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18.71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千年桥梁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千年桥梁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交通通道,不仅仅是物质贸易的桥梁,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纽带。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西方、中亚、东南亚等地的文化交流得以实现,形成了独特而广泛的文化互动。
这一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的交流过程,为东西方各个国家的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
中国的丝绸作为一种珍贵的商品成为贸易的主要载体,东西方各国通过丝绸的贸易往来建立了经济联系,同时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东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而西方的毛织品、玛瑙等商品则通过此路传到了东方。
这一物质贸易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不再局限于货物贸易,更多地体现在思想、艺术和宗教等方面。
佛教作为一种来自印度的宗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艺术、建筑、哲学等方面吸收了佛教的精髓,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化。
同时,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了西方,对西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丝绸之路也是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
随着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繁荣,一些著名的学府和文化中心在丝绸之路沿线相继兴起,吸引了来自东西方各地的学者和文化精英。
这些学府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的场所,也成为了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
在这些学府中,人们不仅交流了各自领域的学问,还讨论了哲学、宗教和艺术等更为广泛的话题,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语言和文字的交流。
随着贸易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们需要进行交流,为此他们发展了一些通用的语言和文字。
如在汉代,汉语和阿拉伯语成为东西方交流的重要媒介。
这种语言和文字交流不仅促进了商业贸易的进行,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基础。
通过共同的语言和文字,东西方各国人民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和思想,加深了彼此间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古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世界各地的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有着丰富而多样的交流。
这些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也对其他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一、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不仅传递着物质贸易,也传授了文化与思想的交流。
从中国向西方传播的丝绸、瓷器、药材等产品,不仅满足了西方对奢侈品的需求,也推动了双方文明的融合。
同时,西方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一些东方的知识与思想,如佛教、道教等,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希腊文明被认为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而在古代,希腊与中华文明之间也有过一定程度的交流。
公元前5世纪,中国东汉使节甘英抵达希腊雅典,并获得了希腊哲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对中国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医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发展。
三、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佛教的传入是其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公元前2世纪,佛教随第一位僧人摩诃迦叶传入中国,并逐渐发展壮大。
佛教教义中的禅宗与中华文化的禅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宗文化。
四、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古埃及文明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而闻名于世。
早在古代,中华文明与埃及文明之间就有交往。
公元前5世纪,埃及象形文字与中国甲骨文的文字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埃及的建筑风格也对中国的建筑设计产生了影响,如中国的石窟寺庙与埃及的金字塔有一定的相似性。
五、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虽然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地理上隔离,但在古代几千年的发展中也有一些交流。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商代青铜器可能影响了美洲文明中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中的金属器物制作。
此外,一些中华文明的思想也渗透至美洲文明,如中国的太极思想在美洲也有类似的表现。
总结:世界古代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流是多样而丰富的。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它不仅连接了东西方的经济贸易,更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在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成为中外商贸活动的桥梁,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通过这一历史遗产,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一、丝绸之路的背景与起源丝绸之路起源于汉代,当时中国的丝绸制造技术领先于世界,丝绸成为汉朝出口商品之一。
古代丝绸之路起点在中国,经过中亚、西亚地区,最终抵达地中海地区,连接了中国和西方各国。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中国与欧亚大陆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成为双方互通有无的纽带。
二、经济贸易的交流与繁荣丝绸之路是一条以商品贸易为核心的交通线路,不仅带来了中国丝绸、茶叶、陶瓷等物品的输出,也使得东方珍宝、奢侈品进入中国市场。
这种双向的贸易使得中西方的经济得到共同的发展,也带动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繁荣。
三、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的存在使得东西方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向西方输出了丝绸、茶叶、印刷术等,西方则向中国输出了宗教、哲学、科技等。
佛教的传播、西方医学的介绍等,都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得东西方在替代的文化体系中相互汲取营养,同时也丰富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内涵。
