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感染指标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感染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和病毒是最多见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的、实用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和病毒快速分离和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和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的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是鉴定细菌感染的常规项目。
但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的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
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和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
所以WBC 计数和N%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沉(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和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
此外,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
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白细胞介素-6(IL-6)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
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和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
在败血症患者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IL-6。
医院感染指标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内接受诊疗或者住院治疗的患者在入院后发生的新发感染。
医院感染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重大威胁,因此,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医院感染指标是评估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的重要依据,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医院感染指标。
一、感染发生率指标1.1 感染发生率的定义:感染发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的数量与患者入院人数或者患者住院天数之比。
1.2 感染发生率的分类:感染发生率可以分为总体感染发生率和特定感染发生率。
总体感染发生率是指医院内所有感染事件的发生率,而特定感染发生率是指某一特定类型感染的发生率,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1.3 感染发生率的计算方法:感染发生率可以通过统计医院内感染事件的数量和患者入院人数或者住院天数,然后进行比较计算得出。
二、感染病例数指标2.1 感染病例数的定义:感染病例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医院内发生的感染事件的总数。
2.2 感染病例数的分类:感染病例数可以根据感染类型进行分类,如呼吸道感染病例数、血流感染病例数等。
2.3 感染病例数的分析:通过对感染病例数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类型感染的发生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三、感染部位指标3.1 感染部位的定义:感染部位是指感染发生的具体部位或者器官,如呼吸道、血液等。
3.2 感染部位的分类:感染部位可以根据感染类型进行分类,如呼吸道感染部位、泌尿系统感染部位等。
3.3 感染部位的监测:对不同感染部位进行监测可以了解感染的发生情况和分布规律,指导感染防控工作的开展。
四、感染病原体指标4.1 感染病原体的定义:感染病原体是指引起感染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4.2 感染病原体的分类:感染病原体可以根据感染类型和感染部位进行分类,如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血液感染的病原体等。
4.3 感染病原体的分析:对感染病原体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为感染防控提供依据。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为了确保受血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不会感染病毒或其他微生物。
这些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下面将介绍输血前八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其临床意义。
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原是乙型肝炎病毒的表面蛋白,其阳性检测结果表示患者体内存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对于输血者来说,如果受血者检测结果为阳性,则不应进行输血,以避免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6. 梅毒试验梅毒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梅毒感染,常用的检测方法有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试验(TPPA)和免疫荧光试验(FTA-ABS)。
阳性结果表示患者体内存在梅毒感染。
对于受血者来说,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应禁止进行输血,以免传播梅毒。
7. 羊水病毒抗体(TORCH抗体)TORCH是指弓形虫(Toxoplasma)、德国麻疹(Rubella)、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和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四种感染,这些感染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TORCH 抗体检测可以帮助诊断患者是否存在这些感染,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8. 导致肺炎的细菌输血前可以对患者进行细菌培养,以检测是否存在致病菌。
这些细菌可能引起严重的感染,如肺炎。
通过输血前的细菌检测,可以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检测可以帮助排除受血者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从而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医院和输血中心应该重视这些检测工作,确保输血的质量和安全。
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
1.医院感染发生率指标:包括感染总发生率和特定感染发生率。
感染总发生率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医院感染的总体发生情况。
特定感染发生率则是指其中一具体类型的感染在医院内的发生情况,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2.感染部位指标:包括感染部位的发生情况和分布。
通过对感染部位进行监测,可以了解不同部位的感染情况,帮助医务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3.细菌耐药性指标:包括感染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
了解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情况,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和控制措施,避免或减少耐药菌株的传播。
4.感染发现指标:包括感染的早期发现率和发现方式。
通过对感染的早期发现率进行监测,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减少感染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对感染的发现方式进行监测,可以评估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有效性。
5.感染控制措施指标:包括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率和效果评价。
监测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评价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有助于评估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成效。
