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第一学期自然课教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3.50 KB
- 文档页数:13
教科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一、第一课《大自然的礼物》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丰富资源,认识到大自然的珍贵。
2.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关爱环境的意识。
3.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的礼物。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大自然。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大自然中的动植物、自然景观等。
2.教学视频:大自然中的奇妙现象。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大自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你们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礼物吗?2.探究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种大自然的礼物,讨论其特点、用途等。
(2)小组分享: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发言。
3.视频学习(1)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奇妙现象。
(2)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大自然礼物是什么?(2)教育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大自然。
5.作业布置(1)让学生画一画大自然中的礼物。
(2)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
二、第二课《有用的植物》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用途。
2.培养学生观察植物、关爱植物的意识。
3.提高学生合作交流、分享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用途。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各种植物及其用途。
2.教学视频: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你们知道植物有什么用途吗?2.探究活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种植物,讨论其用途。
(2)小组分享: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补充发言。
3.视频学习(1)播放教学视频,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2)教育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生态环境。
5.作业布置(1)让学生画一画有用的植物。
(2)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分享本节课所学内容。
三、第三课《动物的家》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家。
做大自然的孩子教案二年级科学上册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观察和探索自然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难点:让学生理解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三、教学准备
一些自然物品如树叶、石头等,相关自然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一聊大自然好不好呀?
生:好呀!
师:那你们都知道大自然里有什么呀?
生:有花、有草、有树。
师:对呀,大自然可神奇啦,那你们有没有去大自然里玩过呀?
生:有!
师:那在大自然里你们都做什么啦?
生:我捡过树叶。
师:哇,那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树叶哦,还有石头呢。
(展示自然物品)大家看看,这些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哟。
那我们怎么才能更好地了解大自然呀?
生:去观察。
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一下大自然好不好?
生:好!
(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观察自然,引导学生发现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师:同学们,观察了这么久,你们觉得大自然美不美呀?
生:美!
师:那我们是不是大自然的孩子呀?
生:是!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要爱护大自然。
师:对啦,我们要好好爱护大自然,和大自然做好朋友。
五、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学生对大自然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认识,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上,还可以做得
更好,下次教学时要更加注重这方面的引导。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自然》(牛津上海版)第三册第二单元动植物的栖息地【单元简介】儿童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对动物和植物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
本单元将进一步指导儿童认识他们周围环境中形形色色的动植物以及了解它们是如何生存的,从中初步领悟环境对它们生存的重要性。
指导儿童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运用观察、比较、测量和记录等方法,去认识他们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动植物,例如:生活在圆木和石块下的小动物、生活在洞穴中的小动物、生活在树上的小妇物、生活在城市里的植物和动物,以及生活在特殊地方的动植物。
使他们能从中初步认识到这些植物和动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的联系,即生物的生存离不开适宜的环境,不同的生物生存在不同的环境之中。
儿童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将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究身边动植物奥密的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同时有利于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和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单元教学目标】1、大部分儿童能对自身周围环境中的一些动植物进行观察、比较、测量和记录,并能在同伴间描述和交流这些动植物的形态和习性的显著特征,以及它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的。
2、某些儿童不会有这么多进步,但是他们能辨认出一些动植物并能说出它们是生活在哪里的。
3、某些儿童会有更大的进步,他们会认识到环境的改变将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因此人类应该保护这些动植物的栖息地。
【单元教学要点】1、寻找不同环境中生活着的不同的动植物。
