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化(城市经济学-徐航)
- 格式:pptx
- 大小:154.17 KB
- 文档页数:30
城市经济学之城市化1. 引言城市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经济不断发展。
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化的意义和影响。
2. 城市化的定义和特征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的特征包括人口集中、经济发展、社会分工、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变化。
2.1 人口集中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人口密度增加。
这是由于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条件等吸引力,同时也是由于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后的生活需求。
2.2 经济发展城市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一方面,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城市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农业向制造业、服务业转变,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2.3 社会分工城市化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和扩大。
城市中的人们可以通过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来实现自己的特长和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不同的城市承担不同的产业和功能,形成了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
2.4 土地利用城市化使得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化。
城市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通过优化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减少对农业用地的占用。
3.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城市化对经济的几个方面影响的分析。
3.1 经济增长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城市化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从农业向制造业、服务业转变,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人们的收入,拉动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3.2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
《城市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城市化》选自中图版必修二高一所学课程。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设计说明五个方面来具体阐述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构思。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城市化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以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化,这部分内容分为前后紧密联系的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的内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明确城市化的内涵是学习的基础,弄清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有助于加深对城市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明白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目标本节课的课程标准为“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课改理念,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说明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②阐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③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根据有关资料,归纳出城市化的内涵及表现,并得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②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图表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③根据事实材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与难点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难点:城市化的内涵,发达国家的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二、学情分析中国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中,尤其是章丘市近年来发展迅速。
身为农村和城镇学生,有丰富的直观感受。
高中必修Ⅱ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对比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发展图,总结出城市化的三个标志; 2.引导学生观察“城市化进程曲线”,划分出我国的城市化三个阶段,并根据曲线走势总结阶段的特征。
3.通过阅读“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图片,归纳总结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学习重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特点和原因。
学习难点 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学习方法 列表对比法、综合分析法课时安排1课时 一.含义1.概念:(1)农村城市 (2)农村 城市2(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2)城市化可以缩小城乡差距3.标志:(1)城市人口数量增加(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阶段 水平 速度 表现18世纪中期(1750年)前很低 (1—2%)缓慢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期 居中 (1900:13.3%)加速 小城镇发展迅速,大城市发展缓慢。
20世纪后(尤其是二战后) 很高 (1990:41%) 迅猛 大城市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缓慢。
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小城镇;②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③开始出现特大城市;④开始出现城市群和城市带;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内容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起步 早(18世纪中期)①—⑤ 晚(二战后)速度 慢 快①②③水平 高(70%)①② 低(33%)①②阶段 后期(逆城市化)①②③ 前期(城市化)评价 较合理①② 不合理(畸形城市化)①②人口迁移 地区转变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1)城市的等级通常是以什么来划分的?(2)登封市区及郊区共计19万人,那么按人口规模登封是属于哪类城市?(3)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有何不同?(4)哪些条件促进了上海城市等级的提升?(5)不同等级的城市,其数量和相互距离有何不同?2.导入新课:登封市非农人口在2021年仅有4万余人,但截至2021年年末,其非农人口已经达到19万人。
《城市化》讲义一、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简单来说,就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集中,城市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的功能和影响力日益扩大的过程。
这不仅仅是人口的迁移,还包括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
人们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更高的生活质量和更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
城市成为了经济增长的引擎,科技创新的中心,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二、城市化的驱动因素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推动城市化的主要力量。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厂和企业在城市聚集,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农业的现代化也使得农村劳动力得以解放,为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2、教育和医疗资源城市通常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
优质的学校、先进的医疗设施吸引着人们为了子女的教育和家人的健康而迁往城市。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城市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信、水电供应等更加完善,公共服务如治安、消防、环保等也更为高效,这些都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
4、文化和娱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便捷的娱乐设施让城市生活更加充满活力和吸引力。
电影院、剧院、博物馆、公园等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三、城市化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1)经济繁荣城市的聚集效应促进了产业的分工和协作,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2)科技创新城市中人才、知识和信息的集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碰撞和新技术的研发。
(3)社会进步城市化带来了更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2、挑战与问题(1)城市拥挤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交通拥堵、住房紧张、公共资源短缺等问题。
(2)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口密集带来了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压力。
(3)社会分化城市化过程中可能出现贫富差距扩大、社会阶层分化等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四、城市化的发展模式1、外延式扩张通过不断扩大城市的占地面积,建设新的城区来容纳新增人口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