四、艺术与建筑的交流与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也带动了艺术与建筑的交流与影响。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艺术与建筑经验逐渐传入西方,而西方的艺术与建筑也进入中国。
这种互相借鉴与融合使得东西方艺术风格与建筑风格逐渐融合,形成独特的东方艺术风格。
五、文化交流对现代的影响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现代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文化更加包容开放,同时也加深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丝绸之路的历史也使得东西方的文化产生了交流与融合,为现代的文化多元化提供了历史基础。
总结: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促进经济贸易的同时也为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台。
世界各地拱桥工艺的对比桥梁是一个很大的体系,也牵扯到很多的知识和学问。
除了涉及到各种力学知识完,关于桥梁外形美观也是很重要的。
如何要做到既能让桥梁坚固耐久,又能让人一看看过去有赏心悦目的感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古今中外能留名青史的大桥都是经得起风吹雨打而仍然屹立不倒,又能以景点的身份让世人瞻仰的。
桥梁种类繁多,笔者比较欣赏的是拱桥。
何谓拱桥?拱桥是在世界桥梁史上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中桥梁体系。
所以我们今天也可以看到很多流传下来的古代的拱桥,这也是其独特的美感吸引人的地方。
拱桥给人一种强劲的力度感,加之优美的曲线造型,多跨拱桥的动感变化,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推崇。
说到拱桥,自然先要谈起我们中国。
我国是世界拱桥古国,也是拱桥大国。
拱桥的类型多姿多彩,现已发展成一个现代拱桥的强国。
下面先介绍一下石拱桥。
石拱桥是我国传统的桥梁四大基本型式之一。
石拱桥这一体系,又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所写的这两座桥,乃是千百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
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祖国山河大地,随着经济文化的日益发达而长足发展,它们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曾为祖国赢得荣誉。
迄今保存完好的大量古桥,可为历代桥工巨匠精湛技术的历史见证,显示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一座古桥,能经得起天灾战祸的考验,历千百年而不坏,不仅是作为古迹而被保存,而且仍保持其固有的功能不变,可以称作奇迹。
当然,还应归功于历代的辛勤修缮,这类修缮活动又往往是出自民间的爱桥护桥,这一社会风尚,在我国桥梁史上,有不少故事,是值得传颂的。
我国素有多桥古国之誉,这种史的观念和数量上的概念,以及有实物可按的直觉印象,都是为理解中国石拱桥所须涉及到的知识面。
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比较出名的赵州桥。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赵县洨河上。
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连接古今的桥梁桥梁,作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建筑,无疑在连接古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以自身的实际功能,连接着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人们,同时也象征着文化传承与交流。
本文将从工程学、历史文化、艺术美学等多个角度,探讨桥梁这一古今连接的重要存在。
一、桥梁工程学的发展桥梁的基本原理与结构设计,早在古代就开始有所涉及。
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德阳女儿桥,都有桥梁的雏形。
而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工程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的拱桥建设。
罗马人开发了拱桥和石拱桥并大规模应用,这一工程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桥梁工程学在近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人们利用钢结构和悬索技术设计出了大跨度的桥梁,大大提高了桥梁的承重能力和耐久性。
例如,中国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和美国的金门大桥,都是世界上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大的桥梁工程之一。
它们不仅连接两个地域,更是古今桥梁工程学的巅峰之作。
二、桥梁的文化传承桥梁不仅在物理上连接了不同地域,也在文化上连接了古今。
许多著名的桥梁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例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桥和英国的伦敦塔桥,它们既是城市地标,也是历史的见证。
这些桥梁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和人民的努力。
它们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文化的象征和人们情感寄托的载体。
桥梁还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
许多古老的桥梁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例如,中国的千年古桥“赵州桥”和意大利的“里亚尔托桥”,它们作为文化遗产的代表,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成为古今连接的象征。
三、桥梁的艺术美学桥梁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具有独特的艺术美学价值。
在桥梁的设计中,建筑师追求构造的稳定性与美观性的统一,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桥梁呈现出独特的美感。
许多桥梁的造型、材料和色彩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义。
例如,典型的拱桥造型既符合力学原理,也赋予了桥梁一种和谐的美感。
著名的景德镇陶瓷大桥和巴黎新桥,它们的拱形造型不仅具有美学上的平衡感,还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
中外古建桥梁图鉴赏析桥梁技术发展至现代,我们普遍将桥梁分为梁、拱、索三大基本体系。
依据其结构受力又可分为梁桥、拱桥、悬索桥、钢架桥,以及衍生的各类组合体系包括连续钢构桥、梁拱组合桥、斜拉桥等。
有趣的是,一旦把时间轴往前推个百余年,你会发现只剩下最前面三种:梁桥、拱桥、悬索桥,且以梁、拱式桥梁为主。
中外古桥梁,都不例外。
桥梁板、拱、索的基本体系让我们抛开现代繁复而又庞杂的钢筋砼、钢结构技术,回到原点重新审视中外古建桥梁最初的梁、拱风格,你会发现别样的古朴与静逸之美,并沉浸于历史文化的溯源,震撼于古人的智慧与成就。
古桥美景01 中国古代桥梁极简史提到中国古代桥梁,多数人第一想到的是赵州桥,或包括赵州桥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桥梁”(潮州广济桥、河北赵州桥、北京卢沟桥、泉州洛阳桥)。
没错,这些代表了我国古代桥梁技术发展的精华,但远不止于此。
史籍记载中国最早的桥梁建造于商代,历经了西周、春秋的木梁式简易桥梁与浮桥的起步发展;而到了秦汉至三国时期,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的全面出现,尤以石料和拱券技术的应用完成了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河北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北京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桥身全长266.5米,宽7.5米潮州广济桥,又称湘子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为浮梁结合结构桥梁泉州洛阳桥,又名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9年),由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至两晋五代隋唐宋时期,中国桥梁技术发展已进入全面鼎盛阶段,例如众所周知的隋代李春创造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北宋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洛阳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广济桥)等。