2、描绘不同动植物的显著特征。
3、交流对“动植物的生活必须有适宜的环境”的认识。
4、交流对“为什么要保护动植物的栖息地,以及怎样保护”的认识。
【单元评价点】能描述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它们是怎样在那里生活的。
【注意要点】1、教师应围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在课前就近选择好具有典型特征的考察地域,例如:学校地面上的环境就包含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
许多生物体居住在学校的草坪、操场、篱笆边。
黑暗的角落和不经常走的地方,如堆物的仓库就为老鼠、蟑螂、蜘蛛提供了家。
美丽的大自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认识周围的事物哪些是自然形成的,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神奇。
3.知道记录大自然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认识周围的事物哪些是自然形成的,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通过郊游、逛公园、在家里、校园观察等途径去感受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并搜集一些植物实物(如叶子、根、果实等)。
2.准备一些自然界里的东西,如树叶、鹅卵石、花朵、果实等。
【教学过程】一、感受大自然。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去一个美妙的地方,请闭上眼睛,我们要出发了。
仔细听,有声音(听鸟声、水声);我们走啊走,快睁开眼睛(欣赏大自然图片)。
2.你知道我们来到了哪里?(板书:大自然)为什么?3.那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说的?4.画面中哪些是自然形成的?5.揭题:是啊,好美,这就是美丽的大自然!二、用眼睛看看大自然。
1.说说你还看见过自然界哪些美丽的景色,展示自己手中的图片、实物。
2.游戏:你说我猜:老师准备部分实物,每个小组请上一个同学,让他猜,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说出这个食物的外形、颜色、花纹等让他尽快猜出是什么?第一组(实物:树叶、花、鹅卵石、水……)第二组(实物:樟树叶、枫树叶、柳叶、杜鹃花、桃花、迎春花……)小结:为什么第二组比第一组难猜?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3.谈谈你有没有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三、用耳朵听听大自然。
1.回忆刚才我们不仅用眼睛看了大自然,还用什么感受了大自然?2.你听到大自然的哪些声响?3.游戏:比比谁最像?请学生模仿大自然的声音,比比谁模仿得最像?4.说一说自己知道的象声词。
5.课件播放,仔细聆听有哪些大自然的声音。
四、用其他感官感受大自然。
1.我们除了用耳朵、用眼睛感受大自然,还可以用什么来感受大自然?(用鼻子闻、用手摸)2.嗅觉:交流自己最喜欢的用鼻子闻到的大自然的味道。
自然课教案自然课教案(700字)一、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
2. 了解自然界的各种生物。
3. 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生对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三、教学难点:学生学习如何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当中。
四、教学准备:教具: 实验器材,图片,录音机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自然界的录音,引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 你们平时在自然界中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和规律?2. 学习新知识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介绍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并讲解它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自然界的实践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然环境,观察其中的生物和现象,并记录下来。
然后将观察结果分享给全班,并进行讨论。
4. 知识总结总结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现象,并提出问题: 你们觉得自然界中的生物和现象与人类有什么关系?5. 拓展应用通过实例和故事,讲解地球上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生物和现象对人类的影响,并提出如何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了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请学生回家观察自家周围的自然环境,记录并绘制出观察到的生物和现象,以便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来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学生在实践中积极参与,观察结果也都很丰富。
然而,在知识总结环节,学生的回答并不准确,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自然界生物和现象与人类关系的讨论。
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小学自然教案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水、阳光、空气、温度等非生物因素。
(2)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探究植物生长的条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2)让学生学会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植物生长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了解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
(2)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3)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
2. 学生准备:(1)预习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
(2)准备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过程的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2. 探究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生长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植物生长需要哪些非生物因素。
(3)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4)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记录植物在不同非生物因素下的生长情况。
3.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植物生长与非生物因素的关系。
(3)教师总结并强调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重要性。
4. 课堂作业(1)学生完成实验报告。
(2)学生绘制一幅关于植物生长的手抄报。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生长的非生物因素的了解程度。
