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的量专题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2
1.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掌握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纸带数据处理和测量瞬时速度的方法。
2.了解如何从实验中获取数据,学会利用v.t图像处理、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3.知道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1。
实验原理(1)瞬时速度的计算:可用以该点为□,01中间时刻的一段时间内的错误!平均速度来代替,即错误!v n=错误!。
(2)作出vt图像判断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中描点作出v。
t图像,根据点的分布规律思考小车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2.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铝板、小车、纸带、细绳、槽码、刻度尺、导线、交流电源.课堂任务探究过程·获取数据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活动1:本实验要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提示:研究的对象是小车,研究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活动2:本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提示:(1)按照实验装置图,把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铝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定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铝板上没有定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2)铝板上放一个可以左右移动的小车,小车一端连接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另一端连接绕过定滑轮系有槽码的细绳。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启动计时器,然后放开小车,让它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会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4)增减所挂的槽码(或在小车上放置重物),更换纸带,再做两次实验.活动3:本实验中有哪些注意事项?提示:(1)开始放开小车时,应使小车靠近打点计时器。
(2)先启动打点计时器,再放开小车。
(3)取下纸带前,先断开电源。
(4)选取一条点迹最清晰的纸带,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作为计时起点。
适当选取计数点(注意计数点与计时点的区别),弄清楚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是多少。
(5)不要逐次测量各段距离,应一次测量完毕各计数点与计时起点间的距离。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现象制成的。
2.在使用温度计时,要将温度计与被测物体____________,并保持足够长的_______;在读取数据时温度计不能从测量对象_________,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_________。
3.图(1)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的四种情况,其读数分别为:A : 摄氏度;B : 摄氏度;C : 摄氏度;D : 摄氏度。
4.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____________。
5.物质从 变成 的现象叫做熔化,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 。
物质从 变成 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 。
6.固体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它们的重要区别是__________有一定的熔点,而______ ___没有一定的熔点。
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 (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7.晶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举例两种);非晶体有:_ __ ______________(举例两种)。
8.熔化要________热,凝固要_________热。
但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_;凝固过程中,温度会___________。
非晶体在熔化或凝固的过程中温度_______(选填“变化”或“不变化”)。
9. 物质从 变成 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
物质从 变成 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
A B C D 图(1)10. 蒸发要___________热,使液体和周围物体温度_________,有_______作用。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1. 沸腾时液体温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沸腾的条件是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串联电路的变化量练习题
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
闭合电键S,移动变阻器R2的滑片P,使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4.5V和0.15A。
将变阻器R2的滑片P移至某一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为2.0V和0.4A。
请判断:根据以上条件,_________求出定值电阻R1的阻值。
(选填“能”或“不能”)若能求出R1的阻值,写出求解过程程:若不能求出R1的阻值,写出理由。
2.如图所示的电路,如用定值电阻R0代替R1,当滑片P在R2的a、b两点之间来回移动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范围分别是1.0~2.0A和2.4~7.2V,求电源电压和R0的阻值。
3.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18V且不变,电阻R1为15Ω,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50Ω1A”的字样。
闭合电键S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P,求:
(1)电流表A最大的示数I。
(2)电流10s内通过电阻R1最多可做动W1。
4.在图24-7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20Ω,滑动变阻器R2上标有“50Ω2A”字样。
闭合电键S,滑片P在某位置时两电流表示数分别为0.4A和1A。
求:
(1)电源电压。
(2)在不改变量程的情况下,当某电流表达到满刻度时,电路的总电阻。
5.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电阻R2的阻值为20 。
闭合电键S,移动滑片P到某位置时,发现两电流表偏转的示数如图24-8(b)所示,求:
(1)电源电压U。
(2)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R。
1.下面哪些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能重合的画“√”,不能重合的画“×”。
()()()()
2.哪两个图形是从一张纸片上剪开的?连一连。
3.在下面的()里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杯子高约15()大树高约6()家里的房门厚约7()4.给下列图形按照顺序排一排。
5.小动物举行运动会,四只小动物参加了跳高比赛。
小兔跳了1米20厘米,小猪跳了40厘米,小猴跳了1米,小猫跳了140厘米。
你能帮他们排一下名次吗?
6.小小采购员。
(1)买1根跳绳,可以怎样付款?
(2)淘气有20元,买上面哪些物品各一件正好把钱用完?
