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母亲河复习课》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2
[[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评析] 母亲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母亲河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课《母亲河》。
本课主要介绍了黄河的源头、流经地区以及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课文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黄河的源头、流经地区以及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对母亲河的敬仰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的理解与背诵,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难点: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黄河的自然特点和人文景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课文课件。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条河流吗?它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黄河的源头、流经地区以及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究(10分钟)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黄河的特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以及课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批改并讲解答案。
6. 课堂小结(5分钟)7. 板书设计黄河源头流经地区重要作用8. 作业设计1. 请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黄河的景色。
2. 请谈谈你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答案:1. 黄河河水奔腾不息,浩浩荡荡,流向远方。
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认知和敬畏之情。
教学重点:1. 《母亲河》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母亲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的美丽和重要性。
2. 简介《母亲河》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教学反思:第二章: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之情。
2. 讲解母亲河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的发展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第三章: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生态环境,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2. 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1. 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
教学过程:1. 回顾前两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母亲河的敬畏和尊重。
2. 讲解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引导学生思考母亲河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母亲河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反思:第四章:母亲河的文化与历史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文化与历史,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是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第三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提高综合性学习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课的教学主要从诗句的默写与朗诵、设计宣传标语、写作训练等活动来落实这一主题。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表现欲望强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能积极发言,且初步具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第三单元《黄河颂》的学习,他们对黄河的形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历史文化,通过查阅资料也能有所了解学生还能熟记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也具备较好的朗读能力。
此外,六年级学生已基本完成了由小学向中学的过渡,初步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学完《黄河颂》后,掌握了有关黄河的一些资料,随着电脑的普及,他们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这些都为本次对《黄河,母亲河》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
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仍需加强训练,所以在活动中通过宣传标语的设计、课后写作来强化这一主题。
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在平时的教学中,乐于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三、活动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走进黄河,感悟黄河文明,体会黄河母亲的伟大文化。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同学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分工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并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参与研讨:激起兴趣,讨论、确立主题,2.任务驱动:边学边做,合作探究,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3.综合运用:组员合作,交流感受,交换资源,展示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黄河历史,关注黄河的现状,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保卫黄河,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文明的了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感。
《母爱》评课稿《母爱》评课稿1今日倾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收获很多。
尤其是孩子们的美妙习作,让我很感动。
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老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看法,旨在帮忙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引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本身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
老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重要问题梳理出来。
同时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
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
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修改作文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加深认得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乐观的参加意识。
在课中,学生参加了作文的评析,亲自去体验,去感受,激起了猛烈的作文兴趣与欲望。
来自于身边的同年龄、同水平的并非完美的学生习作,则可以唤起学生对本身的生活的.独立意识,促使其调动本身的知识修养来体味、参加、完善阅读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量。
(二)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
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绝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
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评改是由知识向本领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篇文章,三分写,七分改。
”学生的习作初稿,就象一块粗糙的玉石要经过精雕细刻才略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一样,必需经过反复地精心修改,才略成为一篇上乘之作。