河南开封虹桥,仿自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顺便再提一下赵州桥,千万别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它的成就。
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了东方和西方,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这条古老的交通线路,不仅仅是商品的贸易,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文明和西方的文化相互融合,互相启发,共同促进了文明的繁荣。
首先,丝绸之路在经济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作为国际贸易的渠道,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的流通,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平台。
古代的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东方美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方国家,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喜爱。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金属制品、玻璃器皿等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方,丰富了东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
经济交流不仅仅带来了物质的繁荣,更重要的是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其次,丝绸之路在科技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古代的东方文明在农业、手工业、纺织业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成果,而通过丝绸之路,这些科技成果传播到了西方国家。
例如,丝绸的制作技术、织机的发展、造纸术的传播等,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西方国家对这些东方科技的吸收和学习,促进了西方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而西方国家的数学、地理学、医学等知识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方,丰富了东方国家的科技文化。
此外,丝绸之路在艺术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为古代艺术家和工匠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东方的丝绸、器皿、雕刻等艺术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被西方人民所推崇和欣赏。
而西方的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东方,影响了东方的艺术创作和审美观念。
艺术的交流不仅仅是对作品的传承和传播,更是对创作思想和审美观念的交流和碰撞。
最后,丝绸之路在宗教和哲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和哲学观念得以传入东方。
东方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
通过宗教和哲学的交流,东方和西方相互了解和尊重,促进了两种文化的融合和共存。
这种宗教和哲学的交流,扩大了人们的思维视野,让人们更加开放和包容。
总之,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在经济、科技、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桥》美术教案:了解桥梁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
一、历史演变
1、古代桥梁
在古代,桥梁主要是以石头、木材、土木等材料建造。
古代桥梁一般建筑简陋,工艺技术也比较落后,建造时间也较长。
其中以中国古代的石拱桥最为著名,石拱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代表,其形式多种多样,制作精细,美观大方。
2、近现代桥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桥梁建筑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现代桥梁多采用钢筋混凝土、钢桥梁等材料建造,建筑工艺也越来越先进。
例如,伦敦塔桥、悉尼海港大桥、纽约布鲁克林大桥等古今中外知名桥梁,都是以近现代技术建造而成的。
二、文化内涵
1、桥梁与文化传承
桥梁的建造在人类历史上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文化传承。
桥梁可以传承民族和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现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繁荣。
例如,中国的苏州园林钟楼,西班牙的圣安娜桥等都是有代表性的桥梁建筑。
2、桥梁与艺术美学
桥梁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美学的建筑,它们不仅具备实用价值,还具有很强的美学和观赏价值。
许多桥梁经过精心雕琢和设计,打造成充满艺术气息的建筑。
例如从里斯邦机场通往比萨市区的欧文大桥就是一座既有实用功能又兼具美观性的桥梁。
桥梁是人类文明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将培养学生通过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去欣赏美的景色,并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
国内外桥梁发展史一、桥梁定义桥梁是为道路跨越天然或人工障碍物而修建的建筑物。
桥梁一般由五大部件和五小部件组成, 五大部件包括(1) 桥跨结构( 或称桥孔结构.上部结构 ) 、 (2)支座系统、(3) 桥墩、(4)桥台、(5)墩台基础;五小部件包括(1)桥面铺装、(2) 防排水系统、 (3)栏杆、(4)伸缩缝、(5) 灯光照明。
二、桥梁分类按用途分为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机耕桥、过水桥。
按跨径大小和多跨总长分为小桥、中桥、大桥、特大桥。
按结构分为梁式桥, 拱桥 , 钢架桥 , 缆索承重桥 ( 斜拉桥和悬索桥) 四种基本体系 , 此外还有组合体系桥。
按行车道位置分为上承式桥、中承式桥、下承式桥。
按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桥、半永久性桥、临时桥。
按材料类型分为木桥、圬工桥、钢筋砼桥、预应力桥、钢桥。
梁式桥 : 包括简支板梁桥, 悬臂梁桥 , 连续梁桥。
其中简支板梁桥跨越能力最小 , 一般一跨在8-20m。
连续梁桥国内最大跨径在200m 以下 , 国外已达240m(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径梁桥最跨是330m,是位于中国重庆的石板坡长江大桥复线桥,于2006 年建成通车)。
拱桥 : 指的是在竖直平面内以拱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拱桥分类:①按拱圈 ( 肋 ) 结构的材料分:有石拱桥、钢拱桥、混凝土拱桥、钢筋混凝土拱桥。
②按拱圈(肋)的静力图式分:有无铰拱、双铰拱、三铰拱(见拱)。
世界第一拱桥为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主跨达522m,2009 年 4 月 29 日建成通车。
刚构桥:主要承重结构采用刚构的桥梁。
梁和腿或墩(台)身构成刚性连接。
结构形式可分为门式刚构桥、斜腿刚构桥、T形刚构桥和连续刚构桥。
跨径我国最大已达270m(虎门大桥辅航道桥) 。
虎门大桥横跨东莞市虎门镇和广州南沙区之间的珠江入海口。
大桥工程于1992 年 10 月 28 日开工, 1997年 6 月 9 日正式通车。
