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一集解说词
- 格式:docx
- 大小:15.92 KB
- 文档页数:4
第一集:火星在闪烁
2011年6月,一场大型活动演出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整场演出的压轴节目是老区群众一起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首熟悉的旋律在西柏坡再次响起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不仅因为西柏坡是一块红色圣地,还因为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曹火星就是一位平山人。
让我们沿着曹火星的成长足迹,走进这块神奇的土地,探寻在抗战期间这个“红色文化摇篮”创造出的一个个传奇。
平山,地处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历史悠久,景色秀丽。
早在明清时代,以沕沕水瀑布为代表的平山“八大胜景”就驰名河北内外,让许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军的铁蹄践踏了华北平原,平山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和秀丽,一个13岁的平山少年也失去了上中学的机会,他就是平山县西岗南村的曹峙。
1938年是中国农历的虎年,似乎是为了验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老话,在这一年的大年初二,14岁的曹峙做出了一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决定,悄然离家向西走去。
曹峙迈出的这一步,实现了他人生旅途中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从一个农村孩子成为了抗日战士。
此时的曹峙或许并不知道他的家乡平山已经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之一,享有“抗日模范县”的美誉,由平山子弟组成的平山团,也已经在八路军中赫赫有名。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率人征兵来到了平山县,平山人报名参军的热情大大出乎王震的意料。
原来,1931年夏天,
平山县就在霍宾台村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八路军到来之前就已经组织了一支60多人的抗日游击队,其中共产党员就有15人,八路军征兵人员一到,该游击队被编为了第一连。
这支队伍,走一村,带一村;走一路,号召一路,不断有人主动加入到队伍中来,33天时间里,一个连就变成了1700多人的一个团。
著名战地记者沙飞在一篇通讯中这样描写了平山八区志愿义务兵入伍大会的情景:“入伍新战士共有一百六十五人,其中有十七个是由他们的父母,四十二个是由他们的妻子,六个是由他们的兄弟姊妹亲自欢送来入伍的,还有六个人是三对亲兄弟,他们是一齐携手来入伍的,他们前呼后拥,拥拥挤挤,就像一支人马的河流,滚滚的向一起汇流。
”14岁的曹峙就在这样的一片红色沃土中,汲取着营养,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1938年4月,曹峙调到了文艺宣传队,最初文艺宣传队只有九个十几岁的孩子,而且是清一色的男孩,演出遇到有女角的戏,只能男扮女装。
因为曹峙年龄小,还没变声,长得白净好看,所以成为了剧社有名的“坤角儿”。
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文艺宣传队正式更名为“铁血剧社”。
1938年夏天,张学明、张月如两位女学生加入了铁血剧社,从此剧社有了真正的女演员,曹峙男扮女装的历史,也到此结束。
曹峙和铁血剧社的战友们走遍了浮沱河沿岸的山山水水,他们的歌声也传遍了每一个村庄,深受群众欢迎。
1938年底,铁血剧社兴起了一股改名热,14岁的曹峙做出了人生中的第二个重要决定,我也要改名字。
当时正是
抗日战争的第二个年头,剧社里的热血青年为了表达自己与日寇血战到底的决心,改的名字中都带有一个“血”字。
小曹峙思来想去,既然这么多人都带个“血”字,自己就干脆价格“火”字,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意,于是曹峙正式改名为曹火星。
铁血剧社一天天的发展壮大,1939年底,剧社已经发展成了30多位男女队员组成的剧团。
恰在此时,华北联合大学经过3000里的长途跋涉,来到了晋察冀边区。
华北联合大学由延安鲁艺、陕甘宁公学院青训班、工人大学一部分师生员工合编而成。
平山县的元坊村是华北联大的总部所在地,联大校长成仿吾也居住此地。
成仿吾后来在《战火中的大学》一文中这样描述了对平山的印象:“晋察冀真不愧是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物产丰富,秩序良好,群众有组织,有文化教养,都远远出乎我们的想象”。
当时的平山根据地不仅活跃着华北联大文工团、抗敌剧社、西北战地服务团等专业文艺团体,还汇聚了大批的文化名流,被誉为晋察冀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付锋明,平山县文联副主席,也是一位美术师。
几年前,他开始为当年战斗在平山的文化名人绘制木版画。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他的作品,共同认识一下这些文化大师们......大批文化大师齐聚平山,为这块红色沃土增添了新的活力,更为铁血剧社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1940年1月铁血剧社的30多位队员整装集合,来到了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所在地,土岸村。
这是曹火星有生以来第
一次正式学习音乐,他和战友们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经过8个月的专业学习,曹火星完成了自己第一首作词作曲的抗战歌曲《上战场》。
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创作的广播剧《火星璀璨》这样再现了当时的情景......
据粗略统计,从华北联大学习归来后的七个月里,曹火星所在的铁血剧社共创作剧本32个,歌曲21首,演出数十场,足迹遍及平山的各个角落,为振奋人民精神,鼓舞抗日士气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这年春天,铁血剧社迎来了三周年的生日。
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政委刘道生为铁血剧社三周年题词:“在三年的艰苦斗争里,把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旗帜,胜利的高举在浮沱河畔,向着腐朽的旧文化进行扫荡”。
中共晋察冀第四地方委员会书记王昭为铁血剧社三周年题词:“今天的铁血剧社不仅是五分区所有民众剧社中的典范,同时也成为整个边区新民主主义艺术文化建设中的一根得力的台柱了”。
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成仿吾为铁血剧社三周年题词:“继续三年的奋斗,用钢铁般的意志,开展乡村剧场的坚持抗战”。
1943年4月,铁血剧社正式更名为群众剧社。
这一年,曹火星、张学明等三人组成的小分队从晋察冀边区总部所在地阜平出发跋山涉水来到了霞云岭的堂上村,就是在堂上村,曹火星迎来了他音乐创作史上的第一个辉煌。
这一年,他1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