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巩固和强化了写作知识的迁移,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以后的思考会更深入,也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欣赏、品评本领,又磨练了学生修改作文及本身写作的本领。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黄河,母亲河》是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是第三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提高综合性学习就是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本课的教学主要从诗句的默写与朗诵、设计宣传标语、写作训练等活动来落实这一主题。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因为年龄较小,所以表现欲望强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能积极发言,且初步具备搜集、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第三单元《黄河颂》的学习,他们对黄河的形象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历史文化,通过查阅资料也能有所了解学生还能熟记一些关于黄河的诗句,也具备较好的朗读能力。
此外,六年级学生已基本完成了由小学向中学的过渡,初步了解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学完《黄河颂》后,掌握了有关黄河的一些资料,随着电脑的普及,他们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这些都为本次对《黄河,母亲河》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基础。
在平时的学习与练习中也已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但仍需加强训练,所以在活动中通过宣传标语的设计、课后写作来强化这一主题。
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在平时的教学中,乐于接受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三、活动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走进黄河,感悟黄河文明,体会黄河母亲的伟大文化。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同学们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信息、分工合作、探究知识的能力、并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1.参与研讨:激起兴趣,讨论、确立主题,2.任务驱动:边学边做,合作探究,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3.综合运用:组员合作,交流感受,交换资源,展示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黄河历史,关注黄河的现状,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保卫黄河,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文明的了解,培养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的情感。
《母亲河》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知道母亲河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母亲河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1. 母亲河对于人类的影响。
2. 如何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母亲河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思考。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母亲河》相关内容。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母亲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小组讨论道具:如卡片、贴纸等。
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母亲河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母亲河?二、讲解(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母亲河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特点、作用等。
2.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母亲河的美丽与重要性。
3.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出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母亲河在不同地区的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保护母亲河?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保护母亲河的措施。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表示要积极参与保护母亲河的行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母亲河,制定一个实际行动计划。
3. 提交作业,教师批改反馈。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对母亲河的基本理解。
2. 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对母亲河的认识和保护措施。
3. 教师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母亲河的保护意义。
七、课堂讨论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母亲河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
对《伟大的母亲河》教学的几点看法作为地理题材的品德课,知识目标要求准确规范,但不求系统性;过程与方法目标,提倡多元综合,注重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贯穿教学始终。
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发展变化等规律及人文关系的科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等特点。
一般地说,学习始于感性认识。
但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要想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是很难的,这是因为受到空间、时间对象的限制,大量的地理现象不能直接观察到,用常规手段也难以形象地表现出来。
那么在小学品社的地理方面的教学中,如何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呢?张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示范课。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在教学中,张教师巧妙地创设情景,导课激趣,创造良好学习的基础。
所以,在品社地理题材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动手实践、联系旧知、提出疑问等多种方法形成一系列富有思考性、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让兴趣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创设地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地球仪、地图、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或者借助网络、电视录像,幻灯片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进行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地理知识,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具体而形象地反映。
因此,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阅读和使用地图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伟大的母亲河中》一课,张老师充分利用黄河流域图,引导学生在地形图上找黄河的源头和入海口,流经的省区,还观察了黄河的形状和支流等等。
通过大量的观察图回答,培养了学生阅图和用图的能力。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爱国之情。
2.关注母亲河的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掌握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成果展示,加深学生对黄河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评价设计:1.软评,即语言式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与教师的评价结合起来,力求使评价成为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手段,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认识他人的手段。
2.硬评,一是课堂记录员根据各个小组的展示情况,给予分数评价;二是课堂书面表达训练测试(以《心中的黄河》为题,为黄河写几句话)。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发现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小组设计法等。
四、教学环境设计:为更好的完成本次综合实践课的任务,本次教学活动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媒体的作用,利用自制课件,视频,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感受黄河情怀,并进行小组合作教学,融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课时安排:2课时。
一课时用来布置、指导学生的活动,一课时用以展示、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