斜拉桥:又称斜张桥,是将主梁用许多拉索直接拉在桥塔上的一种桥梁,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
有关桥的古文文化
桥是建筑工程中的一种重要构筑物,也是古代文化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
在古代文化中,桥不仅代表着交通、连通的功能,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 文学: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学作品中,桥常常被用作象征。
例如,在中国文学中,桥被用来比喻友谊、亲情或人生际遇,而桥上发生的故事也经常被人们传颂。
在西方文学中,桥也被用来象征过渡和转变,代表着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的过渡和转变。
桥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使其成为思想与情感交流的载体。
2. 艺术: 桥在绘画、书法与雕塑作品中也常被描绘。
桥梁作为建筑结构,具有独特的线条美学,被艺术家们视为艺术创作的题材。
古代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和雕塑作品中的桥梁形象,不仅展现了古代文化的意蕴,更反映了传统建筑工艺和美学理念。
3. 宗教: 在一些文化传统中,桥还具有超凡的象征意义,被视为连接世界和神界的通道。
例如在基督教和佛教中,桥常常被视作连接凡间与天堂或解脱的通道,成为信仰的象征。
4. 传统节日: 在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中,桥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中国的端午节中,人们有在桥上观龙舟比赛的传统,这也成为体现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方式。
这些角度展示了桥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桥的形象,既有着实用的功能,也有着文化和精神层面的象征与内涵。
由于文化传
统和地域差异,各国文化对桥的理解与诠释也产生了多样而丰富的表现形式。
威尼斯与乌镇的石桥----由中西“水乡”的桥梁对比浅析中西文化差异孟明娇15320092202191经济学院经济学系2009级摘要:桥是文化的载体,尤其是对于年代久远的石桥,更是有着了深厚的文化积淀。
笔者通过对比中西两个水乡乌镇与威尼斯的历史悠久的石桥,引用实例,具体分析乌镇石桥和威尼斯石桥的差别,得出其背后所隐藏的文化差异,再推广得到中西文化的一些差异。
对比桥梁发现,意境上东方文化比较内敛崇尚抽象美,西方文化比较开放务实崇尚具体美,同时,精神上,中国受古典哲学影响大,桥梁具有道教提倡的自然美,西方受宗教影响大,桥梁具有宗教的庄严的美感。
笔者希望通过对于桥梁的对比,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中西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能够理解和品味不同文化的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的美。
关键词:威尼斯乌镇石拱桥中国西方文化引言很长时间内,关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的研究一直不少。
笔者想从中西桥梁的差异探寻中西文化的差异。
目前关于此问题的研究,不少论文是直接的论述中西文化差异,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因此作者决定从个体入手,先选出两个能分别体现中西文化特点的具体例子-乌镇和威尼斯,进行对比分析,再由小及大,概括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笔者之所以用这种由个体推论到整体的分析方法,是为了能够更深入的分析东方和西方桥梁的特点,从而能够将抽象的桥梁文化的具体化,加深读者的印象。
一·威尼斯的石拱桥和乌镇的石桥对比1.选择威尼斯和乌镇的石拱桥进行对比的原因为了分析中西桥梁体现的文化差异,笔者选出了能体现中西文化特色的两个“桥梁之乡”乌镇和威尼斯进行比较,分析两个水乡在桥梁文化体现的差异,进而概括整体的中西化差异。
首先要进行说明笔者选择威尼斯和乌镇的石拱桥作为例子的原因.(1)选择威尼斯和乌镇对比的原因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点方便比较:首先两者分别是东西方的著名水乡,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名桥,特别能体现中西桥梁的特色。
其次两者的地理环境相差不远,都位于平原地区,河流众多,人口集中,居民生活富庶。
桥梁建筑风格的跨越之美桥梁是连接两个区域的纽带,也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随着时代的变迁,桥梁建筑风格也在不断演变,从古至今,各种风格的桥梁在跨越自然障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桥梁建筑风格的跨越之美,以及不同风格的特点和影响。
一、古典风格桥梁古典风格桥梁是早期桥梁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特点是采用石拱桥或木拱桥的形式,以优美的曲线跨越河流或其他自然障碍。
这些桥梁通常具有精美的雕刻和装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和技术水平。
古典风格桥梁在古代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和交流渠道。
二、现代混凝土桥梁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混凝土作为一种新的建筑材料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混凝土桥梁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施工方便等优点,因此在现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现代混凝土桥梁的代表作品有悬索桥、斜拉桥等,它们以巨大的跨度、优美的造型和高效的结构设计,成为了现代交通的重要基础设施。
这些桥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新的元素。
三、轻型钢结构桥梁随着现代工业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轻型钢结构桥梁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
轻型钢结构桥梁通常采用高强度钢材制造,具有轻盈、美观、施工速度快等优点。
代表作品有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等,它们以惊人的长度、高难度的施工技术和优美的造型,成为了现代桥梁建筑的典范。
轻型钢结构桥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新的元素,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生态友好型桥梁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生态友好型桥梁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生态友好型桥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采用环保材料和设计理念,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绿色钢构桥、生态拱桥等,它们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环保、舒适的交通环境。
五、艺术与文化价值桥梁除了实用价值外,一些桥梁还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这些桥梁通常采用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体现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