(3)淘气想买1副羽毛球拍,他带的都是10元的人民币,要付多少张?应找回多少元?
答案:
1.√××√
2.
3.厘米米毫米
4.4 3 2 1
5.40厘米<1米<1米20厘米<140厘米
答:它们的名次分别为:小猫,小兔,小猴,小猪。
6.(1)答案不唯一,如:付1张5元,3张1元和1张5角的人民币。
(2)答案不唯一,如:买1把尺子,1支钢笔和1个笔袋。
(3)10+10+10=30(元) 30<32
10+10+10+10=40(元) 40>32 40-32=8(元)
答:要付4张,应找回8元。
小学数学变化的量练习题1. 单位换算题(1) 小明家的地基挖深度为3米,如果表示单位为厘米,那么这个深度应该用多少厘米表示?计算过程和结果写下来。
(2) 米与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米 = 100厘米。
根据这个关系回答以下问题:a. 用厘米表示的3米应该写成多少厘米?b. 用米表示的500厘米应该写成多少米?2. 长度的增减问题(1) 从小明的家到学校的距离是2公里。
如果小明爸爸要开车送他上学,一天的汽车里程表上的读数会增加多少公里?计算过程和结果写下来。
(2) 小明去超市买东西,离开家时距离超市1公里。
他先走了0.5公里,然后又走了0.3公里。
最后他离超市还有多远?计算过程和结果写下来。
3. 时间的变化问题(1) 早晨9点到下午2点之间,时间经过了多少个小时?计算过程和结果写下来。
(2) 课间休息时间为15分钟。
小明在上午上了3节课,每节课45分钟。
他总共休息了多少分钟?计算过程和结果写下来。
4. 重量的变化问题(1) 一本书的重量是500克。
小明买了3本相同的书,这些书的总重量是多少克?计算过程和结果写下来。
(2) 小明的体重是32千克。
他爸爸每个月往他体重上多加1千克的食物。
过了6个月后,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计算过程和结果写下来。
5. 温度的变化问题(1) 早晨的温度是10摄氏度。
下午时温度升高到15摄氏度。
温度的变化量是多少摄氏度?计算过程和结果写下来。
(2) 小明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读数是50摄氏度。
他把水放在冰箱里冷藏了2小时后,再次测量水的温度,读数是10摄氏度。
水的温度减少了多少摄氏度?计算过程和结果写下来。
以上是关于小学数学变化的量练习题。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可以加深对单位换算、长度、时间、重量和温度等变化量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同学们可以根据题目中给出的问题,自行计算出答案,并在纸上书写过程和结果,以提高数学能力。
祝大家学习进步!。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2024·重庆高三月考)研究人员为了探究某种酵母菌种群数量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变化,设置了Ⅰ、Ⅱ、Ⅲ三组实验,测得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J”形表示在理想状态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由实验目的可知,每组接种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应该相同B.培养液中的酵母菌逐个计数是非常困难的,可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即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D.图中a点以后,Ⅱ、Ⅲ组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缺乏食物、种间竞争2.(2024·韶关高三上学期期中)λ表示某一年的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的种群数量的倍数。
某研究小组绘制了种群甲、乙一段时间内的λ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甲呈“S”形增长,K值为1.8B.种群乙在0~t1期间呈“J”形增长C.t3时种群甲的种群数量大于种群乙D.种群乙在t1~t4期间种群数量持续减少3.(2024·泉州高三质量检测)某湖泊中生活着鲈鱼和短吻鳄等,短吻鳄会捕食鲈鱼。
当地渔民为提高鲈鱼产量而大量捕杀短吻鳄。
在短吻鳄被捕杀至几乎绝迹后,鲈鱼种群数量却下降了。
下列解释最不合理的是()A.气候变化造成鲈鱼的食物短缺B.短吻鳄捕食的另一种猎物以鲈鱼为食C.捕杀短吻鳄前鲈鱼的种群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D.当地渔民捕捞鲈鱼所使用的渔网网眼偏小4.(2024·柳州高三检测)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S”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B.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接近于0C.由于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就会保持不变D.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会出现类似“J”形增长5.(2024·保山高三开学考)图1表示甲、乙、丙三个不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三个种群的实际个体数量,图2表示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
质量与物质变化案例练习题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许多与质量和物质变化相关的案例。
通
过这些案例的练习,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质量与物质变化的理解,还
可以提高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列举一些质量与物质变化
的案例练习题,供大家参考。
1、一根长钢管,两头粗,中间细。
把这根钢管烧红,中间最细的
地方会变直。
试解释其原因。
2、一块冰块在室温下融化,液体的质量和冰块的质量是否相等?
