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几点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2023版心得体会(3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202x版心得体会篇一:1、做好高中化学课堂实验演示化学实验是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动脑、动手,才能学好化学,而实验本身也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的特点。
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要做好实验演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谓实验演示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以展现物质的性质,并要求同学们认真的观察[2]。
做好实验演示,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在课堂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意一下几点:1.1注重演示方法一个成功的实验演示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的实验时,要注重演示的方法,满足突出重点,符合直观、安全、可靠、简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首先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方法、过程、结果等;其次要设计好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并对于突发情况做好准备工作。
1.2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实验的步骤、方法、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到课堂实验的研究对象上。
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内容进行分析,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思路进行思考,从中找到启迪。
例如:进行“氨的性质”的实验演示时,首先明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即氨的喷泉实验和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之间的反应。
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什么氨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有什么性质?CO2等也能形成喷泉吗?二是氨溶解于水仅是溶解过程吗?为什么喷泉呈现出红色?那么CO2是否能喷出白色的喷泉?三是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为什么会发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浓氨水和浓盐酸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浓氨水和浓硫酸之间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教材积极地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新课标要求下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所处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下,作为教者,在日常教学中应如何立足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开拓化学实验的主要教育功能呢,我认为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一、培养创新意识在现有条件下,利用周边的物品,设计一些简单可行的实验。
例如,学习淀粉的性质时,准备土豆、馒头和米饭,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化学性质,检验上述三种食物中都含有淀粉,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对化学产生兴趣。
再如,“叶脉书签的制作”实验:用10%的naoh溶液,将质地坚硬的树叶煮到叶肉分离,最终除去叶肉,分离出叶筋制成书签。
有学生提出用na2co3代替naoh 是否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验,用20%纯碱溶液煮树叶,最终也获成功。
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做一些实验,特别是跟日常生活相关的实验,使他们敢于试验,乐于实验并受到启发,认识到实验仪器、装置及方法都是可以改造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实验形象、直观、有趣,本身就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教材中“硅酸钠”时,可补做“水中花园”的实验:在大烧杯底部铺一层沙,注入饱和硅酸钠溶液,再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钴、硫酸铜、硫酸铁、硫酸亚铁、硫酸锰、硫酸镁的晶体颗粒。
约30分钟后,可以看到晶体和溶液反应,生成各种颜色的像珊瑚一样的硅酸盐,随着时间的推移,反应产物以独特的方式生长,从而形成漂亮的“水中花园”。
学生看到如此漂亮的现象,产生了强烈兴趣,要求了解化学变化的理论依据。
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考相关资料,整理结论,教学效果比照本宣科要好得多。
再如,讲石油的综合利用时,可以让学生查看液化气和食物保鲜膜的成分标志,讲酯化反应时联系烧菜放酒和醋可以产生特殊香味,讲氯水漂白性时让学生注意如果直接用自来水喷洒绿叶植物是否会产生斑点等,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验太多啦。
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作者:姜红岩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43期一、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实验情景实验能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创设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氧气的制取原理和装置,引导学生探讨得出设计气体制取装置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然后根据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由学生分小组自主设计并动手装配一套最满意的实验装置,然后各个小组进行展示和评价,最好确定一组最好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积极性。
在学生这些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经常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创造兴趣的问题,尽量给学生多一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来。
二、适当增加规律性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实验的探索性。
例如,在“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一环节教学中,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铜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并且现象明显。
通过这个实验和铁绣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更能使学生理解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规律,便于学生得到和掌握规律。
又可以加强学生环保教育,强化节约资源意识,强化环保意识。
同时教育学生,对生产生活和化学实验造成的环境污染,只要我们采取恰当的措施,就可以防止或减少污染,这样既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系统化深刻化,效果非常好。
三、恰当改进实验设计,丰富学生实验内容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化学兴趣的最好场所。
由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所起的作用非同一般。
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意义极大。
新课程新理念也认为,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不管实验成功与否,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标下对化学实验教学的再认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研究主要通过实验进行,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对于当前的化学实验教学,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和研究。
一、关于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价值和功能的再认识当前,化学教学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高考、中考,教学很大程度上围绕考试进行,教师也只是满足于教会学生解题,而较少培养学生质疑和动手能力,学生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化学,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和模拟考试,许多学校和教师有意降低了实验的开出率,对化学实验不重视,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因此,在讨论如何更好地开展化学实验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对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价值进行再认识。
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为学生认识化学概念,检验理论、验证假设,为学生建立起已知和未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更可以创设实验探究情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程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服务功能更强,作用更大,效果更好。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实验的开出。
二、关于化学实验的探究性和验证性的再认识过去,我们总是把实验视为巩固知识、验证理论的一种手段,在实验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现在我们把实验作为探索知识奥秘的手段在课堂上呈现,这不能不说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传统的教材安排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偏少。
