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作素材人物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31.10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隐士——陶渊明(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一、思想来源: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二、经典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
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来迎接。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
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五斗米的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些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就辞官回家了。
三、学以致用如何使用“经典材料”?A、首先分析这材料的用途;B、其次要学会变换角度进行发散思维,头脑变得圆通一点。
(1)2006年全国高考卷1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和事例有哪些陶渊明,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隐者。
他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被誉为“诗仙”,享有极高的声誉。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起伏,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
在下文中,我们将对陶渊明的简介和事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陶渊明的简介陶渊明,字元亮,号醉翁,杭州钱塘人。
370年出生于东晋时期的一个富裕家庭。
早年随父亲到世界各地游历,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精通六艺,尤其是文学领域。
在他的青年时期,他考取了官职,但很快就感到厌倦了官场的生活。
他选择了离开官场,过上了隐居生活。
陶渊明潜心研究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歌赋等领域都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作品。
他的诗歌忠实地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悟。
他的散文写实却又不失诗意,让人读来有一种深深的感叹和共鸣。
他的作品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陶渊明不仅在文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他的人生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陶渊明的事例1.《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和对名利的厌弃。
诗中有一句“聊以共嗟叹,余涕淋兮。
”表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感叹和悲伤。
这首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陶渊明对自由和追求完美的追求。
2.《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创作的散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篇非常著名的篇章。
这篇散文写了一个神奇的故事:一个儒生偶然发现了一个桃花园,那里的地方美丽如画,与世隔绝。
这相当于童话故事中的仙境,让人不禁向往和憧憬。
3.《风雨行》《风雨行》是陶渊明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它叙述的是一个草民因为不满当时的天下形势,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而走上抗争的道路。
虽然这次义举最终失败了,但是这首诗曾鼓舞着世人,成为了农民反抗统治阶级、追求自由平等的古代文学经典之一。
4.陶渊明的人生态度陶渊明悠然自得,与尘俗脱离,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表明了他在人生态度上的大智慧。
他认为人应当追求真理、美和自由,坚持内心的自由,抵制外界的干扰,活得洒脱自在。
作文素材陶渊明摘抄大全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被誉为“田园诗派”的鼻祖。
他的作品以描绘田园生活、表达隐逸思想而闻名,其诗文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
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以下是一些摘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归去来兮辞》)-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陶渊明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他厌倦了官场的纷争和世俗的纷扰,选择了归隐田园,过上了与世无争的生活。
他的隐逸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柳先生传》)- “心远地自偏。
”(《饮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自然哲学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哲学思考。
他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人应该顺应自然,享受自然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饮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生活态度陶渊明的生活态度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他不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是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内心的宁静。
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在他的诗作中也得到了反映:-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饮酒》)-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饮酒》)陶渊明的诗作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返璞归真、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哲学。
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人物简介陶渊明(365年一427年),魏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代表着古朴的诗歌所能到达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将注疏老庄玄理的玄言诗,改为蕴含日常生活哲理的诗歌,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陶渊明的晚年,贫病交加,于南朝宋元嘉四年十一月与世长辞。