2. 学生观察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学生对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4. 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4 《美丽的大自然》第四课《美丽的大自然》教学目标:科学知识:能举例说出常见的自然物体。
科学探究:1、能对自然世界中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和大自然中的物体是否是自然形成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自然物体的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自然物体。
5,能用合适的话语简单描述见到的自然物体。
6.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物体。
7.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自然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自然物体。
3.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自然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1.喜欢美丽的大自然,知道用多种方法记录和认识大自然。
2在欣赏自然世界中的美景的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
重点:能说出常见的自然物体。
难点: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并用简单语言描述常见的自然物体。
教学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引入教师:同学们,都说风景如画,其实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会知道我们身临其境的大自然才是最美的,它的美胜过任何一幅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大自然》(教师板书)二、美丽的自然风景教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多次亲近过大自然。
请你们闭上眼睛,在你的脑海里搜索一下,你脑海中最美的大自然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教师可以放断鸟语花香的音乐)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老师也很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见过的美丽大自然的样子。
(教师播放美丽的自然风景视频)请同学们仔细观看,一会儿说一说,你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观。
学生观看视频学生汇报交流(预测说到:青山、绿水、鲜艳的花朵、白云、蔚蓝的大海、美丽的海鸥等等)教师:同学们,大自然里有山,有水,还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等,而且更神奇的是它们都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部分)第一章:认识我们的地球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结构。
2. 认识地球上的主要自然现象。
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稍扁的球体。
2. 地球的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如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上的自然现象:介绍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等。
教学活动:1. 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触摸地球仪并感受其形状。
2. 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球上的自然现象的理解。
第二章:探索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过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植物的基本特征:讲解植物的结构,如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
2. 植物的生长过程:介绍植物的生长阶段,如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结果等。
3. 观察植物的生长:进行植物种植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活动:1. 利用图片和实物,展示植物的结构和生长过程。
2. 进行植物种植实验,让学生参与植物的生长过程。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探究结果。
第三章:水的奇妙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水的性质和变化。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教学内容:1. 水的性质:讲解水的特性,如透明度、无色、无味、不可燃等。
2. 水的变化:介绍水的三态变化,如蒸发、凝固、融化等。
3. 水的实验:进行水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水的变化。
教学活动:1. 利用实验材料,展示水的性质和变化。
2. 进行水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参与观察水的变化。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水的奇妙世界的理解。
第四章:我们的身体教学目标:1. 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内容:1. 人体的结构:讲解人体的主要器官,如心脏、肺、胃、大脑等。
2. 人体的功能:介绍人体的主要生理功能,如呼吸、消化、循环等。
二年级上册自然科学开学第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
2. 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3.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长- 繁殖- 新陈代谢2. 常见植物和动物- 植物:草、木本植物- 动物:昆虫、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 通过图片、实物等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探究生物的基本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生物的生长、繁殖、新陈代谢等特征。
3. 学习常见植物和动物-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学习识别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4. 小组活动-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5. 总结与拓展-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生物基本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常见植物和动物的识别能力。
