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人物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3
班固视角苏武传人物短评要说到班固《苏武传》里的苏武,简直是个传奇人物。
首先你得明白,苏武这个人,绝对是个钢铁直男,刚正不阿,绝不低头。
别看他是个文官,身上那股硬气,怕是连那时候的“硬汉”都得自愧不如。
你瞧,班固一开篇就给他定了个“忠诚”的大标签。
苏武当年可是把“忠心耿耿”这四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一人顶一国,忠诚得简直能用“为国捐躯”来形容。
你想啊,这可不是小事儿。
那年汉朝和匈奴有了点小矛盾,派苏武出使匈奴。
谁知道一去就被扣押了,站在异乡的冰天雪地里,孤立无援,甚至连回家的希望都没了。
常人恐怕早就要崩溃了,苏武可不一样。
他心里有股劲,心头有个信念——我是汉朝的人,我的使命没完。
就这样,他在匈奴的雪原上孤独守了十九年,简直就是活生生的“忠诚化身”。
你说这怎么可能?对吧,十九年!这得多折磨人啊。
大家想象一下,苏武每天都得面对冻得发紫的手指,饿得肚子咕咕叫,甚至差点饿死。
要是换做我们这些普通人,早就给匈奴跪下求放了,求求放我回家吧。
可是苏武呢?他死活就是不低头,不服软。
那股“我死也要死得有尊严”的劲儿,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看班固怎么写他的,这可不是夸大其词。
苏武的坚韧,班固用了不少笔墨来形容。
明明面临生死的威胁,苏武却把“国家”和“忠诚”挂在嘴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么死,要么活得像个汉子”。
所以你说,苏武这人,绝对不光是能打硬仗的勇士,更是个心如磐石的忠臣。
再看看苏武的遭遇吧——被囚禁,被软禁,被迫“放下尊严”,但他哪一次不是顶着压力挺了过去?每次别人看他眼中的坚定,心里都得感叹:这才叫“人间铁汉”!更别提,他还没忘记给匈奴送上“忠诚”这份大礼,每一次都为汉朝争光。
不管匈奴如何刁难他,他就是那种“不怕艰难,天塌下来也不弯腰”的人。
你说,班固是不是看苏武挺有料的?看他这么一如既往的坚持,也给了班固写作灵感,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苏武传》。
说到苏武真的是那种你一想到就觉得“哎呀,他不简单” 的人物。
苏武传人物形象及特点
《苏武传》是一部描写汉代大臣苏武的传奇小说,小说以苏武身上所展现的精神境界和品德风范为主线,生动地描绘了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和特点。
苏武这一历史人物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干的大臣,在《苏武传》中,则被塑造成了一位具有坚定意志、顽强毅力和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
苏武在外交上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干和智慧,他在面对匈奴使者的压力下,始终保持着镇定的态度,坚持了正义的立场,最终取得了胜利。
苏武在遭遇困境时,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和坚韧的意志,他在流放异地的艰苦环境下,依然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和坚定的爱国之情。
苏武的人物形象和特点,也得到了许多文学家和历史学家的高度评价。
他的清廉正直、忠诚爱国、才华出众等品质,为后人所推崇和学习。
苏武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的形象,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遗产,被广泛地传颂和传承。
总之,《苏武传》是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的传奇小说,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和特点,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1 -。
苏武传中卫律的人物短评500字
《苏武传》中的卫律是一位复杂且多面的角色。
他身为匈奴的臣子,却在某些方面与汉朝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身份的矛盾性使得他的行为和性格都具有多重性。
首先,卫律是一个极其聪明且机智的人。
他在面对苏武这样的坚贞不屈之人时,并没有选择强硬的方式,而是利用苏武对李陵的信任和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巧妙地诱导苏武转向自己的立场。
他深知在匈奴的环境下,只有通过智谋和策略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然而,卫律的聪明才智并没有用在正道上。
他身为一个臣子,却多次背叛自己的主子,先是投靠汉朝,后又投降匈奴,这种不忠不义的行为使得他的形象大打折扣。
此外,他在对待苏武的态度上,也显得极为残忍。
尽管他曾与苏武有过交情,但在利益面前,他毫不犹豫地对苏武采取了极端的手段,逼迫苏武投降。
卫律的性格中还有着一种固执和自私的成分。
他过于执着于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道义和忠诚的重要性。
他的行为虽然机智,但却常常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这使得他在读者眼中的形象并不光彩。
总的来说,卫律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角色。
他的行为和性格都具有多重性,这种复杂性使得他成为《苏武传》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他的聪明才智、机智变通以及固执自私都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正是由于他的多重性格和行为,使得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十分复杂。
苏武传之人物形象分析
苏武传,是唐朝大文豪杜牧的著名诗篇,以史实为根据,详细描写了勇猛的苏武的壮举和发迹历程。
在这篇作品中,杜牧尤其突出地展示了苏武的形象:他是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宁静和吏,勇敢坚强,热心而又顽强的英雄。
苏武的最大个性特征非勇力莫属。
他在诗中被描绘成一个坚强而精明的军官,他自觉选择了较炽热和艰险的一条路,不惜自己的生命,冲锋在战斗中第一个冲进去,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候拯救官兵,赢得了无数人的赞誉。
