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名词解释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也称为伞胚、干细胞胚体或原胚。
它是指一种早期的胚胎状态,即在受精卵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形成的一团细胞,它并没有具体的组织或器官结构。
组胚通常是一个球形,由约10-32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总称为胚细胞。
组胚是多个生物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发育生物学、胚胎学和生殖医学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在人类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的形成是在受精卵被放置在子宫之前的早期阶段。
在受精卵内部,卵细胞和精子结合后形成的一维六细胞组胚。
这个早期的胚胎经过继续的细胞分裂,快速地形成一个球形的组胚。
组胚内的细胞可以分化为不同的胚胎细胞系,即胚胎干细胞。
这些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以进一步分化为各种器官和组织的细胞,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领域。
组胚的形成对于生物体的发育至关重要。
它标志着一个生物结构的开始,通过后续的细胞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了生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在多细胞生物中,组胚是不同类型细胞的前体,并且这些细胞通过相互作用和通信来生成和组织。
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移植等技术,科学家可以对组胚进行操作,以研究生物发育的机制和治疗疾病的方法。
组胚是生殖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试管受孕中,医生通常会从女性体内提取卵子并与精子结合,在体外形成组胚。
然后,最健康的组胚将被选择并被植入女性子宫,以促进受孕和胎儿的发育。
通过使用组胚选择和胚胎植入技术,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自然受孕的夫妇实现生育。
总之,组胚是一个生物学术语,用来描述在生物发育过程中早期胚胎形成的一团细胞。
它是胚胎的起始阶段,并且在不同的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通过研究组胚的形成和发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命过程,并且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治疗。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3.微绒毛: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内可见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显著地扩大了细胞的表面积,参与细胞吸收物质的作用。
4.纤毛: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能摆动的较长的突起,比微绒毛粗且长。
电镜下纤毛表面为细胞膜,内为细胞质,其中含有纵向排列的微管。
纤毛有节律的同步摆动,可将黏附的尘埃,细菌等排出。
5.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胞质经煌焦油蓝染色后可看到染成蓝色的细网状结构,为残留的核蛋白体。
外周血中网织红细胞的数量可作为了解骨髓造血功能的一种指标。
6.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的起源细胞,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分化形成各系造血祖细胞(定向干细胞)。
7.骨板:骨组织内的胶原纤维平行排列成板层状,在纤维束间有骨盐的针状结晶体,沿胶原原纤维长轴有规律的平行排列,并以无定形基质黏合在一起,这样便形成了坚固的板样结构,称骨板。
8.骨基质:骨基质简称骨质,即钙化的骨组织的细胞外基质。
由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构成。
有机成分包括胶原纤维和无定形基质;无机成分又称骨盐,使骨坚硬。
9.骨单位(哈弗斯系统):骨单位又称哈佛系统,是构成密质骨的主要结构,由位于中央的中央管和其周围呈同心圆排列的骨板(哈佛骨板)构成。
10.肌节:肌节为肌原纤维上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结构,一个肌节由于是1/2明带+暗带+1/2明带组成。
肌节是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1.肌浆网:肌浆网是骨骼肌纤维和心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
肌浆网膜上有钙泵和钙通道,能够储存钙离子和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在肌纤维收缩中发挥重要作用。
12.横小管:横小管是肌细胞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在明,暗带相交或Z线处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细胞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组胚的名词解释组胚(somatic embryogenesis),指的是在非生殖部位的细胞或组织中形成胚胎发育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的一种过程。
组胚的发生和发育与植物的生长调节、细胞分裂和分化等相关,是一种重要的研究领域,也被广泛应用于植物育种和繁殖技术中。
1. 组胚的起源和类型组胚的起源主要有两种方式:某些植物具有内源性的组胚潜能,即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启动胚胎发生过程;另一种是通过外源性刺激来诱导细胞分化为胚胎。
根据组胚的发生途径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体细胞组胚和胚乳细胞组胚两种类型。
2. 体细胞组胚体细胞组胚是指在植物非生殖器官的体细胞中形成胚胎的过程。
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现象,既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通过人工诱导实现。
体细胞组胚一般分为离体培养和原位诱导两种方式。
离体培养是将细胞通过培养基和适当条件刺激,形成愈伤组织或胚性愈伤组织,再进一步培养分化为胚胎。
原位诱导则是在植物体内或组织内施加外部因素(如激素),刺激细胞分化为胚胎。
3. 胚乳细胞组胚胚乳细胞组胚是指通过处理植物种子的胚乳细胞,使其分化为胚胎的过程。
胚乳细胞是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起供给胚囊内的胚胎发育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在特定条件下,胚乳细胞也可以通过诱导分化为胚胎。
这种方式相对于体细胞组胚来说更为复杂,需要克服多个生理、解剖和遗传障碍。
4. 组胚的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组胚技术在植物繁殖和育种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组胚技术可以解决植物繁殖的问题,例如无性繁殖困难的植物品种可以通过体细胞组胚进行大规模繁殖。