为什么?
3、一瓶矿泉水密封后放在室外,温度升高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试
解释其原因。
4、把一个空气球充满氢气,然后点燃氢气,气球会发生什么变化?试解释其原因。
5、一块铁块在氧气中燃烧,燃烧后的铁粉与铁块的质量是否相等?为什么?
通过以上案例练习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质量与物质变化的相关
知识,提高我们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待这些
案例,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愿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灵活运
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感谢大家的阅读!。
六年级变化的量练习题在六年级数学学习中,变化的量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六年级变化的量练习题,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1. 小明去年的身高是120厘米,今年他的身高增长了15%。
请计算小明今年的身高是多少厘米?2.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公里的速度行驶,行驶了4个小时后,汽车的总里程是多少公里?3. 体育课上,小红进行了跳绳锻炼。
她每分钟跳绳80下,如果她坚持跳绳25分钟,总共能跳多少下?4. 书架上原有60本书,同学们陆续将更多的书放入书架。
现在书架上的书总数是原来的3倍。
请问现在书架上有多少本书?5. 球场上有一群学生在进行集体操表演,一开始有40人参加,每隔15秒就有5人加入表演。
请问在3分钟后,参加表演的学生总人数是多少人?6. 早晨7点钟,温度计上的温度是18摄氏度。
白天温度上升了30%,请计算中午12点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7. 小华爸爸去年的工资是5000元,今年涨了10%。
请计算小华爸爸今年的工资是多少元?8. 一辆货车原本的载重是5000千克,经过卸货和装货后,货车的载重量增加了40%。
请计算货车现在的载重量是多少千克?9. 小杰去年打了80天篮球训练营,今年参加的天数是去年的125%。
请计算小杰今年参加篮球训练营的天数。
10. 小丽起初有100元钱,她给朋友借了其中的30%。
之后她又借了剩下金额的一半。
请计算小丽目前手中还剩下多少钱?以上是关于六年级变化的量练习题,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思考,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同学们不仅能够加深对变化的量的理解,还能够提高数学计算能力。
祝大家学业进步!。
小学奥数牛吃草问题问题试题专项练习解题技巧:牛吃草问题是一种较复杂的消元问题,这种题的关键是牧场上牧草的总数量在不断地变化,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首先要分析清草的变化情况,即常说的新生量。
然后再找出牧场上原有草的数量,只要你请注意了这两点,就能很好地把问题解答出来.例1 牧场上有一片匀速生长的牧草,可供27头牛吃6天,或供23头牛吃9天,那么这片牧草可供多少头牛吃12天?解:27头牛6周的吃草量 27×6=162(牛/天) 23头牛9周的吃草量 23×9=207(牛/天)每天新生的草量 (207-162)÷(9-6)=15(牛/天)原有的草量 207-15×9=72(牛/天)72÷12+15=21(头)例 2 一只船发现漏水时,已经进了一些水,水匀速进入船内。
如果派10人淘水,6小时淘完;如果派6人淘水,18小时淘完。
如果派22人淘水,多少小时可以淘完?10人6小时淘水量10×6=60(人/小时) 6人18小时淘水量6×18=108(人/小时)漏进的新水(108-60)÷(18-6)=4(人/小时) 原有漏进的水 60-4×6=36(牛/天)36÷(22—4)=2小时例3 某车站在检票前若干分钟就开始排队,每分钟来的旅客人数一样多.从开始检票到等候检票的队伍消失,同时开4个检票口需30分钟,同时开5个检票口需20分钟.如果同时打开7个检票口,那么需多少分钟?分析与解:等候检票的旅客人数在变化,“旅客"相当于“草",“检票口”相当于“牛”,可以用牛吃草问题的解法求解.旅客总数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开始检票前已经在排队的原有旅客,另一部分是开始检票后新来的旅客.设1个检票口1分钟检票的人数为1份.因为4个检票口30分钟通过(4×30)份, 5个检票口20分钟通过(5×20)份,说明在(30-20)分钟内新来旅客(4×30-5×20)份,所以每分钟新来旅客(4×30-5×20)÷(30-20)=2(份).假设让2个检票口专门通过新来的旅客,两相抵消,其余的检票口通过原来的旅客,可以求出原有旅客为(4-2)×30=60(份)或(5-2)×20=60(份).同时打开7个检票口时,让2个检票口专门通过新来的旅客,其余的检票口通过原来的旅客,需要60÷(7-2)=12(分).例4 两个顽皮的孩子逆着自动滚梯行走,男孩每秒可走3级台阶,女孩每秒可走2级台阶,结果从滚梯一端到达另一端,男孩走了100秒,女孩走了300秒,该滚梯共有多少级?解:男孩100秒走3×100=300(级) 女孩300秒走2×300=600(级)说明扶梯每秒走(600-300)÷(300-100)=1.5(级) 扶梯共有(3-1。
