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复习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设计 篇1 一、复习内容: 比例的整理和复习 二、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比例的有关知识,能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
难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复习过程: (一)回忆知识点 师:昨天,老师让你们对比例这一单元进行了整理。
现在请拿出你整理出来的内容跟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看看对整理出来的内容能不能再完善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进行了交流。
在比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意义、基本性质、用比例解决问题、正、反比例(板书) 师:同学们的整理能力真不错。
(二)复习比例的意义 师:原来,在比例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内容。
比例跟我们上个学期学的比一样吗?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 师:什么叫做比呢? 师:比例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比和比例的意义) 师:还有什么不同吗?(基本性质不同) 师:比的基本性质怎么说的?这可是我们上个学期学习的内容,还记得这么清楚,真不错。
再说一下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师:形式上也有不同,比a:b,比例a:b=c:d (三)复习比例尺 师:看来,比和比例是两个不一样的概念。
这里有一个1:40000000,请你判断一下,他叫什么? 生:比。
师: 1:40000000在地图当中你知道又叫什么吗? 生:比例尺。
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板书) 师:在这幅地图上,如果告诉你们,从浙江到风景如画的四川实际距离是2400千米,你会求出什么? 生:图上距离。
师:在这幅地图中,测得浙江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你又会求出什么? 生:实际距离。
师:拿出我们刚才发的练习纸,写在反面。
(表格出示) 图上距离 3.5厘米。
比与比例教案5篇比与比例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熟悉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把握比例的根本性质,会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观看、比拟,培育学生分析、比拟、抽象和概括的力量,经受熟悉比例和比例的根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学问,培育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
教学难点:探究比例的根本性质和应用意义,会推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同学们,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
每当周一升国旗时,我们心中布满了对祖国的喜爱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喜爱国旗就是喜爱祖国,国旗对我们这么重要,你们想不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国旗的学问呢?你对国旗的大小有哪些了解?学生思索答复(挖掘学生生活阅历)同学们知道的真多,说明同学们平常仔细观看,是个有心人。
二、引导探究,自主建构活动一:探究比例的意义1.你了解到哪些关于国旗大小的学问?学生沟通,给学生充分的沟通时机。
2.你们认真观看,结合我们上节课学的比的相关学问,估量一下每种规格国旗长和宽或者宽和长之间是否存在什么规律?(1)猜想预设:生1、长和宽的比值相等;生2、宽和长的比值相等,(2)小组验证每个小组任选两种规格国旗,验证一下每种国旗长和宽之间存在的规律。
(3)展现沟通小组验证结果,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得出结论。
预设:每种国旗的长和宽的比都是3:2,他们的比值相等。
每种国旗的宽和长的比是2:3,他们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240:160与144:96的比值相等我们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式子写成 240:160=144:96 或 240/160=144/96我们把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括号中的可以让学生说一说。
你能说出一个比例吗?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比例的?怎么推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试一试,推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比和比例》数学教案《比和比例》数学教案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6~67页例2、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1.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求比值。
8∶4=48∶12=16∶8=24∶18=40∶16=15∶5=.准备题。
(1)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略)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它们为什么相等?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2)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3÷4 =4=40= ÷12 =0.7558=5:6:7 =7=79:=:16教师: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小结: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与比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5:8可以写成5/8。
二、学习新知1.出示例2:观察下面的比是怎样变化的。
200/240=20/24=10/12=5/6200∶240=20∶24=10∶12=5∶6独立观察,思考:比的前项、后项发生了什么变化?分组讨论:看看上面的这个例子,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样的规律?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后,小组间交流汇报。
通过交流总结出比的基本性质。
2.概括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者同时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3.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让学生在例2中找出你认为最简单的整数比,明确什么是最简整数比。
(2)出示例3:化简下面各比。
①15∶12②14∶56③30∶60∶120师生共同观察,找出各组比的特征,然后进行分析、化简。
第①题: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如何化简?(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直到前后项是互质数为止)第②题:这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什么数,怎样才能把它们转化成整数比?(学生观察分析后,独立探索化简的方法,再交流优化的化简方法)学生交流完后,教师进一步作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分数的,一般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乘两个分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把它们转化成两个整数比,再进一步化简。
比和比例整理与复习的说课稿(共7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比和比例整理与复习》的说课稿《比和比例整理与复习》的说课稿范文篇一:先学后教说课稿-比和比例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年级下册第6单元的整理和复习中的《比和比例》。
教材分析:《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将这节课简单的说一下:一、教法学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遵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原则,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的教学宗旨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会的精讲。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三、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一)揭题示标(二)自学指导(以上是辅助环节)(三)看一看(四)做一做(这两个环节为“先学”阶段)(五)议一议(“后教”阶段)(六)练一练(七)全课小结(一)揭题示标为节省课堂时间,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比和比例总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下册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对《比和比例》这一单元进行复习,包括比的意义、性质、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有更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1. 比与除法的关系。
2. 解比例。
3.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回顾比和比例的知识。
2. 基础知识讲解:讲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等。
3.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比和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的意义、性质、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应用。
2. 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解比例、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比和比例的基本知识。