他在宝石寨一役中对叛军的主力部队首先发起的冲击表现出勇猛不凡,以极快的速度侵入敌人阵地,迎头击倒正在拦截的叛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体现了他敢作敢当的性格。
苏武还个性张扬,性情温和,他会勇敢地横插偶得,毫无所惧地发牢骚,以实时反映艰苦形势;他也可以安宁让步,推延时机,不假思索地把出征事宜放在心里,在内心深处拥有着宽容知恩的天性,这是苏武的内心勇气和莫测的包容力。
苏武的形象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写作传统,把朴素的英雄气质表达得淋漓尽致。
综观苏武传,我们不但能看到英雄的豪情与勇气,也能感受苏武精明勇敢、忠贞不渝、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这也是杜牧用一篇诗篇,将中国文化精华表达得如此透彻的原因之一。
根据《苏武传》的内容,写一则苏轼的人物短评1.引言1.1 概述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于世。
苏轼生于宋代,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也经历了个人的风波与起伏。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社会的关切,成为当时文坛的璀璨明星。
苏轼的文学才华早在年少时期就显露无疑。
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包括诗歌、散文、文论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既有独创性,又兼具古典传统的影响。
他的诗以其豪放洒脱、寓情于景的特色而闻名,能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出人物的内心变化和社会的不同侧面。
同时,苏轼在散文创作方面也享有极高的声誉,其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与思想深度,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苏轼不仅仅是一位文学家,他还在政治和思想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曾担任过重要的政府职位,并通过其政治才华和改革思想为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变革。
他注重实际,力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深受人民的爱戴。
然而,苏轼的一生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多次因言论和行为触犯当时的政治权势而遭受打压和流放,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其被贬谪到黄州时的苦难经历。
尽管如此,苏轼始终保持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事业的追求。
他以坚韧的毅力克服了各种困难,继续创作并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
综上所述,苏轼是一位不可忽视的文化巨人,他的文学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使他在历史上地位独特。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采用三部分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介绍。
首先,简要概述《苏武传》的内容,即苏武传奇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其次,说明文章的结构安排,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对苏轼进行人物短评。
正文部分主要围绕苏武传的内容要点进行展开。
其中,要点1可以深入探讨苏武传中苏武被困中原草原的遭遇和决心,以及他在使命和忠诚之间的坚持。
略说《苏武传》中的人物刻画作者:李红梅来源:《高中生学习·高二理综版》2012年第11期《苏武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留胡十九年,历尽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虽然苏武之传未能单列,是附在父亲苏建的传记之后,但是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却使苏武的爱国志士形象在文学画廊中熠熠生辉,也使《苏武传》成为《汉书》中最出色的篇章之一。
《苏武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真可谓丰富多彩,这里,我们仅取其两点略作分析,即烘托映衬塑形象,精笔细描见精神。
一、烘托映衬塑形象烘托本是国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
此法引入写作中,就成了写人叙事、描景状物中的“侧面描写”手段。
映衬,是为了突出主要形象,利用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
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
就《苏武传》而言,烘托、映衬手法突出表现在环境烘托和人物反衬上。
1. 环境烘托,云真月明。
借助描写对象身处的环境,如地域、背景、环境、场所等,烘托出描写对象的特质,是为烘托。
借环境烘托人,以恰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心情、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气节是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苏武传》中的环境烘托即堪称典范。
首先,作者为苏武设置了一个大的背景——天汉(汉武帝)元年的匈奴。
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
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
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原是汉臣的虞常企图刺杀叛汉降敌的卫律;而出使匈奴的副中郎将张胜又暗中参与了其事,结果谋反失败。
彼时彼境,苏武的周围,有操纵生杀大权的单于,有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张胜的屈服,有叛将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可谓“四面楚歌”!而正是在如此险境中,在“两次自杀”“三次招降”的过程中,大汉忠臣苏武的形象才凸现出来。
