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 第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640.00 KB
- 文档页数:53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本章学习目标1.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2.理解课程的类型;3.解释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特征与要素;4.能分析现实中幼儿园课程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具有初步地分析实际中幼儿园课程的意识与能力。
第一节课程概念与类型本节学习目标:1.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描述课程的内涵和定义;2.理解课程的类型;2.理解课程的类型;3.能分析案例中课程的各种类型。
对知识、学习、幼儿发展秉承的观念不同,对课程的认识也不同。
一、课程的定义(一)课程是教学科目我国: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西方: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文法、修辞、辩证法(七艺)基本观点:是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或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课程是科目,是教材,是系列学习材料)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问题。
强调知识体系的严密性、逻辑性、完整性。
评价:1.关注系统知识学习,割裂知识之间的联系。
2.关注认知学习,不关注发展。
3.关注关注间接经验,不关注直接经验和体验。
4.关注教师的教,不关注学生的学。
(二)课程是教与学的计划基本观点:课程是教学计划20世纪50年代流行。
课程是教育的蓝图和方案。
表现形式有: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包含课程的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解决问题:力图纠正经验说的过于宽泛。
教材矢之过窄。
优点:强调了教育目的性、计划性,便于课程的组织与评价,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不足:忽视了课程的灵活性。
强调静态设计,忽视动态设计及实施。
(三)课程是学习者的经验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
由“学科”和“教师”转到“学习者”身上。
20世纪20年代受杜威影响。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课程是经验的改造”“做中学”“教育是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复杂发展过程。
”“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者知识各个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
前言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概述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的基础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幼儿园课程的社会学基础
第三章幼儿园课程中的游戏
第一节游戏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地位第二节游戏与教学的优化结合
第四章幼儿园课程的各学习领域
第一节健康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第二节语言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第三节数学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第四节科学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第五节美术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第六节音乐教育与幼儿园课程
第七节社会领域的教育与幼儿园课程第五章幼儿园课程的编制
第一节幼儿园课程编制模式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目标
第三节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第四节幼儿园课程的评价
第六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第一节幼儿园学科(领域)课程中教育活动中的设计和实施第二节幼儿园综合性课程中教育活动的设坟
第三节不同结构化程序的教育活动组成的连续体
第七章当代西方早期教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向
第一节当代西方著名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和教育方案
第二节西方早期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向
第八章中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和改革
第一节中国纪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
第二节当代中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
第三节当今中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向。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设计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课程的内涵和类型,理解幼儿园课程的内涵及特质,掌握幼儿园课程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课程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得以实现的媒介与工具。
对课程本质的不同回答将使教师在课程实践中产生不同的课程行动,进而决定教育的功能能否得以实现。
换言之,对课程的本质即“课程是什么”的理解是课程设计和实践的逻辑起点。
本章中,我们从对课程的理解人手,采用“属+种差”的方法界定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对课程的理解一、课程的内涵(一)“课程”的词源分析东方早在唐代就已有“课程"词,学者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做的注解——“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1859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发表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二)不同角度的课程定义国外学者F.M.康纳利和O.兰茨在梳理了各种课程流派的观点之后总结出9类不同的课程定义。
对这些课程定义进行进一步划分,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四类:1、课程即知识2、课程即计划3、课程即活动4、课程即经验二、课程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课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关于课程类型的划分方式主要有:(1)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课程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有课程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等。
(3)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课程分为认知性课程和情意性课程。