其次,组胚技术可以加速植物育种过程,例如通过组胚选育出高产、耐逆的新品种。
此外,组胚技术还有助于植物的遗传改良和基因工程研究,可以通过组胚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新胚体中,实现基因的转移和转导。
组胚作为一门研究领域,还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和深入探索的方向。
例如,如何提高组胚成功率和胚体质量,如何改善胚胎转化和成熟的方式,如何克服遗传背景的限制,等等。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光镜下为纹状缘,其使细胞表面积显著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分布在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它的存在有利于物质的吸收和血液的流动。
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垂直折向胞质内而形成的许多内褶,光镜下称基底纵纹。
电镜下,可见其间有平行的杆状线粒体。
该结构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主要分布于肾小管。
连接复合体:含两个或两个以上连接紧邻存在,则称连接复合体,其存在和数量常随器官不同发育阶段和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而改变。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纤毛内含有微管,形成9+2结构。
主要分布于呼吸道上皮细胞游离面,能通过许多纤毛的协调摆动将上皮表面的粘液及其粘附的颗粒物质定向推送。
成纤维细胞:疏松结缔组织内的主要细胞,细胞呈扁平状,有多个突起,细胞核大染色浅,胞质较丰富,呈弱碱性;电镜下细胞表面有很多短粗的突起,胞质内有较多的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
成纤维细胞的各种分泌物构成了疏松结缔组织内的各种纤维和基质。
间充质:间充质由间充质细胞和无定形的基质构成,不含纤维。
间充质细胞呈星状,细胞内以突起相互连接成细胞网,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呈弱嗜碱性,其分化程度低,有很强的增殖分化能力,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成结缔组织。
分子筛:大量蛋白多糖聚合体形成有许多微小空隙的筛网状立体结构。
有物质交换和屏障功能。
黄纤维:即弹性纤维,分布广,新鲜状态下呈黄色,HE染色切片中,着色淡红,电镜下由弹性蛋白的核心和原纤维蛋白。
富于弹性,使组织有一定的可变性。
浆细胞:光镜下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丰富嗜碱性,核旁一淡染区,核偏位,异染色质近核膜呈辐射状分布。
电镜下有丰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和中心体。
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免疫反应。
网织红细胞:新生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这些细胞内尚存有一些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1 、肌节(定义、组成和意义)两条相邻Z 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每个肌节包括1/2 I 带+A 带+1/2 I 带,是肌纤维收缩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2 、骨单位(别称、结构特点)又称哈弗斯系统,有哈弗斯骨板和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
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它们以哈弗斯管为中心成同心圆排列。
哈弗斯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结缔组织。
3 、胞吞作用(定义,分类)是通过细胞膜凹陷,将物质包裹进入细胞内部的过程。
分为吞饮作用和吞噬作用。
4 、桥粒(分布、结构和功能)又称黏着斑,成斑状。
单层柱状上皮中位于中间连接的深部。
连接区的细胞间隙内有低密度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于中央交织形成一条与细胞膜平行且致密的中间线。
细胞膜的细胞质面各有一椭圆形的附着板,由致密物质构成。
附着板上有许多张力丝附着,并常成袢状返回细胞质。
桥粒是一种最牢固的细胞连接,多分布于易受机械刺激和磨损的部位,故皮肤、食管等部位的上皮中桥粒尤其发达。
5 、微绒毛(定义、光电镜结构和功能)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光镜下的纹状缘和刷状缘即是由微绒毛构成。
电镜下,可见微绒毛表面为细胞膜,中轴的细胞质内含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微丝上端伸到微绒毛顶部,下端插入细胞质中并附于细胞质的终末网。
其收缩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表面的解除面积,促进细胞的吸收功能。
6 、尼氏体(光、电镜结构特点)光镜下,可见神经元细胞质内含有许多嗜碱性块状或颗粒状的物质称尼氏体,电镜下为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
7 、有孔毛细血管(管壁电镜结构特点和分布)血管壁内皮细胞相互连续,细胞间也有紧密连接。
内皮细胞不含核处很薄并有许多贯穿细胞全层的小孔,孔上或有隔膜封闭,内皮细胞外有连续的基膜。
细胞质内吞饮小泡较少。
有空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胃肠粘膜、某些分泌腺和肾血管球等处。
8 、血象(定义和意义)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的含量的测定称为血象。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大全1.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7.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1.内皮:衬贴于,心,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是纹状缘。
3.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
4.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5.分子筛:是由大量蛋白聚糖聚合体形成的有许多微小孔隙的结构。
6.组织液: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单糖,电解质,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物质的水溶液,通过毛细血管壁渗透到基质内形成的液体。
7.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幼稚软骨细胞增殖分裂得形成的软骨细胞群,位于软骨组织中部。
8.骨质:骨组织中钙化的细胞外基质,包括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含水极少。
9.骨单位: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斯骨板绕中央管构成。
10. 松质骨:位于骨干内侧面,骨骺的中部,由大量针状或小片状的骨小梁构成,形成肉眼可见的多孔隙网架结构,网眼中充填骨髓。
