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开皇之治》解说词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皇之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被称作“某某之治”的时期其实屈指可数,而隋文帝统治的开皇年间就赢得了这么一个光荣的称号——“开皇之治”。

从这个称号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那一定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年代。那么,在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状况究竟如何?隋文帝又为此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大隋风云》上部第20集“开皇之治”。

蒙曼:那我们一听“之治”,大家可能心里都有点概念了,这不是一个常用的称号,是一个光荣的称号。你可以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在历史上,只有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且经济发展比较蓬勃的这个时代才能配得上这个称号。那么,隋文帝有什么样的成就能够称为“开皇之治”呢?成就非常多,但是我们重点讲三方面的成就:第一经济,第二文化,第三吏治。

那我们先来看经济成就:隋文帝时期经济有什么样的成果,我们引《资治通鉴》的一段话来跟大家讲。《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开皇十三年,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数百万段,曾无减省,于是更辟左藏院,以受之。”(《资治通鉴》卷一七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在开皇十三年的时候,有关部门向隋文帝汇报了一个情况,说我们现在国库里已经堆满了布帛了,连走廊也堆满了,再也挤不进去了,所以请您赶紧给我们建仓库吧,否则我们没法办公了。隋文帝一听很震惊,说连国库都有满的时候啊?我还不知道呢。接着就赶紧问,我跟老百姓收的税也不多啊,我一直认为自己是轻徭薄赋啊。而且这几年整天打仗,没少花钱啊!我害怕国库空了呢,怎么你倒说满了呢?这官员就说了,这几年您是消费来着,没少花钱,每年花出去的都有几百万匹布。我们知道当时的流通货币就是布。可是,您收进来的更多啊!每次您这几百万布要赏赐出去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打折扣,可是布帛仍然堆满了院子。隋文帝一听这才相信,国家真是有钱了。这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经济成就了。可能有人就说了,历史上这样的记录不是没有过啊。比方说汉朝,汉武帝的时候,官方记载不也是说: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史记·平准书》)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陈陈相因”,不就从这来的吗?说粮食堆得都到腐烂了。这是汉朝,另外唐玄宗的时候,在天宝年间不也是财货堆得没处堆,最后又新修了几百座仓库吗?隋文帝这个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确实,这样的时刻,在汉朝、唐朝都有过,但是别忘了,汉武帝是汉朝的第五代皇帝,而唐玄宗是唐朝的第七代皇帝。汉朝和唐朝,那都是经过了(近)100年的发展才出现这样的局面。而隋朝可是在第一代皇帝任上,仅仅用了13年的时间就出现了相似的局面,这还不是奇迹吗?这个奇迹是怎么取得的呢?怎么在短期之内聚积了这样多的财富?我觉得,主要应该归功于隋朝对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其实,隋朝初年的时候,贵族的势力还是非常大的,每一个贵族都有好多依附人口。这些依附人口根部就不到政府这儿申报户籍去,也不给政府纳税。他们就在贵族人家有一个私下的名籍,给贵族私下里交一些税就可以了。那我们知道,这样一来,政府不是就少控制了很多纳税人吗?这是一回事,还有一回事,我们知道,隋朝的税收对象是针对成丁的男女,也就是成年男女啊。那样好多狡猾奸诈的人就想办法。比方说,自己明明是28岁的精壮大小伙子,一到报户口的时候,非说自己才14岁。或者是明明是50岁什么都能干的壮年人,一报户口,说我已经83岁了。这是什么意思啊?这在隋朝历史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就叫“诈老诈小”。这也是逃避税收,这一下子不就又少了好多纳税人吗?那这两大社会问题,让隋朝纳税人比实际数额少很多。怎么办呢?就在开皇年间,隋文帝推行了两项政策,这两项政策,一个叫做“输籍定样”,一个叫“大索貌阅”。就是针对这两大社会问题的。这两个名词很新鲜,我们一个一个解释。什么叫“输籍定样”?所谓“输籍定样”,就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户等划分样本。也就是说,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上户”;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多少头牛叫“中

