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心衰的液体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
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限制管理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脏无法达到足够的泵血功能,导致身体组织器官供血不足。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严格的液体限制管理非常重要。
本文将讨论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限制管理,包括液体摄入量控制、饮水建议和饮食调整等方面。
一、液体摄入量控制液体摄入量控制是心力衰竭患者液体管理的基本措施之一。
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和自身情况,合理控制每天的液体摄入量。
一般来说,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摄入量应将每日尿量和出汗量计入考虑,以确保体内水分平衡。
二、饮水建议1. 分配饮水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通常会给出每天的饮水量建议。
患者可以根据医生的指导,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适量分配饮水量,避免大量的液体摄入集中在一段时间内。
2. 饮水方式:心力衰竭患者应避免过快饮水或一次饮用大量液体。
最好采用小口小口地慢慢喝水的方式,以减少对心脏的负担。
三、饮食调整在液体摄入量控制的同时,适当调整饮食也是心力衰竭患者液体限制管理的重要方面。
1. 控制钠摄入:高盐饮食会引起体内水分潴留,增加心脏负担。
因此,心力衰竭患者应减少食用高盐食物,并选择低钠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2. 控制液体食物摄入:某些食物中含有较高的水分含量,如西瓜、橙子等。
心力衰竭患者在摄入这些食物时需要注意,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食用量,避免过多水分进入体内。
3. 注意饮食纤维摄入:心力衰竭患者除了要控制液体摄入外,还需要摄入足够的纤维,以帮助消化和预防便秘。
可以选择高纤维食物,如全谷类食物、豆类等。
四、监测液体限制管理效果液体限制管理的效果需要通过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尿量和症状改善情况来评估。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在家中定期测量并记录体重,以及尿量的变化等。
如果发现体重明显增加或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汇报,以便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治疗。
总结: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限制管理对于减轻心脏负担、预防水肿等并发症至关重要。
通过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合理饮水、饮食调整和监测效果,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的体液平衡,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管理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疾病,患者的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导致液体在体内潴留。
正确的液体管理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管理策略。
1. 了解液体管理的重要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功能的下降,容易发生液体潴留,进一步加重病情。
因此,及时有效的液体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缓病情的进展,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2. 监测体重变化体重变化是评估液体平衡的一个重要指标。
心力衰竭患者应每日测量体重,并记录下来。
如果体重增加超过1-2公斤,可能意味着液体潴留。
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3. 控制液体摄入量心力衰竭患者需要控制摄入过多的液体,特别是盐分含量高的饮料和食物。
推荐的液体摄入量为每天1.5-2升,并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此外,患者还应该遵循低盐饮食,减少盐分对体液潴留的刺激。
4. 注意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多种药物来改善心功能和控制症状。
其中包括利尿剂,如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可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
患者应按医嘱严格进行药物治疗,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如电解质紊乱等。
5. 定期复诊心力衰竭患者应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密切的沟通。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并进一步评估液体管理的效果。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及时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
6. 合理运动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增强心肺耐力。
心力衰竭患者可以选择一些轻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然而,患者需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劳累和心脏负荷过重。
7. 心理支持心力衰竭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困扰,也对其心理和情绪造成一定的压力。
患者可以寻求心理支持,包括与家人、朋友交流,参加相关的心理咨询或支持团体。
