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23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2.84 MB
- 文档页数:8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2.课标解读
根据课标要求,本节重点落实“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主要方法是“运用示意图”,因此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视角、不同尺度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三、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以及特征。
2.核心素养目标
(1)综合思维
通过示意图和材料,理解分析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培养综合思维。
(2)区域认知
理解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特征,培养对各纬度区域的主要气压带、风带的认知,以及对气候影响的初步认知。
(3)人地协调观
分析马纬度和贸易风的形成和分布,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构建人顺应自然环境的人地协调观。
(4)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示意图和制作模型,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锻炼地理实践力。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问题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本单元讲述的内容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阐明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影响。
本课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实际就是讲述大气运动的主要形式,大气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在这里,教材着重研究大气环流的重要作用,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意义,而要分析这些内容,首先要认识大气环流的一般特点。
因此.教材第一目分析了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各自闭合、彼此联系,形成了高、低空大气的运动状况和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风带。
还有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也随着发生南北移动。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2、运用“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图”比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性。
3、引导学生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第一目大部分内容,通过课本讲述和两个活动,介绍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原因,最后通过图示说明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也随季节移动。
二、教学思路设计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由于学生尚未形成空间思维能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例和活动内容,活动时应在课前准备好材料,讲清具体要求,指导活动全过程,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模型介绍其过程与方法、感想与体会。
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照高一学生的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第1课时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理解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知识导引一、大气的垂直分层1.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1)选择性吸收: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光,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光。
(2)散射和反射:散射主要改变太阳光线的方向;云层或尘埃能反射太阳光线,云层越厚,对太阳辐射反射越强。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地面辐射:如图中的B ,从波长看,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即为大气辐射。
(3)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称为大气逆辐射,如图中的C ,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而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物体温度越低,其辐射能力越弱,辐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度高达6 000 K ,它的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微米~0.76微米),故被称为短波辐射。
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比太阳温度低得多,其辐射的波长范围主要集中在3微米~120微米之间的红外波部分,因而被称为长波辐射。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点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三者的波长关系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探究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核心归纳]1.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球大气从地面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关系如下表所示:(1)含义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
地球上的大气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0102预习导学1.高原跑步训练很多专业的长跑运动员喜欢去高原地区训练,尤其是国家队的马拉松运动员,每年都会去海拔2000多米的丽江训练基地训练。
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在500米以上的地区,地势相对平坦或者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比如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高原地区最基本的特征是海拔高,气压低,氧气含量少。
在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上,由于举办地为高原城市墨西哥,来自非洲高原的长跑运动员,夺得了中长跑和马拉松在内的多项冠军,从此以后,高原训练就成了中长跑等耐力项目必须进行的训练。
高原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无氧能力、抗乳酸能力、肺活量、心肌能力。
高原海拔高,氧气稀少,在运动过程中,血液中的红细胞进行氧气的输送,由于氧气的缺少,体内的红细胞会增加,提高了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运动员来到平原参加比赛的时候,就会感觉到更轻松,比赛成绩也能得到提高。
在高原缺氧条件下,身体在跑步的时候在进行有氧代谢同时还会进行无氧代谢,代谢产生乳酸,乳酸的不断积累对肌肉收缩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了抗乳酸能力。
高原环境下跑步,为了吸入更多的氧气,呼吸频率会得到提高,肺部的毛细血管会增加,使能够进行气体交换接触的面积更大,从而让呼吸更高效,进一步提升了肺活量。
高原上跑步,心率会高于平原,这需要泵出更多的血液来获得足够的氧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心肌功能会显著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增强,同样的心率下,可以输出更多的血液。
2.臭氧层空洞现状臭氧层的健康状况与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
氟利昂这种物质对臭氧层是最具有破坏性的。
氟利昂源自煤炭的燃烧、空调的使用以及汽车排放的尾气等等。
当年由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造成了不少氟利昂气体的产生,因此南极臭氧层也出现了空洞。
这是一个让全世界都感到惶恐不安的消息。
因为臭氧层关乎紫外线对地球的照射问题。
臭氧层被破坏越严重,就意味着照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线越多。
第23讲气候[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素养考查] 1.综合思维:结合示意图,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分析其对气候形成的作用;结合具体图文材料,判断气候类型,分析气候的成因、特征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区域认知:结合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典型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认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差异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差异。
考点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1)低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水丰富,气候湿润。
(2)高压带控制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水稀少。
①暖高压控制地区:气候炎热干燥。
②冷高压控制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降水较多。
(2)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降水较少。
(3)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降水较多。
(4)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降水较少。
3.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气候特点呈现显著的季节差异。
4.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应从气温和降水两个角度去理解。
(1)气压带、风带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考虑纬度因素,即根据其所在纬度判断热量带,从而考虑其气温状况。
从赤道到两极方向,热量带由热带到寒带,气温也逐渐降低。
(2)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考虑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大气运动状况(是否含有丰富的水汽或者具备降温过程)。
具体如下:2.气候要素——气温(1)影响气温的因素分析(2)造成两地气温差异因素的分析方法①如果是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则年均温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纬度因素。
②如果是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则年(日)温差大小的主要因素一般考虑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
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能解释简单的生活实例。
3、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能解释简单的生活实例和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重点: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两首诗歌所描述的现象,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水调歌头》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提问:这两首诗词都共同反应了一个现象,是什么现象?高处,气温低。
大家来大胆推测一下其中的原因?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一起来了解一下神秘、多变又极其重要的地球大气,把书翻到43页,我们来学习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提问:大家回忆一下太阳辐射按照波长从短到长,可以分为哪几段?其中哪个波段的能量最多?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可见光的能量最多。
太阳辐射要到达地面要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为100%,最终到达地面的只有47%,其中53%的太阳辐射都损失掉了。
接着,我们就来看看,大气是如何使太阳辐射留下买路财的?首先要补充一个知识,任何物质只要温度大于绝对零度,就会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同时也会接受来自周围的电磁波。
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太阳辐射的能量以可见光为主,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是红外线。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请大家阅读书本44页的内容,对照课件中的问题,自主学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尘埃:吸收红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