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金合同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普京到中国都签了合同1. 引言在全球化进程的推动下,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成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要一环。
作为两个重要的大国,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联系备受关注。
最近,俄罗斯总统普京访问中国并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合同,引发了广泛讨论和猜测。
本文将围绕普京到中国的访问并签署合同的情况展开探讨。
2. 普京访问中国的意义普京作为俄罗斯的总统,他对中国的访问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首先,这次访问表明中俄两国之间的政治联系越来越紧密,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友好关系。
此外,普京的访问还有助于加强中俄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共同应对一系列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从经济角度来看,中俄两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普京此次访问中国签署的合同将进一步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推动双方的经济发展。
这对于俄罗斯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俄罗斯正积极寻求多样化其经济合作伙伴,减少对西方国家的依赖。
3. 签署的合同内容普京此次访问中国期间,双方签署了多个重要的合同,涵盖了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主要合同的概述:3.1 能源合作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这次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能源合作协议,包括天然气、石油和核能等。
这些合同将有助于俄罗斯向中国出口更多的能源资源,并扩大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范围。
3.2 贸易合作中俄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一直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京此次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一份关于扩大贸易合作的框架协议。
这意味着双方将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扩大双方之间的贸易额和贸易多样化。
3.3 金融合作此次访问中,中俄两国还签署了一份金融合作协议。
该协议将加强两国在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包括货币互换、金融监管等方面。
这对于俄罗斯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俄罗斯希望通过与中国的合作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3.4 科技合作中俄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
普京此次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科技合作协议,包括、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领域。
这些合同将促进两国在科技创新和研发方面的合作,推动两国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中俄难获原油定价权中俄油气领域紧密合作,血肉相连,如果用手术刀分开,将会血肉模糊。
2009年,俄罗斯石油同中石油签署了为期20年,每年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原油的合同。
2013年6月,中俄签订史无前例的大宗合同,俄方将在25年内向中国增供3.6亿吨原油(每年1440万吨),按照目前的油价,合同总价值达到2700亿美元。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中方将为这笔交易支付预付款——大约650至670亿美元,可以缓解俄油的负债率,并建立相应管道。
作为以能源为支柱的民族主义情绪激烈的大国,俄罗斯致力于获得原油定价权,从原油基准价、原油支付结算货币等层面摆脱美元的影响。
这是艰难的挑战,俄罗斯很难取得成功。
国际原油实货交易主要采取基准价加上升贴水的计价方式,总体而言,西半球主要挂靠西德克萨斯原油(WTI)计价;而挂靠BRENT 的主要是西欧、地中海和西非地区出产的原油,比如俄罗斯的URALS (乌拉尔原油)、利比亚的SARIR(萨里尔原油)和尼日利亚的BONNY LT(博尼轻质原油)。
挂靠迪拜(DUBAI)的是中东地区出产的原油。
俄罗斯的基准价并非受到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消费国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认可。
作为定价权的第一步,俄罗斯试图2010年3月试图让原油交易进入统一的交易所。
而后,随着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出口ESPO原油,一些机构希望ESPO原油成为亚洲原油市场基准价,但该原油价格与阿联酋迪拜原油(Dubai)挂钩,以迪拜价为基准进行升贴水。
一旦优质的布伦特油与迪拜价差收窄,与迪拜挂钩的ESPO油优势也就消失。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ESPO原油是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俄罗斯管道油的价格基准,而ESPO与迪拜价格挂钩,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在新加坡交易的迪拜价格。
但是,俄方与中方究竟以什么价格作为长协价,还是以迪拜价格支撑的ESPO油价作为标准,双方并未透露详细信息。
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帐面究竟是亏是赢,除了局内人,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俄媒:俄可为中国建5-6艘航母既挣钱又对抗美国据俄罗斯《新导报》5月20日报道,俄罗斯现实政治基金会主席、军事科学院专家普罗赫瓦季洛夫撰文指出,普京选择“中国菜”,俄可以为中国打造“蓝水”海军,建造5-6艘攻击型航母,不仅能得到巨额收入,还能帮助中国对抗美国,缓解俄在西部方向的压力。
