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外部性问题研究(二)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3
外部性编辑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中文名外部性简介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词性形容词分类效应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示例编辑生产中的负外部性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
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生产中的正外部性教育是一种正外部性。
完善的教育系统培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
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消费中的负外部性某人养了一只狗,这只狗喜欢每天夜里不停地叫。
这个人由于习惯于夜生活,所以并不会对此感到困扰。
可是他的邻居习惯于早睡,每天就会被狗的叫声弄得失眠,于是不得不花钱买安眠药。
经济学解读市场中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致力于理解市场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外部性,它在市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市场中的外部性问题进行解读和讨论。
一、外部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个体或者整个社会产生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并没有在市场交易中得到充分反映。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两种类型。
正向外部性指的是某个经济活动的效应对其他个体或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教育的投入可以提高人们的技能水平,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这是一种正向的外部性效应。
负向外部性则是指某个经济活动的效应对其他个体或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例如,工厂污染对环境造成破坏,给周围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带来风险,这是一种负向的外部性效应。
外部性的存在会导致市场失灵,使得资源分配不够优化。
因为市场只能考虑到交易双方的私人利益,而不能充分考虑到外部性影响的利弊。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外部性问题,经济学提出了一些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
二、政府干预的角色和方法面对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采取不同的干预方式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政府干预方法:1. 税收与补贴政策:政府通过征收税收或者给予补贴来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实现外部性问题的内部化。
例如,对于污染排放较多的工厂可以征收排污费用,或者对于环保行业给予补贴,从而引导经济主体考虑外部性影响。
2. 立法和监管措施: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和监管措施,以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
例如,对于危险品的生产和运输可以设定严格的标准和规定,以保护公众安全和健康。
3. 建立市场机制: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市场机制,使经济主体在考虑外部性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反映其真实成本和效益。
例如,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
三、外部性问题的实际应用和研究外部性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并且对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分析提要外部性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而产生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往往是相关行为者非自愿的结果。
本文通过对某小区用电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庇古税”和“科斯手段”,并对两种方法做了简要的对比,提出了认为较为合理的方法。
一、外部性基本内涵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联之中,相互之间的外部经济干扰是必然存在的,形成经济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据考证,最早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剑桥学派的两位奠基者亨利•西奇威克和阿弗里德•马歇尔。
尤其是马歇尔,他在1890年问世的巨著《经济学原理》中首创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
自马歇尔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补充了“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这一对概念。
对外部性的认识有许多种: 1、“个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有第三方或者更多方在没有他们许可的情况下获得或者承受一些收益或者成本,这就是外部性。
” 2、“当一个或者一些人没有全部承担他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者收益时,反过来说,只要有人承担了他人的行为引起的成本或者收益时,就存在着外部性。