11. 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为血象。
12. 血浆:淡黄色半透明的粘稠液体,是血液的细胞外基质,不含纤维。
13. 网织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中的新生骨细胞,内含少量核糖体,经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
14 肌节:明暗带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贮存钙离子。
16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
17 闰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包含有缝隙链接,黏着小带,桥粒,三种连接方式。
18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传递信息的一种结构。
19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端与骨骼肌之间的连接,为神经肌肉接头,又名运动终板。
20 尼氏体:具有强嗜碱性,均匀分布,在大神经元中呈粗大的斑块状,在小神经元中呈细颗粒状,在电镜下,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具有活跃的合成蛋白的潜能。
21 神经原纤维:在he染色切片中无法分辨,在镀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交错排列呈网状结构,并伸入树突和轴突。
组胚名词解释组胚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用来描述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
组胚起源于受精卵或一细胞胚胎,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最终发展成为一个有功能的多细胞生物。
在生物体的发育过程中,组胚是一个关键的阶段。
它代表了胚胎发育的最初阶段,通过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组胚细胞逐渐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形成各种组织和器官。
组胚的形成和分化是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生物学上的重要机制。
首先,组胚的形成依赖于细胞分裂。
一细胞胚胎经过连续的有丝分裂,产生了许多细胞,这些细胞逐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组胚。
这些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通信是组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例如,一些细胞会分泌信号分子,影响周围细胞的分化方向,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细胞。
其次,组胚细胞在发展过程中会发生分化。
分化是指细胞从相对未定向的状态逐渐成为特定类型的细胞,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
分化的过程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调控。
通过调控基因表达和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可以选择不同的分化路径。
例如,在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组胚细胞会分化成表皮细胞、神经细胞、肌肉细胞等不同类型的细胞。
另外,组胚细胞还会发生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
细胞迁移是指细胞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以形成不同的细胞层和组织结构。
细胞死亡则是在发育过程中,不需要或有损害的细胞会自我引发死亡,以促进整个胚胎的完整性和正常发育。
这些细胞迁移和细胞死亡的过程是组胚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组胚的形成需要正确的时序和定位。
在整个发育过程中,细胞的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都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位置发生。
这种时序和定位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形态和功能发挥起着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组胚是在生物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初始细胞团,通过细胞分裂、分化、迁移和死亡等复杂机制,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功能完整的多细胞生物。
组胚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发育过程和疾病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生物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名词解释:·组织学:是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简称上皮,由大量形态规则,排列紧密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外基质组成·内皮(endothelium): 衬于心脏,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其表面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其表面湿润光滑,可减少器官活动的摩擦·微绒毛(microvillus):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微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使细胞表面积增大,有利于细胞的吸收功能。
·纤毛(cilium)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部分细胞质伸向腔面的细长指状突起具有节律性摆动的能力·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也称闭锁小带,位于细胞侧面的顶端,呈带状环绕细胞周围具有屏障作用·黏着小带(zonula adherens)多位于紧密连接下方,环绕上皮细胞顶部。
主要发挥黏着作用,亦具有维持微绒毛和细胞形态以及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桥粒(desmosome)又称黏着斑,呈斑块状,大小不等通常位于黏着小带的深部,是一种非常牢固的细胞连接,像铆钉将细胞彼此固定,通常存在于易受机械摩擦的皮肤和食管等部位的上皮·缝隙连接(gap junction)又称通讯连接,呈斑块状,位于柱状上皮细胞侧面的深部。
