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研究一、本文概述婚姻,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仪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
在中西方文化中,婚礼服饰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不仅体现了各自的传统习俗和审美观念,更象征着新人的身份转变与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景。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的历史渊源、特色元素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以期增进对两种文化背景下婚礼服饰的深入理解和欣赏。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西方婚礼服饰的历史发展脉络,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服饰风格的变化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
接着,通过对比中西方婚礼服饰的材质、色彩、图案等特色元素,揭示其各自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取向。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中西方婚礼服饰在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方面的异同点,以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两种文化在婚礼服饰上的交流与融合现象。
通过对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婚礼传统,还能够为现代婚礼服饰设计提供丰富的灵感和启示。
本文也希望借此机会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和谐发展。
二、中式婚礼服饰文化中式婚礼,作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饰文化体现了深厚的民族特色与历史内涵。
在中式婚礼中,新人所穿着的婚服往往承载了家族、亲友与社会的期望与祝福,同时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展现。
中式婚礼的婚服通常采用传统的汉服或唐装样式,以红色为主色调。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与繁荣,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男子常穿对襟长袍,外罩马褂,头戴瓜皮帽,脚蹬布鞋,展现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风度的气质。
女子则穿着旗袍或凤冠霞帔,展现出婉约与典雅之美。
旗袍紧贴身形,曲线优美,展现出女性的曼妙身姿;而凤冠霞帔则更显华丽,凤冠代表着女性的高贵与尊荣,霞帔上的刺绣则展示了精湛的手工艺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中式婚礼的婚服上常常绣有各种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喜结连理、鸳鸯戏水等,这些图案不仅美观,而且寓意深刻。
龙凤是中华文化中的神兽,代表着力量与智慧,而鸳鸯则是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
从服饰看中西文化差异中文系 11级赖艺群 1101000321东西方服饰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相对独立的社会环境中,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服饰体系。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同质化。
服饰潮流也在这一大趋势下日益“趋同”。
西方人对中国这条东方巨龙的崛起刮目相看,尤其是西方的服装设计师在推出的新作当中不断导入中国服饰文化元素。
要想比较中西方服饰文化的区别,我们就应先弄清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征。
1.中、西方文化的特征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而且封闭的地域环境中发展形成的.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伊斯兰教以及基督教文化都曾在这块热土上相互碰撞、交流和融会贯通,共同形成了以含蓄、包容为特征的中国文化,加上漫长的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统治,构筑起高度发达的文化体系。
与此相对,西方文化是以围绕着地中海的北非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文明以及南欧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为基础,经过来自北方的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而形成的。
西欧诸国经过在中世纪的发展和拜占庭文化的滋养,特别是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与远东的中国完全不同的基督教文化圈。