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总结: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策略,涉及到饮食、药物、运动等多个方面。
患者应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监测体重变化,按时服药,并与医生保持沟通。
慢性心衰液体治疗应注意的问题
贵州省金沙县大田乡卫生院
高隆辉
慢性充血性心衰最基本的病理改变是心输出量下降,组织低灌流,进而代偿性出现左心室充盈压升高,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并相应表现体液总量增加,以细胞外液增加更明显。
带来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如水、钠潴留,低血钾,代谢性碱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等。
以维持体液平衡为目的的液体治疗,是心衰治疗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水、电解质管理
首先应限制水、钠入量,一般此类患者细胞外液中总钠量不低,但呈现稀释性低钠血症。
针对此状况,应以速尿等袢利尿剂来纠正。
同时保证液体入量低于前一日尿量+不显性失水量。
以逐步排除过多水分,需输液时,通常用不含钠溶液,但应注意防止血钠过低。
部分患者因长期限盐并用利尿剂治疗,可出现细胞外液总钠量减少。
此时应解除限盐,停用利尿剂。
若既有脱水,又有低钠血症,应首选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并注意观察临床表现;若脱水纠正并尿量正常,可停止输液。
长期用洋地黄。
心衰患者液体管理原则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体内液体潴留。
液体管理在心衰患者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确的液体管理可以缓解心衰症状,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心衰患者液体管理的原则。
1. 个体化液体管理每个心衰患者的病情不同,液体管理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这包括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功能、肾功能以及其他合并症等因素。
根据患者的情况,医生可以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液体管理计划。
2. 监测液体平衡监测液体平衡是液体管理的基础。
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包括尿量、体重变化以及临床症状等。
尿量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指标,正常尿量通常为每天1000-2000毫升。
体重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患者应该定期测量体重,并及时向医生报告变化情况。
3. 限制液体摄入心衰患者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容易出现液体潴留。
因此,患者在液体摄入方面需要严格控制。
一般来说,每天的液体摄入量应该在1500-2000毫升之间。
患者应该避免摄入过多的水分和含盐量高的食物,如咸菜、腌制食品等。
此外,还应注意限制饮酒和咖啡因的摄入。
4. 限制钠摄入钠是导致液体潴留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心衰患者在饮食中应该限制钠的摄入。
一般来说,每天的钠摄入量应该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
患者应该避免食用高盐食物,如咸菜、腌制品、方便面等。
此外,在购买食品时,可以选择低钠或无钠的食品。
5. 适量补充液体虽然心衰患者需要限制液体摄入,但在某些情况下,适量补充液体是必要的。
例如,在高温天气下,患者容易出汗,因此需要适量补充水分。
此外,在运动或剧烈活动后,患者也需要根据需要补充水分。
但是,补液时应注意控制总体液体摄入量,避免过量导致液体潴留。
6. 合理用药药物治疗在心衰患者液体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利尿剂是常用的液体管理药物,可以通过增加尿量有效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通过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来改善心衰患者的液体潴留症状。
心衰患者的护理措施
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需要采取特殊的护理措施来管理和减轻症状。
以下是心衰患者护理的关键措施:
1. 规律的药物管理:心衰患者通常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
护理人员应确保药物按时、正确地给予患者,包括掌握正确的剂量和时间,以及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2. 监测体征: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心衰患者的体征,包括测量血压、心率、呼吸和体温。
这些信息有助于评估疾病进展和调整治疗计划。
3. 液体控制:心衰患者通常会出现液体潴留的问题,因此需要控制液体摄入和排出。
护理人员应监测患者的体重变化,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液体限制或利尿药物治疗。
4. 饮食管理:护理人员应指导心衰患者采取健康的饮食惯,如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
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液体,以减轻水肿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5. 适度的活动:心衰患者需要适度的活动来改善心肺功能和减轻症状。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或温和的运动。
6. 心理支持:心衰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不安和焦虑。
7. 定期随访和教育:护理人员应定期随访心衰患者,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
这包括正确的药物使用、饮食控制、活动注意事项等方面,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