3.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 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六、教学建议- 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 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自然课教案自然课是小学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自然课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其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来设计一堂小学自然课教案。
一、课程目标自然课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观察、探究和理解自然现象,培养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植物:介绍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如根、茎、叶的特点及其作用。
2. 动物:简单介绍动物的分类和特征,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3. 天气:介绍天气的变化和预测方法,如气象图、气象仪器等。
4. 地理:介绍地球的形状、构造和地理特征,如大陆、海洋、河流等。
5. 昆虫:了解昆虫的种类和特征,如蝴蝶、蜜蜂、蚂蚁等。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法:通过展示实物、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植物、动物、天气等的真实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实践探究法: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3.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共同完成观察或实验任务,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资源1. 实物:准备植物标本、动物模型、气象仪器等,供学生观察。
2. 图片和视频: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用于展示和说明。
3.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室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试管、草图本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新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引发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思考。
2. 展示: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实物、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和发现。
3.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他们进行观察推理和问题解答。
4. 实验活动:设计简单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观察和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5. 归纳总结: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6. 小结:与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地理二年级上册教案第一课:我们的家园——地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
-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让学生认识地球的形状、大洲、大洋等。
- 利用互联网或书籍,搜集有关地球的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洲、大洋等基本概念。
- 地球的环境和资源。
教学难点:- 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仪的使用。
教学准备:- 地球仪、地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了解大洲、大洋的分布。
2.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形、气候、资源等。
3. 课程讲解:- 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圆的,并解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 大洲和大洋:介绍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大洲和大洋。
- 地球的环境:讲解地球上的气候、生物、土地等环境因素。
- 地球的资源:介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并引导学生了解资源的开发和保护。
4.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搜集有关地球的信息,如地球的形状、大洲和大洋的分布等,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5. 总结:强调地球的重要性,提醒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6. 作业布置:制作一份关于地球的手工作品,可以是地球仪、地图等。
第二课:我们的国家——中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特征。
-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地图,让学生认识中国的地理位置,了解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等。
- 利用互联网或书籍,搜集有关中国的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国情,增强国家意识。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特征。
- 中国的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等。
教学难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省份、直辖市、自治区的分布。
自然课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2.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方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1.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方式。
3.实验操作:制作简易地球仪。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球的运动规律。
2.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让学生理解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2.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方式。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
2.实验法: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规律。
3.讨论法:通过讨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
2. 讲授讲解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内容。
3. 实验操作制作简易地球仪,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的运动规律。
