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类文本阅读易错类型共32页
- 格式:ppt
- 大小:4.37 MB
- 文档页数:32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十大设误方式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
1.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
2.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
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
3.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4.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
5.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6.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
7.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
8.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不明确而发生错误。
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
9.未然变已然——忽视原文中“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10.已然变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论述类文本三步阅读法做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采用三步阅读法,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判定选项的正误。
1.第一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先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语和句子,快速地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2.第二步,审读题干,圈划语段。
对应每个选项,圈划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审读题干时,需注意两点:(1)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常见错误以及应对方法1.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解题对策: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解题对策: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解题对策:在碰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没有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解题对策: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就缘故原由而言有主要缘故原由和主要缘故原由,就表现而言1有主要方面和主要方面。
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主要”的一面倒置。
解题对策:做此类题,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
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一、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⑴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
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
”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
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选项: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3题。
(2010年广州市一模)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
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
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
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类自己可以创造法律,但有些法律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
在没有人类之前,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
所以,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不是人创造的。
即使人出现之后,有些法律也不是人创造的。
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但道德规则的实施缺乏后盾,所以道德规则必须转化成法律规则。
论述类文本常见错误类型一、以偏概全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
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例:⑴斯库耳克拉夫特用“图腾制度”来表示氏族制度。
对此,摩尔根认为:“倘若我们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找不到一个术语来表达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过的制度的一切特征和性质,那么,‘图腾制度’这一术语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且使用这个术语亦自有其便利之处。
”在这里,斯库耳克拉夫特和摩尔根都认为图腾制度就是氏族组织制度。
其实,两者之间是不能画等号的。
图腾制度产生于氏族之前,而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过去形成的图腾制度。
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
原文:所以在氏族社会,尤其是母系氏族社会,普遍实行图腾制度选项:B氏族形成后,继续沿用图腾制度,所以在氏族社会全都施行图腾制度。
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3题。
(2010年广州市一模)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法是由事物的本性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
从这种意义上说,广义的法律指的就是规律。
所有存在物都有它们自己的法律。
人类世界与物质世界一样,拥有自己的法律,但这并不能说明人类世界的秩序同物质世界的秩序一样好。
物质世界的法律是固定不变的,而在人类世界中,由于人具有主观性和任意性,因此人类世界的法律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类自己可以创造法律,但有些法律不是人类所能创造的。
在没有人类之前,按照物质世界的法律,人终究是要出现的。
所以,人出现之前的法律不是人创造的。
即使人出现之后,有些法律也不是人创造的。
在法律制定之前,人们已经有了道德规则,但道德规则的实施缺乏后盾,所以道德规则必须转化成法律规则。
因而,法律规则不过是国家强制推行的道德规则而已。
从这种意义上说,法律早就存在了。
在人们制定的法律产生之前,已经有自然法存在。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选择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做选择题时,需要按照题目要求准确地锁定信息段,获取所要求的信息,并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将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认知,把握个材料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综合或重组。
可分“索检原文→比对选项→作出判断”三步走。
重点在于能否判断出选项中改变了说法与原文表意是否一致。
常见错误及应对方法:1.以偏概全命题者有时会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
这种错误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
考生需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特别是表数量多少、范围大小、程度轻重和频率高低的词语。
2.混淆时态混淆时态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
考生需要注意已然与未然的区别,比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词语。
3.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即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即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考生需要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4.混淆模态混淆模态指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
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考生需要判断这类选项错误,只需找出一个反例即可。
重点关注,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词。
5.主次颠倒主次颠倒指命题者将事物的变化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倒置。
考生需要仔细审读原文,清楚哪些是主要一面的,哪些是次要一面的。
6.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颠倒指命题者将肯定和否定的说法颠倒或混淆。
考生需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肯定和否定的说法,与原文进行比对,判断其是否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