总结起来,心衰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规律的药物管理、体征监测、液体控制、饮食管理、适度的活动、心理支持以及定期随访和教育。
这些措施的综合实施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并提高生活质量。
心力衰竭的液体管理心力衰竭是一种心脏疾病,指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进而导致全身组织器官供血不足的病症。
液体管理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管理策略,以及其对患者的影响。
液体管理是指通过控制患者体内液体的摄入量和排出量,维持体内液体平衡,从而减轻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液体管理的目标是保持患者体内液体的正常水平,避免液体滞留和水肿的发生。
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管理,需要严格控制摄入液体的量。
患者应该限制饮水量,避免过多的液体摄入,尤其是在晚上睡前。
此外,患者还需要限制盐分的摄入,因为盐分会导致体内液体潴留,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
患者在饮食中应选择低盐或无盐食品,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
液体管理还包括控制液体的排出量。
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随着尿量减少和水肿的症状,因此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和其他手段增加尿量,促进体内多余的液体排出。
利尿剂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手段,可以通过促进尿液的排出来减轻水肿和液体潴留的症状。
此外,还可以通过透析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排出多余的液体。
液体管理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非常重要。
合理的液体管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液体管理不当,患者可能会出现水肿、呼吸困难、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在进行液体管理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液体管理的策略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和伴随疾病等因素进行调整。
同时,医生还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液体管理是心力衰竭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合理的液体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然而,液体管理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医生在制定液体管理策略时应考虑多种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液体管理,才能更好地控制心力衰竭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
护理中的心力衰竭患者护理要点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在护理中,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关怀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护理中心力衰竭患者的要点,帮助护士和家属提供最佳的护理。
一、患者病情评估和监测在护理中,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评估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需要关注的要点:1. 体征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和氧饱和度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患者的病情稳定性和严重程度。
2. 病情评估:注意患者的症状,如气促、胸闷、咳嗽等。
及时记录并向医生报告任何异常表现。
3. 水平衡评估: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水肿,因此需要监测体重变化、尿量和液体摄入量。
水肿是重要的指标之一,因为它反映了体内的液体潴留状况。
二、液体管理液体管理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
以下是液体管理的要点:1. 监测液体摄入量和尿量:记录患者的液体摄入量和尿量,以评估患者的液体平衡,并及时调整液体摄入量。
2. 限制钠摄入:高钠摄入会导致液体潴留和心力衰竭加重。
饮食中应减少高盐食物的摄入,如咸菜、腌制食品和咸味零食。
3. 规律摄取液体:分散患者的液体摄取,避免大量液体摄入集中在某一时段,以减轻心脏负担。
三、药物管理药物管理对于心力衰竭患者至关重要。
以下是药物管理的要点:1. 给药依从性:鼓励患者按时服药,并向患者解释药物的作用、剂量和副作用等信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 定期复查药物疗效:通过检查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类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3. 检查药物相互作用:由于心力衰竭患者常常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因此需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给予新药之前,应仔细检查患者的药物清单,以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四、生活方式改变除了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还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一些生活方式改变的要点:1. 饮食调整:鼓励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低钠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限制饮酒和咖啡因的摄入。
