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泰戈尔《花的学校》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中小学三年级精选作文:《花的学校》读后感这本书的全名应该是《泰戈尔童话集之花的学校》。
泰戈尔是一位印度诗人,同时是一位哲学家和印度民主主义者,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在书中,诗人用一颗童真的心去观察大自然,主要的就是描写自然和生命,赞美宇宙、儿童和母性。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地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假如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教师是要罚他们站壁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在阵雨里绽放的五彩的野花”在诗人眼里成了一群假日里冲出校门尽情狂欢的孩子,体验到了生命的奔放,大自然的博大和美好。
在这本书里一共有十五个故事,每个故事都非常幽默幽默,精彩绝伦,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全部看完。
最感动我的是书里的第五个故事,习题目叫《喀布尔人》,主要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我”有一个非常活泼心爱的女儿米妮,从小就喜欢问很多奇异的问习题,“我”因为要创作小说,对她很不耐烦。
有一天,来了一位以小买卖为生的喀布尔人,很快米妮就和这个喀布尔人混熟了。
米妮总能从他那儿得到很多好东西,就这样过去了好多年,直到喀布尔人因为有人欠钱赖帐,一时冲动用刀捅了人而被警察带走了,后来渐渐的被人遗忘了。
可就在米妮出嫁的那一天,喀布尔人又出现了,原来他一直挂念着和他女————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儿一样大小的米妮……虽然很多地方我还不是很看得懂,但文中那种因背井离乡而异常愁闷的心情我还是能领会到的。
还有好几个故事中所透露的人间真情,都深深的感动着我。
我看了《花的学校》这本书,感触很深。
读了这本书后,我印象最深的是《爱因斯坦在桥上》和《鱼医生》这两篇文章。
先让我来介绍《爱因斯坦在桥上》这篇文章吧!一天,下着雨。
一位爱因斯坦的朋友开着车去探望爱因斯坦。
突然,他看见爱因斯坦在桥上一边走一边喃喃自语,还在白纸上写着什么。
花的学校的读后感想《花的学校》是泰戈尔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诗,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与美好的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泰戈尔赋予了花朵们生命和情感,让它们像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学校,有自己的欢乐和烦恼。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这样的场景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无比美妙。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次经历。
那也是一个下雨天,我因为不能出去玩而闷闷不乐地坐在窗前。
雨滴噼里啪啦地敲打着窗户,像是在诉说着什么秘密。
我无聊地看着窗外,突然发现院子里的那株月季花在雨中摇曳生姿。
雨滴打在它的花瓣上,晶莹的水珠滚落下来,就像是花瓣在哭泣。
可是再仔细一看,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儿。
那株月季花平时看起来普普通通,在花丛中并不起眼。
但在那个雨天,它却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美。
雨水洗净了它叶片上的尘土,让它的绿色更加鲜亮。
花瓣上的水珠像是给它戴上了一串珍珠项链,让它瞬间变得高贵起来。
我不禁看入了迷,仿佛看到了月季花在雨中欢快地跳舞。
它的枝条随着风轻轻摆动,像是在和雨水嬉戏。
那些原本紧紧包裹着的花苞,也在雨水的滋润下,慢慢绽放开来,露出了里面娇艳欲滴的花瓣。
我忍不住穿上雨衣,跑到院子里,近距离地观察这株月季花。
我伸手轻轻触摸它的花瓣,凉凉的,滑滑的,感觉特别奇妙。
雨水滴落在我的手上,和花瓣上的水珠混在一起,让我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花露。
我闻着月季花散发出来的淡淡香气,那是一种混合着雨水和泥土气息的独特香味,让人心旷神怡。
就在这时,一只小蜗牛慢慢地爬上了月季花的叶片。
它的触角小心翼翼地探着路,身后留下了一条长长的银色痕迹。
小蜗牛似乎也被这株在雨中绽放的月季花所吸引,停在叶片上一动不动,仿佛在欣赏着这难得的美景。
我静静地看着小蜗牛,生怕惊扰了它。
过了一会儿,雨渐渐停了,天边出现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照在月季花上,水珠闪耀着七彩的光芒,美不胜收。
读《花的学校》有感李群霞说真的,泰戈尔大名早已熟悉,但泰戈尔的《花的学校》却只在此次培训中获悉。
