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观
- 格式:docx
- 大小:22.26 KB
- 文档页数:5
试论现代建筑的隐喻摘要:有人说建筑被誉为是凝固的音乐,因为它总是在变化中给人以隐喻启迪的。
本文基于建筑语言的视角,从建筑与人、象征、文化等不同的关系出发,通过隐喻与建筑语言关系的分析,并结合实例阐述了在建筑创作中如何运用隐喻思维对建筑语言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使建筑形式具有一定隐喻意义,并且能准确表达对建筑本质的文化意义。
关键词:建筑语言,隐喻,象征隐喻的概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在《论修辞》中认为隐喻是“给一个事物属于其他事物的名称”。
“隐喻”这是西方语言学和解释学常用的概念,也是建筑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其实质是再造一个可理解的世界,把语言学模式扩展、应用于非语言符号领域,以一种直接的“传递”方式对建筑语言进行释义。
隐喻是指一种自觉的象征,是在形象化中从意义出发的比喻。
隐喻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形象(外部、空间造型或修饰),另一方面是意义。
广义上说,建筑是一种形式语言,它是通过形式上的象征向人们暗示建筑的内涵。
但我们所说的隐喻不是指这种广义上的象征,而是指建筑师通过特殊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方法,或者引用历史片断来暗示建筑与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历史的关系。
而从狭义上讲,建筑形式中的隐喻是建筑师用切合于建筑语言自身规律的特殊建筑形式处理来表达建筑形式的意义,加强人与建筑之间的对话,如“隐喻主义”。
隐喻主义是要力求建筑具有隐喻性的设计思想,用暗示、联想、回忆的手法使人感到建筑上看不见的更多东西,就是对现代主义建筑只强调建筑的实用功能性的改进:强调实用性的同时也强调建筑的象征性。
隐喻主义的理论与方法隐喻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后现代。
隐喻的思想很早就存在于古今中外的建筑中了,作为一种系统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提出来的。
当代西方建筑实践中,把建筑作为语言对待的设计方法有三种,其中采用古典词汇及传统、地方词汇,类似于文字上采用方言、成语、典故等用于建筑设计中,这种设计方法就是隐喻主义的范畴。
现代建筑思潮1、隐喻是人类思维中的普遍现象,作为一种认知方式,其对人类思维方式、艺术创造、语言使用等的影响极其广泛而深刻。
2、思维通过隐喻完成发散的过程。
通过发现原来没有关系的事物(概念)之间的某些相似性或逻辑联系而将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创新性的思想结果。
3、隐喻是征象性的,具有格式塔结构而非原子结构。
4、类推与隐喻式推理是所有认知活动的基础。
5、隐喻的逻辑是艺术表现的逻辑。
例释:⑴什么是风?看树叶在动,那就是风。
即以有形的事物表达有关联的无形的事物。
⑵、黄金首饰广告词:“牵挂你一生,爱戴你一世。
此通过“语境”的改变,将主体由“人”替代为“黄金首饰”(物),从而形成隐喻。
二者的相似性是心理的“挂念”与物理的牵挂具有同一的“联系”意象结构。
同样,心理的“爱戴”与物理的“戴”有同一的意象结构。
事实上,这样的意象描述词(心理的)正是出自物理的“牵”、“挂”、“戴”的意象结构。
注:隐喻:英文METAPHOR格式塔:德文GESTALT,即“完形”,兼含“完整”与“形式”二义。
两个关联紧密或共性的事物,其中一个可能成为另一个的隐喻。
“意象”也可用“征象”来替代。
风---为隐喻而作什么是风?看树叶在动,那就是风;什么是风?听我内心深处的呼唤,那就是风。
沐浴着艳丽的秋色,看漫天的黄枯叶,莫非是雪花漂浮在火焰中?!风啊风,你为什么留驻得这么久?难道你也披着相思的忧愁?请你快快飞去吧,告诉我的爱人:当清风轻轻抚摸他孤独的身影时,那正是远方的我捎去的问候。
⑶窗:两种境界的联系中介。
是不可逾越的“门”,正如一对情人在“窗”两边只能两眼相互“放电”(视觉与体态语言交流),而不是全方位接触。
“放电”也是一种隐喻的表达。
6、不好表达的或不便于直接表达的,可以用隐喻表达,显示出思维的机智,这也就是“艺术”。
7、什么是隐喻?通过概念本质上的相似性片断或逻辑联系,使不同概念建立起联系,以产生新的意义联结(认知)。
一.隐喻的产生8、隐喻产生的认知原因是“类化”这种思维基本功能。
建筑设计中的隐喻与象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设计变得越来越注重空间的美学和艺术价值。
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功能需求,更是通过隐喻和象征意义来传达设计创意和主题。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隐喻与象征意义的运用。
首先,建筑设计中的隐喻可以通过建筑形式、材料和结构等方面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类文化的认识与感受。