俄专家指出,普京从5月20日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期间可能要签订对华天然气供应合同,之后还将签订更大规模的供气合同。
俄还准备帮助中国军事和民用航空业的发展,签订相关合作协议。
俄必须实现天然气出口渠道的多样化,从西方向东方转移,中俄相关谈判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问题仅在于价格上。
现在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方面的某些进展,使得供气价格对俄方更为有利。
普罗赫瓦季洛夫认为,实际上,俄早就应当同中国这个地缘政治盟友(至少在中期前景内)认真合作,帮助中方更有效地反击美国通过煽动周边国家和中国不断冲突而制造的威胁。
中国前驻俄罗斯大使刘古昌在普京访华前夕接受新华社采访,详细描述了美国如何对中俄两个核超级大国发动地缘政治侵略的生动画面,指出华盛顿企图削弱中俄,结果促使两国更加密切地合作。
中俄坚持建设多极世界,强调国际事务应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决定,而不应当由某一个国家独霸。
中俄合作对国际和地区事务有着巨大的影响,是战略平衡的重要因素。
中俄如果不能合作,将会使世界力量失衡,使美国霸权更加不受监督。
中俄加强战略合作的局面是由奥巴马过度狂热的地缘政治野心造成的,他企图把美国在叙利亚和乌克兰的失败归咎于俄罗斯,同时通过亚洲再平衡战略,煽动周边国家公然挑衅中国。
如果中国领导人头脑不够冷静,甚至可能挑起公开军事冲突。
5月6日菲律宾军舰在南沙半月礁无端扣押中国两艘渔船,此举实际上就是受到了美国的煽动。
华盛顿通过和菲律宾签订军事安全协定,重建美军基地,怂恿菲方公然和中方对抗。
美国还确认自己对日本的军事义务,声称中日争夺的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
总之,美国简直就是在直接推动中俄进行最大程度的密切合作,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俄罗斯大市场关闭事件始末作者:方宁罗书宏来源:《中国对外贸易》2009年第11期10月12—14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就任总理后首次正式访问中国。
普京访华期间,中俄签署价值超过55亿美元的34项经贸协议。
令人瞩目的是,双方还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关于规范通关监管秩序的合作备忘录》,这标志着中俄海关合作正式启动,这也为困扰中俄贸易多年的顽疾——“灰色清关”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基础。
今年6月29日,莫斯科政府下令关闭莫斯科市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简称大市场)引起轩然大波。
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召集莫斯科华人华侨各协会负责人和部分华商代表组成“大市场危机华侨华人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多方奔走,最终促成了这一事件的妥善解决。
作为“协调小组”成员,中国贸促会驻俄代表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得到了中国政府以及旅俄华商的高度评价。
本刊以中国贸促会驻俄代表处相关负责人的讲述,以及相关华商的采访,全景展示这一事件的曲折过程,以及其背后的波云诡谲。
“629事件”,华商泪洒莫斯科黑色“629事件”对于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陈良周来说,俄罗斯仿佛一段梦魇。
毫无预兆地,6月29日,俄罗斯有关方面突然宣布关闭莫斯科的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简称大市场),扣押摊主钱款货物。
陈良周,福建福清人,1994年起就在俄罗斯做童装生意,他的货物损失金额达100多万美元。
尽管现在陈良周已经搬到了柳布林诺市场的临时租赁摊位,但过去几个月的动荡,让他的心一直惴惴不安。
911事件之前,陈良周每年货量达到300-400万美元,在中国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有5-6个厂家长期为自己供货。
平静的生活在2009年6月29日被打破,在没有得到任何官方通知的前提下,几名警察来到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不由分说地锁上了市场的大门。
“当时的感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做的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货物被扣押。
由于大多数人经营的都是小商品,通常商户都没有仓库,因此大市场一关闭,所有的存货就都拿不出来了口”陈良周此无奈地表示。
我国七大陆路进口天然气通道2016.1我国七大陆路进口天然气通道分别是中亚天然气管道A线、中亚天然气管道B线、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中缅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和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进口能力达1650亿立方米/年。
中亚A线天然气管道中亚A线天然气管道起自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边境格达伊姆,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进入中国境内距国境线4.4公里的霍尔果斯压气站,管道长1833公里,管径1067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斯卡,设计输量150亿立方米/年。
该项目于2008年开工建设,克服过境国家多、建设时间紧、协调难度大、管材运输困难、标准规范不一致等困难,于2009年12月按计划建成投产。
该管道是我国第一条进口天然气管道,采用“分段分国建设和运营”的管理模式,分别与过境国管道运营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负责该国管段的建设和运营。
中亚B线天然气管道中亚B线天然气管道起点、终点、长度、管径、压力、设计输量和路由走向与中亚A线均为一致,只是投产时间有所区别:两条管道于2008年7月同时开工,中亚A线于2009年12月建成投产,中亚B线于2010年10月建成投产。
中亚A线、B线天然气管道原来是“孪生兄弟”。
项目前期,两条管道本是同一管道,管径1422毫米、设计压力10兆帕斯卡,设计输量300亿立方米/年,单管敷设,该方案在技术、经济方面均可行,并具有一定优势。