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可通过缝隙连接在相邻细胞间流通而传递化学信息,有利于细胞间传递点冲动,协调活动·连接复合体(junctional complex)紧密连接,黏着小带,桥粒和缝隙连接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时称为连接复合体·基膜(basement membrane)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分为基板和网板,对上皮细胞具有支持,连接和固着的作用,对上皮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物质交换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可引导上皮细胞运动迁移,对其增殖分化更新有重要作用·质膜内褶(plasma menbrane 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内形成的结构,可扩大细胞基底面的表面积,有利于电解质和水分子的转运,线粒体提供所需能量·半桥粒(hemidesmosome)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基膜间,为桥粒结构的一半,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疏松结缔组织间数量最多最常见的细胞·巨噬细胞(macrophage)体内具有强大吞噬能力的结缔组织细胞,具有趋化,吞噬,分泌作用并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浆细胞(plasma cell)又称效应B淋巴细胞,分泌合成免疫球蛋白·肥大细胞(mast cell)分布广泛,源自骨髓的造血祖细胞,通过合成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生物活性物质,发挥多种生理功能,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分子筛(molecular sieve)蛋白聚糖聚合体的立体构型中有许多微细孔隙,称分子筛。
组胚重点名词解释大全1.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
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3.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5.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6.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7.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8.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9.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10.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12.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13.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14.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15.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16. 闰盘:心肌纤维呈不规则的短圆柱状,有分支,互连成网,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17. 肌浆网:肌纤维中特化的滑面内质网,位于横小管之间18. 横小管: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T小管19. 终池:纵小管两端扩大呈扁囊状,称终池20. 血脑屏障:有些星形胶质细胞末端扩大形成脚板,在脑和脊髓表面形成胶质界膜,或贴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21. 运动终板:躯体运动神经末梢的分支形成葡萄状终末,并与骨骼肌纤维建立突起连接,此连接区域呈椭圆形板状隆起,称运动终板22.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23. 尼氏体: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24.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分布于骨骼肌内,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名词解释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
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
浆半月: 大部分混合性腺泡主要由黏液性细胞组成,少量浆液性细胞位于腺泡的底部,在切片中呈半月形结构,称浆半月。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光镜下所见小肠上皮细胞的纹状缘〕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具有节律性定向摆动的能力,电镜下可见纤毛中央有两条单独的微管,周围有9组二联微管〔即9+2结构〕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电镜下由靠近上皮部分的基板和与结缔组织相接的网板构成。
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溶解有电解质、单糖、气体分子等小分子的水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入基质内,成为组织液。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从骨髓进入血液,细胞内尚残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细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血小板: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细胞,参与凝血和止血。
骨板: 骨组织中的胶原纤维被黏合质(黏蛋白)黏合在一起,并由钙盐沉积构成的薄层板状结构。
破骨细胞: 数量少,散在分布于骨组织表面,由单核细胞融合而成的一种巨大的多核细胞。
能释放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溶解骨盐,分解有机成分。
哈弗斯系统:又称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由多层呈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卫星细胞:附着在肌纤维表面的一种扁平、有突起的细胞,可增殖分化,参与肌纤维的修复,具有干细胞的性质。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肌节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是骨骼肌纤维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T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和明带的交界处。
同一平面上的横小管分支吻合,环绕每条肌原纤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
组胚-名词解释汇总组胚- 名词解释汇总1. 组织(Tissue) :是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
人体组织可归纳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型。
E 2. HE 染色法:为XX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