初中必备物理物态变化全解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初中物理物态变化1.下列物态变化中不属于放热的是()A. 春天,河流解冻B. 夏天,冰雹直下C. 秋天,雾气漫天D. 冬天,雨雪纷飞【答案】 A【解析】【解答】A.河水解冻是熔化现象,是吸热过程,A符合题意;B.冰雹是凝固现象,是放热过程,B不符合题意;C.雾的形成是液化过程,放热,C不符合题意;D.雪是凝华现象,是放热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分析】物态变化中,属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2.飞船绕地球飞行时,如果在舱内进行下列实验,其中不能完成的是A. 用天平测矿石的质量B. 用弹簧测力计测力C. 用温度计测温度D. 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答案】A【解析】【解答】A、天平的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测质量依靠的是物体对托盘的压力,如果没有重力,此时它就不会对托盘有压力,故该实验不能完成;B、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是: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因为测的是拉力不是重力,故该实验能够完成;C、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和物体失重与否没有关系,故该实验能够完成;D、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实验,和物体失重与否没有关系,所以该实验能够完成.故选A.3.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的几个小时, 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如图所示),当水珠越聚越多时,这些水珠就会沿着弓形背滚落入甲壳虫的嘴中.水珠的形成属于下列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种?()A. 熔化B. 液化C. 汽化D. 凝华【答案】B【解析】【解答】由题知甲壳虫的体温降低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们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着晚风吹来的方向,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液滴,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液化是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水珠就会在甲壳虫背上形成.水珠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4.下列估测符合生活实际的是()A. 两个鸡蛋重约1NB. 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40℃C. 人脉搏ls跳动约70次D. 教室的高度约为1.5m【答案】 A【解析】【解答】A、两个鸡蛋重约1N,A符合题意;B、人感觉舒适的温度是23~27℃,B不合题意;C、人脉搏1min跳动约70次,而不是1s,C不合题意;D、教室的高度约为3m,D不合题意 .【分析】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对力、时间、温度、长度单位的认识分析解答本题 .5.小闵取过一支示数为39.5℃的体温计,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体温正常,则测量出来的温度为()A.37.0℃B.39.5℃C.42℃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答案】B【解析】【解答】根据体温计的特点,使用前用力甩一下玻璃泡上方的水银才能回到玻璃泡中;没有甩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9.5℃,直接用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自己的体温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会上升,测量是比较准确的;若自己的体温不高于39.5℃,体温计中的水银不会下降,依然显示的是39.5℃,人的正常体温是37.0℃,所以测量的结果是39.5℃,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体温计中水银柱不会自己回流,使用时必须甩几下.6.即将告别母校的你,认为校园生活中的物理量最符合实际的是()A. 运动会比赛中100m冠军的成绩约为8sB. 通过教室电脑的电流大约为1AC. 教室门高约为300cmD. 上课时教室内的温度一般在45℃左右【答案】 B【解析】【解答】A.百米赛跑的最短时间不少于10s,A不符合题意;B.电脑的电功率200W,电流接近1A,B符合题意;C.教室的门高约2m=200cm,C不符合题意;D.夏季的最高温度不到40℃,所以一般情况下更不到45℃,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生活中常见的时间、温度、长度等常见数据解答。
浮力变化量计算专题21、(2011西城一模23)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将一只装有配重的薄壁长烧杯放入圆柱形容器的水中,烧杯静止时容器中水的深度H 1为20cm ,如图15甲所示。
将金属块A 吊在烧杯底部,烧杯静止时露出水面的高度h 1为5cm ,容器中水的深度H 2为35cm ,如图15乙所示。
将金属块A 放在烧杯中,烧杯静止时露出水面的高度h 2为1cm ,如图15丙所示。
已知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烧杯底面积的2倍。
则金属块A 的密度为 kg/m 3。
答案:75002、(2011东城二模23)如图11甲所示;一个底面积为50 cm 2的烧杯装有某种液体,把小石块放在木块上,静止时液体深h 1=16cm ;如图11乙所示;若将小石块放入液体中,液体深h 2=12 cm ,石块对杯底的压力F=1.6N ;如图11丙所示,取出小石块后, 液体深h 3=10cm 。
则小石块的密度ρ石为 kg/m 3(g 取10N/kg )答案:2400图153、(2011丰台二模23)一底面积是125cm2的圆柱形容器内盛有1kg的水,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现将含有石块的冰块投入容器的水中,恰好悬浮,此时水位上升了4.8cm(没有水溢出)。
当冰块全部熔化后,容器底部所受水的压=0.9×强改变了44.8pa。