《黄河母亲河》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根据这一特点,综合实践课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黄河母亲河》效果分析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对黄河的历史及现状都有所了解,关注黄河,积极思考治理黄河污染的良方。
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查找和整理资料以及进行展示的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
不过此课内容太过丰富,在一课时内完成稍显紧张。
《黄河母亲河》教材分析这一单元以“探寻黄河文明”为活动核心,四个活动部分环环相扣,互为照应:第一部分侧重了解“黄河对华夏文明形成的影响”,所以以“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作为主题词;第二部分侧重收集诗文、歌曲,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感情,可以“歌唱黄河”作为核心;第三部分是收集资料,筛选信息,了解黄河的忧患,唤起关注黄河、保护黄河的意识,引申开来也是培养一种环境保护意识;第四部分在前面三个环节的基础是要求学生用写作形式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总结自己参加活动的收获,作为自我评价。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课堂实录及教学评析作者:魏海花一、听课时间:2006年4月12日二、授课老师:高丽红三、授课学校:深圳市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四、授课年级:七年级下册五、授课题目:《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讲述黄河的象征意义及其伟大(二)观看《焦点访谈》节目要求:注意观看,作好记录,下一环节出竞赛题1、请一位同学扮演《焦点访谈》的节目主持人,引导同学们观看节目。
投影首先展示图片“黄河大观”,然后展示图片“焦点访谈”。
2、投影器播放凌英主持的《焦点访谈》片段:壶口瀑布壮景,黄河水奔腾驰骋3、请一位同学扮演著名评论员进行评论,评论:黄河变脏及人们对黄河的心态。
4、请一位同学扮演旅游小姐介绍黄河的源头:讲述黄河源头,仁人志士对源头的追溯,及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
主持人投影展示一幅黄河源头图片。
5、评论员请出扮演水纹观测员的一位同学介绍黄河断流的情况:黄河断流造成的经济损失,说明黄河的安危对河南山东人民的重要性。
主持人投影展示“黄河利津断流天数统计图(1972——1997)”。
6、评论员请出两位同学讲述黄河的污染:水土流失的原因和程度,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工业废水,白色泡沫的污染。
主持人投影展示四幅黄河污染图。
7、教师小结并引导进入下一环节。
(三)感受黄河文明,黄河知识大比拼请两位男同学作为比赛主持。
投影展示图片“黄河知识大比拼”。
1、主持人介绍第一轮必答题比赛规则:1、每答对一题加十分,答错不扣分,插嘴要扣分。
2、每组回答两道问题,限时十分钟。
主持人将同学分为A、B、C三组,并在黑板上写下各组的代表字母。
1)主持人:A组问题1:关于黄河的传说有哪些?请举三例以上。
问题2:古代黄河著名的战役有哪些?请举两个以上。
问题2中,A组无人能答,教师引导:哪一组能回答这个问题?主持人在黑板上用记“正”法记分。
2)主持人:B组问题1:黄河流经哪几个省?请举两个。
问题2:黄河曾经的辉煌文明有哪些?请列举几个。
人教版小学语文《河流》评课记录一、课堂观察与评价在教授《河流》这篇课文时,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引入新课:教师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先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与前面已学的内容作联系。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式鼓励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引入新课:教师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先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与前面已学的内容作联系。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式鼓励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引入新课:教师在课前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先观察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与前面已学的内容作联系。
这种引入新课的方式鼓励了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
2.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加深了对河流的理解。
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加深了对河流的理解。
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参与讨论。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加深了对河流的理解。
3.多媒体辅助: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动画更直观地了解了河流的形态、起源和作用。
多媒体辅助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多媒体辅助: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动画更直观地了解了河流的形态、起源和作用。
多媒体辅助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多媒体辅助: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图片和动画更直观地了解了河流的形态、起源和作用。
多媒体辅助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和理解。
4.合作研究: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并完成小组任务。
这样的合作研究氛围促进了学生的主动研究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合作研究: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交流,并完成小组任务。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探寻黄河文明”为活动核心,以学习课文《黄河颂》为活动契机,自然导入整个活动。
三个部分环环相扣,互为照应:第一部分侧重了解“黄河对华夏文明形成的影响”,所以以“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作为主题词;第二部分是收集资料,筛选信息,了解黄河的忧患,唤起关注黄河、保护黄河的意识,引申开来也是培养一种环境保护意识;第三部分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用写作形式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认识,总结自己参加活动的收获,作为自我评价。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黄河颂》对黄河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对黄河只有浅显的了解,对黄河的现状也不是很清楚。
因此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黄河文明,并激发他们保护黄河的热情。
【活动目标:】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活动重点】1.通过自主与合作的方式搜集、筛选、整理资料,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2.通过课堂成果展示,唤起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激发他们的环保意识。
【活动难点】1.培养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的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在综合性活动中的团结协作的能力。
【活动设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确定小组长,每组分配不同任务,各小组成员在课外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每个人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后发给小组长,小组长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并确定本组展示劳动成果的方式。
课堂上主要采取小组轮流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每一个学习环节,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1.学生分组合作,各组人数均衡。
2.提前两周布置,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
作为住宿学校学生受条件限制,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才行。
因为这个准备过程是活动的基础,必须要扎扎实实地进行。
评李克娟老师的《黄河,母亲河》课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
听了李克娟老师执教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以后,感触良多。
下面我从以下三点谈谈我对这节课的不成熟的看法: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达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
所以今天我先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开始评课。
(1)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这堂课李老师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层次对本教学内容的目标进行制订。