初读时只觉得这是一篇较为普通的浅显的散文诗而已,诗人用一颗童真的心去观察大自然,在阵雨里绽放的五彩的野花,在他眼里成了一群假日里冲出校门尽情狂欢的孩子,从而体验到生命的奔放,大自然的博大和美妙。
那些花在他的笔下就成了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
它们也会上学。
“地下学校”就是给予花儿营养的大地,当六月的阵雨降落与大地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万物都有了蓬勃的生机,花儿就在这时候“放假”了。
雨水滋润花儿生长,犹如花的母亲,花儿放假就是为了与母亲交流。
把普普通通的花儿写得如此有情有义。
泰戈尔笔下的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
其实,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家园(包括我们人类),它因为拥有了多彩的生命而美丽,它的一花、一草、一木,都是生命的一种形式。
所以,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作贡献。
接着,我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泰戈尔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赞美宇宙、儿童和母性。
我国女作家冰心对他极为仰慕,深受影响,从她的《春水》、《繁星》中是可以清晰看到的。
这样看来,把《花的学校》理解为一曲自然和生命的赞歌是可以的,当然其中还有对母爱的歌颂——“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手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再细细品读此诗,几个词句逐渐跃出了文本:轰响的雷云,六月的阵雨,湿润的东方,绿草上狂欢的群花,地下的学校,星星所住的地方,妈妈……这些与当时的灾难深重的印度民族,危在旦夕的印度文化,高潮迭起的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有联系吗?我隐约感觉诗中似有隐射教育弊端之处,再联系泰戈尔的童年经历以及后来的教育思想,就不难看出端倪。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他的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丧、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泰戈尔先后几次投身民族独立运动高潮,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泰戈尔写出大量的爱国诗篇……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泰戈尔《花的学校》赏析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狂欢的跳着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它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籁籁地着,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你没有看见他们怎样的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样。
-------------------------------情景交融耐人寻味——泰戈尔《花的学校》赏析走近泰戈尔,就像走进一个绚丽斑斓的世界,我们不仅被他卓越的才华,深邃的思想,浓烈的爱国情怀折服,更被他用智慧和爱凝成的奉献给全人类的许多诗集深深吸引。
《新月集》便是他送给大地一份特殊的礼物。
诗人用成人的心理揣摩着孩童的志趣,以朴素的笔调,明快的语言,清新的意境,刻画出一幅幅孩提时代欢乐的生活图景。
品读《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花的学校》,我们心中不由自主会升华起对稚嫩童心的呵护和妈妈温柔静谧臂弯的怀念。
《花的学校》这首散文诗一共四节,诗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到大自然的怀抱,在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六月,许许多多的花儿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跳着欢快的舞蹈。
读到这里,我们的脑海便会展现这样一副流动的画面: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手舞足蹈。
这不就是一个个可爱的小天使吗?我们也不禁会问:他们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并不“美好”的天气里如此快乐,如此尽兴。
继续读下去,我们豁然开朗,原来,是花儿们放假了,他们不用做功课了,他们可以嬉戏玩耍了,他们自由了。
读花的学校读后感泰戈尔的《花的学校》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散文诗,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世界。
当我第一次翻开这篇文章,就被那优美的文字和奇妙的想象所吸引。
