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原文-翻译及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5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及解析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评价此诗“八句皆是眼前景,又皆非眼前影”。
请结合颔联和颈联简要分析。
(6分)2、尾联如何体现“惆怅”之情?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颔联描绘飞鸟在苍翠的山色之中来去出没,人歌人哭,和着水声一起随岁月流逝。
这些并不只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世代在山中、水边常现之景,且“人歌人哭”又语出《礼记植檀弓下》,意为世代繁衍生息,这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2分),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1分),颈联展现了“雨中人家”与“落日楼台”这两种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出现的景象,诗人别开生面地将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截然不同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2分),隐隐表露出其内心的惆怅、悲凉之情(1分)【解析】先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住其内容、情感的内涵;再看看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如颔联明显用典,一“色”一“声,’,融眼前之景与虚构之景为一炉,写尽了人生的悲喜,历史的轮回;颈联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
“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意象略显悲凉,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答案】尾联用典、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2分)。
借对一代名巨范蠢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2分);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茫然惆怅(2分)。
【解析】鉴赏诗歌语句的妙处应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去考虑。
本句用典的手法明白无误,再抓住句中表达心情的“惆怅”二字,结合后句似烟如雾的景语,从二者的相似处分析即可。
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以“五湖烟树”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出作者的向往之情。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赏析《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名《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我们说过,有很多诗名,其实是一种时间,地点,事情的交代。
杜牧这首诗的诗名就是这样的,题写在“宣州开元寺”的水阁上面,水阁的下面有一条溪水叫“宛溪”,夹着宛溪的两旁居住着人家。
“宣州”:(现今安徽省东南部的“宣城”,东临浙江省杭州,湖州两市,南倚黄山,西和西北与池州市,芜湖市毗邻,北和东北与本省马鞍山及江苏省南京,常州,无锡接壤。
)开成二年(838年),杜牧入宣徽观察使“崔郸”的幕下,被召为宣城团练判官。
也就是在写《题扬州禅智寺》的第二年。
“判官”呢,就是负责“佐理,掌文书事务”,其权极重,几乎等于副使。
从宣州的地理位置,我们会发现杜牧几乎把附近都给呆遍了,做过池州刺史,湖州刺史,还有黄州刺史(黄州就是在湖北黄冈市,也不远。
),至于江苏那带以及杭州,他也都是去呆过,或者经常去逛的。
“开元寺”:【建于东晋,初名永安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开元寺。
】我估计当时全国叫“开元寺”的很多,因为“开元盛世”而得名,就好像我们现在有众多的“中山路”和“中山公园”。
“水阁”:靠近水的楼阁。
“宛溪”:(又叫东溪,在宣州城东。
)杜牧站在这个开元寺的水阁上,望着水阁下面的宛溪,看着夹在溪水两旁居住生活的人家。
来看原诗:“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字词典故“六朝”:【又称六代。
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江苏南京),因唐朝人“许嵩”在《建康实录》一书记载了这六个朝代而得名。
】赏析杜牧说,这开元寺也算是六朝时期的文物了,长出来的草都连得上天空了。
抬头看,天色淡蓝,闲云飘浮,今天和古代恐怕都是一样的。
杜牧这是在开元寺里参观,这开元寺原名“永乐寺”,东晋的时候就有了。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唐诗译文及鉴赏《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是由杜牧所创作的,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又名《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白话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附近,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描写泉州大开元寺的著名诗句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唐诗原文及鉴赏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杜牧诗鉴赏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
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
南朝诗人谢朓曾在此地当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
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
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视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旧迹,放眼眺望,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叹固然由登临引发,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迁,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重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
飞鸟在山色里进出,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
“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由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及了。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及注释《题宣州开元寺》作品介绍《题宣州开元寺》的作者是杜牧,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20卷。
《题宣州开元寺》原文题宣州开元寺(寺置于东晋时)作者:唐·杜牧南朝谢?城,东吴最深处。
亡国去如鸿,遗寺藏*坞。
楼飞九十尺,廊环四百柱。
高高下下中,风绕松桂树。
青苔照朱*,白鸟两相语。
溪声入僧梦,月*晖粉堵。
阅景无旦夕,凭阑有今古。
留我酒一樽,前山看春雨。
《题宣州开元寺》注释①据《杜牧年谱》,此诗作于开成三年(838)。
②谢?城:即宣城,南齐诗人谢?曾为宣城太守。
城中有谢公楼、谢公亭等古迹。
③今古:今古之情。
《题宣州开元寺》作者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代表作有《*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杜牧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他写下了不少*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
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
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其七绝尤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