窑人文交通窑中西方传统拱桥建筑文化对比摇鄢摇收稿日期院圆园圆园原园苑原圆源曰摇摇摇修订日期院圆园圆园原园怨原圆怨作者简介院冯双艺渊员怨怨缘要冤袁女袁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袁研究方向院中外文化对比尧汉语国际教育曰黄恒渊员怨怨缘要冤袁男袁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袁研究方向院桥梁与隧道工程遥冯双艺员袁摇黄摇恒圆渊员援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袁北京员园园愿苑缘曰圆援陆军工程大学野战工程学院袁南京圆员园园园苑冤摘摇要院中西方传统拱桥建筑在诸多方面都存在差异袁其中表层差异可以大体分为以下五类院材料与结构尧装饰与风格尧用途与目的尧理念与审美尧维护与管理遥表层差异的背后是中西方历史发展中文化观念的不同袁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尧中庸和谐与个性鲜明尧曲线思维与直线思维尧万物有灵与人本主义尧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尧出世观念与入世观念六个方面遥关键词院拱桥曰摇表层差异曰摇文化观念曰摇中西方文化对比中图分类号院郧园源摇摇摇文献标识码院粤摇摇摇文章编号院员远苑源原园圆怨苑渊圆园圆员冤园远原园园源员原园苑一尧中西方传统拱桥历史简介在中西方的桥梁建筑中袁拱桥是极富文化艺术内涵袁且有对比价值的传统桥梁之一遥无论是欧洲还是中国袁拱桥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袁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更替袁向现代人展现了不同时期尧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遥渊一冤中西方传统拱桥起源说起拱桥袁就要提到野拱冶遥拱是主要承受轴向压力并由两端支点推力维持平衡的曲线或折线结构袁是人类在结构领域最早尧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咱员暂愿缘遥拱最早出现在西方袁大约公元前圆园园园多年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袁入口处的三角形拱门顶可以证明是最早的拱的形式遥桥梁最初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模仿遥叶说文解字注曳中讲院野梁之字用木跨水袁则今之桥也遥冶古籍中说的桥梁的雏形袁就是一根恰好横在河水上的木头遥此外袁一些天然的像野拱冶一样的石块凌驾于两座山崖之间袁便是最初拱桥的形式遥在一些研究中不难发现袁以石材为基础建造的拱桥是桥梁最初的结构形式之一遥古代欧洲建造了多座拱桥遥因为军事战争需要袁马其顿的军事工程师设计了很多拱桥和拱门袁至今大约有圆园园园年的历史咱圆暂遥从公元前圆世纪起袁罗马人就开始修建各种各样的石拱建筑袁拱是他们建筑物的标志性特征袁而其石拱桥的数量遥遥领先于意大利尧西班牙等国遥欧洲现存比较著名的古拱桥有罗马野断桥冶尧捷克查理大桥尧葡萄牙里斯本高架灌溉桥尧比利时图尔蔡特劳桥尧法国卡奥尔瓦郎泰大桥等咱猿暂遥我国最早关于野拱冶的记录可以追溯至公元前苑园园多年遥叶礼记窑儒性篇曳中记载了一种拱形窗袁可能是我国最早的拱结构遥在发现的周朝陵墓内袁墓门采用石拱结构袁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拱结构遥叶水经注曳里提到野旅人桥冶袁大约建于公元前圆愿园年袁是最早有记载的石拱桥咱源暂员苑苑遥到了东汉袁我国有了第圆员卷第远期摇摇摇摇摇摇摇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摇摇摇摇摇摇摇摇圆园圆员年员圆月灾燥造援圆员晕燥援远允韵哉砸晕粤蕴韵云悦匀韵晕郧匝陨晕郧允陨粤韵栽韵晕郧哉晕陨灾耘砸杂陨栽再渊杂燥糟蚤葬造杂糟蚤藻灶糟藻泽耘凿蚤贼蚤燥灶冤阅藻糟援袁圆园圆员. All Rights Reserved.最早的单孔圆弧拱桥遥而到了隋代袁拱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袁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拱桥袁比欧洲早了苑园园多年咱缘暂遥渊二冤中西方传统拱桥发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袁西方石拱桥也在不断改进遥罗马时期特别是奥古斯都时代袁为了完成军事征服和维护帝国的统治袁修建了大量的道路遥伴随道路的发展袁桥梁也不断出现袁野条条大路通罗马冶绝不是一句空谈袁有文献表明袁罗马时期仅石拱桥及遗迹就达怨园园多处咱员暂愿苑遥进入中世纪后袁石拱桥的发展有所限制袁大跨度尧窄桥墩尧薄拱圈的拱桥设计成为主流遥受宗教的影响袁桥上设计塔尧雕像等也是中世纪的显著特点遥员猿要员源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袁拱桥的建造技术进一步发展袁桥梁的结构更加稳固袁造型也更加精美咱员暂愿苑遥欧洲进入工业革命之后袁伴随冶金技术的发展袁钢材越来越多地用在拱桥上袁拱桥的性能得到极大提升遥与西方的拱桥发展相比袁我国历史上的拱桥出现较晚遥汉朝时期袁我国道路修建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袁促使了桥梁的发展袁拱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咱远暂遥其中袁赵州桥是比较著名的世界第一座敞肩桥袁建于隋朝袁该技术比西方早了苑园园多年遥现位于苏州的宝带桥袁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渊愿员远冤袁是一座有缘猿孔的石拱桥袁全长猿员苑米袁拱卧在江南水乡之中袁迤逦如带袁分外多娇遥此外袁建于员员愿怨年北京宛平县的卢沟桥尧清顺治年间竣工的江西南城县万年桥袁以及清乾隆年间北京颐和园内的十七孔桥和玉带桥袁都是中国传统拱桥的杰出代表咱苑暂圆圆遥二尧中西方传统拱桥建筑对比尽管在纵向对比中袁中国传统拱桥的野千篇一律冶与西方传统拱桥的野千变万化冶没有可比性袁但是从横向来看袁中国传统拱桥与西方传统拱桥依然有较大差异遥以下从二者的材料与结构尧装饰与风格尧用途与目的尧理念与审美尧维护与管理五个方面对比分析遥渊一冤材料与结构中西方传统拱桥大多采用石材与木材建造袁由于木材容易受损袁中西方大多采用石材作为拱桥的主要原料遥中国的木质拱桥多于西方袁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袁至今仍保留有大量木质拱桥曰由于冶金技术的发展袁西方传统拱桥中有用钢拱为主拱的袁而中国较少遥下面详细介绍中西方的一些桥梁实例袁展示二者材料与结构的差异遥在中国传统拱桥中袁以石材为建筑材料且极负盛名的是赵州桥袁而赵州桥的材料是青灰色的砂石袁石材颗粒小袁质地坚硬遥在结构方面袁赵州桥采用圆弧拱袁与半弧拱不同袁更便于车马行动遥赵州桥是单孔长跨桥袁这一点与西方不同袁西方的桥孔较多袁单孔设计更利于船只通行和泄洪遥最值得一提的是袁赵州桥的敞肩拱设计比欧洲同类型的桥梁早了苑园园多年咱源暂员苑愿遥在西方传统拱桥中袁比较著名的石拱桥是员缘怨员年意大利建设的里阿托大桥咱愿暂袁桥身由白色大理石砌成袁属于低拱桥袁桥上有亭阁袁两侧是商店遥木结构的意大利学院桥也比较有名袁此桥原本为简易小桥袁由于比较低袁贡多拉无法通行袁于是威尼斯政府改建成木质拱桥遥后来又想改建为永久性的铁桥时袁遭到市民反对袁市政府顺从民意袁保留原有的木质结构袁并在四周增加了钢铁支架遥除了石材与木材是基本材料袁还有钢材也被广泛应用于西方传统的拱桥建设中遥比如采用钢拱材料建设的威尼斯大运河人行天桥尧意大利古老的拱桥渊以钢筋混凝土作为拱的主要材料冤遥对于木拱桥袁中西方传统拱桥的结构有所不同遥西方传统木拱桥采用木肋拱和木桁拱两种结构遥木肋拱是受自然倒下的木头横跨两岸的启发袁将原木直接弯曲成拱肋袁如意大利木肋拱桥尧克罗地亚木拱桥尧美国顿木拱桥曰木桁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由意大利建筑师记载袁采用尺寸较小的短原木袁借助木头易于连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造桥袁如意大利威尼斯学院桥遥中国传统的木拱桥则以编木拱为主袁即主拱为原木穿插的编木结构体系袁几乎是采用原始直木袁通过巧妙的结构组合袁实现较大跨度咱怨暂遥圆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第圆员卷. All Rights Reserved.拱桥的建造过程中袁开工和合龙是两个关键步骤袁开工寓意着工程的开始袁合龙则代表着工程的基本完成遥拱桥一般都是从两端开始施工袁最后在中间对接袁对接口称为野龙口冶或野龙门冶袁野合龙冶是整个工程成败的关键袁稍有疏漏便会功亏一篑遥对接所用的石头为野合龙石冶袁由于其特殊的作用袁野合龙石冶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咱员园暂遥一些地方有独特合龙文化袁即拱桥合龙时民众会杀猪宰羊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袁祈求合龙成功尧工程顺利咱员员暂遥渊二冤装饰与风格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袁传统拱桥上的装饰都是必不可少的遥中国的装饰内容多以动物和吉祥图案为主袁有神灵庇佑之思想曰西方的装饰内容多以宗教内容尧不同时代流行花纹样式为主袁有各个时期的特色遥传统拱桥上的装饰可以大体分为桥梁附属物和桥梁雕刻物两种遥中国传统拱桥的附属物多种多样袁有桥屋尧亭阁尧栏杆尧牌坊袁它们都有各自的用途咱员圆暂遥桥屋起到保护桥梁不受侵蚀损毁的作用袁亭阁可以让人乘凉歇息袁栏杆可以防止游人不慎滑入水中袁牌坊则有解释说明桥梁名称的作用遥提及雕刻物袁中国传统拱桥上的雕刻多为动物和吉祥图案袁动物一般是龙凤尧狮子尧犀牛等袁吉祥图案多是祥云等咱员猿暂遥据叶华阳国志曳记载袁野李冰昔作石犀五头以压水精袁穿石犀于江南袁命之曰犀牛里冶遥雕刻犀牛袁是因为犀牛可以分水与破水袁体现出中国人民对桥梁赋予的美好愿望遥卢沟桥是拱桥雕刻艺术达到极致的代表遥如图员所示淤袁卢沟桥上的石狮子千姿百态尧变化无穷袁曾在叶马可窑波罗游记曳中被称为野元朝最美的石桥冶遥虽然都是单一的狮子主题袁但是让人百看不厌袁有很强的观赏价值遥如图圆所示于袁赵州桥的装饰风格比较独特袁