亲友们用俭朴的仪式安葬了他,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并为他立谥号“靖节徵士”。
●经典名言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好读书,不求甚解。
3.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7.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
〔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刑天是与天帝对抗,失败后被断头仍不停止战斗的著名神话英雄。
黄帝用强大的武力打败了炎帝,坐上了中央天帝的宝座,炎帝被迫退到南方。
但炎帝的部下并不甘心失败,刑天发誓要与黄帝争夺神位。
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与天帝开始了一场激战。
他们一直杀到常阳山地方,黄帝看准时机一剑向刑天脖颈砍去,刑天那颗巨大的头颅就被砍落下来。
刑天见头被砍落,愈加震怒。
他毫不示弱,以两只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挥舞武器,继续呐喊战斗。
刑天虽然失败了,但他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英雄精神常常为后人称颂。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盛赞这位断头英雄。
〕8.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经典素材1.陶渊明年少有志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不久便辞官回家。
高考阅读与作文材料精备(之十)陶渊明:孤标傲世偕谁隐独向田园觅超然一、作家简介◆人物导语提到“魏晋风度”,古代士人那高旷雅逸的风貌的确令人心驰神往。
陶渊明是“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他的身上,充盈着古代知识份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
他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信条的最彻底的实践者,是文人高洁品格的万世楷模。
带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抑或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理解陶渊明,才干真正理解中国文人,体悟其“清高”之三味。
●作家档案陶渊明:365 年——427 年字号: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时代:东晋籍贯: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仕途: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 (393 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蔑,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 (400 年),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三年 (404 年),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但是入幕不久,诸多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
于是就辞职隐居,后又于义熙元年 (405 年) 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
同年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
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便愤然辞职。
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至此结束。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作品:著作有《闲情赋》、《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咏荆轲》、《有会而作》、《挽歌诗三首》、《感士不遇赋》、《自祭文》等。
名望:他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大辞赋家和大散文家,被后世称作“田园诗人之祖”、“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作文素材陶渊明,字元亮,一代文学家,他的作品以清新淡雅、含蓄内敛而著称。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文学创作者,我们可以从陶渊明的作品中获取丰富的素材,以此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
首先,陶渊明的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句诗表现了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些描绘自然景色的诗句,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添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其次,陶渊明的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事的思考。
他的《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这个世外桃源中的人们过着安乐祥和的生活,没有烦恼和纷争。
这些作品可以启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让我们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作文中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最后,陶渊明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关于情感的描写,他的诗歌中常常表现出对友情、爱情的赞美和思考。
他的《饮酒》中写道,“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这句诗表现了陶渊明对夫妻情感的理想和向往。
这些情感的描写可以为我们的作文增添温馨和感人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和美好。
总之,陶渊明的作品是我们创作的宝贵素材,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
我们可以通过借鉴他的作品,为自己的作文增添生动的描写、深刻的思考和感人的情感,从而让我们的作品更加丰富和有深度。
希望我们可以从陶渊明的作品中获取更多的灵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作品。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人物篇:陶渊明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
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
”(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