在这个文化圈中生存着众多的种族,存在着性格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一种跃动的、积极进取的性格特色。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前者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环境中发展繁荣起来的,具有相对单一而鲜明的个性特色,属个体发生性质;后者则跨越亚、非、欧三大洲,在一个广阔的地域环境中,由多种文明相互混合,交替支配和影响,伴随着民族的迁徙、文化的移动而形成的,具有混合性特色,属系统发生性质。
2. 中、西方服饰文化特性在上述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服饰文化,必然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⑴不同的衣料文化脱离饮血茹毛的原始社会后,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创造出不同的衣料文化。
中西服饰文化对比总结通过做这次作业,我对中西方服饰文化有了一些更深入的了解与感悟。
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西服饰在融合。
越来越国际化。
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中西方各自服饰文化的特点以及进行一下差异对比。
中国服饰的特点:①式样,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样的较多,男子多穿上下连属的袍衫。
②外形,外形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特别是使四肢有拔长感。
③结构特征,外形特别强调横向感觉,并使衣着人体变得纤细,特别就是并使四肢存有拔长美感。
④图案,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西方服饰的特点:①古波斯服饰,德武雷瓦、直筒裙装式②古希腊服饰,迷人、优雅③古罗马服饰,奢华富丽、庄重④拜占庭服饰,造型呆板、笨拙⑤哥特式服饰,新奇、荒诞和大胆⑥文艺复兴时期服饰,人体曲线成为了服装的审美关键⑦巴洛克服饰,男装最艳丽最疯狂的时期⑧洛可可服饰,将女人发推至繁盛至极的华服中西服饰文化的共同点:①社会功能,中国人很早就以服装来“辨等威、显贵贱”,用森严的服饰制度来规范各色人等的社会行为和权限。
西方人也同样重视这种社会功能,进入封建社会后,虽然西方的封建官员还没有中国历代那样完整的章服制度和区分级别的“制服”,但王宫贵族的穿戴与一般平民是有鲜明区别的。
②装饰审美功能,服装的装饰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受人们的注重,已沦为促进服装改良技术创新的两大源动力。
③形态构成,从造型理念和造型意识上看,都是平面的。
从裁制方式上看,都是直线裁剪的。
对于中西服饰的发展与交,流坚信在将来可以存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做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两种服饰文化之间也存有许多相近甚至相同的地方,这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并存、共生的基础。
未来中西双方的服饰文化会有质的横越。
浅谈中西方风俗习惯差异中西方的地域、历史背景不同,带来了人们思想、行为等各种差异。
我们只有不断学习、认知中西方的差异,才可以更好融入这个大千世界,繁荣昌盛。
下面简单地谈谈中西方在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一、婚礼中体现中西方风俗差异中国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者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
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
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
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新郎,而新郎在外面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
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
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而西方国家(以美国为例子),他们的婚礼是以浪漫为主题的,传统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参加的对象有新娘、新郎及双方的亲朋好友,还有主婚的牧师。
婚礼上新郎身着黑礼服,新娘则穿着长白色结婚礼服,它象征着新娘的纯洁无暇。
新娘还带着面纱,因为在古时候,面纱被认为是可以避邪的。
在婚礼进行曲的音乐中,新娘挽着她父亲的右臂沿着过道,踩着猩红的地毯,缓缓走向圣坛(新郎已在圣坛边),后面跟着女傧相、花童及其他陪伴人员。
这时,新娘把手从父亲的手上拿开,牧师开始问新娘的父亲;“Who gives this woman to the man ?”新娘的父亲答话后,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手递给新郎,然后新娘的父亲退下。
牧师问过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并得到肯定答复后,宣布他们为夫妻。
这对新人在牧师的引导下,双双宣读婚誓。
随着中国对外的开放程度越来越深,中国的婚礼习惯也受到了西方影响,例如:男女结婚的衣着服饰有了改变,现在女方不只是红色旗袍了,还会穿上洁白的婚纱。