桥两侧有石栏板袁中间有龙浮雕袁气势恢宏咱源暂员苑愿咱员猿暂遥图员摇卢沟桥图圆摇赵州桥摇摇此外袁我国的很多拱桥在建造过程中受到佛教尧道教尧儒家和阴阳家等的影响遥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古桥的建造都有他们的直接参与袁据宋史记载袁宋代晋江地区修建的源愿座桥梁中有圆圆座是和尚参与图猿摇威尼斯叹息桥修建的袁可见宗教对桥梁发展的影响之大咱苑暂员愿缘遥另一方面袁宗教有去祸求福尧保佑平安的寓意袁如一些中国传统拱桥上的石塔通常是为了镇压邪物袁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苏州宝带桥遥与中国传统拱桥的装饰风格相比袁西方的装饰风格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袁有巴洛克式装饰尧哥特式装饰等咱员暂愿怨遥西方桥梁的装饰风格也深受宗教的影响袁风格较为鲜明的如威尼斯叹息桥和捷克查理大桥遥威尼斯叹息桥如图猿所示盂袁整体呈封闭状态袁桥墙面上一边有两个镂空窗户袁在窗户下方的桥拱上有一些人头雕猿源冯双艺等院中西方传统拱桥建筑文化对比淤于盂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院辕辕憎憎憎援灶葬蚤糟援燥则早援糟灶辕澡贼皂造辕圆园员苑辕早躁躁早赃员圆圆源辕猿缘源猿愿援澡贼皂造遥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院辕辕遭葬蚤躁蚤葬澡葬燥援遭葬蚤凿怎援糟燥皂辕泽钥蚤凿越员远远猿圆猿愿缘员员猿怨怨苑猿园苑缘猿驭憎枣则越泽责蚤凿藻则驭枣燥则越责糟遥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泽院辕辕憎憎憎援择怎葬灶躁蚤灶早援糟燥皂辕蚤皂早遭怎赠辕匝允远圆圆缘员远缘怨猿园援澡贼皂造遥. All Rights Reserved.塑袁窗户上方是宗教人物雕塑袁桥的最顶端是希腊爱奥尼柱式的卷曲花纹袁格外优雅高贵遥远观捷克查理大桥气势宏伟袁非常壮观袁近处细看袁桥上的装饰风格也别具一格袁桥梁整体风格如图源所示淤遥查理大桥长缘员缘米袁宽员园米袁共员远个桥拱袁有猿园尊对称的巴洛克风格人物雕像袁均来自叶圣经曳遥桥上最有代表性的是野内伯穆克的圣约翰冶袁如图缘所示于袁周身铜铸遥根据记载袁他是天主教副主教袁由于教派分裂袁所在派别不受国王支持袁被痛打致死袁抛入河中遥为了纪念他去世猿园园年袁人们建造了他的雕像遥桥上和桥塔墙上还有很多纪念碑和城徽浮雕袁如图远所示盂袁纪念碑记录了一些战争袁城徽浮雕有的代表不同的家族袁有的象征不同的王国遥图源摇捷克查理大桥图缘摇内伯穆克的圣约翰雕像图远摇查理桥上的纪念碑和城徽浮雕摇摇由此可见袁中国拱桥的装饰与西方大有不同袁无论是内容还是背后的故事袁都有各自文化的印记遥渊三冤用途与目的桥梁的用途基本是便于通行袁但是因为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袁桥梁受到政治尧经济尧军事的影响袁建桥的出发点和由桥梁基本用途延伸出来的其他功用有差异遥希腊与罗马是建造拱桥历史悠久的国度袁最初建造拱桥的用途离不开当时的社会影响曰而中国自秦朝以后的桥梁工程离不开秦始皇统一后的政策制度遥因此袁值得研究二者传统拱桥的历史背景遥图苑摇颐和园玉带桥中国的拱桥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大作用袁基本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服务袁同时也作为私家园林的造景要素为官宦和富商服务袁如图苑中的颐和园玉带桥榆遥秦汉以后为了统治需要袁加强交通建设袁修建了很多道路与桥梁遥到了经济文化极度开放的唐宋时期袁统治者大力修建桥梁袁开始出现很多著名的拱桥遥经济发展使得拱桥建设不断进步袁而造桥费用也可以从富商那里征集咱员源暂遥与中国拱桥的政治功能相比袁希腊拱桥更倾向于经济功能遥古希腊的商业发展迅速袁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建设的发展袁拱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遥而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袁拱桥有一个特殊的用途要要要输水袁即桥下是旱地袁桥上走水渠袁专门为人们提供生活用水袁如图愿所示葡萄牙里斯本的水道桥虞遥此外袁有些桥梁还有军事功用遥有的桥上设有桥头堡袁如图怨中的比利时图尔奈特劳桥愚曰有的桥上设有源园多米桥塔的瞭望台袁如图员园中的法国卡奥尔互郎泰大桥舆遥综上可知袁中国拱桥的功用基本为政治经济和园林建设等服务袁而西方拱桥为军事尧商业尧输水等源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第圆员卷淤于盂榆虞愚舆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泽院辕辕憎憎憎援择怎葬灶躁蚤灶早援糟燥皂辕蚤皂早遭怎赠辕匝允远圆怨愿圆员缘园圆圆援澡贼皂造遥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泽院辕辕憎憎憎援皂藻蚤责蚤葬灶援糟灶辕员愿遭愿憎曾扎曾遥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院辕辕憎憎憎援澡怎葬曾蚤葬援糟燥皂辕澡曾躁噪辕泽泽泽澡辕凿泽择凿辕圆园员园辕园缘辕员愿苑愿源源猿援澡贼皂造遥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院辕辕早扎援灶葬蚤糟援燥则早援糟灶辕圆园员愿辕园猿员远辕员怨愿苑源愿援澡贼皂造遥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院辕辕遭遭泽援扎燥造援糟燥皂援糟灶辕凿糟遭遭泽辕凿员苑赃缘怨猿园猿赃怎蚤凿赃澡泽蚤燥遭蚤灶造藻藻援澡贼皂造遥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泽院辕辕憎憎憎援皂藻蚤责蚤葬灶援糟灶辕怨苑愿怨躁怨贼遥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泽院辕辕憎憎憎援凿怎蚤贼葬灶早援糟燥皂辕遭造燥早辕钥蚤凿越圆圆园园源缘缘源遥. All Rights Reserved.服务遥图愿摇葡萄牙里斯本水道桥图怨摇比利时图尔奈特劳桥图员园摇法国卡奥尔互郎泰大桥渊四冤理念与审美中西方传统拱桥理念与审美的不同是最深层次的差异袁既可以体现在二者为与环境相结合的侧重点差异袁也可以体现为建筑者赋予桥梁的内涵差异袁还可以体现为不同时期大众审美眼光的差异等遥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袁为世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袁传统桥梁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袁更是建筑文化的瑰宝遥中国拱桥大多有文学艺术气息袁与很多诗词歌赋尧文人骚客有关系遥由于拱桥纵横于山水之间袁形式优美袁既有视觉美感袁也有实际功用袁还有园林造景虚实相合的意境袁均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袁主要有三种协调方式院消融于环境之中袁独立于环境但与环境相渗透袁突出于环境之上遥有的学者认为袁在园林中修建拱桥比较常见袁建设者希望拱桥成为园区的点睛之笔袁而拱桥恰巧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桥梁袁与江南园林风格非常搭配咱员缘暂遥总体来说袁无论哪种方式的结合袁都是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袁比西方拱桥更有诗情画意遥西方拱桥与周围的人文建筑融为一体的整体性袁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袁都体现出一种典雅高贵的气质袁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风格袁比中国拱桥多了一种时代感遥比较具有时代感的是员缘怨员年意大利里阿托大桥袁如图员员所示淤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袁属于哥特式的尖拱型建筑遥有一些带有特殊政治寓意的拱桥袁如员远园猿年建设的威尼斯叹息桥袁两边连接的是两栋楼袁一边是象征权力的督治宫袁一边是象征制约权力的监狱袁而这座桥是犯人从被审到入狱的必经之路袁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袁因此得名野叹息桥冶遥有一些拱桥是为了纪念人和历史事件袁如员源世纪建造的意大利维罗纳的斯卡利杰罗桥袁如图员圆所示于袁斯卡利杰罗为了纪念自己在反抗暴虐统治的起义中安全逃出袁修建了这座桥遥图员员摇意大利里阿托大桥图员圆摇意大利维罗纳斯卡利杰罗桥渊五冤维护与管理中西方传统拱桥在建设方面有差异袁在后期的维护方式上也有不同袁一部分原因是宗教信仰差异袁一部分原因是当局统治者的政策差异咱员远暂遥中国统治者几千年来推崇儒教袁但是在建筑方面却更倾向佛教遥除了兴修寺庙和佛塔外袁佛教因政府资助尧富商捐资而拥有大笔资金袁同时可以帮助统治者维护与缘源冯双艺等院中西方传统拱桥建筑文化对比淤于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院辕辕噪援泽蚤灶葬援糟燥皂援糟灶辕葬则贼蚤糟造藻赃员远缘猿圆员圆猿缘员赃远圆愿葬园源遭枣园源园园园怨缘葬憎援澡贼皂造钥凿蚤泽责造葬赠越园驭则藻贼糟燥凿藻越园遥图片来源于澡贼贼责院辕辕憎憎憎援皂葬枣藻灶早憎燥援糟灶辕责燥蚤辕远猿员苑圆远圆援澡贼皂造遥. All Rights Reserved.