以上是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和指标,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医院感染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关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同时,不断改进和完善这一指标体系,可以提高医院感染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可靠的医疗服务。
医院感染判定标准医院感染,即指在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内接受医疗服务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一定时间内,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感染。
它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医疗相关问题之一。
为了准确判定医院感染,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医学界普遍采用一套统一的医院感染判定标准。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用的医院感染判定标准。
一、CDC判定标准CDC(美国疾控中心)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机构之一,其制定的医院感染判定标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CDC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 感染部位与临床症状:根据感染部位和临床症状的不同,将医院感染分为各个具体类型,例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
2. 感染时间: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点,可将医院感染分为住院内感染和出院后感染。
一般认为,出院后30天内的感染归类为医院感染。
3. 感染病原体: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分离培养,确定感染病原体的种类,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二、NNIS判定标准NNIS(美国国家医院感染统计)是另一个常用的医院感染判定标准,其优势在于其详细的分类和统计数据。
NNIS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 感染部位与器械相关:根据感染的部位和与之相关的器械使用情况,将医院感染分为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泌尿道感染等不同类型。
2. 感染发生的时间:根据感染发生的时间点,将医院感染分为手术后感染、深部组织感染等。
3. 感染相关致病菌:通过实验室检测和鉴定,确定感染相关的致病菌类型,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三、中国除了国际通用的CDC和NNIS判定标准,中国针对本土情况也有自己的医院感染判定标准。
中国医院感染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指标:1. 感染类型与部位:根据感染的具体类型和部位,将医院感染划分为不同分类,例如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
2. 临床症状和体征: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判断是否存在医院感染,如发热、咳嗽、局部红肿等。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意义导语:感染是临床医学中常见且严重的问题,感染指标的检测与评估对于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临床常用的感染指标的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最为常用的感染指标之一。
人体受到感染后,免疫系统会释放细胞因子,刺激骨髓产生更多的白细胞以应对感染。
因此,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往往提示有感染的存在。
然而,白细胞计数升高并不仅仅意味着感染,它也可以是其他炎症反应的结果。
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感染。
此外,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白细胞计数并不一定能够反映感染的存在。
二、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急性期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会迅速上升。
CRP的升高可以作为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尤其在早期感染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不同于白细胞计数,CRP对感染的反应更为敏感。
它可以在感染发生前数小时内升高,并在感染控制后几天内下降。
因此,CRP的动态变化也可以用于评估治疗的有效性和感染的预后。
三、降钙素原前体降钙素原前体(PCT)在感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CRP相比,PCT的升高更特异于感染,尤其是细菌感染。
因此,PCT在鉴别病毒和细菌感染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PCT的变化也可以用于评估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治疗的效果。
PCT的持续升高往往提示感染的加重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其下降则意味着感染正在得到控制。
四、降钙素降钙素(CT)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与PCT相反。
CT的升高与感染有关,而CT的下降则意味着感染的好转。
因此,CT的动态变化可以作为感染治疗效果的一个指标。
CT的升高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炎症反应程度相关。
在感染控制不佳的情况下,CT的升高往往提示感染的严重并可能伴随器官功能损害。
五、血培养血培养是诊断感染的“金标准”。
通过培养患者的血液样本,可以检测到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的感染。
血培养结果能够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是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体系。
它通过对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病例的严重程度和感染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监测和评估,旨在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减少感染相关的疾病和死亡风险。
一、医院感染发生率指标1. 感染发生率:指定期内医院感染发生的数量与患者总数之比,通常以千分比或者百分比表示。
2. 分类感染发生率:将感染分为手术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不同类型,分别计算各类感染的发生率。
3. 特定感染发生率:针对特定病原体或者特定科室的感染进行监测,如耐药菌感染、ICU感染等。
二、感染病例严重程度指标1. 感染病例死亡率:感染导致的死亡病例数量与感染病例总数之比,通常以千分比或者百分比表示。
2. 重症感染病例比例:重症感染病例数量与感染病例总数之比,通常以千分比或者百分比表示。
3. 平均住院日增加率:感染导致的住院日增加数量与感染病例总数之比,用于评估感染对患者住院时间的影响。
三、感染控制措施执行情况指标1. 手卫生合规率:医务人员正确执行手卫生措施的比例,通过观察和记录医务人员的手卫生行为进行评估。
2. 消毒灭菌合格率:对医疗器械、设备和环境进行消毒灭菌的合格率,通过抽样检测和监测消毒灭菌效果来评估。
3. 感染控制培训覆盖率:医务人员接受感染控制培训的比例,通过记录培训情况和参预人数进行评估。
四、其他相关指标1. 感染控制团队人员配备率:医院感染控制团队人员数量与医院规模和科室数量之比,用于评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人力资源配备情况。
2. 感染控制预算占比:医院感染控制工作预算占医院总预算的比例,用于评估医院对感染控制工作的重视程度。
以上所列指标仅为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一部份,医院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医院可以及时发现感染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提高医院感染控制水平,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医院感染指标引言概述: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在医院内感染病原体,导致新发感染或原有感染加重的情况。
为了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各国医疗机构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感染控制措施和指标。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指标的相关内容。