在结婚当天,女方不在只是静静待这婚房,也会和男方一起迎接客人、敬酒等等。
二、日常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习惯差异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
中西⽅服饰审美的异同 基于不同的发展历史、民族⽂化和⽣活环境,中华民族与西洋服饰的审美取向也形成了迥乎不同的风貌。
中西服饰审美取向直接导致了各⾃服饰外在形式美的不同和内在神韵的不同追求。
下⾯是店铺给⼤家搜集整理的中西⽅服饰审美的异同⽂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家! 中西⽅服饰审美的异同 华夏⽂明使⼈们对⾃然美的欣赏上升到⼀个极致,形成了“宽⾐”的服饰⽂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突出。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的《洛神赋图》正是反映了这⼀时期的⼥装形制特点:“洛神”梳着⾼⾼的云髻,被风⽽起的⾐带,给了⽔波上的洛神⼀股飘飘欲仙的来⾃天界之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反映出当时的⾐裙飘逸层叠、繁复华丽的“宽⾐”特质。
⽽宽⾐⽂化也就此秉承下来,影响了五代后世的服饰审美。
⽽反观西洋⽂化则是⼀种“真美合⼀”的⽂化。
信奉⼈本主义的⽂化核⼼,倡导⼈性解放,⿎励创造⼈的理想。
西⽅⽂化渊源于爱琴海边的古希腊⽂化,地中海沿岸的古代⽂化辉煌灿烂,成为欧洲⽂明的发源地。
古希腊社会诞⽣之始就表现出了对客观⾃然的认识的兴趣,服装造型也以体现⼈体美为⽬的,以布料的披挂和缠绕为形式,通过⾐褶的的起伏变化来展⽰⼈体的美丽姿态。
特别到了中世纪以后,西⽅服饰⼀直在强调“以⼈为本”的⽴体裁剪和造型⽅式,追求三维⽴体的形式美感。
中西⽅服饰所囊括的范畴可谓⼤矣,根据事物本⾝的性质进⾏科学的分类和对⽐,遵循同类相较的原则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我们先以中国服饰的杰出代表―“旗袍”,与西⽅服饰的典型代表―“撑箍裙”相对⽐,在这个⽐较⼩的范围内,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和认知中西⽅服饰的审美取向之异同。
15-18世纪的欧洲撑箍裙是欧洲现代⼥装的前⾝,也是西⽅中世纪以来最为经典的代表服式。
这种在腰部断开,接缝的连⾝⼥裙,亦称“罗布”,以它那繁华绮丽、精美绝伦的外在美感,给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中国旗袍来与之⽐较和对照,以中西⽅两种经典服装相对⽐和碰撞,会更有效地帮我们认识到两者所代表的服饰审美取向的异同。
东西⽅服饰礼仪差异 中西⽅的差距⼤致上可分为:肤⾊,语⾔,教育,饮⾷,礼仪,⾐着,时间,⽣活习性,⼈际交往,社会制度,宗教信仰。
下⾯店铺就为⼤家整理了关于东西⽅服饰礼仪差异,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东西⽅服饰礼仪差异 ⼀、东西⽅审美上的差异性 中国美学和西⽅美学是有着两种不同思想⽂化体系的美学。
他们各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化环境,各有⾃⼰不同的发展史及传统习俗等等,因此种种导致了中西⽅视觉审美的差异。
中国古代审美⼼⾥偏于表现,以⾔志缘情为基础,这使得中国传统美学更加注重审美的愉悦性⽽消弱了它的写实内容,⼤量运⽤写意、抒情的⽅式,因此有充⾜的条件使中国美学趋向艺术意境的表现。
得于此在视觉艺术上中国创造了⾃⼰的书法艺术、特别是在中国画中表现的内容和艺术创作上,运⽤⼈物、⼭⽔、花鸟等为题材,体现中国古⼈对⾃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艺等⽅⾯的认识。
西⽅古代审美⼼⾥更加偏重于表现,以摹拟写实为基础,使西⽅传统美学注重审美的真实性,增强了它的写实性,运⽤模仿、再现的⽅法,因此有充⾜的条件趋向写实理论艺术。
因此发明了素描,油画,及在雕塑上的表现,都体现了其对于现实存在、数理⽐例的⾼要求,注重视觉形体、物体结构及本质构造。
⼆、东西⽅服装审美区别 从⼈类社会出现开始,⼈们就产⽣了对美的主观反映,随着美学和美感的不断发展,也就出现了作为审美意识表现的服装艺术。
审美理想指的是特定的民族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是⼀定社会的物质⽂明⽣活及意识形态在审美领域中的最⾼结晶。
中国服装审美⽂化⼤致是在黄河⽂明的基础之上,在⼀个相对于西⽅来说⽐较固定和封闭的地区环境下形成的。
随着⽂明的不断进步以及中原朝代的更迭,中国服装⽂化有了⾼度的发展。
具有强⼤的传承性。
西⽅服装审美⽂化是建⽴在地中海⽂明的基础之上的,跨越了亚欧⾮三个⼤陆版块,相继混合了多种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明。
伴随着不同种族在亚欧⾮三⼤陆的不断迁移,⽂化不断移动、交流碰撞直⾄融合,最终形成了欧洲____⽂化为中⼼的服装⽂化。
谈谈中西现代社会婚礼服饰的差异及其相互融合文化内涵及审美风格。
东西方婚礼服饰在造型、色彩等方面受观念、文化传统、习俗、宗教哲学思想等影响展现了不同的风格。
关键词:婚礼服饰;中西方比较;审美风格婚礼服饰已经成为服装界中一类具有特殊功能的服装,已经成为年轻人进入婚礼殿堂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着装审美意识不断增强,对服装的品位有更高的要求,尤其对婚礼服饰的选择倍加重视,由此更加促进了婚礼服饰的发展变化,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心理及精神的各种需求。
本文主要是通过东西方婚礼服风格中造型、色彩方面的比较,从中方文化中领略民族婚礼服的独具匠心,从西方文化中领略不同艺术流派和文化冲击的魅力,更好地发展我国婚礼服饰制作技艺,展现婚礼服饰文化的精彩。