心衰患者的液体管理策略引言: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涉及到心脏泵血功能的减弱。
有效的液体管理对于心衰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衰患者的液体管理策略,包括限盐饮食、限制液体摄入、利尿药物治疗以及监测和调整。
一、限盐饮食1.1 为何限制盐摄入在心衰患者中,钠水平的过高会导致水肿加重,使得心脏负荷增加。
因此,限制盐摄入可以有效地减轻水肿和改善症状。
1.2 如何实施限盐饮食- 建议逐渐减少高钠含量食物(如加工食品和罐装食品)的摄入。
- 鼓励选择低钠含量的新鲜食材,并尽量避免使用盐调味料。
- 加强教育,提醒患者合理控制日常餐饮中摄入钠量。
二、限制液体摄入2.1 为何限制液体摄入心衰患者在体内潴留过多的液体时,会导致水肿严重,进而加重呼吸困难和疲劳。
因此,限制液体摄入可以有效地控制水肿症状和减轻心脏负荷。
2.2 如何实施限制液体摄入- 建议按照医生的建议或推荐的摄取量饮用适量的水分。
- 减少酒精和咖啡因含量高的饮料的摄入。
- 鼓励患者通过清淡、低盐食物来满足口渴感。
三、利尿药物治疗3.1 利尿药物的作用机制利尿药物可以通过增加尿液排出量来减少体内液体积聚,从而缓解水肿症状并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常见的利尿药物类型及注意事项- 袢利尿剂:如速尿,能迅速增加尿量,但使用时需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
- 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常与袢利尿剂联合使用,可增加利尿效果。
- 鼓励患者按医生的处方和用药指导正确使用利尿药物。
四、监测和调整4.1 监测体重变化定期监测心衰患者的体重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评估液体管理的效果。
急性增加体重可能提示液体潴留,需要调整治疗计划。
4.2 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心衰患者应该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包括呼吸困难、水肿等。
如果出现恶化或加重的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以调整治疗。
4.3 随访和调整治疗计划定期随访是确保液体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调整限盐饮食、液体摄入和利尿药物等方面的治疗计划。
心衰病人静脉输液时应注意的问题输液做为一种治疗手段早已普遍用于临床。
但对心衰病人输液时比一般病人要求更为严格,这不但表现在输液时的操作技术上,更为重要的是对输入液体的速度、液体量、液体性质上的掌握。
这是纠正心衰病人关键的问题,如果忽视这个问题将会引起严重后果。
现谈谈心衰病人输液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速度严格掌握“心衰病人输液不能快”这一重要原则。
一般情况下,静脉输液速度通常控制在成人40-60滴,分,老年人及儿童20-40滴/分,婴幼儿20滴/分以下。
心脏病人20-30滴/分,而心衰病人成人则要控制在20滴/分以下,婴幼儿则要在10滴/分以下。
因为输液会使回心血量增加,导致心脏前负荷增加,如输液速度过快,前负荷在短时间内聚然增加,会加重心衰甚至导致急性肺水肿。
2 输入量应根据病人的生理需要量,排出液量、严格控制输入液体总量,不同种类的液体对血容量的影响是有区别的,静脉输液的液体不外乎是糖、盐、低分子物质,胶体溶液等,而这些液体对血容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高渗糖对血容量影响不大,而输入生理盐水可使血容量呈明显增加,输入速度快,多可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衰。
故临术对心衰病人输入生理盐水是要严格控制的。
因此,心衰病人在输生理盐水、低分子溶液,胶体溶液时应特别注意速度和量,否则会明显增加血容量,导致心衰加重。
3 随时巡视病人防止输液中速度发生变化,输液过程中的速度可由不同原因而发生变化,根据我们的体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开始静脉穿刺时,针头斜面可能与血管壁相贴,当时速度不快,输液过程中可能由于患者体位的变化,针头位置发生了变化,结果使输液速度增快,为了克服此现象,在穿刺成功后,将针柄轻轻转动,观察滴速有无变化后再进行固定。
另外一个原因,一次性输液器调节器的滑轮经常出现失控,对心衰病人应多加一个调节器,才能保证滴速中途不发生改变。
4 输液泵的使用输液泵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护士的工作,尤其对需要严格控制输入液量、输入速度的患者,可做到准确无误。
心力衰竭的液体管理以心力衰竭的液体管理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管理,包括液体摄入量的控制、体征观察和药物治疗等方面。
一、液体摄入量的控制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摄入量需要严格控制,以避免液体潴留导致病情恶化。
一般来说,每天的液体摄入量不应超过1500毫升,具体的摄入量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控制液体摄入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安排饮食:减少盐的摄入量,避免食用高盐食物,以防止水钠潴留。
建议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和低盐食品,限制盐的使用量。
2.分次进食:将每天的食物分为多次进食,减轻胃肠对液体的吸收压力,有助于减少液体潴留。
3.控制饮水量:除了饮食中的液体,还要注意控制饮水量。
尽量避免饮用过多的水、茶、咖啡等含水量较高的饮料。
4.限制饮料种类:避免饮用含有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因为这些饮料会增加尿液的产生,导致液体潴留。
二、体征观察对于心力衰竭患者的液体管理,除了控制液体摄入量外,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以及定期测量体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体征观察指标:1.水肿: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浮肿,特别是脚踝、腿部和腹部。
水肿是液体潴留的常见表现,如果发现水肿加重,可能需要调整液体管理方案。
2.呼吸困难:心力衰竭患者常常伴有呼吸困难,特别是在夜间或平躺时。
观察患者呼吸是否变得更加困难,可能需要调整液体摄入量。
3.体重变化:心力衰竭患者应每天早晨起床后空腹测量体重,并记录下来。
