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视角浅谈英语谚语的汉译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从文化视角透视英语谚语的汉译摘要:本文从文化视角探讨英语谚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技巧。
关键词:英语谚语;文化视角;翻译技巧中图分类号:H059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2(2009)06—0094—03黄昊文(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永州425100)收稿日期:2009-11-16作者简介:黄昊文(1982-),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教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大学英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1、湖南科技学院2007年科学研究项目:《语言符号意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研究》阶段性成果;立项文号:湘科院科通[2007]25号;项目编号07XKYTC004(阶段性成果)2、永州市2007年-2009年科学研究项目:《符号学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阶段性成果;立项文号:永科发[2008]15号;项目序号17(阶段性成果)谚语是民族个性和文化气质的充分体现和展示,它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述了民族和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笔者于此,从文化视角透视英语谚语的汉译试作论述。
一、英语谚语汉译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英汉文化差异透视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Nida )认为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可以分为五类,即生态文化(Ecology ),物质文化(material culture ),社会文化(social culture ),语言文化(linguistic culture),以及宗教文化(Religious culture )[1]。
谚语既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又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的存在,具有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而隐含意义可能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
英汉谚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于两国人民在生存环境、习俗、宗教信仰以及所传承的历史典故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同,英汉谚语产生的文化背景也必然存在巨大的差异。
浅析英汉谚语互译摘要:谚语是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个性。
如何有效地翻译谚语历来是翻译的难点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译品的成功与否,本文拟就英汉谚语互译的方法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些探讨。
关键词:谚语;文化;翻译引言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
”谚语是一种最富联想意义的语言现象,它是由一种简单符号传达复杂信息的方式,其特点是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以及文学故事等。
一、谚语的内涵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谚语的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是来自文学名著的警句妙语。
英语谚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圣经,以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的经验、阐述做人的道理,因此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
二、英汉谚语的特征(一)用词精炼、句式整齐经过长期的实践,谚语的用词十分讲究,单句间接凝练、言简意赅,双句大多采用对仗,结构整齐、对称。
汉谚:1、滴水穿石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2、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As distance tests a horse’s strength.sotime reveals a person’s heart.英谚:1、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2、Like father,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二)音韵和谐、易于上口谚语经过人们长期的使用流传,具有很强的口语化特点,单句讲究韵律,双句讲究对仗,因此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汉谚:1、嘴上无毛,说话不牢。
浅谈汉英谚语文化背景及其翻译【摘要】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谚语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并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汉英谚语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汉语和英语谚语中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发现不同类型的汉英谚语互译有不同的方法。
本文旨在对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在更好的理解英汉谚语和它们的理据方面有所帮助,并在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作者也希望本文可以对两种语言的教学和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汉英谚语;文化背景;翻译1引言何谓谚语?汉语、英语都有明确的释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规定“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也有学者认为“谚语是风土民性的常言,社会公道的议论,深具众人的经验智慧。
精辟简白,喻说讽劝,雅俗共赏。
流传纵横。
”[1](P62)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的一种“现成话”。
[2](P3)“A proverb is a short wellknow statement that gives advice or expresses some thing that is generally true.”(Longman. Dictionary ofContemporary English 2003:1319)“A proverb is a short saying in common use that strikingly expresses some obvious truth or familiar experience.”(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the American Language 1988:1083)通过上述各种定义,可以发现谚语定义的一个共同点,即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
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火花。