4. 讨论讨论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5. 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对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及其利用方式有更深入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包括: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讲、提问、实验操作等方面。
2.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制作简易地球仪和写作业等方面。
3.教师的教学效果:包括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包括:1.教学内容的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的选择: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选择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效果的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是否能够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二年级上册自然教学设计教案含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表自然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学生能了解有关植物、动物、天气变化等常见自然现象,研究自然的阶段性、规律性、变化性,感受自然,爱护自然,培养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和审美情趣,并初步培养对自然现象认知、观察、分析的能力,促进自然环境下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教案;(2)制作PPT、图片、录音等教学辅助材料;(3)制作教学用具;2.学生准备(1)课本;(2)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入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快速进入研究状态。
2.主体教学通过PPT、图片、语音、教学用具等教学辅助材料,让学生注意自然界的常见现象,比如天气、动物、植物等,从不同角度感受自然。
引导学生逐渐认识事物内部和外部的联系,提高他们的自然环境意识和保护意识。
3.巩固训练通过巩固训练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的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对于已学过的知识点进行小测验,让学生再次复巩固。
4.延伸拓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思考一些与所学的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延伸拓展。
四、教学总结:通过学生的讲解,梳理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回顾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让学生明确自然界的阶段性、规律性、变化性。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教师检查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研究成绩。
可采用检测、分析两种方法进行。
教学计划:周次|课题|内容|方法|-|-|-|-|第1周|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的目的、重点和难点|讲授|第2-4周|动物的形态适应|了解常见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存环境|讲授、观察调查|第5-6周|植物的营养搭配|认识植物的营养搭配和生长环境|讲授、实验|第6-8周|天气的变化规律|探究天气现象的发生规律和天气对生命活动的影响|讲授、观察、第三方资料查找|教学进度表:日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9.1|教学目标确定|讲授|1|9.8-9.29|动物的形态适应|讲授、观察调查|6|10.6-10.13|植物的营养搭配|讲授、实验|4|10.20-11.10|天气的变化规律|讲授、观察、第三方资料查找|6|以上是小学二年级上册自然教学设计教案和教学计划表以及教学进度表,仅供参考。
探究要求:多次观察、比较,发现事物的变化。
第一单元游乐场一、单元概述: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对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问题进行探究。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期望学生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有初步的认识;初步知道物体的运动根据路线可分为不同的形式。
本单元是在游乐场的大背景下,先认识物体的位置关系,再认识物体的运动形式。
首先让学生观察游乐场的平面图,发现游乐场里各种活动项目设置在游乐场的不同位置,初步学会如何向别人指示物体的位置,同时知道在平面图上如何以东、西、南、北表示物体的方向与位置;接着呈现几种具有典型运动路线的活动项目,让学生在观察中联想平时的体验,初步知道物体的运动根据方向的变化有直线运动、旋转(圆周)运动、摆动等不同形式。
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水平,在确定物体位置的活动中,只要求学生进行非定量的描述性表达;对于物体的运动形式,也不要过深探究。
二、单元教学目标:1.学习用前、后、左、右、远、近表示某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2.初步学会用东、西、南、北在平面图上表示某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
3.能通过观察发现物体所处的不同位置。
4.初步知道物体的运动有直线运动、旋转运动、摆动等不同形式。
5.能简单说出直线运动、旋转运动、摆动的不同特点。
6.能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有不同的运动路线。
三、单元评价建议:1.学生自行完成单元学习评价单的内容。
评价的意图重在考核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不同物体运动路线的差别。
2.在关于位置与运动的教学活动中,可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以及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1.他们在哪里一、设计思路:本课通过观察游乐场的游览图,引发学生思考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进而初步学习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确定位置”为主题,以小朋友在游乐场向人指路为切入点,通过观察、描述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方向,初步学会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能以某一物体为参照物,描述另一物体的位置。
自然课教案标题:自然课教案:探索生物多样性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生物多样性以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和分类。