管理桥梁咱员苑暂遥佛教在民间的名声好袁经常施舍穷人袁教人为善袁因此有力量发动众人维护拱桥袁或者传授普罗大众建桥技能遥历史上较为著名的有宋代怀丙和尚抢修赵州桥尧元代王法助和尚造桥员怨座尧明代如定和尚东渡扶桑造桥等典故咱苑暂猿员圆遥西方则更多借助牧师兄弟会等团体袁通过富人捐资袁或者发布教会命令建造拱桥遥与中国不同的是袁西方的拱桥更多受到宗教影响袁而不仅仅是辅助政府遥很多桥梁的修建者都是宗教人士袁他们不仅有义务和责任修建桥梁尧维护桥梁袁还要承担收取过路费的职责遥三尧中西方传统拱桥文化对比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遥从拱桥的起源差异看袁传统拱桥被中国古人认为起源于自然界的一些天生桥袁而西方则源于一种发明遥这里体现了中国古人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袁即人和自然不可分割尧和谐共生的关系曰西方人则更具备冒险精神袁敢于改造自然尧征服自然遥中庸和谐与个性反叛遥从拱桥的发展差异看袁中国传统拱桥的历史变化并不大袁只有少数技术问题的改进袁几乎没有出格和浮夸的个性发展遥西方传统拱桥则恰好相反袁与时代变化同步袁文艺复兴时期是黑暗阴冷的哥特式袁之后又是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式等遥拱桥文化现象背后反映出中西方人们的性格差异院中国人追求中庸和谐袁随遇而安袁不愿改变曰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袁不安于现状袁追求思想进步与自由遥曲线思维与直线思维遥从拱桥的材料与结构看袁中国传统拱桥喜爱使用短木材和碎石料袁用短小碎片的材料堆积搭配袁最终拼凑成桥拱结构曰而西方喜爱大原木和巨型完整石料袁直接堆砌桥拱和桥身遥这映射了中国人做事时思维的曲线型袁善于利用可利用的因素达到目的咱员怨暂曰西方人则比较直接袁是直线型思维遥万物有灵与人本主义遥从拱桥的装饰与风格看袁中国传统拱桥的雕刻更倾向于动物和吉祥图案袁西方更喜欢雕刻人神图案遥这反映了中国人受儒尧道尧佛教的影响袁相信万物有灵的心理袁也反映了西方人以人为本袁表现人的精神和物质世界遥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遥从拱桥的用途与目的看袁中国传统拱桥的功用受政治和文人气息影响比较大袁西方传统拱桥的功用受商业发展尧军事战争和人民生活影响较大遥二者的差别根本上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之间的差异遥出世观念与入世观念遥从拱桥的理念与审美看袁中国传统拱桥与西方传统拱桥的差别在于桥梁是更侧重于与自然环境和谐还是与人文建筑融合袁很明显袁中国倾向于前者袁西方倾向于后者遥这样的不同来自中国古人的出世观念和西方人的入世观念遥正因为封建社会禁锢思想袁人们才选择出世袁作为理想生活的最高境界曰西方人崇尚个性自由袁才更追求入世袁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咱员愿暂遥四尧结语中西方传统拱桥的特点和差异其实是中西方建筑风格差异的缩影袁对中西方传统拱桥差异的研究不仅可以看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表层文化差别袁还能感受到二者在深层文化内涵方面的不同袁这种不同是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不同袁是政治主导的社会与经济主导的社会的不同袁也是追求和谐与追求个性的不同遥参考文献院咱员暂摇徐勇援拱桥的起源与石拱桥的发展咱允暂援世界桥梁袁圆园员猿渊猿冤院愿缘原怨圆援咱圆暂摇月韵再阅栽阅援栽澡藻葬则糟澡葬灶凿贼澡藻增葬怎造贼蚤灶郧则藻藻噪葬则糟澡蚤贼藻糟贼怎则藻咱允暂援粤皂藻则蚤糟葬灶躁燥怎则灶葬造燥枣葬则糟澡葬藻燥造燥早赠袁员怨苑愿渊员冤院愿猿原员园园援远源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第圆员卷.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关于世界第一座桥的建造,今天已经无法推想,但是从许多残迹遗址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古代桥梁的大致分布形态。
世界上每种桥梁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蜕变,而且几乎每种桥梁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至今。
总体来看,古代桥梁大约可分为七种,分别是浮桥、栈道、悬桥、木桥、石柱石梁桥、悬臂木梁桥和石拱桥等。
其中,栈道和悬臂木梁桥在西方并不多见。
西方的古代桥梁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希腊罗马等地,还包括瑞典、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
而中国的古桥则多建于川河星罗棋布的南方水乡,如绍兴苏杭等沿海之地。
古代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因其跨越的区域过于辽阔,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
久而久之,地域、民族和人文的差异从各个层面上影响了当地的桥梁建筑。
进一步地,桥梁背后所折射的文化也呈现出各自的形态。
这种明显度主要表现在中外的古代桥梁文化上。
建造的目的有河的地方就有桥,这句俗语向我们揭示了河与桥二者之间的关系——河是桥诞生的摇篮。
而事实并不尽如此,但凡哪里需要跨越,哪里就有桥存在的合理性。
这一跨越,也正是人类克服自然伟力的体现。
所以人们建造桥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生活交通和军事交通),并借以消除空间距离的不可逾越。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诗人生动描述蜀道艰险巴蜀闭塞,为改善人们生活,付巨大代价建成了栈道。
早在马其顿时代,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又侵入印度。
在印度河作战失利,被迫撤退。
当时用皮筏内塞草成浮筒,用时联在一起,以便输送撤退的军队。
可见某种程度上,战争发展了军用桥。
然而,古代桥梁的修建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军事上的便利。
从一些文献史料的记载上看,古人建桥有时是另有别用。
我们知道,古代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人们对外界的自然现象不能科学客观地认识。
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中外古代桥梁文化的比较关于世界第一座桥的建造,今天已经无法推想,但是从许多残迹遗址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古代桥梁的大致分布形态。
世界上每种桥梁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蜕变,而且几乎每种桥梁都以顽强的生命力存活至今。
总体来看,古代桥梁大约可分为七种,分别是浮桥、栈道、悬桥、木桥、石柱石梁桥、悬臂木梁桥和石拱桥等。
其中,栈道和悬臂木梁桥在西方并不多见。
西方的古代桥梁主要分布在两河流域、希腊罗马等地,还包括瑞典、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这些国家。
而中国的古桥则多建于川河星罗棋布的南方水乡,如绍兴苏杭等沿海之地。
古代人们居住得比较分散,因其跨越的区域过于辽阔,所处的地理环境也不尽相同。
久而久之,地域、民族和人文的差异从各个层面上影响了当地的桥梁建筑。
进一步地,桥梁背后所折射的文化也呈现出各自的形态。
这种明显度主要表现在中外的古代桥梁文化上。
建造的目的有河的地方就有桥,这句俗语向我们揭示了河与桥二者之间的关系——河是桥诞生的摇篮。
而事实并不尽如此,但凡哪里需要跨越,哪里就有桥存在的合理性。
这一跨越,也正是人类克服自然伟力的体现。
所以人们建造桥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交通(生活交通和军事交通),并借以消除空间距离的不可逾越。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诗人生动描述蜀道艰险巴蜀闭塞,为改善人们生活,付巨大代价建成了栈道。
早在马其顿时代,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后,又侵入印度。
在印度河作战失利,被迫撤退。
当时用皮筏内塞草成浮筒,用时联在一起,以便输送撤退的军队。
可见某种程度上,战争发展了军用桥。
然而,古代桥梁的修建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军事上的便利。
从一些文献史料的记载上看,古人建桥有时是另有别用。
我们知道,古代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下,人们对外界的自然现象不能科学客观地认识。
所以每当洪水泛滥、大潮来袭之时,古人总把原因归结到鬼神上。
于是人们开始建桥,有的是为了祭神,有的则是为了祛鬼。
这一点在中国颇为常见。