XX木精为碱性染料,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 嗜酸性〔cidophili 〕:易于被伊红等酸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酸性。
4. 嗜碱性(bsophili) :易于被XX木精等碱性染料着色的性质称嗜碱性。
5. 微绒毛(Microvillus)::即,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电镜下,微绒毛的外表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很多纵行的微丝。
微绒毛可扩大细胞外表积,有利于细胞的汲取。
6. 纤毛(Cilium) :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粗而长的突起。
电镜下,纤毛的便面是细胞膜,内为细胞质,胞质中有纵行的微管。
纤毛具有节律性定向摇摆的能力。
7. 质膜内褶〔plsm membrneinfolding):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很多内褶;内含大量长杆状的线粒体。
质膜内褶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外表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 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 :位于细胞的侧面顶端,交叉形成XX络,带状围绕细胞;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9. 基膜( Bsement membrne) :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电镜下基膜可分为基板和XX板两部分。
具有支持、连接、固着和物质交换的作用。
10. 缝隙连接(Gp junction) :相邻细胞膜上有分布规律的柱状颗粒,称连接体,相邻细胞膜上的连接小体对接,成为细胞间直接交通的管道。
相邻细胞内的某些小分子物质可借小管彼此交换,传递化学信息。
11. 连接复合体〔junctionl complex 〕:在相邻细胞的侧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邻存在,即可称为连接复合体。
1.静脉瓣:管径在2mm以上的静脉,管壁内膜常突入官腔形成彼此相对的两个半月形瓣,称静脉瓣。
其表面覆以内皮,中心为含有弹性纤维的结缔组织,游离缘朝向血流方向,根部与管壁内膜相连,其功能为防止血液倒流。
2.蒲肯野纤维:是一种特殊的心肌细胞,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组成心脏传导系的房室束及其分支。
其特点是比一般心肌纤维短而粗,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少,故在HE染色切片中其胞质着色较一般心肌纤维浅。
细胞彼此间的连接结构较多,故闰盘较多见。
房室束分支末端的蒲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纤维相连接,将冲动传导至心室各处。
3.W-P小体:是血管内皮细胞特有的一种杆状细胞器,有膜包裹,内含若干平行细管,是贮存与止血有关的vWF的结构。
大动脉内皮细胞中的W-P小体数量较多。
4.毛细血管:是连接于动、静脉之间的微小血管,分支吻合成网,广泛分布于组织和器官内。
毛细血管的管壁主要由一层内皮和基膜组成,基膜外有少量结缔组织。
电镜下毛细血管可分为三种: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它是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5.弹性动脉:即大动脉,因其中膜内由多层弹性膜和大量弹性纤维,平滑肌较少,管壁弹性较大,故名.心脏收缩时大动脉管径扩张,承受心脏泵出的血液;心脏舒张时大动脉管径回缩,弹性回缩力使得血液进一步被推向远侧,从而使心脏有节律的间断性射血变为连续不断的血流.6.血窦: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也称窦状毛细血管,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内。
其结构特点是管腔较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之间可有较大的间隙,有的血窦内皮细胞有窗孔,内皮下的基膜或连续、或不连续、或缺如。
不同器官的血窦结构有较大差别。
7.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到微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的血循环,它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一般由微动脉、毛细血管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及动静脉吻合等几个部分组成。
8、联系功能比较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四种动脉的管壁厚度相差很大,但管壁均可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它们的主要差别表现于中膜的结构。
名词解释:1、上皮组织:简称上皮,由排列密集的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呈膜状结构。
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和感觉上皮。
2、组织:分化相同(形态、结构、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与由这些细胞产生的细胞间质形成的有机结构。
由组胚早期细胞发育而来。
3、被覆上皮:由排列紧密而规则的、形态相似的细胞和少量细胞间质组成共成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柱毛柱状上皮,变移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
上皮组织特殊结构:1、游离面:细胞衣、微软毛、纤毛、微皱襞。
2、侧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相嵌连接。
3、基底层: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4、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并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分为外分泌腺和内分泌腺。
5、感觉上皮:上皮组织在和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分化成具有特殊感觉机能的上皮,又称神经上皮。
6、结缔组织:由少量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但细胞种类多。
分为固有结缔组织、支持细胞、血液和淋巴。
7、固有结缔组织:由少量种类繁多的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具有联系、连接、保护、贮存等作用。
又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网状结构、脂肪组织。
8、支持细胞:支持性结缔组织,又分为软骨组织和骨组织。
9、血液和淋巴:血液由血细胞和细胞间质(血浆)组成,血细胞包括淋巴细胞。
10、肌肉:肌肉是机体活动的动力器官,能够接受刺激而发生收缩。
11、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肌细胞之间发布有少量的结缔组织及其中的血管和神经。