一、感染率指标1.1 感染发生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医院内感染发生的次数与患者总数的比例。
通常以千分之几或百分之几来表示。
该指标可以帮助医院评估感染的发生情况,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1.2 感染部位划分:医院感染可以发生在不同的部位,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以对感染进行分类和统计,以便更好地指导感染控制工作。
1.3 感染类型划分:根据感染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将医院感染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对不同类型的感染进行监测和分析,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策略。
二、耐药菌监测指标2.1 耐药菌检出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医院内检测出的耐药菌阳性结果的比例。
耐药菌的监测是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耐药菌的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
2.2 耐药菌种类划分:耐药菌种类繁多,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杆菌等。
对不同种类的耐药菌进行分类和监测,有助于了解不同菌种的耐药情况,制定相应的感染控制策略。
2.3 耐药菌感染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医院内发生的耐药菌感染的比例。
耐药菌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至关重要。
三、手卫生合规率指标3.1 手卫生操作规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操作规范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制定标准的手卫生操作规范,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和监督,可以提高手卫生合规率。
3.2 手卫生合规率监测:通过定期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操作进行监测,可以评估手卫生合规率的情况。
监测结果可以为医院提供改进手卫生管理的依据。
3.3 手卫生合规率改进措施:根据手卫生合规率监测结果,医院可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培训、提供便捷的手卫生设施等,以提高手卫生合规率,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PCT)感染指标在呼吸内科临床应用C 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PCT)是呼吸科最常用的感染指标,用于指导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C 反应蛋白(CRP)CRP 是一种急性期炎症蛋白,最初于 1930 年由 Tillet 和Francis 在研究肺炎链球菌感染患者血清时发现并命名的。
CRP 主要在肝细胞中合成,其首先作为单体合成,然后在源细胞的内质网中组装成五聚体。
在静(非炎症)状态下,CRP 从内质网缓慢释放,但随着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的增加,CRP 迅速分泌。
CRP 合成的刺激主要发生在对促炎细胞因子的反应中,最明显的是 IL-6,其次是 IL-1 和肿瘤坏死α(TNF-α)。
CRP 在感染发生后6~8 h 开始升高,24~48 h 达到高峰,可比正常值高几百倍,升高幅度与感染或炎症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其正常参考值<5 mg/L,有许多因素可以改变基线 CRP 水平,包括年龄、性别、吸烟状态、体重、血脂水平和血压。
CRP 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下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科常见疾病之一,CRP 在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CRP 水平可能是肺炎临床预测诊断的一个有价值的补充。
当怀疑肺炎,CRP ≥ 100 mg /L 是完善胸片/肺部 CT 检查及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的有用指征。
监测 CRP 水平是评价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治疗成败的有用指标。
CRP ≤ 100 mg/L 具有与 CURB-65 和肺炎严重指数评分类似的阴性预测效果,提示无需有创呼吸支持和 (或)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因此,CRP 水平低的CAP 患者在门诊治疗是比较安全的。
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动态监测 CRP 水平的变化可辅助判断疗效,CRP 下降至正常可作为停药的指标之一。
但 CRP 并不是病死率的有效预测指标。
CRP 有助于区分感染病原体类型在CRP>100 mg/L患者中,80%为细菌性感染,其中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中 CRP 升高更为明显,革兰阳性菌感染和寄生虫感染通常引起中等程度的反应,病毒感染患者的 CRP 水平也可能升高,但升高程度往往低于细菌感染患者,通常不超过 50 mg/L。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意义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医学问题,在临床工作中,医生们需要依靠有效的检查指标来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感染指标及其意义,以帮助医生们更准确地评估和处理感染患者。
一、体温体温是判断感染的最基本指标之一。
正常体温范围为36.5℃至37.5℃。
当患者体温超过37.5℃时,可能提示其存在感染。
体温的升高通常与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有关,这可能表明病原体正在被清除。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病情也可能导致低体温,如败血症或感染性休克,因此在判断感染时,还需要结合其他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
二、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感染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其数量的增加通常意味着机体正在应对感染。
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范围为4×10^9/L至11×10^9/L。
当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感染的存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病情也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下降,如病毒感染或重度感染。
因此,在评估感染程度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指标。
三、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期蛋白,其合成在感染或炎症反应时显著增加。
测定CRP水平可以帮助确定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疗效。
正常CRP水平低于10 mg/L,超过此范围可能提示感染的存在。
CRP水平的持续上升可能表明感染在进展,而下降则可能意味着治疗的有效性。
因此,监测CRP水平对临床治疗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四、血培养对于疑似感染的患者,进行血培养是一项重要的检查。
血培养可以帮助确定血液中是否存在病原体,以及病原体的种类。
通过血培养结果,医生可以选择针对感染病原体最有效的抗生素,从而更精确地治疗感染。
血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对于感染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五、C型肝炎病毒(HBV)指标在感染控制中,对于C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评估和监测也非常重要。
HBV感染往往呈现无症状或轻度症状,但长期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肝功能异常或肝癌。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是指在临床上进行输血前对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以检测是否存在感染性疾病。
这些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沉降率和血红蛋白水平。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检测血液中白细胞数量的指标,它可以反映出机体的免疫状况和炎症反应。