例如,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可以隐喻着力量和雄心,而流线型的建筑则可以隐喻着动态与流动。
材料的选择也可以起到隐喻的作用,例如使用木材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建筑可以表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关注。
在结构设计上,建筑师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和构造,以隐喻的方式表达特定的主题和情感。
比如,扭曲的建筑形态可以表达动感和创意,而简约的设计则可以传达出纯粹与简洁的美学理念。
其次,建筑设计中的象征意义可以通过建筑外观的装饰和细节来表达。
建筑外墙上的图案和雕塑、立面的装饰物等都可以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例如,在古代的宗教建筑中,常常可以看到以神像和宗教符号等来突出特定宗教信仰和精神。
今天,有些现代建筑也使用象征性的装饰来传达设计的主题。
比如,使用镜面材料来反射周围环境,突出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和对话;在商业建筑中,使用特定的标志和标牌来传达企业的形象和价值观。
隐喻和象征意义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艺术美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筑本身来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情感,同时与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建筑师在设计中可以选择不同的隐喻和符号来表达自己对建筑的理解和主张,同时也可以根据建筑功能和场所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象征性装饰。
这样,建筑作品可以在形式美感的同时,也融入了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内涵。
然而,隐喻和象征意义的运用也需要小心谨慎。
一个好的隐喻或象征意义应该能够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如果隐喻太过晦涩或象征意义容易被误解,那么建筑的传达效果就会打了折扣。
另外,隐喻和象征意义应该与建筑设计的整体风格和主题保持一致,避免过于杂乱和冲突。
一幢建筑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其形式的美感,还在于能否传达出设计师的创意和意图,与观众产生共鸣。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论文题目隐喻主义建筑观读后感系部城建学部专业建筑学班级 12级学号 ****************学生姓名李炜荣指导教师韦克隐喻主义建筑观读后感隐喻主义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但并不局限于后现代,只是后现代把隐喻主义推进了一步。
隐喻主义主要是针对国际式建筑反传统、隔断历史、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单调贫乏的缺点而提出来的,它是后现代主义的一支劲旅。
近年来受到了普遍的重视。
许多建筑师都用多种手法来创造建筑的隐喻,主要是利用符号来创造生动而意味深长的建筑形象。
隐喻主义在建筑设计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建筑师可以通过隐喻来传达意义。
西方不少建筑师强调建筑的意义、建筑的语言及符号功能,隐喻主义手法可以丰富建筑,使新建筑易于被人亲近和熟悉,尤其对使用者来说,更能成为意义深远的建筑。
隐喻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是在34年代才提出来的,但是隐喻的思想很早就存在于建筑中了,从广义上说。
建筑是一种形式语言。
它总是通过形式上的象征来向人们暗示着什么,但我们所说的隐喻不是指这种广义的象征。
而是指建筑师通过特殊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手法,或引用历史片断来暗示建筑内容和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历史的关系等。
古埃及时期的建筑中有许多隐喻的思想, 当时人们多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认识世界的。
古代埃及因受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影响, 居民需要不断合作和保持严格的作息制度, 因而特别强调秩序, 并且认为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
金字塔就隐喻了这种思想。
到了古希腊时期, 建筑则象征了人的个性与生机勃勃的万物之间相互关系, 希腊古典柱式隐喻了人体, 突出体现了希腊人对人性的重视、对人体的赞美。