容器的质量及厚度可忽略不计,g取10N/kg,ρ冰103kg/m3,石块的密度为________ kg/m3。
答案:24004、(2011东城一模23)如图14所示,底面积为S b的圆柱形容的圆柱体A有部分体积浸器内盛有适量的水,另一底面积为Sa在水中,当圆柱体A相对于容器下降高度为h时,水没有溢出,圆柱体A也未全部没入水中,物体A所受水的浮力增加了。
5、(2010崇文二模22)用同种金属制成重为6 N的金属盒和实心金属球各一个,若把球放在盒内密封后,可悬浮在水中,如图l2甲所示.若把球和盒用细线相连,放在水中静止后,盒有去的体积露出水面,如图12乙所示.则若要盒与球在水中悬浮,应向盒中注入水的质量为 kg.(g取10 N/kg)答案:2千克。
磁通量φ、磁通量的变化Δφ及磁通量变化率Δφ/Δt是磁场理论中很重要的基本概念。
1、磁通量φ磁感应强度B与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定义式为φ=BS。
如果面积S与磁感应强度B不垂直,可将磁感应强度B向着垂直于面积S和平行于面积S和方向进行正交分解,也可以将面积向着垂直于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投影[这两种方法的基本物理原理是:B∥S时,φ=0;B⊥S时,φ为最大(BS)]。
2、磁通量的变化Δφ由公式:φ=BS可得(1)Δφ=BΔS(实际面积的变化、与磁感应强度间夹角的变化,就是有效面积的变化)(2)Δφ=SΔB(B是矢量,它的变化有三种情况)(3)Δφ=ΔSΔB(B是矢量,它的变化有三种情况)可见磁通量φ是由B、S及角度θ共同决定的,磁通量的变化情况应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3、磁通量的变化率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为单位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量,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
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磁通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穿过一个面的磁通量等于磁感应强度与该面面积的乘积B.在匀强磁场中,穿过某平面的磁通量等于磁感应强度与该面面积的乘积C.穿过一个面的磁通量就是穿过该面单位面积的磁感线的条数D.穿过一个面的磁通量就是穿过该面的磁感线的条数2、如图所示,两个同心放置的共面金属圆环a和b,一条形磁铁穿过圆心且与环面垂直,则穿过两环的磁通量φa、φb的大小关系为A.φa>φb B.φa<φb C.φa=φb D.无法比较3、一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方向水平向右,一面积为S的矩形线圈abcd如图所示放置,平面abcd与竖直方向成θ角。
将abcd绕ad轴转180°角,则穿过线圈平面的磁通量的变化量为A.0 B.2BS C.2BScosθD.2BSSinθ4、如图所示,矩形线框abcd的长和宽分别为2L和L,匀强磁场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5、如图所示,两直导线中通以相同的电流I,矩形线圈位于导线之间。
高二政治量变与质变练习与解析人教版一、选择题1.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在()A.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先从质变开始B.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先从量变开始C.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先从量变开始D.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质变和量变同时开始【解析】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正确的选项为C,选项A的“先从质变开始”,选项B的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选项D 的“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进行,质变和量变同时开始”都是错误的,故不能入选。
【答案】 C2.事物发展状态中的量变属于()①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②事物在质上的变革③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④事物处于急剧变化状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解析】该题意在考查量变的特点,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在量变过程中,事物是自身没有变成其他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故①③可入选,②④不是量变的特点是质变的特点,不选。
【答案】 B3.质变是指()A.事物性质相对稳定时期B.事物处于数量的增减时期C.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D.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处于原统一体中【解析】该题考查的是对质变含义的理解。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即事物内部矛盾主次双方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故C正确;D项与C项的意思相反,故排除;A、B项都是量变的特点,故不选。
【答案】 C4.下列变化属于质变的是()①货币变为资本②冷水变成60℃的热水③石墨—金刚石④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A.①②③B.①③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该题意在通过具体事例考查对于“质变”含义的理解。