” 总的来说,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这种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使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就是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负外部性就是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
在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
因为,在正外部性的条件下,经济主体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但社会从私人经济活动中所得到的额外利益,并未通过一定的手段或途径转移到该经济主体手中,这使该经济主体不会增加生产或消费。
在此情况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该经济主体对资源的使用不足。
市场失灵的经济学解释市场是经济的核心,它通过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等自然规律来分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但事实上,市场并不总是完美的,有些时候市场就会失灵,出现无法自我纠正的问题。
这些问题迫使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重新考虑和调整市场机制,避免进一步严重影响市场的运作。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市场失灵的经济学解释,以及失灵后经济学家如何调整市场机制。
一、市场失灵的类型市场失灵没有一种单一的类型,但它们都是由市场本身内部的结构和运作规律导致的问题。
以下是市场失灵的主要类型:(1)外部性问题外部性主要是指一个行为或者一项活动所造成的外界环境或者其他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通常不被市场直接计算进去。
例如,一个厂家的生产可能会产生废气或废水,这些污染物可能会危害周围环境和社会公共利益,但这些成本并没有显式地计入生产成本中,因此市场无法对这些成本进行重新分配。
这种情况就被称为外部性问题。
(2)不完全信息问题在市场交易中,买方和卖方通常都不会拥有完全的信息,而且他们也不可能向对方提供所有必要的信息。
因此,当买方或者卖方没有正确地估计该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市场就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种情况也被称为不完全信息问题。
(3)公共物品问题公共物品通常具有非独占性和不排斥性,即一个人的使用并不会影响他人的使用,也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独占。
因此,公共物品往往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私人企业也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对其进行生产和运作。
这也是市场失灵的一种类型。
(4)垄断问题当某一种产品或服务只有一个供应商或者厂商时,就会出现垄断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该供应商可以独自控制市场上的价格和供应量,而且由于消费者不能选择其他提供方,他也不用特别关注顾客的需求。
这也是造成市场失灵的另一种类型。
二、市场失灵的后果市场失灵可能会对经济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包括:(1)资源分配出现偏差市场失灵会破坏市场机制中的价格信号,进而导致资源分配偏差。
例如,当一个公司没有承担污染成本时,环境就会处于不必要的压力之下。
第二讲外部性问题研究一、基本理论1.定义●【外部性】(Externalities)亦称“外部效应”或“外溢”。
对他人产生有利的或不利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
当私人成本或收益不等于社会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
外部性的两种主要的类型是外部经济(正外部效应、外部效益)和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效应、外部成本)。
如果某种商品的消费或生产会使消费者或者生产者以外的社会成员获得收益且无需支付报酬,即收益外部化,则称之为正外部效应;相反,如果某种产品的消费或生产会使消费者或生产者以外的社会成员遭受损失且得不到补偿,即成本外部化,则称之为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市场达不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
因而,政府须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和征税、补贴、公共提供、公共管制等财政手段来矫正外部效应。
●在竞争性经济中,达到效率产量的条件:私人:MPC=MPB=p社会:MSC=MSB2.矫正性税收●对负外部性,MPC<MSC,MPB=MSB,政府收取矫正性税收(庇古税)t,使MPC+t=MSC=MSB。
●对负外部性加以矫正,通过税收使其外在影响内在化,以达到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矫正性税收不能完全消除负外部性。
●矫正税的影响:可以提高生产成本和使用价格,降低产量和需求,使得MSC=MSB。
进行收入转移。
减轻负外部性。
3.矫正性补贴●对正外部性,MPC=MSC,MPB<MSB,政府给予矫正性补贴t,使MPB+t=MSB=MSC。
●对正外部性加以补助,通过补贴使其外在利益内在化,以鼓励生产和消费。
如流行病预防。
●对于外部利益的产生,政府由补贴的方式使之达到内部化的目的。
●原本私人决定的数量小于社会最适数量,由政府矫正性补贴的方式,使生产(或消费)数量达到社会最适数量MSB=MSC。
●补贴后需求增加,产量(消费量)增加。
●企业合并可以消除外部性。
●产权的明晰有助于矫正负外部性。
●【科斯定理】(Coase’s Theorem)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 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