了解英汉谚语翻译的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导读:英汉谚语翻译的关联翻译理论视角张庚为(中北大学外事办公室,山西太原030051)摘要:为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译者必须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谚语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英汉谚语;最佳关联性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2010)02-0160-02一、英汉谚语中的文化差异因素(一)地域的影响.一定的文化实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域内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反映该地域的自然风貌,具体反映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
如:“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等,在英语中是无法找到相同的谚语的。
英谚也是如此,如:AllroadsleadtoRome,TakeaFrenchleave,等等。
因此要充分理解谚语,就必须先了解这些谚语中用作比喻的事物的文化内涵。
(二)风俗习惯的影响汉语文化中以“狗”为喻体的谚语几乎无一不带贬义,如:“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人急造反,狗急跳墙”等;与此恰恰相反,英美民族却视狗为忠诚的伙伴,以“狗”为喻体的谚语却常带褒义。
如: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Barkingdogsneverbite,(爱叫的狗不咬人)等。
(三)宗教信仰的影响每种文化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谚中有“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等都是以佛教中特有的事物来做比喻的。
在英语文化中受宗教影响更深,特别是基督教文化基本上控制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有关的谚语如:aspoorastheChurchmouse(像教堂里老鼠一样穷)。
还有Bettertoreigninhell,thanserveinheav-en.(宁愿在地狱里为王,也不愿在天堂里为臣)。
二、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是格特以认知心理学和关联理论为基础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英语谚语汉译探析[摘要]英语谚语是英美国家文化的精华。
汉译英语谚语对于开拓国人眼界、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引用大量例子,从两个部分阐述了汉译英语谚语的策略。
第一部分主要是汉译英语谚语应注意的五个问题,第二个部分是英语谚语汉译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英语谚语;翻译策略;汉译谚语是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经验的不断总结,是语言的精华。
不少谚语因具有幽默诙谐、雅俗共赏、富有教益的特点,因而长期流传,成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色。
“英语谚语是英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最生动、最精炼、最睿智的语言。
”[1]124汉译英语谚语可以开拓国人的眼界,对于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初步探讨汉译英语谚语的策略问题。
一、英语谚语汉译应注意的五个问题1.汉译英语谚语切不可望文生义。
由于谚语用词简单,文化特色鲜明,所以我们在汉译英语谚语的时候常常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英语谚语汉译时需要充分了解源语的文化背景,剖析谚语中隐藏的特殊意象。
英语中有这样一条谚语“Honey is not for the ass’s mouth”[2]87乍一看,译者可能会翻译成“狼吞虎咽的人不配吃精致的食品。
”[2]87但是,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好言好语劝不醒傻瓜”。
[2]87又如“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2]87由于受中国谚语“人靠衣装,马靠鞍”的影响,译者有可能会把这条谚语想当然地译成,“人靠衣装马靠鞍”。
但是这句谚语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长得并不漂亮,而过分打扮的人”[2]87。
所以英语谚语的汉译切不可望文生义,要根据谚语产生的背景,包含的意象进行推敲、翻译。
2.汉译英语谚语应当尽量采用大众、口语化的风格。
奈达说过,“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3]27谚语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具有简单、口语化、形象、生动等特点。
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第一篇: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浅析英汉谚语的翻译摘要谚语是了解一个国家历史及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谚语的翻译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针对英汉谚语的翻译,提出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即套译法、直译加注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意译法以及省略法。
关键词谚语套译直译意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0引言谚语是人类千百年来口耳相传、言简意赅的箴言。
它是民间集体创造并广为流传,用于反映深刻道理的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
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受到广泛应用。
但由于人类普遍的社会活动以及思维过程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使得汉英谚语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的同时又有很多相同点。
1谚语翻译的几种方法1.1套译法有些英汉谚语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喻,并且有相同或相似的形象。
这类谚语在翻译时则可以直接套用与之对应的异语谚语即可。
例如英语中的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与汉语中的“趁热打铁”即属于此类。
再例如,英语中的Walls have ears可直接套用汉语中的成语“隔墙有耳”。
另一类亦可用套用法翻译的谚语不似上述例证所举,它们有相同的意义,却并未用相似的形象作为比喻。
例如英语中的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可翻译成中文中的“家丑不可外扬”,两者的意义相通,所用形象却截然不同。
在英语中使用鸟这种动物以及鸟巢的形象作为隐喻,而中文中的形象则是人类以及人的居所。
1.2直译加注法很多汉英谚语都暗含典故,如果直接翻译容易为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异国读者所不能理解。
而在异国文化中又很难找到与之同出一辙的相同典故或寓意相同的典故,因此在翻译此类谚语时应用直译加注法。
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最好译成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通过在诸葛亮后加注the mastermind,让不了解中国文化或未曾听说过诸葛亮的读者也能知道诸葛亮智者的代名词。
浅析英汉谚语互译及其文化背景差异[摘要]谚语是一个国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文化个性。
如何有效地翻译谚语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的难点,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译品的质量。
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实例,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侧面入手,进行比较与分析,探讨了这两种语言谚语之间的差异。
英汉谚语本身的特点以及其独特的文化背景使谚语的翻译比较困难。
为了忠实、通顺地再现英语的原意,可以灵活运用几种译法。