紧紧抓住“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这一点作判断即可。
①货币变为资本,即货币为资本家所掌握,变成了剥削工人的工具,就不再是一般的货币了,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②水在0℃~100℃之间的变化都是量变,其物理性质并没发生变化;③石墨和金刚石的成分相同,但由于排列次序的不同而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这是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态;④第一宇宙速度,使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转,成为地球的卫星,如果达到第二宇宙速度,人造卫星就挣脱地球的引力,变成绕太阳运转的人造行星或飞到其他行星上去了,这显然是根本性质的变化。
变量之间的关系知识点与习题训练【基础知识导引】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概念在—个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例如在表示路程关系式s=50t中,速度50恒定不变为常量,随t取不同数值时也取不同数值,s 与t都为变量.t是自变量,s是因变量.二、变量之间关系的表示法典型例题1.在一次实验中,小强把—根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其下端悬挂物体,下面是测得的弹簧的长度y与所挂物体的质量x的一组对应值:(1)上述表格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当所挂重物为4kg时,弹簧多长?不挂重物呢?(3)若所挂重物为6kg时(在弹簧的允许范围内),你能说出此时弹簧的长度吗?2.如图6—1所示,梯形上底的长是x,下底的长是15,高是8.(1)梯形面积y与上底长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2)用表格表示当x从10变到20时(每次增加1),y的相应值;(3)当x每增加1时,y如何变化?说说你的理由;(4)当x=0时,y等于什么?此时它表示的是什么?3.地壳的厚度约为8到40km.在地表以下不太深的地方,温度可按y=35x+t计算,其中x是深度(km),t是地球表面温度(℃),y是所达深度的温度(℃).(1)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2)分别计算当x为lkm,5km,10km,20km时地壳的温度(地表温度为2℃).一.变量、自变量、因变量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2、如果一个变量y 随另一个变量x 的变化而变化,则把x 叫做自变量,y 叫做因变量。
3、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确定:(1)自变量是先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后发生变化的量。
(2)自变量是主动发生变化的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量。
(3)利用具体情境来体会两者的依存关系。
二、表示方式1、表格(1)借助表格可以感知因变量随自变量变化的情况;(2)从表格中可以获取一些信息,能够做出某种预测或估计; 2、关系式(1)能根据题意列简单的关系式; (2)能利用关系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图像(1)识别图像是否正确;(2)利用图像尽可能地获取自变量因变量的信息。
初中数学动点经典例题解析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那么我们怎样建立这种函数解析式呢?下面结合中考试题举例分析。
Part 1 应用勾股定理建立函数解析式
Part 2 应用比例式建立函数解析式
Part 3应用求图形面积的方法建立函数关系式
专题二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
函数中因动点产生的相似三角形问题一般有三个解题途径:
①求相似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时,先要分析已知三角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进而得出已知三角形是否为特殊三角形。
根据未知三角形中已知边与已知三角形的可能对应边分类讨论。
②或利用已知三角形中对应角,在未知三角形中利用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对称、旋转等知识来推导边的大小。
③若两个三角形的各边均未给出,则应先设所求点的坐标进而用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各边的长度,之后利用相似来列方程求解。
专题三中考动点题目练习。
变化的量
一、小华和妈妈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请把表填写完整。
说一说小华和妈妈的年龄是如
何变化的。
小华/岁 6 7 8 9 10 11
妈妈/岁32 33
二、有20粒糖果,平均分给一些同学,请把表填写完整。
每人分到糖果数/粒20
人数/人 1 2 4 5 10 20 将20粒糖果平均分,人数越多,每人分得糖果的粒数就越。
三、下面是小华6~10岁的身高情况统计表:
年龄/岁 6 7 8 9 10
身高/厘米112 118 125 130 136
1、上表中有哪两种变化的量?
2、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四、某日室内温度变化情况如下图。
1、读出各个时刻的温度。
2、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是上升的?在什么时间范围内温度是下降的?
五、记录你身边的一种事物的变化,制成表格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