第二章市场失灵理论及其拓展第二节外部性及外部性的私人解决一、外部性⏹(一)外部性的界定外部性(外部效应),一个经济单位的活动所产生的对其他经济单位的有利或有害的影响。
⏹O j= O j(Z1, Z2, Z3……. Z nj, Z mk)⏹一般认为,不存在解决外部效应的市场机制。
或者说,“外部”的含义之一就是在市场定价机制之外。
外部性低效率的证明⏹正的总是过少⏹负的总是过多⏹症结在于:⏹当事人只按个人边际收益等于个人边际成本原则行事⏹而不考虑其外部性行为之下的社会边际收益和社会边际成本二、外部性私人解决的可能性与局限性科斯定理:⏹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可以忽略的条件下,外部效应的有关方面必然会达成自愿的交易,将外部效应内部化,获得令各方满意的结果。
⏹通常又可表述为,在两种截然不同的产权界定下,自愿交易虽然会导致不同的利益分配,但是却可以殊途同归地赞成相同的活动水平。
(足见市场之神奇)⏹虚拟的例子:⏹设A是生产器械的工厂,副产品是烟尘。
⏹设C是洗衣店,A的烟尘产生对C的外部效应。
⏹设A生产时,C的利润24000元;A不生产时,C的利润31000元。
⏹再设A的利润为3000元。
⏹从上述数字看,如果A停产,社会的处境更好。
——前提是A的生产要素可以无需成本就配置到其他用途。
⏹具体地,A停产前社会净剩余27000元;A停产后社会净剩余31000。
⏹若无法律禁止A,则存在双方交易的可能。
C可以贿使A停产,如每年支付3000元给A。
⏹或C将A买下并关闭之。
设此后每年得自C的现金流给定为3000元,合适的折现率为r,则A的市场价值为(3000/r),将A关闭可得净值增加7000,价值(7000/r),C 的所有者可以通过买下A并关闭之得益。
⏹设若A的利润不是3000而是10000,结果会怎样?⏹A继续经营会比较有效率。
⏹但若产权界定给C,有权要求A停产,则A可以通过向C支付大于7000小于10000的金额,贿使C同意他继续生产。
旅游业发展中的外部性问题研究作者:钟世馨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摘要:旅游业外部性所造成的私人收益、成本与社会收益、成本的不一致,刺激对旅游业有消极外部影响的活动、抑制有积极外部影响的活动,使与旅游业相对应的社会收益受损,社会对旅游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
本文从外部性的概念、解决思路出发,分析旅游业中存在的外部性问题,基于外部性理论提出旅游业发展对策,寻找最佳内部化途径,减少旅游业的外部性,使旅游业朝着社会收益最大化方向前进。
关键词:外部性;旅游业;正外部性;负外部性一.外部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一)定义外部性又称外部经济,是环境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概念。
外部性是指在没有市场交换的情况下,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行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了其他生产单位(消费者)的生产过程(生活标准)。
或理解为一个生产单位的生产/消费行为对第三方产生的影响,不反应在市场价格当中的直接效应。
由于这种影响是对经济活动之外的主体产生的,并且这种影响是处于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之外,故称为外部性。
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正外部性),也可能是有害的(负外部性)。
生活中外部性或外部性问题普遍存在。
(二)类型1)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正外部性指一种经济行为给外部造成的积极影响,使得他人减少成本,增加收益,社会也会得到外部效益,此时社会边际效益高于个人边际效益。
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保护水土,下游居民得到有保障的生产和生活用水。
负外部性指在经济活动中,决策者在自己承担的成本之外,带给他人或社会额外的成本或负担,社会边际成本大于个人边际成本。
如水泥厂制造水泥,造成周边环境污染,居民受到粉尘感染。
2)生产外部性和消费外部性。
生产外部性是由生产活动所导致的外部性,消费外部性是由消费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性。
与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结合,可以把外部性细分成生产的正外部性、消费的正外部性、生产的负外部性和消费的负外部性。
3)可转移外部性。
第二讲外部性问题研究
一、基本理论
1.定义
●【外部性】(Externalities)亦称“外部效应”或“外溢”。
对他人产生有利的或不
利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
当私人成本或收益不等于社会成本或收益时,就会产生外部性。
外部性的两种主要的类型是外部经济(正外部效应、外部效益)和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效应、外部成本)。
如果某种商品的消费或生产会使消费者或者生产者以外的社会成员获得收益且无需支付报酬,即收益外部化,则称之为正外部效应;相反,如果某种产品的消费或生产会使消费者或生产者以外的社会成员遭受损失且得不到补偿,即成本外部化,则称之为负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的存在是市场达不到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是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之一。
因而,政府须采取行政法律手段和征税、补贴、公共提供、公共管制等财政手段来矫正外部效应。
●在竞争性经济中,达到效率产量的条件:
私人:MPC=MPB=p社会:MSC=MSB
2.矫正性税收
●对负外部性,MPC<MSC,MPB=MSB,政府收取矫正性税收(庇古税)t,使
MPC+t=MSC=MSB。
●对负外部性加以矫正,通过税收使其外在影响内在化,以达到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矫正性税收不能完全消除负外部性。
●矫正税的影响:可以提高生产成本和使用价格,降低产量和需求,使得MSC=MSB。
进行收入转移。
减轻负外部性。
3.矫正性补贴
●对正外部性,MPC=MSC,MPB<MSB,政府给予矫正性补贴t,使
MPB+t=MSB=MSC。
●对正外部性加以补助,通过补贴使其外在利益内在化,以鼓励生产和消费。
如流行病
预防。
●对于外部利益的产生,政府由补贴的方式使之达到内部化的目的。
●原本私人决定的数量小于社会最适数量,由政府矫正性补贴的方式,使生产(或消费)