比如多利克柱式体现了男性美, 它具有男子粗壮、刚劲的比例, 充满了力量感;而爱奥尼柱式被赋予了女性的苗条, 其漩涡式的柱头形成了优美的卷发, 宛如朴实、典雅、亭亭玉立的少女。
罗马的记功柱、凯旋门则隐喻了罗马皇帝神圣的权利, 后者更被视为通天之门和奥林匹亚众神住所的象征。
建筑的隐喻(一)引言:任何人造的实在的形态都是某种隐喻观念的物化,因为制作这种形态本身既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这中目的性既是它的隐喻意义。
正如《易经》中所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
隐喻是超越形态之上的精神内涵,它是创造形态的“道”,形态本身既是“器”。
一、建筑隐喻的基础建筑的隐喻是指人通过建筑本身所显示的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态度或某种认知关系。
建筑的隐喻基本取决于人的生理、心理交互作用。
一条曲线与一条直线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反应是不同的,尽管在更高层次上隐喻性依赖于某种文化背景,更有可能产生于某种联系与联想。
但是,它与语言的产生有一点是一致的,这就是部分依赖于人的生理特质。
建筑的隐喻性与文字更有些类似,语言是诸于人类的听觉,而建筑的隐喻与文字是诸于人类的视觉。
但是建筑隐喻与文字一样,必须通过语言才能完成思维过程,这一点是理解建筑的隐喻性的关键之处。
建筑的隐喻性包含着某个时代的或个人独特的各种建筑意象构成结构及形态基本特征,对于同一时代的建筑,由于社会交往的网络的关系,一般会形成大致类似的某些特征。
这些特征就作为这个时代的建筑隐喻而被社会通过并一代代人传递下来。
对于产生各种不同意象从而具有不同隐喻现象的建筑,以隐喻系统来把握,具有便利性和逻辑性。
1.生理和心理基础⑴心理时间与空间现代生理心理学的大量实验,揭示出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感受,人的心里活动就是以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个性为基础的。
建筑的隐喻概念是由一定的空间形态引发的,许多形态与人存在着相应的心理效应和认知的关系,这是一种中介,由之建立起形态与人的隐喻对照关系。
一些特定形态与隐喻概念存在由复杂因素造成的对应关系。
不可预测的、迷惑的、奇异的形态造成人的长时间持续的心态紧张和难以理解,这样的心理效应与人的“奥秘”、“高不可攀”、“超凡”等概念所对应的心理效应是一致的,那么某种似乎怪诞的、神奇的建筑形态显示着深刻的思想就可以理解了。
隐喻型景观设计理念隐喻型景观设计理念是指通过借用隐喻的手法来表达设计意义和寓意的一种设计理念。
它与直接明示的设计方式不同,更加抽象和富有诗意,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力。
在隐喻型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借用各种自然、人文或艺术元素,通过隐喻的方式将其融入到景观设计中。
这些元素可以是自然现象、动物、植物、建筑或人物等,通过巧妙的安排和组合,使其成为景观中的隐喻象征,呈现出特定的意象和情感。
例如,在一个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运用水的元素来隐喻生命的源泉和活力,通过设计水流、水池和喷泉等元素,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观空间。
隐喻型景观设计理念的核心是将景观设计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联系起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
设计师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元素的选择,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环境氛围和情感体验,使人们在其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例如,通过运用山水元素和曲线形状,设计师可以营造出一种迷人而优雅的景观,让人们感受到宁静与和谐的美感和符号。
隐喻型景观设计理念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传递主题和故事,通过景观中的元素和布局,讲述一个特定的故事或表达一个特定的主题。
这种设计方式可以给人以沉浸式的体验,引发观者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在一个历史文化公园的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运用历史建筑、雕塑和景观元素等,展现出该地区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让人们在欣赏景观的同时,也了解和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