1中西方婚礼服饰差异比较1.1中西方婚礼服饰发展简况(1)中国婚礼服发展简况介绍。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饰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
凤冠霞帔原属清代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因其布满了珠宝锦绣,显得雍容华美,成为民间仰慕的对象。
因而逐渐演变成豪门闺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时,通常是穿一身大红袄裙,外加大红盖头和绣花鞋,讲究一个红字。
到20年代起,受多方面影响,新郎有穿西装结领带的,也有穿长衫同时带西式礼帽和墨镜的,新娘穿婚纱的也有穿中式旗袍的。
之后,婚礼服开始演变为新郎穿蓝色中山装,新娘则穿旗袍或红袄裙。
到了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婚礼服也进行了“重大改革”,新郎新娘都是清一色的蓝色制服,时髦点的则穿上绿色军装。
至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和国外接轨。
从90年代至今,婚礼服种类繁多。
(2)西方婚礼服发展简况介绍。
古希腊公元前1700~1550年的米诺三代王朝中贵族妇女所穿的前胸袒露,袖到肘部,胸、腰部位由线绳系在乳房以下,下身着钟形衣裙,是婚纱礼服的最早雏形。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紧身衣具和裙撑出现,人们开始利用填充物来创造立体效果,立体外观中在服装上表现出来,为后来的婚纱礼服设计中的立体裁剪做了铺垫。
中西婚礼服饰差异中西婚礼的差异中国婚礼繁琐却讲究喜庆,而西式婚礼简洁讲究庄严。
中西方婚礼都非常尊重传统习俗,都有各自的特色和禁忌,这些特色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一种符号和象征。
无论是西式婚礼还是中式婚礼,都显示了人生将进入到一个新阶段,都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对婚礼的重视。
中国婚礼的西化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从中会迸发出绚丽的火花,也会激起新的矛盾,这是当今全球环境中的真实写照。
中式婚礼仪式繁琐,西式婚礼仪式简洁中国的传统婚俗讲“三书六礼”,所谓“三书”,指聘书、礼书、迎亲书。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实为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用;迎亲书即迎取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时用。
所谓“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男方属意女方时,宴请媒人做媒,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俗称“合八字”;纳吉:经占卜之后若属吉兆,男方遣媒人致赠薄礼;纳征:男方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请期:由男方家算命先生择日,即选定婚期;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方家迎接新娘。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婚礼当日程序也较为复杂。
首先,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须先祭拜祖先,而后在一路随行的鞭炮声中前往女方家接亲。
新人在女方家中上香祭祖后,新娘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随后由一位福高德重的女性长辈持伞护其走至礼车。
新娘上车离开不久,女方家长会将一碗清水、白米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
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至此礼成。
中国传统婚礼中闹洞房也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活动,闹洞房的亲朋好友往往使出各类新招数,让新郎新娘喧腾一番,同时也表达宾客祝福之愿。
如此忙碌的一天结束之后,新郎终于算是抱得美人归。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缘广阔的文明古国,其婚俗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中也有所差异,文中描述的仅是一些为国人普遍认可的婚礼形式。
论东西方服装文化差异XXXXXXX专业 XXXX班指导教师:XXX摘要:通过对中、西服装造型结构的比较与研究, 使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中、西服装各自的特点以及东西方人审美的特点,征对两者的不同进行阐述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东西方服装文化文化差异提起文化差异,我们可能想到的太多太多,风俗习惯、传统节日、饮食习惯、服饰习惯、行为习惯等等。
就服装文化而言,首先我们想到的是服装的款式、色彩、摸上去的质感。
其次, 服饰文化是自然物质按人的意识和行为组合而形成的, 服饰文化的生产方式, 如采集、种植、饲养、合成、织造等, 都是对自然规律的人为组合运用。
再次, 服饰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心理、宗教、艺术、科学等意识文化形态。