苏武传总结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流传最广的传说之一,讲述了一个忠诚坚韧的人物形象。
苏武,字子午,是西汉末年至北汉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
他的忠诚与坚韧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本文将对苏武传进行总结和思考。
苏武传中最经典的故事是他被困于匈奴之地的经历。
公元前104年,汉朝使者苏武被匈奴丞相单于所俘虏,被迫在草原上放牧羊群。
面对种种艰难和考验,苏武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使命,绝不向匈奴低头。
他不畏寒风和饥饿,用自己所学的汉字在岩石上刻下“苏武牧羊”四个字,以表达对祖国的忠诚。
这段故事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首先,苏武的忠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
在面对困难和逆境时,他不仅没有放弃,反而坚守自己的信念,始终保持着对家国的深情。
他展现出的忠诚和毅力令人钦佩,成为后人传颂的对象。
这种忠诚精神是我们现代社会中的行为准则之一,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以忠诚和坚持为引领。
其次,苏武的智慧和胆识也是值得称道的。
尽管被困于敌境,面临生命的危险,但苏武并没有被困境所迷惑,相反,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寻找到了在匈奴之地传达信息的方法。
通过刻写汉字,苏武向世人表达了自己的忠诚和苦难,为后来者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记载。
这种智慧和勇气使他能够在最困难的环境下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信念,值得我们学习。
最后,苏武传也给予我们关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在匈奴之地,苏武失去了自由和尊严,但他仍然保持着对自己价值的坚守。
这让我们思考人在逆境中的选择和价值观。
虽然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诱惑和困难,但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价值和人生意义。
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作品,它通过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忠诚、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
苏武以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使坎坷的道路上,也要坚守初心,努力去追求真理和公正。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可以从苏武的故事中获得启发,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诸多困难,并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苏武传的细节描写
苏武是中国古代传奇人物,关于他的传说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的记录,特别是他生平传奇。
古代传说中,苏武是一个英勇善战、充满冒险精神的男子,他用他的勇敢战斗,取得了许多战斗胜利,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他的描述也是赞颂有加。
关于苏武的描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看:
一、身体特征
古代传说中,苏武的身高超过六尺,体格魁梧,容貌秀丽,皮肤如雪。
他那粗壮的手臂握住十斤重的铜枪,昂首挺立,万众瞩目,引人注目,豪爽无比。
他脸上神采奕奕,令人充满敬畏。
二、武艺高超
苏武从小就拜武圣人门下,屡有功绩,得到主公和将军们的拥戴。
他擅长骑射,挥洒青龙之枪,轻盈如燕,箭速如风,准确绝伦。
更重要的是,他的武艺也与众不同,他挥舞着山河出纷扰的大枪,只一击便可穿云收地,令无数对手倒戈。
三、性格豪爽
苏武的性格豪爽,为人刚正坚强,无论是生死,还是利害,他都能够勇往直前,毅然立场,不顾一切去实现一番事业。
他坚持自己的原则,以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就了传奇,令世人瞩目。
四、武勇护国
苏武勇壮善战,经常为国家出战。
他冷酷无情地斩杀敌人,并击退敌军,拯救百姓免遭大难,护卫国家安宁,受到众人的称赞。
总结起来,苏武传说中的形象是一个魁梧英勇,武艺高超,理念坚定,豪爽绝伦,勇敢护国的男子,是中国古代传奇人物的象征。
苏武传知识点《苏武传》是《汉书》中的一篇经典传记,记载了苏武在出使匈奴期间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他始终坚守民族气节的感人故事。
以下为大家梳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作者与作品《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
班固继承父业,历时二十余年,修成这部重要的史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主要记载了西汉的历史。
二、苏武出使的背景汉武帝时期,汉朝与匈奴之间战争频繁。
为了缓和双方关系,汉朝派遣苏武出使匈奴。
三、苏武的人物形象1、忠贞爱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多年,但始终心系大汉,不向匈奴屈服。
他手持旄节,牧羊北海,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2、坚韧不拔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苏武忍饥挨饿,却依然坚持生存。
他的坚韧意志令人钦佩。
3、有气节、有操守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苏武毫不动摇,坚决捍卫汉朝的尊严和自己的人格。