[关键词]谚语文化差异翻译何谓谚语?谚语是指“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绝大部分谚语源于人民群众对长期生活经验的科学总结,有的则来自神话传说或是文学作品中的警句妙言。
英语中的谚语很大一部分取自圣经,通过格言或箴言的形式,总结生活经验、阐述事理。
在语言形式上,英汉谚语都具有生动、简洁的特征。
谚语源自生活,它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因为在地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有着储多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本文借助一些典型的例子,从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入手,探讨了英汉谚语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在进行英汉互译时的技巧。
一、英汉谚语的翻译方法1.对等翻译法对等翻译法就是运用相同意思的谚语相互翻译的方法。
虽然英语与汉语分属两种语言体系,在表达习惯方面有很大差别,但是由于在一些领域,比如对世界的认识或对自然的了解方面,人们的认识还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在这两种语言体系中便出现了一些意义相同,甚至在表达的形式上都类似的谚语。
对这些谚语采用对等翻译法进行翻译,可使译文更加通顺,而且更易为目标语译文的读者理解与接受。
从文化角度谈英语谚语的翻译英语谚语是英语这门语言的精华。
要把英语谚语翻译成确切的汉语,我们首先要明白英语谚语的准确意思。
由于说英语国家和中国在文化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谚语便会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我们就必须非常熟悉英语谚语所反映出的该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本文指出翻译的“度”是英语谚语汉译中最重要的,并对谚语的定义,英语谚语的理解、翻译的方法和翻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错误进行了阐述。
标签:英语谚语;翻译;文化角度英语是一种博采众长的语言。
英语的民族文化更是熔西方各民族文化于一炉。
所以,要了解英语民族,要学习英语语言,不可不重视其谚语。
1.我们要研究谚语的翻译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谚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则认为“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而英国出版的《朗曼现代英语词典》(Longman Modern English Dictionary)则给英语谚语做了这么一个解释,说它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表达人们智慧的简短格言。
它语言凝练,常具有鲜明的形象和一定的韵律,易于记忆。
”(a brief familiar maxim of folk wisdom,usually compressed in form,often involving a bold image and frequently a jingle that catches the memory.)从上文我们不难看出,英语谚语也是英美等国人民的口头创作,凝聚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反映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定规律,人民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得到智慧和启示。
2.谚语作为民间文化形式的一种,与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不同语言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便存在着文化差异。
因此要把英语谚语翻译成汉语,它们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差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正确理解英语谚语,就必须和使用英语谚语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生活习惯及文化传统相联系。
英文谚语的汉语翻译有两则关于同一条英语谚语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的译例。
其一是“清水不浓血却浓”,其二是“血浓于水”。
从字面上看,上述两则译例译得固然不错,似无可厚非。
译文读起来很顺,又比较易懂,但读后似有不知所云之感。
这是因为译文的形象没能准确地传达出这条谚语的喻义来。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Idioms上对这条谚语的解释是“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of the same family is stronger than other,relationships”因此,这则谚语似可以借用汉语中一句俗语“亲不亲一家人”来译更能表达出“属于同一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比别人更亲近一些”的寓意。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
英语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
因此,翻译英语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
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英语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
只有多注意英语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
某些英语谚语和汉语成语、俗语在表现形式和含义方面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
汉译这些英语时,可惜用与其喻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谚语及俗语直接对译。
这样不但可以比较好地保持原文的神韵和形式,又使译文易于为读者或听者接受。
如: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骄兵必败。
A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Two is company,but three is none.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Walls have ear.隔墙有耳。
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谚语在字典中的定义是短小精练的民间智慧警句,一般形式严谨,经常包括鲜明的形象和使人难忘的韵律。
谚语必须非常睿智,而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广为流传。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谚语,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谚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1. 与基督教有关的谚语(Proverbs related to Christianity)宗教是谚语的重要来源之一。
汉语的谚语“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明显与曾在中国广泛流传的佛教有关。
包括英语在内的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
许多英语谚语和基督教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是十分自然的。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
God sends meat and the devil sends cooks.上帝赐给食物,魔鬼派来厨师。
Each cross hath its own inscription.每个十字架都有自己的铭文。
以上谚语明显与基督教有关,因为谚语里出现的“上帝”或“十字架”都是基督教的象征。
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英语中的God经常与汉语中的“天”相对应。
基督教徒崇拜上帝。
英语中God save the Queen是家喻户晓的句子。