如果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明患者存在感染等疾病。
2.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一种体内合成的蛋白质,其水平可以反映出机体的炎症程度。
如果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则可能表示患者有炎症反应,包括感染性疾病。
3.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是参与凝血过程的蛋白质,其水平可以反映出机体对凝血的能力。
如果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正常范围,则表示患者凝血能力有可能受到影响。
4. 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测定的是外部凝血通路,主要用于检测机体凝血功能。
如果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则可能表明患者存在出血或凝血异常。
5. 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测定是检测机体凝血功能的指标之一。
如果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正常范围,则意味着患者的凝血能力可能受到影响。
6.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检测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它与凝血功能有关。
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则可能表示患者凝血功能受到影响。
7. 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是一种指标,用于检测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
如果红细胞沉降率高于正常范围,则可能表示患者存在炎症反应。
8. 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是一个反映机体贫血情况的指标。
如果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值,则可能表示患者存在贫血。
综上所述,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感染性疾病和凝血异常等问题,为输血操作提供安全保障。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感染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和病毒是最多见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的诊断和鉴别对病人的治疗十分重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的、实用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和病毒快速分离和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和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的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是鉴定细菌感染的常规项目。
但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的反应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
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和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
所以WBC 计数和N%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的局限性。
血沉(ESR)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和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
此外,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
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白细胞介素-6(IL-6)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 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
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 IL-6 和 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
在败血症患者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 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 IL-6。
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步骤之一。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是否有感染风险,并确保输血前进行必要的预防和处理,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输血前8项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临床意义。
1.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在炎症或感染时产生的蛋白质。
检测CRP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体内是否存在炎症或感染。
如果CRP水平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感染风险,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测和治疗。
2.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细胞,可以帮助抵抗感染。
检测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况。
如果白细胞计数异常高,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感染,需要进一步确认和处理。
3. 血培养: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
如果血培养结果呈阳性,可能意味着患者存在血液感染。
在输血前进行血培养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风险,避免输血过程中感染的发生。
4.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可以帮助止血和凝血。
检测血小板计数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
如果血小板计数异常低,可能会增加输血后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5.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是携氧的蛋白质,可以帮助评估患者的贫血情况。
贫血可能是由于感染、出血或骨髓抑制等原因引起的。
在输血前测定血红蛋白浓度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血量的选择。
6. Cytomegalovirus(CMV)抗体检测: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病毒,可以通过输血传播给受血者。
对于某些高风险的受血者,特别是免疫抑制患者,需要进行CMV抗体检测,以确保输血的安全性。
7. HIV抗体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如果输血时受血者感染了HIV,可能会对其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
对于所有输血受血者,需要进行HIV 抗体检测,以确保输血的安全。
输血前的感染性指标检测对于确保患者的安全性非常重要。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感染性疾病就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得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与病毒就是最多见得、最主要得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准确得诊断与鉴别对病人得治疗十分重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得、实用得、快速得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实现对细菌与病毒快速分离与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与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就是广大医院尤其就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得主要指标,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就是鉴定细菌感染得常规项目。