泰戈尔以孩子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可爱的花孩子在风雨中狂欢的场景。
在他的笔下,花儿们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而是一个个充满灵性、有着自己思想和情感的鲜活生命。
文中的花孩子们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的我们也总是渴望着课间的休息和放学后的自由时光。
而花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又何尝不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呢?然而,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花孩子们便放假了。
他们冲了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这是多么欢快的场景啊!他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活力。
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与美好。
泰戈尔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孩子们的活泼与可爱。
他们急急忙忙地跑回家,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
在这简单的动作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对母亲的依恋和对家的温暖的渴望。
花孩子们的世界是如此的纯真无邪,他们的快乐是那么的简单纯粹。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泰戈尔的想象力所折服。
他赋予了花儿们人类的情感和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的生动有趣,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同时,这篇文章也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那些看似平凡的花草树木,其实它们也有着自己的生命和故事。
就像花孩子们一样,它们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绽放、成长、欢笑、悲伤。
我们应该学会用心去倾听它们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花的学校》还让我思考了教育的意义。
花孩子们在地下的学校里接受着约束和管教,但当大自然的力量来临时,他们又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天性。
这让我想到,教育不应该只是束缚和规范,更应该是引导和启发,让孩子们在适当的约束中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能够茁壮成长。
对《花的学校》的三次解读兰溪市游埠镇中心小学张宏锋初读泰戈尔的的《花的学校》只觉得这是一篇较为普通的,意蕴浅显的散文诗而已。
诗人用一颗童真的心去观察大自然,在阵雨里绽放的五彩的野花,在他眼里成了一群假日里冲出校门尽情狂欢的孩子,从而体验到生命的奔放,大自然的博大和美妙。
从相关资料看,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内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赞美宇宙、儿童和母性。
我国女作家冰心对他极为仰慕,深受影响,从她的《春水》、《繁星》中是可以清晰看到的。
这样看来,把《花的学校》理解为一曲自然和生命的赞歌是可以的,当然其中还有对母爱的歌颂——“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手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
”后来我又隐约感觉诗中似有隐射教育弊端之处。
再联系泰戈尔的童年经历以及后来的教育思想,就不难看出端倪。
泰戈尔自幼厌恶正规学校的教育,曾进过四所学校都不喜欢。
因为他厌恶那种无视个性的教育制度,厌恶远离自然的牢笼般的教室,对教师的敌意态度和野蛮体罚更不能容忍。
他喜欢的是校外的花园、池塘、春天和白云。
后来他还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都没有完成学业。
这些都促使他对当时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建立的教育制度,那种人为的,完全服从的死读书、不与大自然接触的学校,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和激烈地抨击。
甚至在1901年,泰戈尔还创办了一所学校,从事儿童教育实验。
再回到诗中我们来看这几句:“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要罚他们站壁角的。
”“那群花朵”分明是天真浪漫,渴望自由的儿童的化身,而那“地下的学校”,诗人有意地强调了学校在幽暗、封闭的“地下”,不正是在抨击现实世界里那些僵化、沉闷、封闭,束缚儿童的自由,阻断儿童与大自然的联系,抹杀儿童天性的课堂和学校吗?而“站壁角”是诗人最深恶痛绝的教师的野蛮体罚。