(1.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和历史,接触黄河文化,了解黄河现状; 2. 识记有关黄河的成语,古诗文名句,故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感情.)知识、能力目标分层次要求,具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内容设置明确,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感情。
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全面、具体、适宜。
(2)从目标达成来看,李老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1、2进行教学。
她从介绍有关黄河的知识、考考你等环节突出目标1的达成。
学生讲故事、交流成语、俗语等环节突破了目标2。
在突破目标1和2的基础上,李老师设计了“保护黄河”板块,通过看图片、阅读课外文字的方式让学生交流讨论黄河变成现在的原因,自然地引导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地球,也就轻松地达成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目标。
因此,本节课中,李老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了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也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由于当时视频出了问题,李老师准备的视频资料不能用。
她只好口头介绍黄河有关知识引入课堂教学。
]二、综合性学习课堂中的闪光点:(一)立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一文说:“所谓语文味,是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评析] 母亲河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本节课简要介绍母亲河(黄河和长江)的基本概况,阐述黄河、长江作为母亲河的缘由(即黄河和长江孕育了中华文明),及黄河、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母亲河的现状及如何让母亲河奔腾不息(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目标1.利用收集的资料描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基本概况,理解黄河和长江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2.通过诗歌、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感受“母亲河”的情怀,增进对母亲河的喜爱之情。
3.培育合作学习的态度,在对黄河、长江流域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治理对策的探究中,培育同学树立可持续进展的观念,增加其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母亲河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对母亲河现状的思索。
●教学方法同学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老师适当引导、乐观拓展。
●教学预备老师预备:多媒体课件,黄河流域的简图,小红旗,泡沫塑料。
同学预备:收集有关黄河、长江流域的资料。
二、探究过程(课前预备)六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收集黄河流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新课导入)老师先宣布今日的竞赛规章:争夺小红旗。
每位参加课堂争论、主动回答问题的同学都将会获得一面小红旗。
哪个小组的小红旗最多就是我们今日的优胜小组。
(激发同学的竞争意识和小组合作精神)每个小组选一名同学当讲解员,上讲台介绍黄河流域的基本概况。
(主要介绍黄河源头,龙羊峡大坝,河套平原,壶口瀑布,开封四周的悬河,黄河入海口)。
(惟妙惟肖的讲解把大家带入轻松的课堂)【过渡】感谢六位导游带领我们领会了黄河流域的风光,并让我们了解到黄河流域的地理及人文状况。
他们分别为自己的小组赢得了两面小红旗。
【展现】依据你所学过的学问抢答下列几个问题。
1.请画出黄河的干流?2.黄河流域流经哪几个省、自治区?3.黄河流域主要有哪几种气候类型?4.黄河流域有哪几种地形?【提问】为什么称黄河为我们的母亲河?同学追溯黄河的历史,分析黄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乐观影响。
《母亲河,长江》评课稿范文
《母亲河,长江》评课稿范文
一.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描述我国河流的总体概况,概括长江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性,在感受祖国的大好山河的过程中,培养对祖国的自豪和热爱之情。
在上课前,杨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并通过课前练习及时反馈,达到了我国河流的总体概况这一目标。
在课堂中,杨理娜老师以“三峡工程”为线,带领学生分析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作用及其现在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顺利的完成了概括长江的主要特征及其重要性这一目标。
二.学生能力的培养
“课堂翻转”对于传统课堂而言是一场颠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包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课前学习情况反馈、课堂小组合作探究、课后延伸等步骤,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的针对性强
因为使用PAD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练习的'反馈情况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
四.对于“翻转课堂”的一点思考
翻转课堂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但由于知识的学习都是片段式、零散的,所以容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
如果考试的形式没有根据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而改变,改革的作用也很难体现出来。
[[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评析] 母亲河教学设计母亲河教学设计及评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母亲河》。
本课主要介绍了长江这条河流的地理位置、特点以及为我国带来的好处。
课文描绘了长江的壮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作用,认识长江流域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朗读、默读、讨论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作用。
难点: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导入(5分钟)播放长江的录像,让学生初步感受长江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了解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作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究(10分钟)4.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讲解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作用,重点讲解长江流域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
5. 拓展延伸(5分钟)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亲河的保护意识。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爱母亲河。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长江地理位置特点作用丰富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第三自然段。
2. 根据课文内容,画一画长江的流程图。
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保护母亲河的短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播放长江的录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拓展延伸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长江的地理位置、特点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在课堂讲解环节,对长江流域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方面的讲解还不够详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补充。
六年级语文《母亲河复习课》评课稿
林**老师是一名工作不到两年的新教师,但在讲台上非常稳健,上课时声调抑扬顿挫、极富感染力,学生配合默契,师生互动良好,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相当投入,开小差走神的非常之少,这是我昨天下午听她一节复习课的总体感受。
林老师的这堂课从学生音乐课的视频分享——两个表格梳理——疑点解读——重点梳理——拓展提升——课堂总结,由点到面,从易到难,环节清晰,设计巧妙。
在复习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
做笔记、填图、绘图、做练习穿插其中。
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回忆思考、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结构和体系。
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再现,而是对知识的理顺、归纳和总结,林老师这一点做得很不错。
林老师十分关注学情,注重生成。
无论是整堂课梯度式的设计,还是细节如温馨提醒等都能看出林老师对学情的精准把握。
值得商榷的地方:复习的内容是否有疏漏,如母亲河的位置?形态?课堂中是否可以更加信任学生,可有更多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