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九年级语文历年中考题型全解析:文言文阅读
- 格式:doc
- 大小:111.50 KB
- 文档页数:3
江苏省 2018 届初三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学案含答案专题三文言文阅读之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学习目标】1.明确中考文言文阅读的相关考点。
2.提炼归纳文言文释词译句的方法。
3.掌握并能运用所讲方法给文言文释词译句。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崇明老人记[ 清 ] 陆陇其崇明具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
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① 子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
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
伯仲叔季②,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
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
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日:“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
”....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
媳又日:“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
”乃.以一餐为率③,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蚤餐季,周而复始。
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
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④献寿。
率...⑤ 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
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
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
老人间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⑥。
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
老人胜,辄踊跃归。
亦率以为常。
盖数十年无异云。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注】①鬻( yù):卖。
②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
③率(l ǜ):文中指频次。
④称觞(shāng):举杯。
⑤率( shu ài ):大致,一般。
⑥樗蒲(chūp ú):古代一种游戏。
1.解释文中第②小节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列肆五间()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若一月一轮()..方得侍奉颜色()()乃以一餐为率()....如蚤餐伯()则明日蚤餐季()...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以次称觞献寿()()...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一、基础小题1.【2018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①夸父与日逐走.(跑)。
(《夸父逐日》)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
(《爱莲说》)B.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C.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D.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
(《醉翁亭记》)【答案】C2.【2018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未复有能与.其寄者(______)(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A.yūB.yù【答案】(1)(1)B (2)(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本题注意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选择读音。
“未复有能与其寄者”的“与”意思是: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意思,因此应读yù。
3.【2018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B.河曲智臾亡.以应今亡.亦死C.陶后鲜.有闻鲜.妍明媚D.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拜访”。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通“无”/逃跑。
C:很少/有光彩的。
D:长,这里指身高/培养。
4.【2018年中考浙江绍兴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之解释词语翻译句子【学习目标】1. 明确中考文言文阅读的相关考点。
2. 提炼归纳文言文释词译句的方法。
3. 掌握并能运用所讲方法给文言文释词译句。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崇明老人记[清]陆陇其崇明具有吴姓老人者,年已九十九岁,其妇亦九十七岁矣。
老人生四子,壮年家贫,鬻①子以自给,四子尽为富家奴。
及四子长,咸能自立,各自赎身娶妇,遂同居而共养父母焉。
伯仲叔季②,列肆.五间:每户一铺,另辟一间,为出入之所。
四子奉养父母,曲.尽孝道。
始拟.膳每月一轮,周而复始,其媳日:“翁姑老矣,若.一月一轮,则必历三月后,方.得侍奉颜色..,太疏。
”拟每日一家,周而复始。
媳又日:“翁老矣,若一日一轮,则历三日后,方得侍奉颜色,亦疏。
”乃.以一餐为率③,如蚤.餐伯,则午餐仲,晚餐叔,则明日..蚤餐季,周而复始。
若逢五及十,则四子共设于中堂,父母南向坐,东则四子及诸孙辈,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
分伯仲坐定,以次..称觞④献寿。
率⑤以为常。
老人饮食之所,后置一橱,橱中每家各置钱一串,每串五十文。
老人每食毕,反手于橱中随意取钱一串,即往市中嬉,买果饼啖之。
橱中钱缺,则其子潜补之,不令老人知也。
老人间往知交游,或对弈,或樗蒲⑥。
四子知其所往,随遣人密嘱其家佯输于老人,老人亦不知也。
老人胜,辄踊跃归。
亦率以为常。
盖数十年无异云。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注】①鬻(yù):卖。
②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
③率(lǜ):文中指频次。
④称觞(shāng):举杯。
⑤率(shuài):大致,一般。
⑥樗蒲(chū pú):古代一种游戏。
1. 解释文中第②小节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列肆.五间()曲.尽孝道()始拟.膳每月一轮()()若.一月一轮()方.得侍奉颜色..()()乃.以一餐为率()如蚤.餐伯()则明日..蚤餐季()西则四媳及诸.孙媳辈()以次..称觞献寿()()2.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一、基础小题1、【2018年中考山东泰安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①夸父与日逐走.(跑)。
(《夸父逐日》)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立)。
(《爱莲说》)B、①虽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②肉食者鄙.(目光短浅),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C、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和)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②余立侍左右,援.(引、提出)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D、①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繁茂)而繁阴。
(《醉翁亭记》)【答案】C2、【2018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未复有能与.其寄者(______)(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A、yūB、yù【答案】(1)(1)B (2)(2)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
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
本题注意根据词语在句中的意思选择读音。
“未复有能与其寄者”的“与”意思是:参与,这里指欣赏的意思,因此应读yù。
3、【2018年中考浙江衢州卷】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B、河曲智臾亡.以应今亡.亦死C、陶后鲜.有闻鲜.妍明媚D、邹忌修.八尺有余讲信修.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拜访”。
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通“无”/逃跑。
C:很少/有光彩的。
D:长,这里指身高/培养。
4、【2018年中考浙江绍兴卷】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作注释。
2018 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18:课外文言文阅读(二)(2018·镇江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 9-12 题。
(共13 分)太祖微行至田舍,见一村翁,问其生庚。
翁告之某年月日时,皆同上。
太祖曰:“尔有子乎?”答曰:“否。
”“有田产乎?”曰:“否。
”“然则何以自给?”日:“吾恃养蜂耳。
”曰:“尔蜂几何?”曰:“十五桶。
”太祖默念曰:“我有两京十三省,渠有蜂十五桶。
此年月日相合之符。
”太祖又问曰:“尔于蜂,岁割蜜,凡几次?”翁曰:“春夏花多,蜂易采,蜜不难结,我逐月割之。
秋以后花渐少,故菊花蜜不尽割,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量人为出,以糊其口;而蜂亦有馀蜜,得不馁。
明岁,又复酿蜜。
我行年五十,而恃蜂以饱,盖若此。
他养蜂者不然,春夏割之,即秋亦尽割之,无馀蜜,故蜂多死。
今年有蜜,明年无蜜,皆莫我若也。
”太祖叹曰:“民犹蜂也,君人者不务休养,竭泽取之,民安得不贫以死?民死,而国无其民,税安从出?是亦不留馀蜜之类也。
蜂丈人之言,可以传矣,可为养民者法矣。
”(选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有删改)【注释】①太祖: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②微行:帝王或高官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
③ 两京十三省:两京指南京、北京;十三省指ft东、ft西、河北、河南等十三省。
④渠:他。
⑤听:听作则,任凭。
⑥啖(dàn):吃。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 分)⑴尔蜂几何:多少⑵我乃即春夏所割蜜易钱帛米粟:交换⑶得不馁:气馁(停止)⑷竭泽取之:舀干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5 分)⑴然则何以自给?既然这样,你是靠什么生活的呢?⑵割十之三,留其七,听蜂自啖为卒岁计。
我割三成的蜜,留下七成的,让蜜蜂自己吃,以保证它们一年都有吃的。