又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12、桥粒:上皮细胞相邻接面深层,间隙20-30nm(大小不等的点,相连接),隙间含中间线,膜内侧有致密附着板,并发出微丝、板块状连接。
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13、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称神经元,其形态多样,结构复杂,能感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
14、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组织辅助部分,无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但具有支持、营养、绝缘、保护和修复的作用,数量多于神经元。
<名词解释>成纤维细胞:P17是疏松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成分。
其核大,核仁明显,胞质呈嗜碱性。
能分泌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肌节:P43 相邻两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节。
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单位和骨骼肌纤维收缩的基本功能单位。
闰盘:P47 心肌纤维呈分支短杆状,端端相连连接处有闰盘。
突触:P55 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位。
尼氏体:P52分布于核周细胞质及树突内,光镜下间许多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
其主要功能是合成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
其可作为神经元功能状态的标志。
网织红细胞:P34从骨髓进入血流的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
血睾屏障: P177 生精小管和血液之间存在着血睾屏障,其组成包括间质的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紧密连接是构成血睾屏障的主要结构。
嗜铬细胞:P109 胞质嗜碱性,经铬盐处理标本,胞质内可见黄褐色的嗜铬颗粒,称嗜铬细胞。
有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细胞两类。
赫令体:P114神经垂体内有些分泌颗粒在轴突沿途或在轴突终末聚集成团,构成光镜下均质状的嗜酸性小体,称赫令体。
是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的储存场所。
胃粘膜屏障:由表面粘液和柱状细胞之间的紧密连接构成,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粘膜的侵蚀和消化。
小肠绒毛:P129 由小肠上皮和固有层组成的呈指状、圆锥状或叶片状的突起。
肝小叶:P143是肝的基本结构单位,呈多角棱柱形,肝小叶界限不清,中央有一条中央静脉纵贯小叶长轴。
贮脂细胞:P147 位于窦周隙内,又称肝星状细胞,常欠于两个相邻肝细胞的凹陷内。
储脂细胞的脂滴内含有维生素A。
门管区:P147肝的小叶间结缔组织较少,多集中于血管和胆管的周围,构成门管区。
内含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此外还有小叶间淋巴管和神经。
气血屏障:P158 是肺泡腔内气体和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和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型毛细血管的基膜及内皮。
1、杯状细胞:形似高脚杯,底部狭窄,含深染色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2、浆半月:混合性腺底部有少量浆液性细胞,在切片中为半月形。
3、微绒毛:上皮细胞的指状突起,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吸收。
4、缝隙连接:又名通讯连接,细胞间的信息通道,受钙离子的因素的控制。
5、基膜: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分基板和网板。
6、软骨陷窝:软骨基质中的腔隙,内含软骨细胞。
7、骨单位:又名哈弗斯系统,(位置)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形状)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形成。
8、破骨细胞:(位置)散在分布在骨组织边缘,是一种多核的巨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成。
(功能)具有很强的融骨、吞噬和消化能力。
9、肌节:横纹肌肌纤维的结构和收缩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相邻两Z线间的一段机原纤维,包括:1/2I带+A带+1/2I带。
10、闰盘:相邻肌纤维连接处染色较深处称闰盘。
光镜结构:深染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位于Z线水平。
电镜结构:纵向为缝隙连接,便于细胞间化学信息的交流和电冲动传导,横向为中间连接与桥粒连接,使心肌纤维连接更牢固。
11、视杆细胞:杆状视细胞,具有感光作用,当视紫红质缺乏时会导致夜盲症。
12、视网膜中央凹:视网膜最薄的地方,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13、螺旋器:又名柯蒂氏器,是膜蜗管基底部膜上呈螺旋状行走的膨大结构,是听觉感受器。
14、肌性动脉:即中动脉,管壁中平滑肌十分丰富,故得名。
15、内弹性膜:中动脉内膜与中膜的交界处的薄膜。
16、血窦:窦状毛细血管,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内皮间隙较大,易化大分子进出血液。
主要分布在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
17、淋巴小结:又名淋巴滤泡,(形态)淋巴组织构的球形小体,(构成)含有大量B细胞、TH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
(分类)初级淋巴小结和刺激淋巴小结。
18、***胸腺小体: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缺乏时无法培育T细胞。
上皮组织1.内皮(位置及定义):衬贴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位置及定义):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连接复合体(定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紧邻存在称连接复合体。
血液1.红细胞(结构特点、功能):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软骨和骨1..骨单位(定义):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组织1.肌节(定义、组成):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肌节=1/2 I带+A带+1/2I带。
2.细肌丝(在肌节中位置、组成):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三联体(组成):骨骼肌纤维的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4.闰盘(定义,电镜下结构):是指两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光镜下与心肌纤维相垂直。