四、重点字词1、通假字(1)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2)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的毡毯(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2、一词多义(1)使①数通使相窥观使者②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2)发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派遣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动③恐前语发被揭发3、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今义:差不多(2)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3)我丈人古义:长辈今义:岳父4、词类活用(1)天雨雪雨:名词作动词,下(2)杖汉节牧羊杖:名词作动词,拄着(3)武能网纺缴网:名词作动词,结网(4)羝乳乃得归乳:名词作动词,生子五、特殊句式1、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见”表被动)(2)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表被动)2、倒装句(1)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何以”应为“以何”)(2)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谁为”应为“为谁”)六、文章结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和缘由。
第二部分:详细叙述苏武在匈奴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包括被扣押、流放北海等。
人教版苏武传知识点总结《苏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篇,描写了汉朝时期的苏武生平与他的忠诚、坚韧,以及他在匈奴俘虏期间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厚意。
本文将从苏武的生平、他的忠诚与坚韧、以及他的爱国情怀这三个方面对《苏武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苏武的生平苏武原是汉朝的一名官员,因为不满汉朝宦官专权,苏武与其堂弟苏搅扰文学人书旬禄受害被逼入匈奴。
在匈奴俘虏期间,苏武经历了酷刑折磨、绝望压力等艰辛,但他始终不改初心,坚定地守护着对祖国的忠诚。
二、苏武的忠诚与坚韧苏武的忠诚与坚韧是《苏武传》的核心主题。
苏武在匈奴俘虏期间,遭受着各种酷刑和压力,但他从未放弃对祖国的忠诚。
面对生命的威胁,苏武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为匈奴所屈,更不愿背弃身为汉朝子民的身份。
他以生命和尊严为代价,坚守着对祖国的忠诚。
《苏武传》通过苏武的事迹,展现了一个忠诚、坚韧的人物形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
三、苏武的爱国情怀苏武的爱国情怀是《苏武传》的另一重要主题。
苏武始终心系祖国,不屈不挠地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对祖国的忠诚。
在匈奴俘虏期间,苏武因为坚定拒绝成为匈奴的奴隶,被迫在北方的寒冷地区放牧,遭受着寒冬的严寒和饥饿之苦。
但即便如此,苏武心中依然充满了对祖国的眷恋。
他用自己的行动,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爱国的英雄形象。
苏武的爱国情怀不仅是对祖国的无比怀念,也是对自己作为一个汉朝子民的骄傲。
四、《苏武传》的主题、情节等《苏武传》是中国古代爱国诗篇的经典作品,主题集中了苏武的忠诚、坚韧和爱国情怀。
情节上,主要讲述了苏武在匈奴俘虏期间的遭遇,以及他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通过苏武的事迹和心路历程,展现了一个爱国的英雄形象。
作品以其激励人心的情感内核,在中国古代传颂甚广,被历代人们所喜爱。
总结:《苏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篇,主要围绕苏武的生平、忠诚、坚韧和爱国情怀展开。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忠诚、坚韧和爱国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典范。
创新平台《苏武传》出自《汉书》,记叙了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却被意外扣留的经历。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苏武牢记自己的使命,历尽种种艰难,最终荣归故里。
在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位忠心耿耿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那么,他到底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呢?接下来,笔者就谈谈《苏武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几种方法。
一、正面描写1.动作描写《苏武传》是一篇史传文。
作者以历史人物的故事为素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创作出这篇文章。
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作者采用了相应的艺术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的特点。
动作往往能反映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展现其性格特征。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帮助读者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通过动作描写塑造了苏武的形象。
汉武帝时期,北方的匈奴频频与汉朝发生摩擦,双方争斗不断。
后来,匈奴向汉朝示好,放回了羁押许久的汉朝使臣,汉武帝也派遣苏武护送匈奴使臣回到匈奴。
在这个过程中,苏武肩负着维护两国和平的重任,同时他本人也代表着朝廷,所以,他到达匈奴之后,一直谨言慎行。
可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副中将张胜与虞常(原本是汉臣)等人谋反,事情败露后又被匈奴的单于擒获。
事态发展到如此地步,不可避免地牵涉到汉朝的使臣。