2. 提高题: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比和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探讨比和比例在其它学科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增加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3.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六年级总复习教案比和比例教学目标:1. 理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掌握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一、比的概念和性质1. 复习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比例的概念和性质1. 复习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2.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中,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三、求比值的方法1. 复习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 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将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再进行约分。
四、比例尺的概念和性质1. 复习比例尺的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2. 掌握比例尺的性质:比例尺是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
五、解决实际问题1. 复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先设定未知数,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式,解比例式求解未知数。
2. 举例讲解如何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如长度转换、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比和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2. 讲解比和比例的基本运算方法,进行示例演示。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比和比例的运用方法。
4. 老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5. 总结比和比例的重要性和运用方法,进行课堂小测。
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比和比例概念的理解。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比和比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比和比例的PPT演示文稿。
2. 实际问题练习题和答案。
3. 小组讨论指导材料。
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加强对比和比例概念的理解。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能够将比和比例运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
《比和比例》教案《比和比例》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和比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和比例》教案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知道比和比例的区别,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判断两个比是否成比例。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什么叫比?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小黑板)12:16 1/4:1/3 和9:12 4.5:2.7 10:6二、教学新课1、教学比例的意义(1)出示例1:同学们能写出多少个有意义的比?观察这些比,哪此能用等号连接?把能用等号连接的比用等号连接起来。
这些式子都是比例,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什么是比例吗?(2)归纳比例的意义(3)2:5和80:200能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判断的?(4)完成第45页“做一做”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2)请同们分别找出80:2=200:5和2分之80=5分之200的内项和外项。
(3)你们任意找一个比例,把它们的内项和外项分别乘起来,双可以发现什么?(4)指导学生归纳后,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5)指导学生完成第一46页“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创意作业:有一房间,窗子的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门的长和宽分别是21分米和14分米,你能用已知的四个数组成多少个比例?比一比哪个同学组成的多。
《比和比例》教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认识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教师提问复习.1.什么叫做比?2.什么叫做比值?(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12∶16 4.5∶2.7 10∶6教师提问: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三)教师小结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教师板书:4.5∶2.7=10∶6二、新授教学.(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比例的意义)例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时间(时)25路程(千米)802001.教师提问: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关系?(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相等)2.教师明确: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所以这两个比相等.因此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80∶2=200∶5或.3.揭示意义:像4.5∶2.7=10∶6、80∶2=200∶5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教师提问:什么叫做比例?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关键:两个比相等4.练习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6∶10和9∶15 (2)20∶5和1∶4(3)和(4)0.6∶0.2和5.填空(1)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比例.(2)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的.(二)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演示:比例的基本性质)1.教师以80∶2=200∶5为例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2.练习: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4.5∶2.7=10∶6 6∶10=9∶15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外项积是:80×5=400内项积是:2×200=40080×5=2×200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5.教师明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6.思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教师板书:7.练习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3和8∶5 0.2∶2.5和4∶50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四、巩固练习.(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二)填空.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1.6∶9和9∶12 2.1.4∶2和7∶103.0.5∶0.2和 4.和7.5∶1(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五、课后作业.根据3×4=2×6写出比例.六、板书设计.省略《比和比例》教案3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
比与比例复习课教案教案标题:比与比例复习课教案教学目标:1. 复习学生对比和比例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笔、教材、练习题、实际问题示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纸。
教学步骤:引入:1.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发学生思考,复习比与比例的基本概念。
例如:“你们能给我举一个比的例子吗?”、“比例是什么意思?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等。
概念复习:2.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例,复习比和比例的定义和运算方法。
重点强调比例的两个重要性质:比例恒等和比例可逆。
教师可以使用白板或黑板进行示范演算,确保学生理解。
练习巩固:3. 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组或个人完成。
练习题可以包括比的计算、比例的求解、比例的应用等。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教材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题目。
实际问题解决:4.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比和比例概念解决问题。
例如:“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用了30分钟,而小红用了45分钟,他们两个人骑车上学的速度比是多少?”、“某商店打折,原价100元的商品现在打8折,打折后的价格是多少?”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并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解题方法。