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
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
“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
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
关于陶渊明的简介和事例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精巧的技法、深邃的思想、抒发了对人性纯洁、自然、乡土的深情厚意。
此文将为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一、生平陶渊明,字元亮,汉族,江苏泰州人,生于公元365年(晋烈宗永康四年),逝于公元427年(刘宋文帝元嘉四年),享年62岁。
陶渊明自幼好学,博览群书,舍家从道,卜居桃花源,止于花山。
他居住在这里将近20年,处身山野,独处绝境,亲身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衷共济,也体验了物我合一的状态。
也正是因为这段宁静、不受污染的生活,使他能够放手大胆地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也建立了和谐的生活哲学。
据传,陶渊明曾经担任晋安帝的诏书直阁,并曾两次出使到吴国和北魏朝廷,他还曾经为丹阳尉和中书令。
二、代表作品陶渊明创作的作品涵盖了诗、赋、文、论、集、传等多个方面,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他的文学作品优美、清新、典雅,传递出了人性的温暖和理性。
下面列举几篇富有代表性的作品:1.《桃花源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文章之一,讲述了一位渔夫在山里发现了一个桃花源,那里有人村,有稻田,有果树,有小桥流水,一切都充满了田园风情。
这篇文章表达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和人们追求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使桃花源成为了广大读者心目中的理想国家。
2.《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一篇颇有名的散文,并被认为是山水诗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写道:“采其下而披其上,摘其花而穿其树;悠然且自得,逍遥公子游乎四海之内。
……出郭无故车,入山又绕行”。
作者以其深厚的湖池担任山林生活的经验,描绘了一副和谐自然的田园生活。
3.《桃花扇》作为陶渊明唯一的故事长篇小说,它突破了以往诗歌散文的限制,展现出陶渊明出色的小说才华和瑰丽的想象力。
这个故事讲述了主人公朱祐寿,学富五车、相貌俊秀的青年男子,爱上了名妓东篱,并为其所惑。
●人物简介陶渊明(365年一427年),魏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界,代表着古朴的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
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将注疏老庄玄理的玄言诗,改为蕴含日常生活哲理的诗歌,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了田园诗这种新的题材。
陶渊明的晚年,贫病交加,于南朝宋元嘉四年十一月与世长辞。
亲友们用俭朴的仪式安葬了他,认为他具有“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并为他立谥号“靖节徵士”。
●经典名言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好读书,不求甚解。
3.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7.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
(刑天舞干戚的故事:刑天是与天帝对抗,失败后被断头仍不停止战斗的著名神话英雄。
黄帝用强大的武力打败了炎帝,坐上了中央天帝的宝座,炎帝被迫退到南方。
但炎帝的部下并不甘心失败,刑天发誓要与黄帝争夺神位。
他左手握一面盾,右手拿一把斧,与天帝开始了一场激战。
他们一直杀到常阳山地方,黄帝看准机会一剑向刑天脖颈砍去,刑天那颗巨大的头颅就被砍落下来。
刑天见头被砍落,愈加震怒。
他毫不示弱,以两只乳头当作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挥舞武器,继续呐喊战斗。
刑天虽然失败了,但他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英雄精神常常为后人称颂。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盛赞这位断头英雄。
)8.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经典素材1.陶渊明年少有志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
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不久便辞官回家。
州里又来召他做主簿,他也拒绝了。
★分析: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一直是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适用话题:志向、舍与得、追求2.陶渊明择友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
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卧床饿了好几天了。
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檀道济临走时赠以粱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
当时东晋政治混乱,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
檀道济竟说是文明之世,以乱为治,其人格可知,陶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分析:真正的朋友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志同道合的。
没有共同的喜好,没有相同的品性,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同时,从一个人的择友标准可看出其做人的个性和品位。
★适用话题:选择、人格、标准3.交往江州刺史王弘想认识陶渊明,陶渊明却认为没有和他结识的必要。
王弘于是求救于陶渊明的老朋友庞遇之。
庞氏探知陶渊明要去庐山,便准备酒食,在半途的地方等待他。
庞氏见陶渊明果然来了,便请他下奕共饮,陶渊明欣然就饮。
不久,王弘伺机而至,陶渊明正喝得酒酣耳热,也就对王弘不加婉拒了,王弘始得结织陶渊明。
★分析:朋友交往需要时机,也需要共同的爱好,王弘正是利用这一点,才能与陶渊明相交。
可见,在与人交往中,策略、时机的把握都是非常重要的。
★适用话题:交往、策略、时机4.初仕归来赋闲情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第一次出来做官。
《宋书》上记载他“起为州祭酒。
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当时,他要从小官做起,小心翼翼,察言观色,还要奴颜婢膝,一步步攀上高位,陶渊明受不了这份委屈与折磨,也没有这份耐心。
闲居的第二年,即太元十九年(394年),陶渊明三十岁时,他的妻子去世,续娶翟氏。
大约在诗人丧妻、再娶这一段时间内他写了一篇在他的诗文中别具一格的言情之作——《闲情赋》。
★分析:“无心插柳柳成荫。
