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湖南醴陵 412200)[摘要] 目的:分析手部损伤处理的时机和方法,探讨手部损伤的治疗方法和经验。
方法:对我院自2002年5月~2006年10月收治89例手部损伤病人采取不同方法治疗。
术后对患肢的外观及功能进行疗效分析。
结果:经随访5月~4年,除2例功能改善不满意外,余87例均外观功能明显好转,疗效满意。
结论:手部损伤急救的初期外科处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手功能,而后期应用皮瓣法治疗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和良好的功能。
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手部损伤;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 R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2016x(2007)022*******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89例患者,其中男性67例,女性22例。
左手38例,右手51例,两手需处理的19例。
单指处理的23例,多指处理的66例。
年龄14~72岁,平均年龄30.4岁。
有合并症的13例。
本组无手指再造者。
1.2 方法本组患者全部采取手术治疗。
在手部损伤早期及时清创,有骨折者妥善行内固定,有肌腱损伤者同期行吻合或延长。
创面力争一期修复,皮肤无缺损或缺损很少的可直接缝合,但不能有张力,缝合不能过密,以免影响血运或引流。
凡有皮肤缺损,基底血运好,无骨、肌腱外露行全厚游离植皮,余采用皮瓣转移治疗。
在晚期,患者多因功能障碍来就诊,行瘢痕松解后,局部皮瓣够者做Z 字成形修复,够条件植皮者行厚中厚或全厚植皮,余采用皮瓣转移修复。
皮瓣的选择看局部情况而定,方法有局部推进皮瓣、邻指皮瓣、岛状皮瓣、随意皮瓣等。
2 结果本组89例手部损伤病人,1例为小时候烫伤因经济原因未行正规治疗,大量瘢痕形成并挛缩致爪形手畸形,肌腱挛缩、关节僵直严重,经两次手术处理后仍效果不佳,1例患者伤后在当地卫生院行简单处理后未行系统治疗,亦较多瘢痕形成致畸形严重,术后效果差。
余87例经早期清创、创面处理或行瘢痕松解植皮、皮瓣转移等处理,均获得良好外观和功能。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掌指骨骨折是指手掌侧中部或近端指节部位发生的骨折,常见于手部受伤或外力挤压造成。
这类骨折一旦发生,除了给患者带来疼痛和不便外,如果不得当治疗,还有可能导致手指功能丧失。
如何对掌指骨骨折进行正确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其优势在于对骨折部位的稳定性较好,恢复期较短,术后功能恢复效果较好。
本文将探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主要特点、手术方法、并发症及术后注意事项等内容,以便广大读者对该治疗方式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一、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主要特点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是一种通过外科手术在骨折部位植入微型钢板,从而恢复骨折处的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对于传统的外固定或石膏固定,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 稳定性好:微型钢板的植入能够有效恢复骨折部位的稳定性,有助于保持正确的骨折愈合位置,同时可以避免骨折部位的再次移位。
2. 术后康复快:相对于传统的石膏固定,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术后患者的康复时间相对较短,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便。
3. 功能恢复好: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不但有助于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而且术后对患者的手指功能恢复效果较好,患者可以更快地恢复正常的手指活动功能。
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掌指骨骨折的手术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手术准备:患者在进行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术前,需要进行相关的手术准备工作,包括术前检查、术前准备等。
2. 骨折复位:手术开始时,医生首先需要将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即将移位的骨折部位恢复到正常位置。
3. 微型钢板植入:在完成骨折复位后,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微型钢板,并将其植入到骨折部位,从而恢复骨折处的稳定性。
4. 术后固定:在植入微型钢板后,医生可能需要进行相应的固定处理,如钢板固定、缝合等,以保持植入微型钢板的稳定性。
5. 术后处理:术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术后处理工作,包括伤口的处理、抗感染等。
手部掌、指关节损伤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分析
发表时间:2018-03-21T13:34:36.88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月第8期作者:苗庆堂郝思滨王德章
[导读] 手掌、指关节损伤的手术方法各有优劣,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济南市章丘区人民医院手足外科山东济南 250200)
【摘要】目的:对手部掌、指关节损伤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进行探讨分析。