总之,隐喻型景观设计理念是一种富有创意和诗意的设计方式,通过借用隐喻的手法,将元素和意象融入到景观中,创造出具有特定寓意和情感的环境。
它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传达设计师的主题和情感,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满足。
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隐喻型设计理念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建筑观
王新生;林永乐
【期刊名称】《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05(022)001
【摘要】隐喻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由于它不拘泥于后现代,所以将后现代向前推进了一步.隐喻主义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在后现代主义派别中出现的国际式建筑反传统、隔断历史、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贫乏等现象.许多建筑师都用多种手法来创造建筑隐喻,他们强调建筑意义,建筑语言及符号功能,利用符号功能创造出生动而意味深长的建筑形象.隐喻主义手法可以丰富建筑,使建筑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建筑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总页数】4页(P16-19)
【作者】王新生;林永乐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系,陕西,西安,710049;西安交通大学,建筑学系,陕西,西安,7100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1
【相关文献】
1.论民族建筑观念物化的文化象征与隐喻 [J], 罗云;钟璞
2.民族形式,解构主义,现代建筑观念及其他 [J], 归痒
3.历史主义建筑观及其在中国现代建筑上的典型体现 [J], 林丁;刘昕彤
4."新制宜主义"建筑观内涵研究 [J], 李守旭
5.浅谈具象隐喻主义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J], 丁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໕ࣶᏄછႈޭTHE PLURAL ARCHITECTURETHE PLURAL公元1945年——Pl l A hit t 多元化建筑(Plural Architecture )☐5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不同倾向中的表现;☐多元论: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以获得建筑与环境的个性多元论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以获得建筑与环境的个性及明显的地区性特征;B t li )1)粗野主义(Brutalism );●时间:50-60年代●建筑观:保持建筑自然本色,混凝土的不加粉饰;构件直然截了当,生硬;●代表人物,作品:柯布西耶:马赛公寓;斯密斯夫妇:谢菲尔德大学方案,亨斯特顿学校;斯密斯夫妇谢菲尔德大学方案亨斯特顿学校;前川国男:京都文化会馆;保罗·鲁道夫:耶鲁大学艺术馆保罗鲁道夫:耶鲁大学艺术馆Capitol Complex, Le Corbusier, 1951-1957Hunstanton School, Hunstanton, Norfolk, Mrs Smith, 1949~1954耶鲁大学建筑与艺术大楼,保罗·鲁道夫,1961-1963Boston City Hall, Gerhard M. Kallmann, 1968莱斯特大学的工程馆Leicester University, Engineering Building, James Stirling , 1959~1963年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History Faculty, Cambridge, James Stirling ,1964一1968年Florey Building, Queens College, Oxford University, James Stirling, 19662)典雅主义(Formalism,新古典主义)●时间:50-60年代;●建筑观:吸取传统建筑的构图手法,比例工整,严谨,偶有装饰,不用柱式,以传神代替形似;●代表人物,作品:密斯:西柏林美术馆;斯东:美国驻印度大使馆;雅玛萨奇:纽约世贸中心;菲利浦·约翰逊:林肯文化艺术中心菲利浦·约翰逊林肯文化艺术中心National Gallery,Berlin,1962-1968,Mies Van der Rohe美国驻印度大使馆(American Embassy in India), New Delhi ,Edward.D.Stone,1954-1958McGregor Memorial Conference Center 495 Ferry Mall, Wayne State y ,yUniversityMinoru Yamasaki and Associates, 1958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科学馆,The U.S. Science Pavilion arches, Minoru Yamasaki. 