(4)美国学者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将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5)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自考专科学前教育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章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课程可分为()A.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B.理想课程和现实课程C.认知性课程和情意性课程D.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2.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是()A.综合课程B.隐性课程C.活动课程D.分科课程3.幼儿园课程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A.各种活动的总和B.各种游戏的总和C.各种科目的总和D.各种教学的总和4.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A.计划B.内容D.方法C.手段5.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A.知识体系B.学习经验C.行为习惯D.道德品质6.幼儿园课程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A.课程目标B.课程内容C.课程实施D.课程评价7,对幼儿园课程理解正确的是()A.幼儿园课程是科目B.幼儿园课程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C.幼儿园课程是幼儿教材D.幼儿园课程是教学计划1.幼儿园课程就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各种课程的总和。
()2.游戏是幼儿园课程实施对重要途径。
()3.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应是综合的,应尽可能使不同的课程内容产生联系,以促进学习迁移。
()三、填空题1.对“课程”的词源作一追溯,可以发现汉语中“课程”一词始见于__________。
2.在西方,课程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用名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课程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3.虽然“课程”的定义存在诸多分歧,但是将其归类,仍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类:课程即知识、课程即计划、课程即活动、课程即__________。
4.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课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和活动课程等。
5.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课程可以分为____________ 和情意性课程。
6.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所提供的,幼儿____________的规律与学习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课程的特质。
《幼⼉园课程》第⼀章幼⼉园课程概述第⼀章幼⼉园课程概述⽬录结构:第⼀节课程概述 (2)⼀、课程的定义 (2)(⼀)课程的词源 (2)1.课程 (2)2.curriculum (2)(⼆)课程本质内涵的多元限定 (2)(三)课程定义的⼏个维度 (2)1.学科(领域)维度 (3)2.经验维度 (3)3.⽬标维度 (3)4.计划维度 (3)⼆、课程理论 (3)(⼀)课程理论的构建 (3)(⼆)课程理论的⼀些基本问题 (3)1.课程的价值取向 (3)2.⼀元化课程与多元⽂化课程 (3)3.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3)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4)第⼆节幼⼉园课程概述 (5)⼀、幼⼉园课程的特点 (5)⼆、幼⼉园课程的要素 (5)第⼀节课程概述⼀、课程的定义对于课程,存在着许多种定义。
每⼀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
(⼀)课程的词源1.课程2.curriculum(⼆)课程本质内涵的多元限定在探讨课程本质内涵时,学者们所持的哲学观、社会学观等各不相同,对课程本质的理解⾃然各异,从⽽导致对课程本质内涵的限定出现诸多歧义的现象。
(三)课程定义的⼏个维度课程的定义种类繁多,将其归类,主要围绕以下⼏个维度界定课程的定义:课程对课程的词源作⼀追溯,可以发现中⽂中“课程”⼀词始见于唐代。
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全书·论学》中多次运⽤课程⼀词,其课程的含义与当今⼈们对课程的理解已经相接近。
curriculum 在英语中,课程(curriculum )⼀词来源于拉丁语“currere ”,⽤名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跑道”即“学程”(course of study ),课程的含义是为⼉童设计学习的轨道。
⽤动词形式解释该词的词义,“奔跑”即“学习的过程”,课程的含义是⼉童对⾃⼰学习经验的认识。
计划维度课程定义⽬标维度经验维度学科(领域)维度1.学科(领域)维度将课程看作是教学的科⽬,这在历史上由来已久,如我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中世纪初的欧洲,学校有⽂法、修辞、辩证法、算术、⼏何、⾳乐、天⽂学等七艺,⽽西⽅现代学校的课程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建⽴起来的。
幼儿园课程第一、二、三章、复习要点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念(一)最具代表性的课程概念有五种:1.课程即学习科目和教材。
2.课程即儿童在校获得的学习经验。
3.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
4.课程即教学计划。
5.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和目标。
(二) “学问”中心课程是依据知识的性质和知识的内在逻辑为中心而编制的课程,它注意的焦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的学术发展;“经验”中心课程则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及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它关注的重心是学生的个性形成和自我实现。
(三) “学问”中心课程理论(观点及优缺点)认为,知识是课程不可或缺的要素,将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价值的内容按其自身的逻辑顺序和结构组织起来教给学生,就能逐渐地培养他们成为训练有素的学术人才。
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强调以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的性质为中心组织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文化的精华,并促进学生逻辑性的发展,老师也容易组织教学。
这一理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它可能导致重认知轻情意、重记忆轻理解、重共性轻个性和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机械记忆、被动学习的倾向,最终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经验”中心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的核心应是学生的发展,课程内容应随学生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学生应积极参与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这一理论的特点是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基础编制课程,课程内容随学生变化而改变,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在参与过程中主动学习,全面发展。
这类课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多方面潜能。
它的局限性在于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很难把握学生易变的、因人而异的兴趣,引导他们有效地学习。
(四)活动课程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组织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以个性养成为基本目标的一种课程类型。
活动课程本质上是属于经验中心或学生中心的,它集中体现着经验中心课程的思想和特点。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第一节对课程的理解一、(领会)课程概念的四大分类P281. 课程即知识:认为课程是按照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依照学科的知识体系等编排的教与学的内容,简言之,课程就是教学科目或教学科目的总和。
