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第1课 聚聚散散》
- 格式:pptx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12
聚聚散散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聚聚散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2、引导学生体会点的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培养学生的视觉感悟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彩色粉笔。
学生用具:纸张、画笔等美术工具和材料。
(三)重点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造型要素中点的基本知识。
2、难点:学生如何利用画笔做出点的聚散效果,并用它们组成一幅画。
(四)教材分析点、线、面是绘画的基本造型元素,让学生在绘画中了解这些基本的造型元素,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对比关系,通过“想一想”“试一试”“画一画”,看看它们的组合关系和变化效果,并进一步了解它们在绘画中的表现方法。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用点的聚散关系来表现节奏、对称、均衡等视觉效果,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很多自然现象都存在着聚散关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大自然才丰富生动。
我们在绘画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样我们的画面才丰富生动。
下面我们就学习第一课《聚聚散散》。
板书课题:聚聚散散2、讲授新课教师:同学们,我们先看书上的这些作品,康定斯基的《粉色的音调》通过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点和色块进行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感。
教师:我们再看看这两幅学生作品《星空》和《瓢虫》。
同学们,《星空》中星星的颜色怎样?大小相同吗?形状一样吗?生分别回答。
我们再看看《瓢虫》中这些瓢虫是不是很整齐很均匀地在爬行?生答。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画?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做出正确答案。
教师:同学们,请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和美术作品中点的聚散现象。
学生举例子。
教师:同学们,点的聚散是使你产生什么感觉?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根据上面学生举的生活中的例子画一幅体现着点的聚散效果的画,并以此画为例,充分讲明白点的聚散效果,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同学们,现在你们就用绘画的方法做出点的聚散效果,并用它们组成一幅画。
聚聚散散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聚聚散散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欣赏导入1.让学生欣赏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二、游戏体验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内容《聚聚散散》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一课,旨在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生活中的聚散现象。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聚散现象的观察与描述、聚散形态的绘画表现、以及创意实践。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聚散的概念,并在美术创作中运用这一概念。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生活中的聚散现象,掌握聚散形态的基本绘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创作,学生能够将聚散概念融入美术作品中。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聚散的概念及其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2. 绘画表现中聚散形态的创意构思与技巧实现。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聚散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学具:绘画纸、彩笔、油画棒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如人群的聚集与散开、鸟群的飞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
2. 新授:介绍聚散概念,讲解如何在美术作品中表现聚散形态,演示绘画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讨论,随后独立创作以聚散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5. 总结:回顾课程内容,强调聚散形态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课程重点。
包括以下内容:- 课程《聚聚散散》- 教学重点:聚散概念的引入与应用- 绘画技巧:如何表现聚散形态- 创作指导:创意构思与实现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聚散现象,创作一幅以聚散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作品需体现学生对聚散概念的理解和绘画技巧的应用。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主要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创作过程中的难点与解决方法、以及作品的创意与表现。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聚聚散散》这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聚聚散散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四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聚聚散散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美术课程的第一课,主题为“聚聚散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1. 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
3. 学生创造力的激发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教学视频、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体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教学视频和实物模型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使用彩纸、剪刀、胶水等学具,进行物体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实践操作。
4. 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
板书设计1. 聚聚散散2. 重点内容: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3. 教学步骤:导入、讲解、练习、展示、总结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物品进行物体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实践操作,并拍照记录。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心得的文章,字数不限。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物体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和分散的基本原理,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审美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造力培养,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
同时,教师也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细节关注: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是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它们往往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障碍点。
聚聚散散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
二、游戏体验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聚聚散散课堂类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体验起作品中的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鼓励学生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实践,尝试,体会聚与散的不同艺术效果。
3.通过实践,尝试,使学生知道聚与散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欣赏作品体验点与点之间聚散、疏密的变化。
2.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聚与散的表现方法,创作有新意的作品。
教具学具:水彩、毛笔、纸、水罐、调色盘等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欣赏导入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出示课题--聚聚散散二、游戏体验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师生共同研究课本中范例的制作方法。
5.教师重点讲解并示范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强调水分的掌握。
6.学生动手尝试颜色的喷与点,体验聚和散的感觉。
7.师生对学生的尝试练习进行评价。
8.布置作业,教师强调用不同的工具尝试表现聚和散。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用各种工具滴(喷)洒颜料,产生聚和散的效果。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