数量达到社会最适数量MSB=MSC。
●补贴后需求增加,产量(消费量)增加。
●企业合并可以消除外部性。
●产权的明晰有助于矫正负外部性。
●【科斯定理】(Coase’s Theorem)由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 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
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
科斯定理是关于市场要正常地发挥有效配置资源和权利的作用,就必须具备相应条件的原理。
科斯分析的结果是,在存在外部效应的场合:(1)假定在交易过程中不存在交易成本,只要产权是明确界定的,则不论产权在谁一方,交易双方的自愿交易都可以使资源获得同样的有效配置。
(2)若交易费用大于零,则不同的产权界定会造成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
第一个结论被人
们称为科斯第一定理,而后一个结论被人们称为科斯第二定理。
科斯的追随者们认为,产权可以分成公有和私有两种,公有产权的交易成本高,私有产权的交易成本低。
故把公有产权变成私有产权是有效率的、是最经济的,因此科斯定理被西方社会用来作为反对政府干预、推行私有化的理论依据。
科斯定理的借鉴意义在于,不需要政府直接干预,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通过市场加以有效解决。
政府的作用不在于发布禁令,而在于促进私人达成协议。
二、外部性与资源配置的无效性
假设有两家企业1和2,他们分别生产产品X 和Y ;企业1的生产函数为x =g (L x );企业2的产量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要素投入,还取决于企业1的产量水平x ,其生产函数为y =f (L y ;x )。
则外部性将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
证明:根据帕累托效率条件,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要素L 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品对两家来说是相等的。
设X 、Y 的价格分别为p x ,p y ,则企业1要素L x 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品为:
()X
L
x x y x
f x SM R P p
g L p x
L ∂∂'=⋅+⋅
⋅
∂∂
其中后一项表示L x 对企业2产生的影响。
企业2要素L y 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品为:
Y
L
y y
f S M R P p L ∂=⋅
∂
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要素L 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品对两家相等:
()x x y y x
y
f
x
f p
g L p p x L L ∂∂∂'⋅+⋅
⋅
=⋅
∂∂∂
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不一定使得上述条件满足。
以w 表示要素L 的价格。
企业1和企业2分别追求
m ax[()]m ax[(;)]x
y
x x x y y y L L p g L w L p f L x w L ⋅-⋅⋅-⋅ 和
最优投入量满足一阶条件为:
()()X
Y
x L x x x L y x
y
dg L f w M RP p p g L w M RP p dL L ∂'==⋅
=⋅===⋅
∂
因此,要使企业1和企业2的社会边际收益产品相等,当且仅当(;)/0y f L x x ∂∂=,即不存在外部效应时成立。
这个例子说明,当存在外部效应时,市场很难达到帕累托最优。
三、庇古税或企业合并
在上述两个企业中,进一步假定企业1生产x 单位的产品会强加给另一企业e (x )单位的成本。
假定企业2自身的利润可以忽略不计,两家企业的成本函数是递增、凸的,并且可微。
对企业1征收“庇古税”或合并两企业可以使资源配置有效吗?
企业1和企业2的利润函数分别是:
m ax[()]()x y p x c x e x ππ=⋅-=- 和
企业1的均衡产量由*()p c x '=给出。
从社会角度看,企业1的产量x *过高,其社会成本高于企业成本。
为了降低x *,对企业1每单位征收庇古税t ;则:
max[()]x p x c x t x π=⋅--⋅
此时最优产量x *满足:(*)p c x t '=+。
在凸状成本函数的假设下,可以设(*)t e x '=。
于是企业1在价格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的效率水平上进行生产。
若将两家企业合并,则合并后的企业利润函数为:
max[()()]x p x c x e x π=⋅--
最大利润的一阶条件是(*)(*)p c x e x ''=+,仍然是有效率的产出水平,与征收庇古税效果一样。
四、外部效应中的税收博弈
在上述问题中,如果政府不知道企业1强加了多少成本给企业2时,政府无法设定一个有效率的税率。
但假设两企业对外部性的影响拥有完全信息。
政府设计了一个方案,以获取有效率的庇古税,该方案是:
(1)首先,企业1和企业2各报一个庇古税t x 和t y ,t x 和t y 不一定是有效率的税率。
(2)第二阶段,企业选择产量。
对企业1生产x 单位的产出征税t y x ,同时给企业2以t x x 单位的补偿。
当t x ≠t y 时,对两家企业都处以(t x -t y )2
单位的罚金, t x =t y 时,罚金为零。
讨论这种方案的有效性。
这是一个有两个参与者的两阶段博弈,下面求该博弈的均衡解。
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现在分别是:
2
2
max[()()]max[()()]x y x y y x x y px c x t x t t t x e x t t ππ=----=--- 和
在第二阶段,企业1的最优产量x *应当满足(*)y p c x t '=+。
x *是企业2所报庇古税t y
的函数,即x *=x (t y )。
如果()0c x ''>,则()0y x t '<。
在第一阶段,企业1选择的最优税率t x 满足:-2(t x -t y )=0,即t x =t y 。
对企业2来说,选择的最优税率t y 满足一阶条件:
/()()()2()0y y x y y y x t t x t e x x t t t π'''∂∂=⋅-⋅--=
于是,当t x =t y 时,(*)y t e x '=。
因此(*)(*)p c x e x ''=+,这就是达到有效配置的条件。
说明:上述两个企业的纳税博弈均衡与林达尔均衡有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