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整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4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研究【摘要】中学课程中,思想政治是一门理论性、思想性强,而且是比较抽象的课程,对学生来说,政治课往往学起来很枯燥。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始终是思想政治教师一个必需面对的课题。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开拓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真备课,在课堂上力求声情并茂,融政治原理于生活实际当中,是上好政治课的重要因素。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走进我们的工作、生活的今天,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更新教育理念、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学科教改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从问题的提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课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原则和方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形式、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方面出发,并结合初中政治教学实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教学整合实验研究1问题的提出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在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忽视对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高级的认知能力和实际动手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全球化背景下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
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主导~主体”教学理论为指导,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和学科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获取信息资源,整合知识结构的能力,优化学生主体内在的知识结构。
要实现上述教改的目标,就决然离不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因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创建新型的学科教学模式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和切实可行的道路。
但目前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却正在走向一种误区:那就是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仿佛不用计算机就不是现代教学,不是多媒体就不够档次一般。
现代信息化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摘要】信息技术拓宽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何适应时代要求,把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整合起来,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本文将从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课的整合意义以及整合的方式等角度,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课教学整合【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1-023-0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许多学校的教师人人配备笔记本电脑和学校硬件设置网络工程的实施环境下,利用网络教学已蔚然成风。
广大思想品德课老师如何适应时代要求,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物质支撑,从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是摆在每个思想品德课老师面前的新课题。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粗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1.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多媒体课件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把抽象、枯燥的数字、图形知识转化成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像、视频,使动画与视听相结合,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同时得到刺激,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率。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如果有意识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最佳的情景,使学生积极参与,吸引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传统教育知识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人是主体,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因此,在旧的教育模式下,只强调社会制约的一面,抹杀相对独立的一面;强调受动的一面,否认能动的一面;强调外因的一面,忽视内因的一面。
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学科的融合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随之广泛应用开来。
在教学的过程之中也应有所利用,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不适应时代潮流的部分,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从而使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在这一课中充分利用了ppt和投影仪的各种功能,展示了丰富的资料,用历史材料使学生们理解我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在本课第三个环节采用影视资料讲解“一带一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理解;阅读文字资料,并从中提取重要信息,理解祖国的未来和现在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这些视频与文字资料的结合更能让学生们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效率也比较高。
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当中,课前先做好调查,用Excel使调查结果以饼状图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在同伴当中对于同一个问题是怎么样思考的并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结果用实物投影展示,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针对性,也能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成就感,增强对思品学科的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实践与思考道德与法治课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可以改善道德与法治课以往的单一教学方式,在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提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积极性,促进师生沟通等多种教学过程中的效率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基于此,本文在对信息技术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进行融合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希望可以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标签: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实践与思考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落实与推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也为道德与法治课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通过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和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扩充了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将优质的教学资源融入实际教学中。
通过对资源高效的利用使得教学效率切实提升,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的教學观念与教学方法,实现了集聚效应,从而改进道德与法治课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架构,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一、道德与法治课和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先具备一个自主的学习能力,然后对学习内容具备一定的了解与认知之后再与他人交流看法,互换学习意见,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得到多方力量的协助。
”在有效整合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创设一个与实际生活相契合的学习氛围,同时为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问题,并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将结果存于一定开放性的问题中来作为学生表现自身的基础,当作反映学生能力的标准。
二、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信息技术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是科技时代发展的一项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科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更加感兴趣,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为学生整理出更多的学习素材,方便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自主参与相关知识的学习,以此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够进一步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被广泛地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中,如果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它们之间的有效整合,就能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从教学实践出发,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整合做出探索与讨论。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新闻资料;教育资源研究性学习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在新课改的推行与实践中不断延伸与拓展,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也会凸显出一些问题,这其中许多问题可以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及信息检索、信息加工等方面的优势得以解决。