1962谢尔登艺术纪念馆(Sheldon Memorial Art Galle),P·Johnson, 1958~19663)隐喻主义(象征主义)●时间:50年代至今;●建筑观:象征主义,强调艺术造型和象征含义;●代表人物、作品:具象象征:肯尼迪环球航空公司(TWA),E·沙里宁;悉尼歌剧院,伍重;某广告公司(望远镜造型),盖里;抽象象征:柏林爱乐音乐厅,汉斯·夏隆;美越战纪念碑,林荫;伊朗公主的“珍珠宫”,赖特基金会的西塔里埃森;巴西利亚国会大厦,尼迈耶,1958-1960巴西利亚教堂,尼迈耶,1958-1960柏林爱乐音乐厅,夏隆,1956-1963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耶鲁大学冰球馆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沙里宁,1958一1962圣路易斯市的杰弗逊拱门, 19544)地域化探索(地域主义,Regionalism) 4)地域化探索(地域主义R i li阿尔瓦·阿尔托(1898-1976)建筑观:①地方化与人情化;②人性、自然和自由造型;③在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建筑作品:第白色时期代主义时期●第一白色时期(1923-1944)(现代主义时期);特征:外型简洁,功能合理,白色基调,偶然有大胆色彩利用;①帕米欧肺病疗养院(1929-1933)①帕米欧肺病疗养院(19291933)②维堡图书馆;③玛利亚别墅(1935-1944)③玛利亚别墅(19351944)·与芬兰地方特色相结合的转型时期的代表作品;白色基础上加直条木材饰面,空间更加灵活;·白色基础上加直条木材饰面,空间更加灵活;·用地面材料,材质来进行内部空间的限定;·金属材料通过藤蔓植物进行柔化,以适应人的心理;●红色时期;特征:自然材料与人工材料对比;空间复杂,利用地形,自由变化的造型,红砖砌筑;①麻省理工(MIT)贝克大楼①麻省理工(MIT),贝克大楼;②珊纳特塞罗镇中心,1952年;③赫尔辛基爱乐音乐厅;第二白色时期;●特征:空间变化非常多,流动感,波浪形;①卡雷住宅;②沃克塞涅斯卡教堂(1956-1958);③德国沃尔夫斯堡文化中心(1959-1962);帕米欧肺病疗养院玛利亚别墅。
现代建筑的隐喻主义建筑观摘要:隐喻主义是后现代主义时期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设计方法。
由于它不拘泥于后现代,所以将后现代向前推进了一步。
隐喻主义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在后现代主义派别中出现的国际式建筑反传统、隔断历史、与环境没有对话、建筑语言贫乏等现象。
许多建筑师都用多种手法来创造建筑隐喻,他们强调建筑意义,建筑语言及符号功能,利用符号功能创造出生动而意味深长的建筑形象。
隐喻主义手法可以丰富建筑,使建筑易于亲近和熟悉,使建筑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1隐喻主义建筑观的产生与发展隐喻主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才提出的,但隐喻这种思想很早就存在于建筑中了。
广义上说,建筑是一种形式语言,它是通过形式上的象征向人们暗示建筑的内涵。
但我们所说的隐喻不是指这种广义上的象征,而是指建筑师通过特殊的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方法,或者引用历史片断来暗示建筑与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历史的关系。
古埃及时期的建筑中有许多隐喻的思想,当时人们多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认识世界的。
古代埃及因受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影响,居民需要不断合作和保持严格的作息制度,因而特别强调秩序,并且认为一切都是永恒不变的。
金字塔就隐喻了这种思想。
到了古希腊时期,建筑则象征了人的个性与生机勃勃的万物之间相互关系,希腊古典柱式隐喻了人体,突出体现了希腊人对人性的重视、对人体的赞美。
比如多利克柱式体现了男性美,它具有男子粗壮、刚劲的比例,充满了力量感;而爱奥尼柱式被赋予了女性的苗条,其漩涡式的柱头形成了优美的卷发,宛如朴实、典雅、亭亭玉立的少女。
罗马的记功柱、凯旋门则隐喻了罗马皇帝神圣的权利,后者更被视为通天之门和奥林匹亚众神住所的象征。
中世纪哥特教堂的隐喻性更耐人寻味,教堂的拱顶隐喻了宇宙和上天,拉丁十字平面隐喻了基督主宰着宇宙或是象征基督的受难,玫瑰花窗隐喻了春天、希望和福音。
文艺复兴时期结束了中世纪神权的统治,人与上帝的关系得到了新的解释。
古典柱式不仅隐喻人体,还隐喻着古典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一种神圣美的象征。