随着项目的深入研究,发现该方案存在诸多实际困难:国内管径1422毫米大口径管道生产能力有限,需完全依托国际供管,国内建设施工机具不配套;建设工期异常紧张,从项目启动到建成投产只有28个月的时间,工期无法保证,政治风险巨大;中亚天然气管道项目执行“照付不议”合同条款,如果不能按时建成投产,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确保项目投产时间,工艺方案将最初的管径1422毫米、单管方案调整为管径1067毫米、双管方案,规避了国内大口径管道生产经验不足、生产能力有限的问题,保证了单条管道按时投产,又提高了管道运行的安全性。
2014年第20期卧龙上证指数未来18个月升五成?卧龙,接触股市20年。
1995年开始给《股市动态分析》投稿,1996年入职深圳新兰德,1998年转职大鹏证券,2000年初因生性喜爱自由转做个人投资者至今。
中国与俄罗斯5月21日签定一份高达4000亿美元的天然气合约。
合约规定自2018年起,俄罗斯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提供天然气,输气量逐年递增,最终达至每年380亿立方米,合同期限长达30年。
粗略计算,4000亿美元总额,每年380亿立方米长达30年期限供应,折合每立方米0.35美元,约2.17元人民币。
估计实际价格不低于此数。
中国是煤炭大国,煤炭使用量占一次性能源的65%以上。
近年雾霾日益严重,迫使中国更多使用清洁能源。
天然气作为现阶段首选可靠的清洁能源,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一方面,比起煤炭更加清洁,另一方面比起太阳能、风能更低成本,又比核能更安全,优点是相当多的。
天然气当前只占能源消费5%,总体而言,中国天然气开发处于早期阶段。
有官员认为2020-2030年将是中国天然气产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时期,预计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3500亿立方米,2030年达到5000亿立方米。
有人估计2020年天然气占能源消费的12%,2030年则提升至18%。
短期内估计,2015年中国天然气产量达1700亿立方米,但需求缺口仍高达90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35%。
中国与俄罗斯早于10年前便开始谈判天然气贸易。
2004年9月中俄双方表示愿继续推动落实中俄在石油天然气领域的合作项目,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由此正式拉开了中俄天然气十年谈判序幕。
其实双方谈判重点在于价格,国际天然气价格自2005年见顶后一路下跌,最低点出现在2012年4月。
2011年6月,俄罗斯出价约300美元/千立方米,但中国最高至给出250美元/千立方米。
非常可惜!若当时接受其价格,可以节省570亿美元或以上。
敏感时期普金访华送大礼
俄罗斯宣布总统普京20日至21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其间将举行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年之内的第七次会晤。
按照日常安排,除了回见国家有关领导人外,中俄领导人还将见证一系列重大合同的签署,天然气合同,这对中俄来说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合同,为了该合同,中俄双方进行了多伦谈判,数年来一直没有达成协议;另一方面,中俄还将签署一系列关于军事技术转让方面协议以及军事技术合作方面协议,这对经济日益发展壮大的中国来说,更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正值俄罗斯受西方制裁和中国与周边岛屿争端的敏感时刻,中俄合作的一举一动格外抢眼。
就俄罗斯而言,,当前俄罗斯面临着重要外交问题,面临着西方及美国制裁,对中国而言,中日之间因钓鱼岛引起争端以及中国与菲律宾及越南因南海主权问题引起争端,均构成当前重要国际外交问题领土。
西方忧心地数着中俄走近的一个个“客观现实”,俄罗斯媒体则欢呼“一扇门关上,另一扇门打开”。
普京访华到底来谈什么?5月20日到21日,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对我国展开国事访问,期间将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亚信第四次峰会,同时还将与习近平主席一同出席中俄“海上联合-2014”海上联合军事演习,而这也是中俄两国领导人自2013年3月以来的第七次会晤。
此次访华普京还带来了包括双边、跨政府和跨部门以及企业间合作在内的四十多份合作文件,甚至还会包括一份谈判已达10年之久、价值高达150亿美元的供气合同,可谓是诚意十足。
但这也不免引起了人们的猜测,此次普京访华为何带来如此多的“大礼”?中俄之间近年来如此频繁的会晤,双方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答案或许还在俄罗斯这边。
俄罗斯近些年的快速崛起确实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尤其一贯以“铁腕”著称的普京近一段时间更是在东欧出尽了风头,但乌克兰问题也让俄罗斯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当前的俄罗斯面临着很多无法回避的棘手问题,其中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资本的逃离”,据悉,俄罗斯“入驻”克里米亚次日,莫斯科股市就重挫超过10%,这个数字创下了莫斯科股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其市值缩水高达600亿美元,要知道,俄罗斯举办索契冬奥会时也才花了五百多亿美元。
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伴随着的是资本的持续外流,据欧央行统计,俄罗斯资本外流规模自乌克兰危机以来累计已达到2220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整个2010年全球自然巨灾和人为灾难导致的经济损失总和!不仅如此,随着美欧对俄制裁的相继展开,各国金融机构的加速逃离也让俄罗斯的处境十分尴尬,评级公司标普则更是“火上浇油”,将俄罗斯的国债评级至BBB-,仅次于垃圾级。
由此可见,资本的外流让俄罗斯付出了不小的经济代价,但这似乎并未对莫斯科带来足以产生畏惧的影响,5月份伊始的莫斯科“风采依旧”。
随后美欧却出乎意料意地动用了一个新的制裁手段,使得它犹如一把利剑悬在莫斯科的上空,至于这把剑到底是什么呢?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有没注意到,在4月底到5月初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包括巴斯夫、大众等多家知名的德国大型企业都在表示反对进一步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欧盟则态度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