户”;还有,你家里有多少地、多少个男丁,这一般就没有什么牛了,或者说有牛,没有男丁;或者牛也有,男丁也有,没有地,反正不一样,你就叫“下户”。“上户”、“中户”、“下户”的划分标准在这个样本里写得清清楚楚。那上、中、下户各自应该给国家承担的负担也写得明明白白。任何人,你只要把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样本一对照,你就知道自己的户等所属,也知道自己应该承受的国家负担。这还不要紧,更重要的是,整个这个划分标准,它是贯彻的上户多交、下户少交的原则,就是明确保护弱势群体。为什么要制定这样一个标准样本呢?这其实是宰相高颎出的主意。高颎说,之所以有那么多人愿意给大户人家当依附人口,就是不给国家当编户齐民,就是因为我们现在的赋税标准不明确。穷人还要承担不少的负担,而富人反倒他的负担没有人们期待的那么多。这样一来,好多人就觉得给国家干不如给大户人家干划得来。现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我们通过建立这样一个样本,让他们明白,如果投靠政府的话,就能享受优惠政策。交轻税,比你投靠大户人家更加划算。那么,不用我们强迫,甚至不用我们动员,这些依附人口就会自觉自愿,乃至自动地脱离大户的控制,到我们国家这儿申报户口来。这样一来,国家掌握的纳税人口不就多了吗?这就是所谓的“输籍定样”。再看“大索貌阅”。什么是“大索貌阅”?“大索貌阅”其实就是拿着户口本核年龄,根据你的相貌来核准你的实际年龄,那就是依靠乡里基层组织搞入户调查。根据你的体貌特征来核定你的实际年龄,如有隐瞒,严惩不贷。那在这种情况下,你胡子拉碴的壮汉,再想冒充小正太,这个就很难做到了。就因为这样两项政策的推行,所以隋朝隐瞒人口的现象就减少了,纳税人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多。多了多少?多了几百万啊!这样一来,仓库不就迅速地充实起来了。这是我们说的经济成就。因为人口控制能力的加强,导致经济实力的加强。

我们也知道,衡量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发展前景,不光要看经济,还要看上层建筑,也就是文化。

那隋朝的文化发展的怎么样呢?我们还是举一段史料。《隋书·儒林传》的序言里讲:“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什么意思呢?隋朝统一之后,四海之内的知识分子都汇聚到京师来了,而且人们为了追求学问不远万里四处求学,所以在帝国的每一条道路上都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汉魏以来从未有过的盛景。这话说的一点都不夸张。因为我们知道,自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开始,中国已经打打杀杀好几百年了。这好几百年间,你看吧,路上走的不是军队就是难民,现在居然满街都是吟诗作赋的书生了。这不是太平盛世的最好写照吗?那么,这样的文化成就又是怎么得到的呢?这个还得归功一个叫牛弘的人,这个人做出杰出的贡献了。牛弘是何许人?牛弘是关陇贵族集团之中一个难得的读书人,饱读诗书,读到书呆子的程度。何以见得?《隋书·牛弘传》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有一次,隋文帝让牛弘去宣一道敕令,这是一道口敕,牛弘就领命而去了。从台阶上下来,走到最后一级台阶的时候,他忽然发现,自己已经把皇帝让他宣的这个敕令给忘了。怎么办呢?牛弘是老实人啊,没办法,赶紧回去吧。老老实实地跟隋文帝交代,不好意思陛下,我下台阶的时候,把您让我宣的敕令给忘了。隋文帝一听哈哈大笑,说看来啊,传话这样的小事真不该让您这大知识分子干啊!那你看,连皇帝的敕令都能忘掉,这还不是书呆子、糊涂虫吗?可是,就这么一个书呆子、糊涂虫,在大事上,可是一点都不糊涂。就在开皇初年,百废待兴的情况下,牛弘就给隋文帝上了一份表。他是这么说的:“昔陆贾奏汉祖云:‘天下不可马上治之,故知经邦立政在于典谟矣。为国之本,莫此攸先。”(《隋书·牛弘传》)什么意思?既然国家建立了,就要考虑治理问题。怎么治理呢?先贤说得非常清楚,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要想把国家管理好,必须要学习前朝的经验教训。那前朝的经验教训在哪呢?在书本上写着呢。所以,如果您问我治国以什么为先的话,那我就告诉您,以读书为先。这是一个很好的见解、很好的主意。问题是,当时你要提倡人家读书,总得有书可读吧?而隋朝,那是历经丧乱之后啊。根本就没有什么书可读。隋朝的家底有多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