“雨一来,它们便放假了。
花的学校的读后感想读完《花的学校》,我仿佛跟着泰戈尔走进了一个充满童真和奇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花有了自己的学校,它们像孩子一样活泼可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书中描述的那些花儿,在下雨时放假狂欢,它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冲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下雨时,我们在院子里奔跑玩耍的情景。
那时候,雨滴打在脸上,凉凉的,痒痒的。
我们穿着雨靴,故意去踩那些小水坑,溅起一身的水花,然后哈哈大笑。
大人们在屋里喊着:“别弄湿了衣服,小心着凉!”可我们哪里听得进去,只顾着尽情享受雨水带来的欢乐。
就像那些花儿一样,它们可不管什么规矩,什么束缚,只想着在属于它们的时刻尽情释放自己。
它们在风中摇曳,在雨中欢笑,那是它们最快乐的时光。
我仿佛能看到它们绽放的笑脸,听到它们欢快的歌声。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看到了一片五颜六色的花海。
红的、粉的、黄的、紫的,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
我走近一看,发现每一朵花都有着独特的姿态。
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低垂着头;有的像骄傲的公主,昂首挺胸;还有的像调皮的孩子,在微风中左摇右摆。
花瓣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就像一颗颗珍珠。
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忙碌着,它们与花儿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当时,我就站在那片花海前,久久不愿离去。
我感受着微风的轻抚,闻着花香,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片花的世界。
我想,这或许就是花的魅力所在吧。
它们用自己的美丽和香气,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
《花的学校》里的花儿们,它们有自己的情感,有自己的生活。
它们会因为放假而兴奋,会因为相聚而欢乐。
这让我明白了,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哪怕是一朵小小的花。
我们常常忙碌于生活的琐碎,忽略了身边这些美好的存在。
我们总是匆匆走过,没有时间停下来,去欣赏一朵花的绽放,去感受一片叶子的飘落。
然而,正是这些微小的事物,构成了我们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读完这本书,我决定以后要多留意身边的美好。
就像那些花儿一样,无论身处何处,都要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读花的学校读后感《读<花的学校>读后感》最近读了泰戈尔的《花的学校》,这可真是一本充满奇思妙想的书,让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在泰戈尔的笔下,那些花儿有着自己的学校,它们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一到下雨天,它们就放假了。
想想看,平日里安安静静的花儿们,在雨天欢闹着冲出来,那场景该是多么有趣!书里对花儿们的描写细腻极了。
就说它们在地下学校上课时的样子吧,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小花们整整齐齐地坐在教室里,有的可能在认真听讲,有的说不定正偷偷打着盹儿,还有的也许在心里盼着早点下课呢。
它们的老师会是什么样子?也许是一朵特别有智慧的大花,板着脸严肃地教着知识;又或者是个温柔的长辈,耐心地解答着小花们的问题。
当雨一来,这些花儿们可就解放啦!它们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那场面简直比时装秀还精彩。
它们在绿草上跳舞、狂欢,那欢快的劲儿,让我都忍不住想跟着它们一起蹦蹦跳跳。
我好像看到一朵小小的雏菊,兴奋地转着圈,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水珠,那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一颗璀璨的钻石。
还有那朵娇艳的玫瑰,平时总是优雅地站着,此刻却像个调皮的孩子,在风中尽情地欢笑。
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一到下雨天,就会迫不及待地跑出去,在水坑里蹦跶,溅得满身是水。
妈妈在后面喊着:“小心点,别摔着!”可我哪里听得进去,只觉得那雨水带来的快乐是无穷的。
就像这些花儿,它们不在乎自己会不会弄脏衣服,会不会被批评,只是尽情地享受着属于它们的自由时刻。
再想想我们的学校生活,有时候也会觉得有点枯燥和压抑。
每天坐在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做着没完没了的作业。