2. 课程即计划: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一种书面文献,是教学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3. 课程即活动:认为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科目,还包括学校活动及其进程和安排。
4. 课程即经验:认为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二、(识记)课程类型P29常见的关于课程类型的划分方式有以下几种:1. 以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性质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与劳动技术教育课程。
2. 以教育内容的性质和组织方式为标准,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广域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活动课程等。
3. 以学习经验的性质或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指向为标准,将课程分为:认知性课程、情境性课程。
4. 古德莱德以课程决策的层次为标准,将课程分为: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实行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5. 以课程影响学生的方式为标准,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三、(领会)我国教育领域课程观的变化P29-301. 从注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向注重学生主动构建经验。
2. 从强调达成目标转向强调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
3. 从只关注分科课程转向开始关注课程的综合化。
4. 从只强调显性课程转向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第二节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一、(领会)幼儿园课程的内涵(重点)幼儿园课程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教师充分利用各地各园所拥有的课程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识记)幼儿园课程的要素(重点)幼儿园课程主要由四大要素构成,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
1. 课程目标是指幼儿园课程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选择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及评价课程的主要依据。
2. 课程内容是指可以达成课程目标的教育经验。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和内容,是幼儿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或桥梁。
幼儿教育实践常以课程为核心展开,幼儿教育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
第一节课程的概述课程来源涉及面宽广。
勒威(Arieh Lewy)在其主编的《国际课程百科全书》中列举了影响课程的14种因素1:教育思想;法律因素;教育心理学;认知因素;U形行为发展对课程研制的影响;课程政治学;课程政策运用;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知识的急增;个人的知识;知识工艺学与课程理论;课程政策学;课本的影响;性学的影响。
正是因为课程来源广泛,因此,人们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也不能达成一致,甚至认为“课程是一个用得很普遍但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
2.一、课程的词源课程一词起源于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
在学校教育中,其原始含义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这是课程的名词意义。
从动词形式解释,其含义便是“奔跑”或“跑步”,意味着要求教育者理解课程、开展活动,让儿童从中进行学习。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Spencer,H.)《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间。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一词,已有“课业及其进程”的含义,其中也包含着所分担工作的程度以及学习内容的范围、时限和进度的意思。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一词可以指学习计划、活动、学科科目、材料及学习的主题等。
课程定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见解:(一)“学科”说《辞海》(教育心理分册)认为:“课程即教学的科目,可以指一个教学科目,也可以指学校的或一个专业的全部教学科目,或一组教学科目”。
3在西方,夸美纽斯曾引用了课程这一教育术语,他为泛智学校设计了三类课程,指出在那里(泛智学校)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科,“可见,夸美纽斯把课程理解为一切学科,他是从学科的角度理解课程的。
第一章课程的本质一、课程曾经是什么(一) 课程最初是什么(二) 课程后来是什么(三) 从“课程”到“潜课程”说明了什么二、课程应该是什么) 从课程概念的变化看课程本质观(一课程本质所涉及的方面(二)(三) 课程本质的概念化) 课程结构是什么一(课程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 (二课程结构与活动结构的关系) (三课程是什么?这个命题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要研究课程的有关问题,首先必须回答课程“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课程“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蓝图。
”①课程是“教案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教育价值实现的手段。
课程既是一个被研究的领域或对象,又是具体化的实践过程。
它既有长远的过去,又仅有短暂的历史。
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就宏观而论,它关系到人类文明进步、社会发展。
对课程作评说,的确难于一言以蔽之。
但是,所有上述,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课程的特剖析课程概念发展史,是探索课程本质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曾经是什么课程概念集中地概括着课程的本质。
这种概括,既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水1 / 15平,也反映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认识过程。
透过对课程本质认识的水平特征和过程特征,可以看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哲学、心理等诸因素的影响与作用。
简言之,课程最初的含义) (一“课程”,作为实践过程,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是早已有之。
原始社会,年长者向儿童传授捕渔、守猎、民俗传统等,即属课程活动。
我国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办私学,因材施教,弟子三千,就是课程实践的例证。
课程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②不仅如此,当时还出现了关于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记载。
比如《礼记·内则》中就有:“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等。
在国外,古希腊的苏格拉底(Scorates,前469~399)运用“产婆术”对其学生授课,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每个儿童的本质价值内容,使儿童内在的固有人性能够充分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