单于爱惜苏武的才华,想让他归降,因此派同样身为降臣的卫律去说服苏武。
当着卫律的面,苏武“引佩刀自刺”。
从苏武这一果决的行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确实是意志坚定,毫不动摇。
这一动作既显示了苏武对汉朝的忠诚,也展现了他的坚毅不屈。
苏武试图自尽,又被卫律救活。
等苏武痊愈之后,卫律试图再次劝说苏武归降,并当着苏武的面杀了虞常。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当虞常将剑指向苏武时,苏武面不改色,岿然不动。
这一细节既显示了苏武的气节,也表明苏武心中毫无愧疚之意(他并未参与谋反之事)。
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遇,即使是受到死亡的威胁,他也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在被匈奴单于幽禁的那段时间里,单于原本想将苏武放置于冰天雪地之间,迫使他屈服,他却“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捍卫了身为汉朝使臣的尊严,展现了凛然的风骨和傲气。
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写一
则人物短评
苏武,字子淡,中华古代传奇人物之一。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和秦汉之交。
苏武为人坚毅刚烈,远离尘嚣,秉持着忠诚、节俭和忍耐的品质。
在班固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中,他对苏武的评价极高。
班固称苏武为“节义之士”,以其坚持忠诚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人称道。
苏武被迫留在匈奴,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祖国的忠诚。
他在匈奴期间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折磨,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决不妥协。
这种忠诚和坚定的品质,让苏武成为历史上的楷模。
班固还称赞苏武的廉洁,他在匈奴生活期间遭受了诸多诱惑和压力,但他始终卑身为民,坚守廉洁恪守的原则。
苏武的节俭和忍耐,使他在匈奴的困境中得以生存下来,并最终成功返回中国。
苏武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人,成为了忠诚与坚强的象征。
他的人物形象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影响着后世的人们。
苏武的忠诚和坚定不移的品质提醒着我们,无论面临何种困境,我们都应该保持忠诚和坚韧不拔的信念。
他的故事给予了人们勇气和力量,鼓励着我们在困境中坚守自己的原则。
苏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一。
他的故事中蕴涵着忠诚、节俭和坚韧的品质,这些精神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和评价完整地展现了这位伟大人物的品质及其影响力。
他的坚定和忠诚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引导我们追求真理、勇往直前,成为更好的人。
高中语文苏武传的知识点高中语文中,苏武传是一篇经典的文章。
苏武传讲述了古代名将苏武的故事,展现出了苏武身上的品格和精神。
读完苏武传,不仅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背景,更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些深奥的研究价值,下面本篇文章将从苏武传的知识点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苏武传的故事发生在汉朝时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8年至公元9年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
在那个时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频繁侵扰,周边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掌控情况并不稳定。
二、苏武的生平苏武传讲述了苏武的人生经历。
苏武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名将,他年轻时是一名优秀的出生农村的贵族子弟,在一次狩猎中被选中进入宫廷为制台郎,后来留校任教,被赐姓“苏”,后被派往偏远的凉州接替前任从事贸易活动。
他经常和月氏人、龟兹国人打交道,熟悉了周边游牧民族的文化和习惯,还组织修筑了很多道路,便于广泛的贸易活动。
但后来,他被北匈奴扣留,囚禁于北方,为了维护自身尊严,不屈服于敌人的胁迫和威胁。
过了9年多,由于他不屈的毅力、强烈的民族意识,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成功地被释放,并入朝任官,为汉武帝的许多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苏武的经历让人们更加热爱祖国,保护自己的尊严,不屈从于外部压力,是一个充满力量的正能量的人物,也是我们今天能够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人物。
三、人物形象苏武传中塑造的苏武形象是一个勇敢坚毅、光荣宁死的英雄形象。
苏武在北方被俘后表现出坚持自己的民族意识,他兢兢业业地工作,一直拼命维持着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他在狱中的那九年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和折磨,甚至自己的弟弟也来示威,试图使他屈从。
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苏武并没有屈服,他始终保持自己的尊严和肯定的生命能量,利用自己的语言、智慧和信仰力量,影响困在北方的凉州大叔,使他成为了自己的党和同事,最终为自己的自由与民族的亲情而成功最终获得保外就医的机会。
他的某些行为和想法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所需要学习的方面。
四、文学风格苏武传是细致入微的叙事文学,它饱含着艺术上的才华,再加上语言简练明快,极具生动感,让读者置身其中。
《苏武传》苏武人物形象及刻画人物方法简析
坚定不移的爱国之心,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苏武爱国:细节手里经常拿着汉节,十九年不变,北海牧羊,民族气节:通过卫律,张胜,李陵等人的对照及侧面描写。