可见,文艺复兴以前的建筑隐喻体现出当时的哲学思想,表达了人对自然的认识,表达了人对神和统治者的敬畏,是人的思想感情自然的流露,但都没有提升到理性及理论的高度。
而现代建筑早期是不提倡隐喻的,它是一种追求使用的建筑,其目的是要用科学技术去实现其使用功能。
它的建筑形式主要是隐喻一种可使用的、有效率的机器。
重新重视建筑的隐喻性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而提出隐喻主义理论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
罗伯特·斯特恩1977年所著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文中首先把后现代建筑分为三类: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
隐喻主义理论是在符号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后现代隐喻主义是把符号当作重要的手段和工具来创造隐喻。
后现代建筑隐喻与过去的建筑隐喻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并把形式和符号分离开来,使符号与结构形式和使用功能三者不必完全保持一致。
后现代隐喻主义强调建筑要表现人文、地理和历史的延续性,强调建筑应反映文化的积累而不是文化的解体,是历史文化的丰富体现,而不是对过去传统的排斥和对民俗的歧视。
由于现代技术很难和历史象征形成协调,因此后现代隐喻一般多采用装饰的方法,或引用传统建筑作为典故,以唤起人们对过去的回忆。
2 隐喻主义建筑观的理论与方法隐喻主义是从建筑的象征性来考虑的,强调建筑内在意义、建筑与人的交往。
从建筑发展史来看,建筑观的变化和发展对建筑设计有很重要的影响。
建筑是有其内在意义的,建筑具有实用功能性和象征性。
建筑的象征意义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过去常被忽略,建筑的意义必须通过接触和感知才能被理解。
建筑的目的当然不只是为了交往,它更要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环境。
隐喻主义正是利用符号学的观点,把建筑视为一种语言,其基本载体是通用的和固有的语言,由实用性、结构可靠性、经济性和技术设备等因素决定。
建筑的诗化语言体现在建筑外观、空间形态、社会习俗礼仪等方面。
隐喻主义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1)用整个建筑的外观造型来象征意义。
如悉尼歌剧院、纽约环球航空公司侯机楼;(2)用建筑抽象的空间来隐喻意义。
如朗香教堂和柏林爱乐音乐厅等;(3)引用历史片断,并加以变形或者改换位置、改良材料、改变组合,即所谓引经据典的隐喻主义。
如文丘里和洛奇设计的奥柏林学院艾伦艺术博物馆扩建部分一角的巨大尺度的新爱奥尼木柱;(4)用形式暗示内容的隐喻。
如文丘里的富兰克林庭院用的平面和立体框架形式;(5)用装饰隐喻。
如波特兰大厦正面入口上部的雕塑。
隐喻主义是一种很重要的设计思想和手法,许多建筑大师都在不断地实践并丰富着它。
美国建筑师格雷夫斯提出,首先,他把外界形象变成建筑形象时,从不把建筑表现为一个整体,而只表现为片断或只注重从文脉中取出的一部分,这被称之为“片断组合”;其次,注重“建筑与人的交往”,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和色彩都来源于象征,如顶棚象征天,柱子象征树等。
他把建筑体系看作是文化含义的体系,通过把形式的发生作为在文化内部含义的处理,来解释形式本身的性质;再次,他把成双的概念依照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彼此联系,一个水平与垂直面相对,前者读作“浪漫的”或感性的,后者读作抽象的或概念的,他认为任何东西当它与别的东西相对立的时候才有意义,对立是意义的基础,有正才有反,这称之为“两项对立”;第四,在建筑中,意义是从两个彼此相关的方面来说明的,一方面是构成建筑的主要部分、次要部分、系统和子系统的一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从建筑总来源中搜集的思想、形象和概念。
第五,格雷夫斯还创造了新的“隐喻逻辑”,把建筑形式和自然形式联系起来,把隐喻看成是一种能构成建筑体系本身对立的手段。
他的作品关键在于其中的象征性,他指出直接或明显的建筑表现了一种基本的理解层次,而第二层次是用特殊方法来组织的,是潜伏于第一层次之下的。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被认为是改变美国建筑面貌的一代建筑师的创始人,在设计中,他强调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经常通过诙谐的手法来强调构图规律。
为了突出建筑,他常用装饰性束带或装饰性母题,但又布置在非原来的位置上。
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文丘里的建筑语言愈加广泛应用传统形式,突出表现了建筑的文脉,唤起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回忆与联想。
隐喻历史,并不是重复历史的形式,而是通过简化或者改变原来的模式,使其适应今天的形式。