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手外伤中掌、指骨关节损伤患者8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组,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对80例患者进行3-12个月的随访,平均6个月,不同术式,患者的手功能均有恢复,预后功能恢复与关节损伤程度有很大关系。
结论:手掌、指关节损伤的手术方法各有优劣,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恰当的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关键词】手部掌指;关节损伤;手术方式
【中图分类号】R6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8-0115-02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收治的手部掌指关节损伤患者80例,其中女性19例,男性61例,年龄19~61岁,平均29岁;左手14例,右手66例;小指8例,环指15例,中指19例,食指38例;闭合性损伤51例,开放性损伤29例;按照OTA进行分类:其中25A1.1型18例,25A1.2型14例,25C1.1型12例,25C1.2型26例,25C1.3型10例。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对36例合并肌腱、血管以及神经损伤的患者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法
1.2.1克氏针内固定对患者的掌指关节背侧行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注意对患者的关节囊、血管肌腱、指神经进行保护,使用直径1.0mm克氏针进行交叉内固定,有时行多枚克氏针固定,折弯针尾后将其留在皮外,定期使用酒精对裸露处进行消毒,防止感染情况的发生,克氏针的需根据患者的损伤程度,术后4~6周拔除,进行功能锻炼。
术中应注意防止克氏针刺入关节腔,避免关节囊和关节面受到损伤,从而预防创伤性关节炎导致的疼痛及关节外形膨大。
1.2.2指间关节融合或关节成形术当掌、指关节软骨面损伤,考虑到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而采取的手术方式。
行背侧弧形切口,切除损伤的关节软骨,行指间关节融合,克氏针固定。
此术式适用于拇指或指间关节融合。
掌指关节软骨损伤严重,去除关节周围软骨面,切断掌板并翻转至背侧固定,将周围的软组织进行紧缩,行关节成形,石膏固定。
1.2.3空心钛螺钉内固定对患者的掌指骨关节面行解剖复位,并使用直径0.8mm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选择适宜尺寸的AO空心钛螺钉进行内固定,内固定时螺钉应当垂直骨折线进入,应注意防止打入关节腔,骨皮质用空心钻头扩开,将空心钛螺钉旋入进行内固定,钉尾应当低于软骨面,从而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1.2.4微型钢板内固定对患者的掌指关节背侧行S型或弧形切口,将骨膜和关节囊切开,充分暴露视野,关节面解剖复位后使用AO微型钢板进行内固定,将关节囊修复后闭合切口。
微型钢板适用于指骨近节及掌骨,因为指骨中节或远节皮肤弹性差,植入微型钢板后会导致皮肤缝合困难,因此相对肌腱粘连的几率高,手功能往往受到很大影响。
以上固定术式最好在C型臂透视下进行。
1.2.5 AO人工指间关节置换适用于指间关节或掌指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或骨病损伤关节严重的患者。
切除损伤的掌指关节,放置人工关节测试假体,检测关节假体是否匹配,确认后正式植入人工关节。
该人工关节不需要使用骨水泥进行固定,术中应当注意关节囊松紧度适宜,手指有无旋转畸形,掌侧骨端无碰撞,此手术无菌要求及技术要求高。
目前人工指间关节置换例数不多。
2.结果
对80例患者进行3~12个月的随访,平均6个月,无感染病例。
对所有患者的手功能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1],结果如表1、2所示。
3.讨论
手掌、指关节损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手外伤,若不能及时正确的处理,会严重影响到患者手的功能[2]。
手掌指关节损伤的手术方式、治疗方法各有优劣,对于不同条件、不同年龄的患者,其最佳方案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当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
人的掌、指关节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上一般采取恢复关节面平滑,最大程度改善手功能为治疗原则。
克氏针内固定的方法具有简便、经济的优点,但患者掌指关节的早期功能康复可能受到一定的限制[3]。
指间关节融合大多选择远指间关节,融合后对手功能影响相对小些。
对于掌骨头仍保持完整的患者,宜采取解剖复位后行空心钛螺钉或微型钢板内固定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早期功能康复效果。
AO 人工指关节置换适用于掌骨头粉碎性骨折,但要求患者关节囊较为完整或损伤较轻,周围软组织基本正常,且指骨干和掌骨干均应完整。
对于周围软组织条件较差的患者,应当尽量避免选用人工指关节置换的治疗方法。
早期康复对于掌指关节损伤的功能恢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克氏针固定的患者4~6周拔出克氏针后即可行功能锻炼,而螺钉及微型钢板固定的患者在内固定牢固的前提下可早期行功能锻炼,采取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术后即可活动。
其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疼痛,软化瘢痕、减轻肌腱粘连、减少关节囊挛缩、防止关节僵硬,并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3):130-135.
[2]任东,彭正人,邢丹谋.AO微型钢板治疗手部掌指骨骨折的疗效分析[J].骨科,2004,28(5):284-285.
[3]熊革,肖滋润,张春林,等.板钉固定治疗合并撕脱骨折的急性手指侧副韧带损伤的疗效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7,33(4):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