11.太祖得知自己与蜂丈人生庚相同,发现民与蜂相当,最后联想到取蜜与税收相似。
12.文中的太祖具有哪些特点?答:太祖亲民,体恤民情;太祖善于学习,接地气。
第2篇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呈现段层精解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③第一段:提出论点,以设喻引出本文主旨:舍生取义,然后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①层: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②层:从正反两面具体阐述分析为什么要“舍生取义”。
第③层: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以列举对比行人、乞丐和见利忘义之人,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论点。
【全文中心】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着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
【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现实意义】“舍生”已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
“取义”也已不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
文言文阅读(2018.福州质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乙】君子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节选自《孟涂文集》)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强.也()(3)学.学半()(4)而或.不达于事()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B.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C.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D.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2)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文章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答案】1.(1)甘美(2)勉励(3)教(教的意思)(4)有时(有的)2.A3.(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
(2)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4.(1)教学相长(也)君子学必好问(2)示例1:学是第一位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知识,才能知不足,才能不断完善自己;学习中需要互动和交流,教与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示例2: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示例3:教和学可以互相促进,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在学习中交流切磋、质疑提问都可以促进学习。
(言之成理即可)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一、【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①刻露:鲜明地显露。
②本:根据。
③上:皇上。
④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吾恂恂而.起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而.不知人之乐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树林阴翳(阴影)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C.宣上恩德(宣扬)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2018年广东地区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解析】汇集2018年广东省中考题二、阅读(46分)(一)(10分)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未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6。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分)(1)走送之走( )(2)礼愈至至( )(3)腰白玉之环腰(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下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是成为德兼备的人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C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D作者写穿着讲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如人也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答案: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6.(1)走送之(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走路)(2)礼愈至(周到)(3)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佩戴)7.(1)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一、【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①刻露:鲜明地显露。
②本:根据。
③上:皇上。
④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面山而.居B.吾恂恂而.起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D.而.不知人之乐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树林阴翳(阴影)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C.宣上恩德(宣扬)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B.晦明/变化者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题型一:默写填空
⑴蒹葭苍苍,_________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1分)
⑵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分)
⑶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1分)
⑷《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边花草的语句是 : ,
。(2分)
解题方法:
1.背诵!默写!
2.把试卷中曾经出现过的句子、错过的句子整理出来。
题型二:名著阅读
8.名著阅读(3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很讲究劝谏的艺术。如《左传》一书中记载的曹刿,
在长勺之战前,面见鲁庄公,几番对话,一再启发,终于使鲁庄公认识到 ①
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又如《② 》一书中记载的邹忌,用③
设喻,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最终使齐国兴盛起来。
①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战国策
③自身生活中的小事
解题方法:关心文章的文学常识——出处、作者、相关文章等。
例:
《黔之驴》
——柳宗元《三戒》:
《永某氏之鼠》、《临江之麋》《黔之驴》
题型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⑵未果,寻病终 寻:
历年中考题型全解析:文言文阅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
⑵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
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解题方法:
1.重点字词翻译:背书下注释
2.翻译句子:直译法
3.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题型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南京中考真题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
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
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
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
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
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
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
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⑴各司一时
⑵欲购无资
⑶请已之
⑷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
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⑵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
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解题方法:
多读课外文言短文找语感
将课内重点实词、虚词掌握熟练,迁移运用
推荐书目:《世说新语》
推荐课程:初中文言文课外拓展篇目(一)
The Rose
Westlife
Some say love it is a river
That drowns the tender reed
Some say love it is a razor(剃刀)
That leaves your soul to bleed(流血)
Some say love it is a hunger
An endless(无尽的) aching need
I say love it is a flower
And you it's only seed
It‘s the heart afraid of(害怕做„„) breaking
That never learns to dance
It's the dream afraid of waking
That never takes the chance
It's the one who won't be taken
Who cannot seem to give
And the soul afraid of dying
That never learns to live
And the night has been too lonely
And the road has been too long.
And you think that love is only
For the lucky and the strong
Just remember in the winter
Far beneath the bitter snow
Lies the seed that with the sun's love
In the spring, becomes a 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