1、叙事方法:运用多种叙述方法,使内容详实,明快,有三种:顺叙、插叙、补叙。
顺叙,总的看是近时间顺序,出使——扣留——投降——归汉——典属国——儿子造反——张安之——图画挂。
插叙:为什么被扣留的原因,缑王造反。
补叙:北海牧羊,苏通国赎回,徐圣,赵终根。
2、描写人物的方法:
正面:突现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对照:
1)主要写苏武在威胁,利诱下的爱国之心。
2)张胜投降。
侧面:通过人物的口来写。
李陵:“功大于天”;张安世:肯定、赞扬苏武。
《苏武传》人物形象分析教案
一、导入
十九年的艰难困苦,没有使他倒下,十九年的威逼利诱,没有使他屈服,十九年的孤独寂寞,没有使他忘却那远方的祖国。
历史用丹青铁笔镌刻下他的名字----苏武。
如此之人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你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瞻仰苏武的光辉形象。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学习苏武真挚的爱国情怀
能力目标:学会描写人物
三、检查预习
1、总结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2、畅谈苏武给我的第一印象
四、人物形象分析
1、本文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语言描写、细节描写、对比反衬的方法。
2、那么我们来看语言描写体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语言描写主要体现在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
3、请分别找出卫律与苏武、李陵与苏武对话的段落,分角色朗读,感受语言特点。
明确: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措施是软硬皆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语气中透着嚣张的气势、不可一世的傲慢。
李陵在劝降苏武时是以老朋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语言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小结:面对卫律的威逼利诱,甚至是死亡的威胁,苏武不但无所畏惧,面对李陵切中要害的真挚劝说,苏武的内心也一定翻腾着情感的浪花,亲人的惨死、妻离子散的悲痛也一定让苏武倍受痛苦的煎熬,但为国效命的信念终于战胜了一切。
他实在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一位忠诚爱国的君子!(PPT)
4、在这几处语言描写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苏武形象。
我们再看细节描写中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一个苏武。
先请大家找出文中细节描写的地方。
明确:武不动。
武不应。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细节描写充分表现了苏
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5、我们在归纳塑造苏武形象方法时除了语言、细节描写,还有对比反衬。
文中有3处
明显的对比,请大家找出来,并分析每组对比中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
明确:①苏武与张胜对比: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
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②苏武与卫律对比: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③苏武与李陵对比: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6、合作探究
苏武曾两度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活下去,这是为什么?
明确:苏武在匈奴以维护国家没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当苏武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时,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民族气节,所以他欲自杀。
卫律招降苏武时,他说完一番大义凌然的话后自杀是用行动表明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匈奴明白了苏武的决心,知道威逼利诱无法征服苏武,便要以摧残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
所以苏武的反抗方式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苦的环境中坚强地活下去,他要维护汉朝的尊严与荣誉。
小结:想想看,在冰天雪地的北海中,苏武一坚持就是十九年,这种支持他的绵延不绝的力量,正是源于他心中生生不息的浩然正气。
孔子说:“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又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PPT展示)这正是苏武最最真实的写照。
7、了解了苏武这个形象,他一定有打动你的地方,请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五、能力迁移
我们学习了班固描绘人物的方法,现在请拿起手中的笔,描绘一个我们熟悉的人物(不要出现人名)。
读出来,请同学们辨别你写的是谁。
六、总结
本文通过对比、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苏武形象,岁月无声,人却留痕,就让苏武这个光辉的形象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七、作业布置
逝者如斯夫,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苏武的高大形象如夜空中的一颗星星永远闪耀在历史长河中。
他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那么我在面对金钱、物质、地位的诱惑时会何去何从呢?请写一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