尤其是审美因素, 它在服饰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其服饰文化观念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研究中西方服饰观念的异同, 有助于我们对中西方文化观念的进一步的认识。
一、中西方服装文化差异的各种表现中西服装由于穿着观念不同,因此服装样式也各不相同。
目前人们穿着的中式服装和西式服装从式样结构、造型、色彩选择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各有特点。
这里就拿色彩和造型结构来讨论。
中西方民族对服饰颜色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很多人都在讨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
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文化环境、民族习惯等因素不同而导致。
从古至今,中国一直都有一种崇尚红色的民族心理。
在中国服饰文化中,红色是最吉祥、最喜庆、最吉贵的颜色。
从婴儿出生的“挂红字”,吃红鸡蛋、红花生,到结婚、生日、节日,事事都需挂红。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素热烈,象征着庄严、吉祥、鲜艳,因此十分崇尚红色。
在中国古代,被视为正色的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中,黄色占独尊的地位。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至尊、至贵的象征,是帝王之色。
如果说红、黄是中国传统阶层贵族的象征的话,那蓝色就是平民百姓生活中最常用的服饰色彩。
蓝色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对素雅、稳重色调偏爱的审美心理。
浅谈中西方服饰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服装是平面型的服装,崇尚装饰,自然宽松。
西洋服装是立体型的服装,讲究穿着效应,善于显示优美的人体体态,以服装抽象的形式美追求外在造型的视觉舒适性。
其实,中西服饰文化差异并不如此简单,一个民族的服饰特点渗透着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西方服饰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貌和体系。
1. 差异的主要表现
1.1色彩
一个民族对颜色的喜好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特征。
在夏、商、周时,黑色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
后来人们把对天神(黑色) 的崇拜转向对大(黄色) 的崇拜,所以形成“黄为贵”的传统观念。
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
正色在大多数朝代为上等社会专用,表示高贵。
在民间,正色也是人们衣着配色所喜爱和追求的颜色。
我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这一点也表现在服装上:先开始于民间,一旦被皇家贵族看中,就禁止民间使用,否则,轻者杀身,重者株连九族;如果一种服装的色彩开始是皇家贵族所穿,后来不穿了,成为一般民间服装,则这种服装的色彩立即被视为卑贱的色彩。
而在西方,在罗马时代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
白色象征纯洁、正直、神圣,也代表魅力。
这也是西方人喜欢选择白色作为婚纱礼服的原因。
人们也曾对服饰上充满宗教气氛的色彩也十分向往。
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随着服饰奢华程度的升级,明亮的色彩受到人们的欢迎。
法国人钟情于丁香色和蔷薇色,也很迷恋含蓄的天蓝和圣洁的白色;西班牙人却崇尚高雅的玫瑰红和灰色调;在英国,黑色有意想不到的复杂及强烈感,因为黑色被认为是神秘、高贵的色彩,但有时也被用于沉默、不吉利或悲哀的丧服。
1.2 外形
从外形特征上来讲,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强调纵向感觉,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和筒形的袍裙。
中国传统服装形式以前开型的大襟和对襟式样为主。
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为中国服装的两种基本形制,两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
西洋服装在样式上有一个演变过程,由古希腊时的披裹式到中世纪的以披裹式的非成型类衣和前开式的半成型类衣为主。
中国传统服装的外形自衣领部位开始自然下垂,不夸张肩部,常用下垂的线条、过手的长袖、筒形的袍裙强调纵向感觉,使着装人体显得修长。
而西洋古典服装的外形强调横向感觉,常采用横向扩张的肩部轮廓、各种硬领、轮状领、膨胀的袖型、庞大的裙撑、重叠的花边和花朵以及浆过的纱料和各部位的衬垫,使服装线条产生夸张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而且从结构特征看,无论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缝和侧摆相连的一条结构线。
中式服装采用中国传统的平面直线裁剪方法,无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铺于地,结构简单舒展。
西方服装为了最终取得与三维人体相吻合的具有立体效果,多采用立体裁剪方法,立体裁剪方法视人体为多面体至少是四面体,细心对待人体从上到下、从前到后各个方面的凸凹起伏关系,利用打褶和省道处理等服装工艺手段。