但就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得准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与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得反应细菌感染得严重程度。
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得影响。
另外剧烈运动、进食、寒冷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与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
所以WBC 计数与N%用于细菌性感染得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一定得局限性。
二、血沉(ESR)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得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与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
此外,贫血与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
因此,血沉就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三、白细胞介素-6(IL-6)IL-6 就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得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得多功能糖蛋白。
在感染与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与IL-8,就是局部与系统免疫反应得重要因子。
在败血症患者体内得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得T、B 细胞,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分泌大量得IL-6。
临床常用细菌感染指标感染性疾病是目前临床上常见并严峻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而细菌和病毒是最多见的、最主要的两种病原微生物,临床上快速、精确的诊断和鉴别对病人的医治十分重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尚无完善的、有用的、快速的病原学诊断技术以完成对细菌和病毒快速别离和鉴定,而目前常用鉴定感染指标有〔1〕血WBC和N分类;〔2〕血沉ESR;〔3〕白细胞介素-6〔IL-6〕;〔4〕血清hs-CRP;〔5〕PCT降钙素原。
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比例目前,WBC、N%作为传统感染指标,因其检测方法简便经济,是广阔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感染鉴别的主要指标,具有肯定临床价值。
WBC 计数方法简便、快捷, 目前仍被认为是鉴定细菌感染的常规工程。
但是,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对于细菌感染诊断的精确性较低,在局部细菌感染和脓毒症时二者有所升高,但在重症细菌感染组二者均下降,白细胞降至正常范围内,中性粒略有升高,因此二者均不能很好的反响细菌感染的严峻程度。
因为全身细菌感染时外周血WBC计数既可升高,又可减少,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其它剧烈运动、进食、严寒刺激、情绪波动等以及采血部位不同和采血技术水平也可使血象出现较大差异[1]。
所以WBC 计数和N%用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敏感性不够, 有肯定的局限性。
血沉〔ESR〕是指在肯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绝大多数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组织变性和坏死性疾病都能使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产生变化,或使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引起血沉加速。
此外,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
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白细胞介素-6〔IL-6〕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
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IL-6 和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响的重要因子。
在败血症患者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IL-6。
临床常用感染指标
C 反应蛋白
CRP(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由肝细胞合成,任何伴有侵袭性细菌感染或组织损伤的患者血清中的浓度都会明显升高。
CRP在炎症发生后6-8h可升高,24~48h达到峰值,可至正常值的20~500倍。
CRP的升高程度与细菌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
但随着病变的消退、组织损伤的修复,CRP迅速降至正常水平,因此被誉为炎症标志物。
CRP在病毒感染时不升高,病毒感染时病毒于细胞内增殖,缺乏暴露磷脂蛋白质,不能和CRP结合在一起。
因此,可用于鉴别细菌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时CRP升高、病毒感染时不升高。
但除细菌感染外,急性排异反应、心血管系统疾病及手术均可引起CRP升高。
并且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和激素水平等都会影响CRP产生影响,所以临床应用时应参考更敏感的指标综合判断。
降钙素原
降钙素原(PCT)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其本身没有激素活性,而降钙素(CT)却有降低血钙浓度的作用。
在机体正常情况下,仅由甲状腺 C 细胞和肺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产生PCT;但在机体受到微生物感染时,几乎所有实质组织细胞均可合成PCT。
因此,在炎症刺激特别是严重细菌感染或脓毒血症状态下,机体各个组织、多种细胞类型均可产生PCT 并释放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此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显著升高。
PCT 升高对细菌感染导致的脓毒症特异性很高,可作为诊断脓毒症和鉴别严重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同CRP 相似,PCT 在病毒性疾病时不增高或仅轻度增高,因此,PCT 亦可作为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指标。
另外,PCT 在作为鉴别病毒性疾病时,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均高于CRP、红细胞沉降率等传统标记物。
血清淀粉样蛋白 A
SAA(血清淀粉样蛋白A)为近几年的一个新的炎症指标,是一种主要由肝细胞分泌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结合于高密度脂蛋白上,是组织淀粉样蛋白A的前体物质。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SAA含量极低,但在受到外源性的细菌、病毒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等刺激后,肝细胞可大量合成分泌SAA,血液中的SAA水平可在5~6h的时间内升高1000倍;半衰期为50min,当机体抗原清除后则迅速降低至正常水平,因此,可作为反映机体感染情况和炎症治疗效果的灵敏指标。
SAA是病毒感染早期最灵敏的指标之一,在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中均可升高,特别是在呼吸道病毒感染和手足口病毒感染疾病初期,SAA均有明显升高,而CRP 一般不升高或略有升高。
在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SAA联合CRP检测可对病毒和细菌感染进行早期识别:当SAA与CRP同时升高,提示细菌感染的可能;如果SAA升高而CRP不升高,提示病毒感染的可能。
临床疗效评估需动态监测。
白介素 6
白介素-6(IL-6)是细胞因子网络中的重要成员,是由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以及多种瘤细胞所产生。
IL-6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处于中心地位,可介导肝脏的急性期反应,刺激C反应蛋白(CRP)和纤维蛋白原的生成。
研究显示,细菌感染后IL-6迅速升高,PCT在2h后增加,而CRP在6h后才迅速增加。
由于炎症反应中IL - 6 的升高早于其他指标,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可用来辅助急性感染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另外,IL - 6 半衰期要短于CRP 和PCT,能更快的反应抗感染治疗的效果,因此,动态观察IL-6 水平也有助于了解感染性疾病的进展和对治疗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