当一个说英语的人突然从紧张、焦急、或压力下解脱出来的时候,会脱口而出:Thank God!中国人崇拜“天”。
中国古代的皇帝是“天子”,运气好的人是“天之骄子”。
只要好心人得到报答而恶人受到惩罚,我们就会说“苍天有眼”。
英国人和中国人都要有寻求帮助的对象。
只是说英语的人找的是上帝,而中国人找的是“天”而已。
2. 出自《圣经》和英语文学巨著里的谚语(Proverbs derived from the Bible and great English literary works)《圣经》是最广为阅读的书之一,也是包括英语国家在内的西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宗教作品。
从文化视角浅谈英语谚语的汉译
摘要: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华,在展示民族语言与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两个重要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异化归化英语谚语汉语谚语文化
谚语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沉淀与结晶,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精髓。
虽然谚语短小精炼,言简意赅,但是寓意深厚,影响深远,几乎可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谚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在推广民族语言与文化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性在谚语中的体现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因此航海业十分发达。
它的谚语多和海洋有关。
例如“life is compared to a voyage”。
(人生如海上行舟)英国人将生活比作海上行舟,跌宕起伏。
“paddle your own canoe and don’t put your oar into my boat”。
(你划你的船,别把桨插到我的船上来)用划船来比喻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得参与别人的事情中。
在中国,“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恰好可以阐述一样的道理。
(二)宗教信仰的差异
西方国家多信仰基督教和耶稣教,而我国则是以佛教居多。
英语谚语中,许多谚语都包含“god,heaven, church”这些词。
例
如“all are not saints that go to church”。
(上教堂的不都是圣徒)“you can not serve god and mammon”。
(不能又敬上帝又敬财神)在我国的与宗教有关的谚语中,多以佛教,道教为主。
例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
(三)风俗习惯的差异
谈到风俗习惯,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在对待”狗”这个问题上。
我国的谚语及一些口头语中,当人们谈到狗的时候,多是带有一些厌恶,蔑视的感情色彩。
例如“好狗不拦路”“狼到千里吃人,狗到天边吃屎”来比喻人的本性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
而在英国,有关狗的一些谚语则是充满了对狗的喜爱、夸赞之情。
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四)价值观念的差异性
西方人崇尚自由和个人主义,比如“every miller draws water its own pack heaviest”。
(磨坊主都把水引到自己的磨坊中)“every man is the architect of his own fortune”(每个人都是自己未来的主宰者)对于中国人来说,集体主义,讲究以“和”为主。
例如“众人拾柴火焰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二、英语谚语汉译的策略
(一)异化策略
著名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他的代表作《译者的隐身》(“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中正式提出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
他主张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在翻译中保留源语的文化
色彩,从而使译入语读者感受原文的文化色彩。
翻译应该遵循“追求异质,通过异化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既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平等性,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交流”。
英语谚语中“unkissed, unkind”(不亲吻,不友善)形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礼节。
在西方国家中,多数国家见面会亲吻对方,以示亲切友好。
而在我们国家,古代人们会相互作揖,现代人则是握手。
如果按照我国的礼仪习惯来翻译,则有失准确。
如果翻译成“不作揖,不友善”,则会让人们产生疑问,难道外国人见面也作揖?所以按照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我们翻译成“不亲吻,不友好”就恰到好处。
(二)归化策略
美国翻译家eugene a.nida是归化翻译策略的代表,他提出归化翻译就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不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保存原作的内容,用译文中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这个意思所表达出来。
例如在英语中有这样一句谚语“a filthy mouth call not utter decent language”,字面意思就是脏嘴里讲不出优雅的话语。
在翻译英语文章中,我们用“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形容一个人说不出好话。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生动形象的意思则表达不出来。
英语中“if he loses on the swings, he may win on the roundabouts”。
字面意思是“他虽然秋千荡的不好,但是在旋转木马中取得胜利”。
这句话和我们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个
意思,并且这个翻译更容易被中国的读者所接受。
(三)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互补
在翻译中,我们也绝不能将异化和归化一分为二,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异化和归化相结合,互相补充。
英语中“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根据字面意思就是“家家户户至少都有一副骷髅在橱柜里”,字面意思很难让人理解。
实际上“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是指不光彩的事情,所以要藏在橱柜里,不让别人知道。
我们就可以译为“家家户户橱柜里都藏着一副骷髅,家家户户都有见不得光的事情”。
这样的翻译,既形象又能让读者明白其中的含义。
这就是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一个好处。
作为译者,应该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将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策略在谚语的翻译中巧妙使用。
如果能够直接翻译的,所要传达的意思明确,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翻译策略,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异国的社会文化。
如果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容易产生歧义,我们则可以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
只要抓住了谚语的精髓,充分表达出它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是好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