可看到这些花儿,我突然明白了,就算在学校里,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就像课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那短暂的时光总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而且,这些花儿们的勇气也让我佩服。
它们不怕被雨水打湿,不怕沾上泥巴,勇敢地展现自己的美丽。
相比之下,我有时候会因为害怕犯错,害怕被嘲笑,而不敢去尝试新的东西。
花的学校读后感《花的学校》这本书,就像一阵轻柔的风,吹进了我的心里,泛起了层层涟漪。
泰戈尔笔下的花的学校,充满了童真和幻想。
那些花儿,不再是静静开放在枝头的静物,而是一群活泼可爱、充满个性的孩子。
它们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在雷云的怀抱中勇敢地冲出来,它们有着自己的世界,有着自己的欢乐和悲伤。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丛月季花。
每到春天,它们就像是约好了似的,一朵接一朵地开放。
那粉嫩的花瓣,就像是小姑娘害羞的脸蛋,娇柔而美丽。
我总是会在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跑到院子里去看望它们。
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如同宝石般的光芒。
我忍不住轻轻地触摸那些花瓣,它们是那样的柔软,那样的光滑,仿佛是在跟我诉说着昨夜的美梦。
有时候,我会搬个小板凳,坐在花丛旁边,静静地观察着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忙碌。
蜜蜂嗡嗡地叫着,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身上沾满了金黄色的花粉。
蝴蝶则像是优雅的舞者,扇动着美丽的翅膀,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我常常看得入了迷,觉得自己仿佛也变成了一朵月季花,和它们一起享受着春天的阳光和微风。
记得有一次,下了一场大雨。
我担心那些月季花会被雨水打坏,撑着伞跑到院子里。
只见雨水打在花瓣上,花朵们在雨中微微颤抖,但依然顽强地挺立着。
雨停后,它们更加娇艳欲滴,仿佛经历了一场洗礼,变得更加坚强和美丽。
那些月季花,就像是我的小伙伴。
我开心的时候,会跑到它们身边,和它们分享我的快乐;我难过的时候,会对着它们倾诉我的烦恼,它们总是默默地倾听着,用它们的美丽和芬芳安慰着我。
读了《花的学校》,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花的世界其实和我们人的世界是一样的。
它们也有生命,有情感,有自己的故事。
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们的存在,没有用心去感受它们的喜怒哀乐。
如今,我已经长大,离开了那个院子,但那些月季花依然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每当我想起它们,心中就充满了温暖和感动。
就像泰戈尔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花的学校读后感读完《花的学校》这本书,我的心里仿佛被一阵轻柔的风吹过,泛起了层层温暖又有趣的涟漪。
在泰戈尔笔下的花的学校里,那些花儿们不再是静止在枝头的美丽装饰,而是一个个充满活力、有着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小精灵。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我家院子里的那一片花田。
那片花田不大,但在我小小的世界里,它就是一个无比神奇的地方。
里面种着各种各样的花,有娇艳的月季,有清新的茉莉,还有色彩斑斓的蝴蝶花。
每到春天,它们就像是收到了神秘的邀请函,纷纷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开始争奇斗艳。
我记得有一次,刚刚下过一场春雨。
雨滴还挂在花瓣上,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
我迫不及待地跑到花田边,想要看看这些花儿们是不是在雨水的滋润下变得更加美丽。
走近一看,那月季的花瓣红得更加鲜艳了,就好像是害羞的小姑娘,因为雨水的轻抚而涨红了脸。
茉莉的花朵则散发着更加清幽的香气,那香气混合着雨水的清新,让人闻了就觉得心情格外舒畅。
我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着一朵蝴蝶花。
它的花瓣上有着精美的纹路,就像是蝴蝶翅膀上的花纹一样。
我轻轻地用手指触摸着花瓣,感受着它那柔软又湿润的质感。
这时候,一只小蜜蜂飞了过来,它在花朵间忙碌地穿梭着,身上沾满了金黄色的花粉。
我静静地看着它,心里想着,它是不是要把这些花粉带回去酿成甜甜的蜂蜜呢?在这片花田里,我还曾经做过一件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好笑的事情。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想要给这些花儿们举办一场“选美比赛”。
我找来一些小树枝当作评委的牌子,然后一本正经地站在花田中间,开始给每一朵花打分。
我一会儿觉得这朵月季的颜色最美,一会儿又觉得那朵茉莉的香气最迷人,纠结得不得了。
最后,我发现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根本无法分出胜负。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充满回忆的院子。