例如广东陆丰就有一座桥取名为迎仙桥的。
在东海镇,横跨东海,是陆丰县城连贯新旧墟的交通要道。
始建于南宋宝佑二年(1524),其时为十三洞木桥。
据《陆丰县志》载:“邑南门外当新旧墟间,长一十三洞,宋宝佑甲寅知县肖泰夫建。
”民间相传当地水神肆虐,为祈求神明点化,迎接仙人常临人间驱邪造福而建。
"仙桥夜月"为古代陆丰八景之一。
在中国,桥梁被视为人与人沟通的象征,具有迎嫁送娶、行礼往来的用途。
《诗经》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
”公元前1135年周文王迎亲,在渭河修建了浮桥。
公元前540年秦公子鍼投奔晋国,在临晋故城西南蒲津关附近黄河上架浮桥。
桥梁在构架两方的信任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跟中国民俗风气的浸化不同,外国的古代桥梁建筑往往侧重于宗教朝廷意志的表现。
位于罗马城中跨台伯河的苏布里齐桥,因霍拉蒂斯·可克尔斯(Horatius Cocles)在桥头保卫罗马事绩而著称于世。
后人对此曾歌颂不已。
而到了中世纪时代,因宗教缘故而建桥更是风靡西方。
例如捐助一座祈祷用桥,被认为是一种神圣而又慈善的义务。
当时由牧师领导造桥,大家以为不仅可以减轻罪孽,而且还可阴功积德。
桥梁建造的目的充分展示了一种民族文化的心理机制。
由此,一时一地之风可以想见。
建造的方式特点古代交通不便利且通讯不发达,人们建桥的技术经验得不到广泛传播。
于是人们靠自己尝试自己摸索,创建出一座座独具风格、因地制宜的桥梁。
因为各地水文等地理环境不同,桥梁建造势必要考虑到地域性的差异。
此外,民族风俗的多样性也会影响当地人民的文化心理接受的可能性。
所以,古代桥梁结构模式的采取与功用和审美有关。
应该说,一座古桥不仅仅是现今所呈现的模样。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它也许经历了多种结构模式。
可能一开始只是浮桥,然后逐渐变为木桥,再到石桥。
但无论如何,建造者始终有自己的审美倾向。
中国古人比较崇尚古典美,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和谐、优雅和古朴。
这种风格的代表无疑就是石拱桥。
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又称安济桥),该桥在隋大业初年(公元605年左右)为李春所创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圆弧形石拱桥,净跨37m,宽9m,拱失高度7.23m,在拱圈两肩各设有二个跨度不等的腹拱,这样既能减轻桥身自重,节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观。
在技术和审美效果上,这类桥梁占有先天的优势。
西方人比较追求自我体现,所以其桥梁特点多是气势雄壮、雍容华贵。
在文艺复兴时代,还有着一群科学家、艺术家帮助建桥。
如达芬奇,他既是画家,还是数学家、理学家、桥梁家。
所以,桥梁在西方也极具艺术特质。
在威尼斯当地,有句谚语说“没有到过威尼斯,就不算到过意大利”,似乎威尼斯成了意大利的特色。
而在水流纵横的威尼斯,桥又成了它的特色所在。
其中有一座由大理石建成的利雅托(Rialto)桥,雕刻精细,造型优美。
可见,西方桥梁与文化气息浑然一体。
与外国的古代桥梁相比较,中国桥梁除了分布在江河、深渊沟谷一带之外,还被广泛地采用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桥韵风致。
以苏州园林为代表,那数量众多的桥,造型秀美,体量适中,色泽淡雅,风格各异。
在园林的优美景观中,增添了些迂回曲折的观赏情致,而当地人们生活的闲适和意趣也就略见一斑了。
文化形态的呈现一座桥梁建成以后,它就与周遭的一切形成千丝万缕的关系。
跟其他建筑一样,每座桥都承担着历史的变迁和年月的变更。
在这默默无声中,我们看到那残骸遗迹里古老文化的沉淀。
因此无论中外,这一点都不能置疑。
诚然,桥梁并不是纯粹的死物。
有别于大理石那冰冷的温度,桥梁是鲜活生命的存在。
而这生命的存在,分明是人文文化赋予的。
换句话说,桥梁正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呈现。
中国古代桥梁,坚固优美,向来是人们笔下描写、歌咏的景物。
加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桥与诗文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
像河北赵州安济桥,古今人们均称颂不已。
“车马人千里,乾坤此一桥。
良工玄绝代,巧构称殊桥。
”明代陆健在《古桥仙迹》一诗中这样赞美它。
“代久堤维固,年深砌不隳。
”唐代崔恂在《石桥咏》诗中,又这样称颂。
对于它的优美形态,清代祝万祉在《过仙桥》中写道:“百尺长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霄。
”元代刘百熙在《安济桥》一诗中,更写出了它的动态美:“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
”中国古桥不仅自身很美,而且还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
元代诗人鲜于必仁,在《折桂令·芦沟晓月》中,对芦沟桥的景色作了这样的描写:“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
桥临微波,车通远道,栏依长空。
起宿霭千里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
踏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此外,有关桥梁的神话、寓言和传说比比皆是。
例如“尾生抱柱”、“牛郎织女会鹊桥”、“喝断当阳”等,令人叹为观止。
相比之下,西方桥梁文化就稍微显得单薄一点,这可能与他们的审美情感的生发方式有关。
中国古人较为内敛,自我情感不易外露,自然而然地转为神韵的体现。
西方人比较开放高昂,崇尚自我表达,着力于逼真写实。
所以,在刻意追求桥梁形态的唯美与力度时,他们放弃了可以激发想象力的建筑理念。
除了以希腊罗马神话为蓝本进行加工外,外国古代桥梁很少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其中有些桥梁反而因军事战争和宗教宣扬而著名于世。
民俗生活所谓“小桥流水人家”,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小桥可以没有水,却不可以没有“人家”。
或者准确地说,有桥的地方,必定会有人家的出现。
发展至今,桥与民俗已经难舍难分,而且是相得益彰了。
在中国,主要表现在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上。
作为人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桥梁常结合了民间的习俗,表达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纯真善良的愿望。
往昔春节期间,北京人“走桥摸钉”——抚摸故宫大门上的铜门钉;南方人“过桥走百病”,意在消灾祈福;江苏吴江水镇同里有小河15条,小桥49座。
其中,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布列成“品”字形。
人们将它们视为“吉祥桥”;孩子满月、青年人结婚、老年人满66岁等,都要从三桥上走一遭。
当地人说:“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
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官运亨通)步步高。
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
”农村的民俗风情,于此可见一斑——这一点在国外并不多见。
然而有一种现象在古代东西方都曾有过,那就是桥上的贩卖。
每当走在斑驳不平的桥面上时,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桥的两边该是多么的热闹繁华。
在等级贵贱分明的古代,大概只有这一空间能容纳社会里那些贫贱的脚色。
在中国,可能是卖货郎、乞丐和失意的文人。
在西方,可能是卖艺人、小贩子甚至娼妇。
以桥为依托,他们惨淡地经营起了各自的生活。
小结虽然中外古代桥梁存在着审美、价值、文化倾向的差异,我们仍不可以忽视历史上它们在文化上的相互交融和借鉴。
应当说,它们的影响是双方互动型的。
中国古代桥梁精湛的建筑技术和多样而优美的造型,早已引起世界各国人士的关注。
在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其游记中多次介绍中国的古桥。
葡萄牙人比莱奥特·佩雷斯、德国人冯·布雷姆·休杰吉斯特、英国人戴维斯等,皆先后于1577年、1796年及1880年到中国游览,并在他们的旅行笔记中专门介绍了中国的古桥。
他们对中国古桥称赞不已,并对中国桥梁建筑工人赞不绝口。
中国古桥的建筑技艺对邻国影响更大。
1675年,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执政时期,曾派人邀请中国桥梁专家前去讲课。
在唐宋、明清时期,很多中国高僧和旅日华人,把中国的建桥技术带到了日本——日本的鸣潼桥、长崎的眼睛桥、锦带桥等,也是明清时期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