《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
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系太和八年(834)32岁时所书。
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
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出自唐代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原文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无日一作:无因)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
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古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翻译赏析《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作者为唐朝诗人、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前言】《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
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
南朝诗人谢朓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
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
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翻译】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ORg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译文及赏析导读: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赏析:这首七律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
当时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
宣城城东有宛溪流过,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风景优美。
南朝诗人谢朓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杜牧在另一首诗里称为“诗人小谢城”。
城中开元寺(本名永乐寺),建于东晋时代,是名胜之一。
杜牧在宣城期间经常来开元寺游赏赋诗。
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时的古今之慨。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原文】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作者: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阅读答案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阅读答案:(1)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
”结合诗句分析在颈联中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2)请你谈谈对这首诗中“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一联的理解。
3、对杜牧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
”(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
【参考答案】(1)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声有色,以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惆怅、悲凉之情。
(2)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
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第四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落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
也可以理解为因为仕途失落而产生归隐之念,故对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产生了追慕之情。
(3)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明丽的图景: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和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
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
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于是顿生人世易变的感慨。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简析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作者简介】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陕西西安市)人,宰相杜佑的裔孙。
大和二年(828)在东都洛阳,以第五名进士及第。
又在长安,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授校书郎,试兵曹参军。
同年,入沈传师幕府,为团练判官,试大理评事,赴洪州、宣州。
转为牛僧孺掌书记,居扬州。
大和九年(835),入朝为监察御史、史馆修撰等,出为黄州、池州、睦州刺史。
大中四年(850)为吏部员外郎,自求为湖州刺史。
第二年秋后,拜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卒。
自负经纬才略,喜论政谈兵,曾为《孙子》十三篇作注,作《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颇有见地。
为人刚直,有奇节。
其诗俊爽清丽,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杜,七言绝句成就最高,七律次之。
甥裴延翰编(杜牧著的)《樊川文集》二十卷,今存;清代冯集梧为《樊川诗集注》,较完备。
【注解】宣州:安徽宣城县。
开元寺:东晋所建,原名永安寺,唐开元中改名,为当时名胜。
开成二年(837)秋末,杜牧应宣歙观察使崔郸之辟赴宣州为团练判官。
此诗为第二年作。
范蠡: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
相传他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与西施坐船,泛五湖而去。
五湖:诗中泛指与太湖相连的许多小湖泊。
【简析】诗人杜牧写在深秋登宣城开元寺水阁眺望的心情,既写出了周围山水景色的美,反映了居民的生活,同时又抒发了他的古今兴亡之慨。
第1、2句,起兴,昔时六朝文物衣冠兴盛,今只见荒草连空,惟有天高云淡是古今所同的。
六朝时,宣城离都城建康不远,大诗人谢眺曾为宣城太守,那时也是很兴盛的地方。
第3、4句和第5、6句,写所见景物。
城东北有秀丽的敬亭山,山间鸟鸣嘤嘤,飞去飞来;阁下有宛溪流过,人民夹溪而居。
这里四时风光旖旎,有时深秋细雨纷纷,将千家万户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
古诗宣州开元寺南楼翻译赏析《宣州开元寺南楼》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
其古诗全文如下:小楼才受一床横,终日看山酒满倾。
可惜和风夜来雨,醉中虚度打窗声。
【注释】①宣州开元寺:在宣城北陵阳三峰上,寺始建于晋,初名永安寺,唐初改名大元寺,开元年间改名开元寺,宋景德年间改名景德寺,明正统年间复开元之名,当时寺庙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清光绪县志记载:“今之东城内,自街以北,当日半属寺基。
”②南楼:开元寺有东楼、水阁与南楼,南楼狭小。
③床:供人睡卧的用具。
如,床铺,床位。
《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
”古代亦指坐榻。
这里指“坐榻”。
④倾:倒坍,倾覆。
如,大厦将倾。
范仲淹《岳阳楼记》:“樯倾楫摧。
”引伸为倒出。
这里说将全部倒出。
⑤和风:多指春季的微风。
杜甫《上已日徐司录林园宴集》诗:“簿衣临积水,吹面受和风。
”[1【赏析】全诗借景抒怀,表达自已才志难酬的苦涩心情。
开头第一句“小楼才受一床横”,是写南楼地方狭小,仅仅只容得下一“坐榻”。
床,本来是供人睡卧的用具。
古代亦指坐榻。
这里是“坐榻”之意。
这一句是实写,但喻意较深,他是说自己处也走向一个狭窄的空间。