1.3 图案
中西服饰在对图案的选择上也呈现五花八门之势。
从古到今,从高贵绸缎到民间印花布,吉祥图样运用极为广泛。
人们都喜欢运用各种图案来隐喻对图腾崇拜,表达对美满生活的希望,如龙凤呈祥、九龙戏珠、喜鹊登梅等图样。
这表明中式服装喜好运用图案表示吉祥的祝愿。
西欧服装上的图案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古代多流行花草放样,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流行华丽的花卉图案,法国路易十五时期,受洛可可装饰风格的影响,流行表现S 形或旋涡形的藤草和轻淡柔和的庭院花草放样。
野兽派的杜飞花样、利用几何绪视原理设计的欧普图案等则是近代流行的图案花样。
2. 导致中西方服饰差异的原因分析
2.1 中西服饰文化的差异
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底蕴深厚的宽衣服饰文化,形成了特有的美学与哲学观念,与西方截然不同。
西方则强调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分离,明确提出主观为我,客观为物,“物”与“我”是相对立的,不容混淆的,致使他们习惯于理性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并形成一种追求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作法。
因而,表现出以一种理性的或科学性的态度对待服饰。
2.2 中西方美学观念的差异
中国服饰美学观念表现在女装造型上的是意象的结构,这种平面的直线与曲线的裁剪方法使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不裸露张扬也不尽力束缚,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温情流动的人体曲线美,造型意识是节奏化的,让视点随着自己的心愿移动,使生命之体在宽衣的帖体与离体之间流露气韵。
我国传统的服装空间造型是借“虚与实”、“明与暗”的节奏表达出来。
西方的服装空间意识是在中世纪以后形成的,反映了西方人对空间的探求心理,渴望占据更多的空间,于是增大服装造型的体积,将服装视为扩大自我肉体的一种工具。
这种夸张的服装造型使人与自然整体之间,人与人的个体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反映了西方人的宇宙观,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万物、心灵与环境、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性。
由于东方与西方不同的哲学美学观念在服装上创造了不同的基本造型,体现了不同的精神气韵。
2.3 中西服饰文化中的着装理念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的社会及家庭教育中,服装行为规范被看作是修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并长期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生活。
人们在着装上注重伦理内容,用服装掩盖人体,竭力超越人体的局限,以达到儒家的道德要求。
服装美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之美,并不强调形体。
西方服装文化属于多元化的范畴,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服装突出个性,显示个性。
总之,中国文化是和谐文化,强调均衡、对称、统一的服装造型方法,以规矩、平稳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种明喻文化,重视造型、线条、图案、色彩本身的客观化美感,以视觉舒适为第一。
中国文化是一种隐喻文化,艺术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装构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体美,重视展示人体的性差异,不忌讳表现性感。
中国和西方服饰文化各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她们都是人类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如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文化的本土化和多元化是人类持续发展的共识。
东西方各国各族的服饰文化自古至今永不停歇地在同化和异化,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二十一世纪时尚的未来走向。
女装造型的外在形式美可以千变万化,但要传递给人透着时代气息的内在气韵美。
参考文献:
[1]王维堤.中国服饰文化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郑婕.图说中国传统服饰[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3] 金正坤商务礼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吴冰中西方文化差异拾零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2
[5]James 1aver,costume and fashion,London:Thames and hudson ltd,1980.
[6]华梅著,《民饰心理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