如果发现体重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液体潴留导致的,应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调整。
三、药物治疗心力衰竭患者常需要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并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液体。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断剂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药物治疗:1.利尿剂:利尿剂可以通过增加尿液的产生来帮助排除体内的多余液体。
常用的利尿剂包括噻嗪类利尿剂和袢利尿剂等。
2.ACEI:ACEI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有助于控制心力衰竭的症状。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饮食与液体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一种心脏病,通常会导致心脏不再能够有效地泵血到身体各部位。
饮食与液体控制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饮食和液体摄入方面的注意事项与控制方法。
一、饮食调控1. 限制钠(盐)摄入: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限制每天的钠摄入量,一般建议在2000毫克以下。
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心脏病症状的发作。
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盐食物,例如腌制食品、方便面、熟食等,增加新鲜蔬菜、水果、低盐或无盐加工食品的摄入。
2. 控制液体摄入: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根据医生的建议控制每天的液体摄入量。
过多的液体摄入会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加剧病情。
患者应适量饮水,避免大量饮水或过多摄入含水分丰富的食物,如汤类、水果等。
3. 控制蛋白质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对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是重要的,它有助于维持肌肉强度和功能。
但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会增加肾脏负荷,加重病情。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例如鱼、禽肉、豆类等。
4. 注意碳水化合物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有助于提供能量,但患者应避免过量摄入,以免导致体重增加和心脏负荷加重。
患者应选择消化吸收较慢的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类食物、蔬菜和水果,避免过多的糖分和精制食物。
二、液体控制1. 监测体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定期监测自己的体重,通常每天早晨空腹测量。
体重突然增加可能是体内液体潴留的表现,这时患者应及时向医生报告并调整饮食与液体摄入。
2. 控制饮水量:除了限制摄入的液体种类和量,患者还应注意饮水方式。
最好分次饮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在感到口渴时,可以用含冰块的小口杯少量饮水,以缓解口渴感。
3. 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咖啡因是一种利尿物质,会增加尿量,加重液体排出,从而加重心脏负荷。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尽量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茶和碳酸饮料。
ICU 病房中发生的心力衰竭以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急性发作最为常见,急性心衰又以急性左心衰更为常见。
心衰病人输液主要是为了从静脉内不断给药,以达到纠正心衰,抗心律失常之目的。
然而,急性心衰多以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为主要临床表现,对补液的要求就更加苛刻:因为,过度补液会加重肺水肿,补液量不足则引起组织氧合障碍,进而引起肾血管收缩(保障重要脏器灌注)从而导致肾功能损伤。
那么,心衰患者补液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液体的选择静脉滴注的液体大都是糖、盐、低分子物质和胶体溶液等,而这些液体对血容量的影响却是不同的。
晶体液葡萄糖对血容量的影响不大,不会增加血容。
生理盐水则可明显增加血容量,且心衰患者的潴钠能力明显增强,故心衰病人应控制生理盐水的摄入。
一般限制钠摄入每日少于 2 g,按输注生理盐水计算:100 mlNS 含有 0.9 g×[23/(23+35.5)]= 0.35 g 钠。
则每日 2 g 钠相当于(2/0.35)×100 = 570 ml 的生理盐水注射液。
必要时需要根据血气分析提示的血钠水平,动态控制钠的摄入量,以维持电解质平衡。
胶体液胶体液输入后可增加血液的渗透压,使组织间隙的液体或组织液进入血管,也会间接增加血容量。
如果输注白蛋白,可采用「蛋白后利尿」的方法脱水,如输注白蛋白后静推 20 mg 呋塞米注射液。
因此,心衰病人在滴注盐水、低分子溶液或胶体溶液时更应注意,忌多忌快,以免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衰。
一般情况下,心衰病人的液体输注需控制在每分钟 20 滴以内。
出入量的管理有液体潴留证据的所有心衰患者均应给予利尿剂。
而「凡事均有度」过度利尿则会导致血容量不足引起低血压,进而代偿性心跳加快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
因此必须每日观察和记录出入量,做好出入量管理:出入量平衡 = 24 小时的入量 -24 小时的出量若为负值则为负平衡,正值则为正平衡。
对于急性心衰伴有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水肿明显的患者,在无明显低血容量因素(大出血、严重脱水、大汗淋漓等)的前提下,正常人体每日所需总量为 2000~2500 ml,心衰病人24 h 摄入液体量一般宜在 1500 ml 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