来宣州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子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陪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
第二句“终日看山酒满倾”,尽管这样,我还是想倾尽自己的满腹经伦想为国家做一些事。
但作者不明说,而是借景设喻。
因为开元寺的东边有宛溪流过,北面有风景秀丽优美的敬亭山,诗人坐在坐榻上终日看山,而且饮酒,饮酒时斟满、喝干,斟满、喝干,是“酒满倾”,而且终日看山。
为什么要看山,敬亭山,谢脁在此高歌,李白在此吟唱,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开元寺的北面,飞鸟出没,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欢人歌,这人文圣地、自然美景,怎么也看不够,但随着岁月一起流逝,云烟己过,眼掺合着水声,他感慨岁月、烟华无法让人生永驻,有一种淡淡的悲凉。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①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②,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时。
①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登楼所见之景,勾连古今,营造了一种笼罩全篇的氛围。
B.颔联意在写“今”,鸟去鸟来,人歌人哭,描绘了一时见闻。
C.颈联所写之景,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时间上并不连续。
D.前三联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的历史兴亡、人事变迁之感。
2.与汪尊的《五湖》“已立平吴霸越功,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谁似陶朱得始终”相比,这首诗的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答案】1.B2.相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范蠡的缅怀仰慕之情。
不同:杜诗表达了诗人无因会见范蠡、无法像他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汪诗则主要表达的是诗人对范蠡功成身退、善始善终做法的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
B. “意在写‘今’”有误,这首诗是虚实结合,“勾连古今”。
“鸟去鸟来,人歌人哭”也不只是“一时见闻”,这些景象都是古已有之,也是诗人平时既已积累的印象,只是登览时被触发了。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诗尾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写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
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
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寄托了诗人厌倦官场、寄情山水的归隐之志。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原文|
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当写于开成三年(838),当时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
这首诗是他游开元寺,登水阁时的所见所闻及触景所发而作的。
文学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
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
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
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
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
(《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
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
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
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
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
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
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
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
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
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
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
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
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
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
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
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
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
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
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
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历代评价
《四溟诗话》:此上三句落脚字,皆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而无抑扬之妙。
《唐音戊签》:《冷斋夜话》云:看似秀整,熟视无神气(深袄帘幕一联下)。
《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去、来、歌、哭字,是再写一;山色、水声字,是再写二。
妙在鸟、人平举,夫天澹云闲之中,真乃何人何鸟(鸟去鸟来二句下)。
金雍补注:帘幕五字是画深秋,楼台五字是画落日,切不得谓是写雨写笛。
唐人法如此。
《碛砂》:敏曰:每于此等句法,最爱其全无衬字,而其中自具神通(深秋帘幕二句下)。
《初白庵诗评》:第二联不独写眼前景,含蓄无穷。
《唐三体诗评》:寄托高远,不是逐句写景,若为题所漫,便无味矣。
今古二字,已暗透后半消息,五、六正为结句蓄势也。
《唐诗快》:奇语镵刻(人歌人哭句下)。
可想可画(深秋帘幕句下)。
《唐诗绎》:此诗言人事有变易,而清景则古今不变易。
今古同三字,诗旨点眼,全身提笔。
《唐诗成法》:一、二从宣州今古慨叹而起,有飞动之势。
闲适题诗,却吊古。
胸中眼中,别有缘故。
气甚豪放,晚唐不易得也。
《一瓢诗话》: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
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已哉!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七、八用感慨作结,生必有死,盛必有衰,此自然之理。
《历代诗法》:藻思蕴蓄已久,偶与境会,不禁触绪而来。
《唐诗笺注》:此伤唐末之乱,因念六朝,曰今古同。
《网师园唐诗笺》:三四无穷寄慨,五六写景处,可以步武青莲。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高调秀韵,两擅其胜(深秋帘幕联下)。
《西圃诗说》:唐人句如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胡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人争传之。
然一览便尽,初看整秀,熟视无神气,以其字露也。
《瀛奎律髓汇评》:何义门:六朝不过瞬息,人生那可不乘壮盛立不朽之功!然而此怀谁可与语?风雨二句,思同心而莫之致也。
我思古人之功成身退如范子者,虽为执鞭,所欣慕焉。
五六正为结句。
纪昀:赵饴山极赏此诗,然亦只风调可观耳,推之未免太过。
无名氏(甲):此诗妙在出新,绝不沾溉玄晖、太白剩语。
许印芳: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与空讲风调者
不同。
学者须从运实于虚处求之,乃能句中藏句,笔外有笔。
若徒揣摩风调,流弊不可胜言矣。
赵熙:风调好。
《唐宋诗举要》:吴北江曰:起四句极奇,小杜最喜琢制奇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