在新课程化学教材中编入了较多探究性实验,从化学教学的层面上来看,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在化学教学中都有各自的作用,在学生认知的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我们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造精神,同时也不能排斥验证性实验。
笔者认为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合理安排实验,同时在实施中也要注意增强验证性实验的探究性,改变实验教学过去那种“依葫芦画瓢”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的几点新理念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
面对新课标,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教育理念,以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质疑,开展探究教学;规范做题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标签:探究创新兴趣善思质疑效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材的设计更是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增加了彩图、生动的卡通图片、有趣的课外小活动、亲切的问题设计,诸如“生活启示”、“请你尝试”、“交流讨论”等,密切联系生产与生活,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生活中,生活离不开化学,进而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动力。
面对新的挑战,化学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呢?作为一线教师,我根据实践经验拟订了几条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效果甚佳。
一、从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在新课改初始阶段,一些教师不知从何下手进行新课教学,有人觉得多问学生几个问题、教学设计多样化就是课改,而讲课思路和方式还习惯于原来的教学经验和模式,只注重双基教学,不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习惯于按自己的意愿安排教学,很少思考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也很少思考这个问题如何讲使学生更易接受。
教师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视教学为结论性知识的传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大搞“题海战术”,走“应试教育”的老路,使学生负担过重,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
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
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其次,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也并不是“齐步走”、“一刀切”或“扯平拉齐”,要承认学生的客观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做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一要保障优秀学生的正常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二要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鼓励他们赶超优等生;三要加大转变后进生的力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常的学习方法。
2013-07课堂内外首先,一切活动都要为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服务。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说到底都是为初中的英语教学,为提高学生对英文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服务的。
因此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而不能成为少数人的自娱自乐。
其次,由教师指导、由学生担任活动的主角。
在英语课堂上引入设计活动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是它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
因此,在活动中要注意合理设计,务必将活动的任务分配到学生的手中,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自己的英文知识,增强自己用英语交流的信心。
此外,还要注意对活动设计的内容和成果进行及时的总结。
对活动进行总结是开展下一场活动的基础,在总结、评价活动的内容和成绩的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以提高他们继续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鼓励其他学生奋起直追。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初中学生所处的语言环境,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机会进行英文交流,而设计相关的交流活动,为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满足教材大纲对学生英文能力的要求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1]韩亚琴.浅析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策略[J].语数外学习,2013(03).[2]晏伟清.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活动设计探究[J].文理导航,2013(04).(作者单位湖北省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对化学实验课的几点看法文/杨青花步入初三,增加了一门新的学科———化学,这是一门与科技生活联系紧密而且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验证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总结、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观的重要方式。
对上化学实验课,我有着如下几点看法:一、化学实验课是绝不能被忽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丁肇中先生在他的一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谈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格物致知的实验精神,许多学生在真正面对科学研究工作需要拿主意的时候,常常显得不知所措。
对新课程改革下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四川省泸县第九中学化学教研组罗利洪内容提要:四川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自2010年秋期起,已经一年多了。
对于新课程改革,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而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需要借助实验进行教学。
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化学教材作了较大调整,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从中学教学的实际出发,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实验教学作了一些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5年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的课程改革,在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评价观等方面都发生了实质的变化。
而四川的新课改走在了全国的末尾,实施一年多来,新课程的教学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课程学科中,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的开展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化学教学的效果。
为了探究课改之后,如何有效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本文以站在教学一线的角度,对新课改背景下化学实验教学情况作了一些调查与思考。
1 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1.1 传统的化学实验的内容和手段缺乏时代气息在我国传统的化学实验及其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的数量和化学实验的教学课时都远远少于国外发达国家。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化学实验数量和教学课时的缺乏,学生往往无法得到应有的训练,只能通过教师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和测试中的纸笔模拟来弥补。
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同时还会导致学生欠缺必要的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使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不能充分发挥。
同时,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手段(实验仪器、装置、工具和设备等)长期没有改变,与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现状是极不相符的。
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运用陈旧的实验仪器和装置,自然感受不到时代发展的脉搏和科技进步的气息,因此会逐步降低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无法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作用。