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对于解决传统教学条件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中,如果巧妙地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它们之间的有效整合,就能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的实效,有利于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下面笔者结合初中思想品德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各位同仁进行商讨。
一、引入新闻资料,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引领人走向成功的不竭动力,是确保学习进步的源泉。
初中生思维活跃,喜欢上网,对很多时事新闻比较感兴趣。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当前的时事焦点问题。
教师可以将时事新闻引入到教学导入环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确保教学导入的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精神”有关知识点时,笔者结合当前新闻热点焦点问题——“钓鱼岛”事件,将钓鱼岛事件的有关图片、视频和新闻等,借助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将相关新闻链接引入到教学中。
看着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视频所展示的画面,学生的兴趣被有效地吸引起来,学生之间展开了积极的讨论。
在集体汇报交流环节,学生们的发言十分踊跃,有的学生说日本人无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公然侵犯中国的领土,是十分可耻的。
谈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整合【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要求与教学手段的陈旧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找到了一条提高课堂效率的好途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品德整合情感兴趣创新能力现今的学生是二十一世纪推动中国发展的生力军,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互联网出现与发展进程中,如何弘扬中外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做人,成为具有独立个性、人格的社会主体,显得尤为重要,崭新的德育观越来越被我们所重视。
一、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促进学生开放性思维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信息技术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恰当的解说、感人的音响、特有的感染力与形象性,会在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兴奋,从而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掌握理解知识的前提,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造的活动中来。
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必须以生动有趣的知识,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充分发挥计算机教学的动画、视听优势,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这一意义上讲,加强计算机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如在学习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几组画面,第一组画面:随着悠扬的钟声和婴儿的啼哭声,宣告我国13亿人口的到来,大街上人头攒动,以地球为背景的图片上到处都是一个个攒动的人头。
第二组画面运用中国与俄罗斯、美国、加拿大面积与人口的对比,并在边上配有一段文字说明:中国人口是其他三国人口总数的三倍,而土地仅是其他三国土地之和的四分之一。
初中信息技术与思想品德课的整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发展的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之一。
因此,认识知识、信息及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发展及其前景都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课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
而传统的思品教学偏重灌输,而讲授灌输对学生道德观念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指导都起了阻碍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成了接收器,被动地学习,就不能适应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要把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整合。
所谓整合,也就是在思品学科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获取信息与知识,接受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想、新手段、新形式,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真实起到思品内化目的,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确实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对这两年新课程的理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及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探索,我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整合的重要意义首先表现在有力的提高了课
堂教学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生动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
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声文并茂、
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亮出你自己》一课时,课的开始我请同学们看了一段2008年中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录像,在这段录像中集纳了各种体育项目。
本来就喜欢体育的他们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
看的过程中我允许他们叫出自己认识的运动员的名字,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运动员身上,给予运动员更多的关注,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可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道德情感,灌输为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
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如教学《师爱助我成长》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
接着,播放录像《烛光里的微笑》,再出示一幅平时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录像中赵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联想到
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
最后,在课件mtv《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
对老师说什么,想为老师做什么。
此时,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了。
可谓情到深处,一触继发。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
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品德课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
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
教学中可选用当今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感人事例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我在教学《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一课时,发现教学目标中强调“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尊重他人的生活态度,与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能力,懂得自尊与自耻”,而课文中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相对不足,于是我找来《2008年奥运冠军录》这套光盘,节选下“体操运动员勇夺奥运冠军”的精彩片段。
虽然仅有短短的几分钟,但美丽的画面、亲切的讲解,使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了中国人的自信,丰富了教材的内容。
四、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在思品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
可身处不同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
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
例如,我在教《直面挫折》一课时,发现大家对挫折及如何面对挫折这一材料并不很熟悉。
我就号召同学们去收集资料,增加对材料的了解。
自己则找到展现一些人物在挫折面前的事例的视频,让同学们观看。
孩子们被一些人物所深深震撼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孩子们亲眼看到活生生的例子,他们信服了,也乐于向榜样学习。
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活现了榜样形象,强化了正面教育的效应。
总之,信息技术的到来,正吻合了思品教学改革的需要。
它增强了教材的感染力,扩大了阅读的信息量,拓展了学生的感性和思维空间,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学习自由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浓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同时也密切了师生关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知心朋友。
有人曾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最辉煌的一段。
那么,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将为“辉煌的历程”增添更为神奇绚丽的一笔。
潜心钻研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整合,必然给增强实效性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我将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