”陶渊明在仕途上虽然失意,但在作文方面却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就。
可谓有所得,有所失。
★适用话题:文人气节、得与失、闲情5.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
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家里人口增多,经济十分拮据,亲朋好友都劝他出去做官。
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之令。
当时正值战乱,他不想到远处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于是就在彭泽县任了一个小职。
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
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经去职。
后来,他写了《归去来兮辞》这篇传世之作。
诗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写作原因。
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这就可以看出,陶渊明宁可饿肚子,也不愿违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迹官场。
★分析: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典范。
★适用话题:气节、美德、自尊、坦诚6.居丧躬耕晋安帝元兴元年(402年),三十八岁的陶渊明居丧在家。
这期间,陶渊明作有《和郭主簿二首》,反映了他二度辞官归来的生活与心境。
主要表现其闲适生活的美满和惬意,也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冷漠与厌弃之情。
元兴二年(403年)春,年近不惑的陶渊明开始亲自参加耕种。
躬耕的体验可由《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得窥。
其一云:“在昔闻南亩,当年竟未践。
屡空自有人,春光岂白免。
”由此几句可以看出,亲自耕种是由于家中贫困,贮谷已尽,再不身体力行就要饿肚子了。
但清高的诗人还要以古代贤者隐居躬耕的事迹来自我安慰与美化,雅兴丝毫未减。
★分析:借用一句俗语:物质的贫困影响不了对精神的追求。
在中国的历史中,陶渊明是一位精神追求的典范。
★适用话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清高、心境、失意与诗意7.三仕刘裕陶渊明在穷途末路之时,还是三度出仕,投身刘裕幕下。
刘裕固然不如三国时的刘备那么有名,但从他后来建立刘宋王朝的业绩看,也不愧为乱世之雄。
只是刘备代表汉家正统,而刘裕则是篡国奸雄,所以史家对他没有好评。
但是,东晋并不是汉末群雄并起、三分天下的局面,刘裕也不是刘备那样的求才若渴、礼贤下士,陶渊明更不是诸葛亮那样大势了然、运筹帷幄的政治家,而只是一介文人。
镇军参军本非要职,不过一个小小幕僚,有似杂役。
所以,对于正雄心勃勃,忙于征战的刘裕来说,他是不可能真正重用陶渊明的。
所以陶渊明入幕不久,就对刘裕仕途失望了。
★分析:在陶渊明三番五次的从政失败及居丧躬耕后,选择了重走仕途之路,可见他心里仍然燃着“大丈夫扬名立万”的火焰。
但可悲的是,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适用话题:挫折、理想与现实、苦闷8.归园田居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挂印回家。
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
这组诗历来被视为开了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先河。
其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诗人认识到自己的性格、气质不适于做官,他的生命只属于山水田园。
十三年的仕途奔波如今看来就是“误落尘网”中了。
★分析:陶渊明在仕途上虽然失意.但却在山水田园间得到了安慰。
自陶渊明后,归隐似乎便成为大多数文人墨客对仕途失望后,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换个角度说,这也是文人逃避现实的一种表现。
★适用话题:失意、诗意地生活、逃避、网、表率、清醒9.天灾人祸自悠然接连不断的人祸还没结束,天灾又飞降陶渊明一家。
这年夏天,在他笔下那么安宁静谧又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诗任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
虽然他努力以君子固穷的气节来安慰、鼓励自己,可严酷的现实仍然让他心中难以平静。
他多么希望自己是出生在衣食无忧的时代啊。
在传说中那个远古社会里,道不拾遗,粮食多得吃不尽,余粮就放在地头。
然而,衣食无忧作为他最简单的心愿竟离他那么遥远。
★分析:至痛无言,至忧不语,写诗作文往往在痛定忧平之后。
诗人诗文中虽然很少展现过强烈的失落与忧愤,但我们不能只看到他诗文表面的平淡,还应看到他心中生而灭、灭而生的烈火。
★适用话题:灾难、渴望、表面与实质、矛盾10.酒中隐士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
从他开始,人们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
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
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
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
”他当上彭泽县令后,便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上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酒喝。
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分析:“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就与酒相知,酒常常成为了他们寄寓情感的载体。
从一些“饮酒诗”中,可以体会他们当时或忧或怒或喜或悲的心情。
★适用话题:文人与酒、寄托、爱好附:《将进酒》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11.陶渊明与菊花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
在他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名称,也是菊花。
相传有一年,他的亲友听说他无聊,就三三两两来看他。
后来相因成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做点心、烧菊茶款待众人。
等亲友要离去时,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往往让他没有时间到田里耕作。
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开,客人在同一天全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祷说:“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日来。
”说也神奇,那年的九月九日,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开,客人们也都在那天一起来了。
众人赏花饮酒、尝饼作诗,都夸菊花有真情,不负陶公心,相约年年重阳都来赏菊,就形成了后来国人重阳赏菊的习俗。
这一天,人们喜开菊花宴,醉饮菊花酒,既与陶渊明神交,又可祛病延年。
从此重阳节又多了一个“菊花节”的别称。
★分析: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