总结:5.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比和比例在数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巩固所学内容。
作业布置:6. 教师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继续练习比和比例的计算和应用。
作业可以包括教材上的习题或额外的练习题。
拓展活动(可选):7. 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拓展活动,如小组竞赛、数学游戏等,以增加学生对比与比例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1. 教案中的教学步骤和内容是否清晰明确?2. 教案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具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3. 教案中的练习和问题是否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4. 教案中的评价方式是否能够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5. 教案中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安排,保证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教案示例,具体的教案撰写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
《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课题:比和比例课型:复习课教学内容: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P63—65页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法:情境导入法、引导法学法:小组合作、同桌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法、练习法教学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口算大比拼。
师:经过一个多月的口算训练,相信,同学们的口算能力一定提高了许多,现在咱们进行口算大比拼,看谁算的又对又快!出示小黑板:1÷0。
125= 2.5×4= 0。
92= 3。
4÷0.17= 1-0.14 =3/5×10/3= 15÷5/8= 8-3/5= 1/4+2/5= (1)指名个别提问。
(2)集体订正。
师:看来同学们的口算能力确实有很大地提高,那么相信,今天这节课大家也能上出精彩,上出自信的,大家有这个信心吗?二、创设情景,导入复习: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两个数字宝宝2和3,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1)学生自由回答.(2)选择有价值的板书:2:3 2/3 和2÷3(3)师:数字宝宝6和9也想加入进来,你们能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式子吗?(生说出2:3=6:9)导入: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和比、比例这两个老朋友叙叙旧。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的复习三、回顾整理,建构网络:(一)比和比例联系与区别.1、自主交流。
(1)咱们都知道2:3是一个比的形式,那么究竟什么叫做比呢?我们还学了比的哪些知识呢?(2)学生自由回答。
(3)你能举例说出一个比例式吗?我们都学习了比例的哪些知识呢?(4)指名回答。
2、小组合作交流。
(1)共同看我们所举的比和比例的例子,你能从中发现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吧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
《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地化简比、求比值和解比例。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例,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于正、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所学知识间的联系,建构知识网络。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回忆已学知识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比和比例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1.比和比例依据?比的基本性质是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化简比的依据)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解比例的依据)④出示填好的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形式将比和比例的不同点清楚有条理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相关知识点及其差异一目了然。
2.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1)比和分数、除法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成吗?各部分名称举例分数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除法比(2)学生讨论完成后,出示填好的表格。
(3)结合上述表格,你能说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和比的基本性质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吗?我们在应用这些性质和规律时,都是将各部分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结果不变。
【设计意图】以表格的形式将分数、除法和比各部分的名称一一列举出来,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也能清楚地了解到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和比的基本性质之间的联系。
3.求比值和化简比(1)先求下列各个比的比值,再化简比。
12:18;0.5:1.5;。
(2)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请根据问题将表格补充完整:意义方法结果求比值化简比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它们的意义和结果却是有区别的。
比和比例复习课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2)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教师给大家两个数字2和3,让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学生说出很多,教师选择有价值的板书:2:3 2/3 和2÷3,教师再出示6和9,请同学们用这四个数字组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式子,生说出2:3=6:9,教师由此引入:比和比例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的成果,教师提出要求:(1)把你整理的方法告诉同学(2)讲解清楚,语言简洁(3)在别人讲解时要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质疑。
2、全体交流
让部分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评价自己的作品,然后其他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再进行评价。
3、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比和比例的有关知识进行了归纳整理,方法都不错,整理的很认真,那么比和比例有哪些区别,我们再来一起整理一下好吗?
师生共同整理比和比例的区别。
整理完后,教师小结:从表格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师:比和除法、分数有哪些联系?结合课始处的2:3、2÷3和2/3让生说一说。
师: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处?引入化简比。
师:化简比和求比值是一回事吗?我们通过例子来说明吧。
师板书4:2/5分别让学生化简比和求比值。
通过计算让学生说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不同。
师问: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想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1、心中有数。
1、把5克的糖放入100克水中,糖与糖水的比是()。
2、甲数是乙数的6倍,那么甲数:乙数=( ):( )
3、把1吨:250千克化成最简整数比是(),它们的
比值是()。
4、如果A×3=B×5,那么A:B=( ):( )
2、慎重选择。
1、5:7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3后,比值是()
A、15:21
B、5:7
C、5/7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2:3,那么乙数是甲数的()
A、2/3
B、3/2
C、1/2
3、4:5能够和()组成比例。
A、5:4
B、1/4 : 3/4
C、2/5 :1/2
3、请你判断。
1、2/5 既可以看作是分数,也可以看作是比。
()
2、化简比就是求比值。
()
3、4米:8米的比值是1/2 米。
()
4、爱的奉献。
四川大地震牵动着每一位中国人的心,我们进修附小全体师生慷慨解囊献出自己的爱心,97名老师捐款8000元,2200名学生捐款38000元,写出老师捐款数和人数的比以及学生捐款数和学生人数的比?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填空。
(1)9 :6的比值是()。
如果前项乘上3,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
如果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比值是()。
(2)行同样长的路,甲车用了8小时,乙车用了6小时,。
甲、乙两车的速度的最简整数比是(),它们的比值是()。
(3)如果a:4= 0.2:7,那么a=()
(4)、()÷25= =24:()=()%=()(小数)
2、求比值。
45:72 6:4 11.2 : 56
3、化简比。
教师总结:本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反思:
复习课不能等同于练习课。
很多粗心的老师都把复习课上成单调的练习课,一节课下来从头到尾只注重练习,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整理及学生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每节课如此反复地进行,学生练得多觉得累,老师评讲多了也累,到头来师生双方都弄得疲惫不堪,从而对复习课感到厌烦。
我个人认为,复习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