文丘里强调用装饰来隐喻,他关心的内容是历史性装饰。
他还提倡一种全面图案的装饰形式,不拘于任何风格,所以真正的文丘里风格是不存在的。
另一位代表人物穆尔也以他非凡的构思、充沛的精力和多彩生动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他主张建筑设计要符合大众口味,建筑应该与人们的梦想和希望一致,而不是追求建筑师自己完美形式的视觉。
穆尔也提倡用符号、历史片断组合来隐喻。
在整个后现代主义当中,建筑与大众的关系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隐喻主义就十分注重建筑与大众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既新但又与基本信码呼应的建筑。
建筑语言具有心理指导作用,它能用一种形式上的处理来指引大众,使其能理解建筑信息给予的暗示,暗示某种新的发展趋势,包括历史的、文化的、技术发展等方面,暗示使用者的需求应如何变化。
当代西方普遍认为建筑师要采用大众文化形式,建筑要符合大众的要求。
建筑师的责任就是在各种资料的基础上决定哪些新的功能体系可以提倡,并使人们最大限度的受益于建筑。
采用隐喻手法可以帮助建筑师实现这一目标。
3 隐喻主义建筑观的实践隐喻主义建筑的实践很多,大致有4种类型:具象隐喻、抽象隐喻、后现代隐喻和用装饰的隐喻。
具象隐喻是指形喻,是通过整个建筑的造型来隐喻。
这类建筑把造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技术为造型服务。
比较著名的有小沙里宁的纽约环球航空公司航空站(TWA)以及伍重的悉尼歌剧院等。
TWA是典型的隐喻主义作品,它采用了塑性的曲线造型,像一只飞鸟,很恰当的隐喻了航空站的性质和特征。
建筑内外都用了大量曲线,甚至室内装饰细部和楼梯的处理都是统一的风格。
沙里宁着重研究了航空站总的表现气质与建筑造型的关系,用结构造型来隐喻这种气质;而悉尼歌剧院则被吉迪安称为开始“现代建筑新里程”之作,它独特的造型具有多重的隐喻性。
伍重主要是用自然主义的隐喻,并不涉及历史与文化的符号等内容。
抽象隐喻是用抽象的空间来隐喻建筑的意义,例如朗香教堂和柏林爱乐音乐厅。
朗香教堂是第一座重新运用隐喻的现代建筑,在此之前40a里,几乎没有人关心建筑的隐喻性。
朗香教堂是供人朝圣的教堂,几英里之外就能看到白色的形体映衬在绿色的山前。
塑性的形体,有的伸向空中,有的围成空间。
室内、外空间也形成一种对照,所有形体都彼此呼应,缺一不可,形成一个紧密的塑体,而且每一个部分都有隐喻含义。
这种符号的不明确性包含着保护和延伸的并存,使建筑暗示了所有形式都有双重性或经历了一种持续的变形。
而夏隆的柏林爱乐音乐厅则是其长期构思的结果,在这座建筑中,夏隆抓住了创造有意义的空间这一主题。
首先音乐厅是一个“音乐的容器”,其外观像薄的音箱,建筑本身也就隐喻一种乐器。
后现代隐喻是在后现代隐喻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实践,主要是用符号学的手段创造隐喻,大致有3种手法。
一种用形式暗示内容,像哥特教堂平面采用拉丁十字暗示基督受难;另一种是引用历史片断再进行变形,并重新组合使建筑显示出历史的延续性,主要有格雷夫斯、穆尔等人的作品;还有一种是用装饰来隐喻,简单易行,常为建筑师们所采用。
西方隐喻主义建筑积累了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手法:(1)重视人类建筑环境的意义;(2)重视建筑与人的对话以及新的处理手法:用一种特殊的形式组合手法来表现内容并反映其含义;美学信码的变形与分裂;变化中求统一,重复中有差异;用多元多价的手法使建筑产生多层次的意义;(3)重视装饰;(4)重视建筑造型;(5)重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4 隐喻主义建筑观的思考隐喻主义对历史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暗示,既可以丰富新的建筑内容,又可以使人们对新建筑更加熟悉。
因此,越流行越复杂的隐喻就越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它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感观需求。
而现代主义从来不曾正视古典语汇以及乡土方言的寓意,认为引用传统或以符号来象征不具有创造性,这是不足取的,这也使很多现代主义的建筑变得单薄和缺乏底蕴。
文丘里夫妇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中就提出了在某些环境当中象征的作用超越了空间,或者说空间关系是象征而不是形式。
巴洛克穹顶的内部空间要比结构功能的作用重要的多,从而成为城市中心的象征;有时装饰性门面与内部功能脱节,也能传播招揽人的信息。
因此,隐喻主义当中的符号性象征不仅在形象上获得认可,更重要的是能够唤起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传达建筑的特殊含义与精神。
这种稍显含混的隐喻在隐喻主义建筑当中是占大多数的,它们也都在隐约地诉说着思想。
矶崎新对隐喻的偏爱使他的建筑融合了多种历史样式和丰富的意象内涵,一些主题也经常被重复使用,比如神柱、几何体原型、暗空间与虚空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