3. 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内容: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重要性二、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和分类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意义教学步骤:活动一: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10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动植物图片,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它们之间的差异。
2. 引导学生发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解释生物多样性指的是地球上各种不同物种的存在和丰富程度。
活动二:解析生物多样性的种类和分类(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生物多样性的种类: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并解释它们的含义。
2. 分别讨论不同种类的多样性,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意义(20分钟)1. 分组小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分享讨论结果,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3. 向学生介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保护栖息地、减少野生动植物贸易、推广可持续发展等,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和实施方式。
活动四:练习与总结(15分钟)1. 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然观察,记录周围的动植物多样性。
2. 让学生向全班展示他们观察到的动植物,并分享他们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方法。
3.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一起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
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小组讨论、观察记录和展示等环节的表现及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来进行评价。
可使用问答、小组讨论和观察记录等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第一学期自然课教案学校:梅园小学执教者:金燕第一单元游乐场单元教学设计1、容分析本单元教学设计有下列主题:➢它们在哪里?➢欢乐“总动员”2、单元教学目标➢学习用前、后、左、右、远、近来表示某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
➢学习用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在平面图上表示某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
➢能通过观察发现物体所处的不同位置。
➢初步了解物体的运动有不同的形式。
➢能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有不同的运动路线。
➢单元重点目标:能通过观察发现物体所处的不同位置,能够运用一定的方位词来表示某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能发现物体有不同的运动路线,初步知道物体有不同的运动形式和特点。
3、设计的基本思想与具体教学建议本单元的设计基本思想是将学生放入虚拟的游乐场中,通过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对物体位置的确定,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方向,学习用一些方位词来描述某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再次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一些游乐设施的运动路线,让学生初步了解各种运动的不同特点。
4、活动项目设计➢第一个主题:它们在哪里?教师带领学生在模拟的游乐场景图中观察和比较某游乐设施相对于另一游乐设施的位置关系。
➢第二个主题:欢乐“总动员”。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讨论、观看录像来感受物体运动的不同特点和形式。
5、单元评价建议本单元的评价活动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对物体位置的确定,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一方面看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所学的有关容,在平面图上能够正确表示出来,另一方面看看学生能否运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某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设计了一个学生颇为熟悉的游乐场环境,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回忆或者观看录像,发现各有了设施有自己不同的运用特点,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到物体运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游乐场游乐设施运动路线的不同特点。
2、知道物体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特点,能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特点。
3、能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沿不同的路线运动。
二、教学重点知道物体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特点,能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特点,能用不同的方法让物体沿不同的路线运动。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欢乐游乐场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各种游乐设施的运动路线不同。
2、能用简单的图画来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
活动器材:游乐场各个项目活动的场景图活动目标:能根据自己对运动形式特点的理解,让同一件物品沿不同的路线运动。
活动器材:乒乓球四、设计说明本课时是通过对游乐场设施的运动路线的探究,发现物体运动的不同形式和特点,但是不必要求学生非常规的描述出这些运动是直线运动还是圆周运动,或者是摆动。
对于两年级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够用图画形象地描述出这些游乐设施正确的运动路线,并能够在实践中尝试将身边的小物体(这里选取的是学生最熟悉的乒乓球)用不同的方法沿不同的运动路线运动起来,以此来巩固学生对物体运动的不同形式和特点的再认识。
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在游乐场和校园的平面图上用东、西、南、北等方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帮助学生用语言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认识各个不同的方位,并能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它们来描述物体简单的位置关系。
三、活动设计活动一:游览游乐场活动目标:能以游乐场某物体为参照物,用方位词来描述另一物体的位置。