但是每当我想起那片花田,想起那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花朵,心里就充满了温暖和喜悦。
《花的学校》让我重新感受到了那份对花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就像书中所写的那样,花儿们也有自己的学校,它们也会在风雨中欢笑,在阳光下舞蹈。
“像孩子的是诗人”
——读泰戈尔《花的学校》
很有意思,沈大安老师的“多元解读文本”讲座之后,马上让我们解读泰戈尔的《花的学校》,那就学以致用吧。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降落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读着读着,我的脑海不由浮现这么一句话:“象孩子的是诗人。
”的确,用这句话来形容《花的学校》的作者泰戈尔是最为贴切的。
诗人依照儿童的思维,以灵动的语言、明快的格调和瑰丽的联想,描绘出儿童种种动人情态和奇思妙想,令人叹为观止。
诗歌围绕“花的学校”,通过孩子和妈妈的对话,赞美了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两样东西:童真和母爱,整首诗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细细读来,有这样的感觉,在这首诗中“花-孩子-诗人”三者是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
诗歌的魅力来源于诗人和孩子一样的童心,和孩子一样的丰富的想象力。
反复读着,总觉得诗中的孩子有些捉摸不定。
他究竟是妈妈眼前可爱的天使,还是泥土间吐露笑脸、散发芳香的花儿?那些花儿会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会“穿了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冲了出来”;那些孩子猜想着,花儿会被“罚站壁角”,会急着要去看妈妈……与其说这是孩子心中花的世界,不如说这就是孩子花一样的生活。
他们仿佛生活在云端,如此神秘而快乐,和花儿游戏,与云雷对话,在孩子的眼睛里已然分不清自己与事物。
物人合一,读者何尝不是这样的感觉,我更相信此时诗人也已化身为天真的孩子,化身为烂漫的小花!他们都有着天使一般的笑脸,有着天使一般纯洁的心灵,他们的嬉戏、玩耍、幻想,整首诗也因此而更富有童真和情趣。
诗中有助于表现孩子童真的,还有感人的母爱。
天真烂漫的孩子借花儿吐露着自己的心声,这种心声是那么真诚,那么“脱口而出”。
当他说着“就像我有自己的妈妈一样”时,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到他们绽放的笑脸,骄傲的姿态。
是呀,如果没有母爱的温润,你很难看到真正幸福的孩子,几乎可以断言,没有母爱的孩子,是不大可能幸福的;而没有幸福的童年,则是黯淡无光的,他的天真烂漫,他的无忧无虑,他的活泼可爱,都会随之失去。
因为“母爱”的温润,“童真之花”才越开越灿烂。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妙笔生花,使孩子形象如此迷人,使母爱如此动人呢?这与诗人的丰富联想和灵动的文笔是分不开的。
好奇、富于幻想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的好奇和幻想的翅膀上,还附丽着孩子的思想、性格、爱憎,以及向往和追求。
孩子喜欢联想的特点和诗人的善于联想的艺术手段就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你看,在诗人笔下,花儿是“跑出来的”;在孩子眼里,花儿是和他们一样上学读书的。
在诗人笔下,这些花孩子们“穿着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衣裳”;在孩子眼里,花儿和他们一样会想着亲爱的妈妈,妈妈会向他们伸出温暖的双臂……一个个奇思妙想,把童真表现得淋漓尽致,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达得自然深厚。
使诗歌如此生动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诗人灵动的语言,就看第一节吧,“走、吹、跑、跳”,简简单单几个字就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大自然的画卷,读到“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时,我的鼻尖仿佛还闻到了花儿连带出来的泥土芳香、绿草的气息!
《花的世界》选自泰戈尔的儿童散文诗集《新月集》,出版于1886年。
当时,风华正茂的泰戈尔,正值春风得意。
他的第一个女儿刚好降生,事业上也不断取得成功。
温馨的家庭,锦绣的前程,使得青年诗人身心愉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了这本著名诗集。
诗集问世之后,泰戈尔也因此被誉为“儿童诗人”。
有人说,《新月集》是天使带给人间的浪漫,是天堂送给大地的诗篇。
那么就让我们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走近泰戈尔,走进《新月集》,让我们的心里暖洋洋,亮光光。
08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