1.2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教育功能狭窄高中化学实验应具有多种功能,主要有提高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功能,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功能,帮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功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摘要】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也是高中课程教学中一门必修课程,在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及其成长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本文对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课程标准化学课程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基本上每一章节都有化学实验的学习,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另外,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而这些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也是在化学实验中不断地巩固与提升。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做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发展,则是我们化学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关注实验探究过程与知识结构,强化实验操作规范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材对于化学实验也有了新的要求与变化,更关注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其自我学习感受。
特别是新教材对知识呈现方式做了较大的改革,化学教学中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探究活动的重视,其中有一些结论没有直接说明,而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和推理自己归纳总结,由学生自己的总结中得出正确的化学结果,并逐一梳理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结构。
例如对于钠元素的学习,由钠单质经过与水反应、与盐酸反应等,产生一系列新的物质,再与其他物质反应,再产生其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同的新物质。
这些实验发生过程,既是实验操作的实践能力培养,又是化学知识结构的网络建构,以此可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再如在氯水成分的探究实验中,首先学生分析、推测氯水的成分做假设,然后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最后学生做实验验证方案和猜想。
对新课程下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几点认识
三里畈中学洪贵鹏
【摘要】新化学课程赋予了化学实验新的理念、新的目标与新的评价标准,非常适应当今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对广大教师而言就是如何落实的问题。
本文就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上与各位作些探究,旨在更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更好的实现化学新课程的教育目标,特阐述以下几点认识:重视科学方法培养;重点情感培养;实验技能与探究相结合,另外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关键词】激发探究兴趣;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最自主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为学生创造了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激发兴趣、培养科学精神的生动的学习情境。
新教材中正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联想与启示”、“拓展视野”、“练习与实践”等栏目来体现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
新课程中对实验内容的选择注重实验探究活动,如对化学物质组成的实验探究,对化学物质性质的实验探究,对化学物质变化的实验探究。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领域中过分夸大了化学实验所起的验证知识、原理、培养实验技能的作用,而忽视了实验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探究功能。
坦率地说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通过化学实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化学课程实验功能及其内容形式已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再好的设想和理念也需要落实,其关键还在于“如何教”和“如何学”。
可以肯定的是“穿新鞋走老路”的办法是走不通的,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1.重视科学方法的培养
我们知道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让学生主动体验探究过程,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1.1在化学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我们知道,化学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活动,可以把观察、实验控制、收集事
实、分析和统计结果等科学方法融于一体。
让学生经历科学知识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相互作用,并在两者的相互作用中理解科学、理解化学,从而形成和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当学生学会怎样去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后,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这将让学生终身受益。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要求初中化学实验中的探究性实验都能体现科学实验的全过程是有一定困难的。
因此,体现探究的某一过程,如实验现象探究、实验结果探究、实验方案探究等,同样也可以起到引导学生探究的作用。
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2强调主体学习,增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转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倡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情感教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及时进行情感教育不仅是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对中学生终身发展也非常重要。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学化学实验多是小组实验,合作配合是完成实验的关键之一。
2.贴近学生,重视情感教育
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要走到学生中,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造教学情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同时,注意学科体系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的规律,实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更注重情感、态度的升华。
教学中要善于用鼓励性语言,如:“你已经知道为什么……”、“考虑并与同学讨论”、“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你知道为什么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是否试着……”
3.正确的操作是顺利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保证
实验技能训练是化学实验的功能之一,而不是唯一功能,应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活动之中,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验探究活动上,在积极、主动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化学实验技能,使实验技能的训练成为实验探究活动的结果之一。
例:如何鉴别两瓶
同体积的饱和NaCl溶液和蒸馏水?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考虑得到蒸发溶剂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学科、多层次的分析,得到两者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不同,得出许多鉴别的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
4.联系实际,贴近社会和生活
实验教学是最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
教学中把有关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等的密切关系。
要创造条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实验室中进行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
例1:家庭小实验—制作无壳鸡蛋
将白醋倒在玻璃杯中,放入一只鸡蛋,通过观察蛋的沉浮,培养学生兴趣,并体验化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
例2:家庭小实验—自制简易净水器
用一个空的剪去底部的塑料瓶、带导管的单孔胶塞、洁净的膨松棉、纱布和活性炭即可制成。
整个实验取材方便,制作简单。
通过该活动,培育学生欣赏自我的能力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又如某些家庭小实验如清洗餐具、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完善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又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落实新课标需要我们善于从多方面的途径获取信息,如通过观察实验、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获取信息;也可通过实地调查,访问专家、学者得到信息。
当然同学间讨论、辩论也是获取信息的途径之一。
另外,新教材中不少信息是以图表的形式出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从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深刻领会图表所要说明的化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