电镜下其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
神经组织1.突触(定义):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2.尼氏体(光镜、电镜结构、功能):光镜下呈嗜碱性的颗粒状或斑块状,电镜下由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是合成分泌蛋白质。
免疫系统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尘细胞)等。
2.胸腺小体(位置、组成):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而成。
3.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其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内分泌系统1..滤泡旁细胞(位置、染色特点、功能):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于镀银染色切片可见其胞质内有黑色的嗜银颗粒。
上皮组织
1.内皮(位置及定义):衬贴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位置及定义):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连接复合体(定义):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
中,只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紧邻存在称连接复合体。
血液
1.红细胞(结构特点、功能):双凹圆盘状,无核、无细胞器,细胞内充满血
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功能。
软骨和骨
1..骨单位(定义):又称哈弗氏系统,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
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肌组织
1.肌节(定义、组成):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肌节=1/2 I
带+A带+1/2 I带。
2.细肌丝(在肌节中位置、组成):位于肌节两侧,一端附着于Z线,另一端伸
至粗肌丝之间,与之平行走行,其末端游离,止于H带的外侧,由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钙蛋白组成。
3.三联体(组成):骨骼肌纤维的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组成三联体。
4.闰盘(定义,电镜下结构):是指两心肌细胞之间的连接结构,在光镜下与心
肌纤维相垂直。
电镜下其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
神经组织
1.突触(定义):是指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2.尼氏体(光镜、电镜结构、功能):光镜下呈嗜碱性的颗粒状或斑块状,电
镜下由发达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是合成分泌蛋白质。
免疫系统
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包括结缔组织和淋巴组织的巨噬细胞、骨组织的破骨细胞、神经组织的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库普弗细胞)和肺巨噬细胞(尘细胞)等。
2.胸腺小体(位置、组成):是胸腺髓质的特征性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
心圆排列而成。
3.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位置、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位于淋巴结副皮质区,
其内皮细胞呈立方形或低柱状,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重要部位。
内分泌系统
1..滤泡旁细胞(位置、染色特点、功能):位于甲状腺滤泡之间和滤泡上皮细
胞之间,在HE染色切片中胞质着色较浅,于镀银染色切片可见其胞质内有黑色的嗜银颗粒。
能分泌降钙素,使血钙降低。
2.赫令体Herring body(来源、形态、嗜色性):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的分
泌颗粒沿轴突运输到神经部,分泌颗粒常聚居成团,使轴突呈串珠状膨大,光镜下呈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
消化腺
1.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2.窦周隙(定义、内容):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内充满血浆,
含贮脂细胞、网状纤维。
3.肝小叶(定义、构成):肝小叶是肝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中央静脉,
周围的肝板(肝索)、肝血窦、胆小管和窦周隙组成。
呼吸系统
1.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血液内气体进行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
面活性物质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2.肺小叶(定义、形态):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
泌尿系统
1.滤过屏障(位置、组成、功能):由有孔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足细胞裂
孔膜构成。
2.球旁复合体(定义):由球旁细胞、致密斑、球外系膜细胞组成。
3.髓袢(组成):由近直小管、细段及远直小管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
1.月经周期(定义):指从青春期开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
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
2.排卵(时间、排出内容):一般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次级卵母细胞连
同放射冠、透明带和卵泡液排出的过程。
胚胎学
1.蜕膜(定义、组成):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由基蜕膜、包蜕膜、壁蜕
膜组成。
2.胎膜(组成):由绒毛膜、羊膜、卵黄囊、尿囊和脐带组成。
3.植入(时间、定义):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又称着床。
植入约于受精
后第5~6天开始,第11~12天完成。
4.胎盘(组成、功能):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和母体的子宫基蜕膜组成,具物
质交换和分泌激素的功能。
5.胚泡(形成时间、组成):约在受精后第4天。
由滋养层、内细胞群、胚泡
腔组成。
6.前置胎盘(定义):指植入位于近子宫颈处形成的胎盘。
7.受精(定义、部位):精子与卵子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
管壶腹部。
8.绒毛膜(构成、演变):由滋养层和衬于其内面的胚外中胚层组成。
分化为
丛密绒毛膜和平滑绒毛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