活动器材:游乐场活动平面图活动二:观察学校的平面图活动目标:进一步了解平面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能运用这些方位来具体描述校园中各建筑物的准确位置。
活动器材:学校平面图四、设计说明二年级学生对物体位置的前后左右是能够很快进行区分的,但是要辨别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位置,用东、西、南、北等这些方位来区分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只能循序渐进。
从辨别平面图中物体的位置下手,先找到某一物体作为中心,在进行辨别四个方向在图中的具体位置,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
鉴于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所以不便于将学生放入实际的校园中进行大致方向的辨别。
第二单元动植物传后代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繁殖和遗传的探究,全面地进行观察和比较,使学生认识一些基本的生物繁殖方式和遗传现象,感受到自然界中的事物存在着普遍的联系,自然界的动植物包括人本身在子代与亲代有许多相似的特性。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从植物的繁殖开始,接着探究动物的卵生和胎生以及后代与亲代的相似与不同。
通过辨认植物的种子、观察种子发芽,认识到许多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知道种子萌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同时观察体验种子萌发的过程;通过观察列举常见的卵生、胎生动物,知道卵生和胎生是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并比较动物的子代和亲代,认识到动物的子代和亲代在形态上通常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比较我们人类父母与子女的异同,以及调查学生的头发、酒窝等遗传特征,再次认识到生物子代与亲代之间通常既存在相似的地方,又存在不同的地方。
本单元主要训练学生多次观察与比较,通过交流和讨论发现生物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与不同。
单元教学目标1. 知道许多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2. 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3. 知道常见动物有卵生、胎生两种繁殖方式。
4. 知道生物后代的形态与习性通常与上代既有相似又有不同。
5. 多次观察、比较,发现生物亲代到子代的变化。
单元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动植物各种繁殖方法难点:生物后代的形态和习性通常与上代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单元设计思路:先分别探究动植物的繁殖方法,然后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后代与亲代的相似和不同,初步了解遗传的特点。
单元评价建议本单元学习评价活动是:让学生比较自己与父母在体貌上的相似和不同,记录交流后进行相互评价和教师评价。
我认为评价应着重关注学生在观察方法的运用,考察他观察是否仔细,是否全面,因为在前面的活动中学生已经找了很多细节,在单元评价中更要求他们仔细思考,寻找更多的证据,观察的态度决定着他们找到的记录。
附录:子叶:贮藏着营养物质。
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胚根:将来发育成根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种子的构造植物的种子虽然颜色、形状、大小各不相同,但是结构基本相同。
把一粒蚕豆种子浸在水里,它就会膨胀起来,剥去种皮,可以看到两片肥厚的豆瓣,这叫子叶,两片子叶里储藏着大量的养料。
两片子叶中间有一个小小的芽,这个芽由三部分组成:胚芽、胚轴、胚根。
胚芽伸长后成为植物的叶,胚轴发育成幼茎,胚根发育成根。
由胚根、胚轴、胚芽、子叶四部分构成的整体叫胚。
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一般为15—25摄氏度)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种子萌发的过程发芽过程开始的第一个标志是种子因为吸收水分而胀大,然后种子外衣破裂。
首先从种子中长出来的是胚的根部,叫做胚根,它向下长得非常快。
胚根上长出很多根毛,用以吸收矿物质和水。
然后胚轴向上生长,把子叶拉到地面上。
最大的种子:在非洲东部印度洋中,有一个风光旖旎的群岛之国——塞舌尔。
塞舌尔的热带植物郁郁葱葱,万紫千红。
但是,最引人注目的该数身躯高大的复椰子树。
它高15-20米。
直径30厘米,树干笔直,树叶宽2米,长竟达7米。
最有趣的是它的种子大得出奇,直径约50厘米。
从远处望去,象是悬挂在树上的大箩筐。
每个“萝筐”就有10多斤,最大的可重达30斤,的确是世界上最大的种子。
所以,复椰子树又称为大实椰子树。
复椰子树与大白桦树的个头差不多,可大白桦树的种子却太轻了,两百万颗白桦树的种子,总共只不过1公斤重。
两种树木种子的重量竟相差3000万倍!复椰子果肉煮汤饮服,有治疗久咳和止血的功效。
最小的种子:人们常常用芝麻来比喻“小”,1公斤芝麻竟有25万粒之多。
但是,就植物的种子来说,比芝麻小的还多着呢。
5万粒芝麻的种子,有200克重,可是5万粒烟草的种子,只有7克重。
四季海棠的种子还要小,5万粒只有0.25克。
一粒小小的芝麻,比一粒四季海棠种子要重近千倍。
但是,别以为这是最小的植物种子。
有一种植物叫斑叶兰,它的种子小得简直象灰尘一样,5万粒种子只有0.025克重,1亿粒斑叶兰种子才1两重。
人们至今还没有发现比这更小的种子。
斑叶兰这种微小的种子构造很简单,种子只有一层薄薄的种皮和少数供自己生长、发育需要的养料,所以它们的生命力不强,容易夭折。
但是它们轻似尘埃,随风飘扬,到处传播,种子数量又多得惊人,终有一些能传种接代的。
这也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特性。
发芽最快的种子:人们赞誉梭梭树是征服沙漠的先锋。
盛夏的中午,烈日炎炎,无边无际的戈壁大沙漠被烤得滚烫,这时只有迎着热风顽强挺立的梭梭树丛,才给沙漠带来了生命的活力。
梭梭树能在自然条件严酷的沙漠上生长繁殖,迅速蔓延成片,这与它具有适应沙漠干旱环境的本领是分不开的。
梭梭树的种子,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种子,它仅能活几小时。
但是它的生命力很强,只要得到一点水,在两三小时就会生根发芽。
因此,才能适应沙漠干旱的严酷环境。
复椰子种子的发芽时间很长,在合适条件下,要二年之久。
常见的稻、麦、棉等种子,发芽的时间也得论天算。
能在两三小时发芽的种子,世界上只有梭梭树的种子了。
你知道所有的猫科动物都是同一种祖先吗?不管你的小猫是妙妙叫或吼叫的,都是Felis-silvestris类的后代。
该种类后来分为非洲野猫、欧洲野猫和西伯利亚大草原野猫。
最小的繁衍后代是在斯里兰卡发现的表面斑斑点点的猫,体形大概是家猫的一半大;最大的属老虎,西伯利亚或Amur的雄老虎身长超过3米,体重达300公斤。
狮子是猫科动物之王。
它突出于其它猫科动物之处不仅在于它与众不同的外观,更在于它是猫科动物中唯一有社群组织的种类。
成年雄狮体重达225公斤,身长达3米。
最快的猫该属印度豹,也是最快的陆地动物,短距离时速能达到95公里。
它不似其它猫科动物发出吼叫,而是高音调的吠声和愉快的声音。
就象你家的小猫,它也发出咕噜咕噜声。
家猫每妙钟咕噜26个来回,跟空转柴油发动机一样的频率。
家猫能听到高达65千赫兹的频率,而人类是20千赫兹。
它的嗅觉比人类强14倍。
猫眼的后面是名叫tapetum-lucidum的光反射层,就是它让猫眼在夜间发光。
这个光反射层以6倍于人眼的效率吸收光,从而使猫拥有比人类好得多的夜间视觉。
家猫大约有3000多种,但只有8%是有纯种血统记录的。
不象其它的猫科动物,家猫在全世界普遍存在。
在美国,猫比狗多,人们每年在猫食上的花费比婴儿食品还多。
家猫或其它猫,并没有传说中的九条命。
它们也不是总用脚着地。
据说,猫从20层楼的建筑跌落比从7层楼的有更大的生机,因为猫可利用至少7层楼的时间来调整它以脚落地。
猫科动物走路或奔跑时是左侧双腿并行、右侧双腿并行地交替进行。
其它动物作中同作同样动作姿势的还有长颈鹿和骆驼。
家猫大量存在的同时,其他的猫科动物却是地球上最稀贵、最面临灭种危机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