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社会互动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2.57 MB
- 文档页数:42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
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
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
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
社会互动理论第一篇: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百科名片社会互动:群体活动和社会过程是由互为条件和结果的社会行动为基础的。
当相关双方相互采取社会行动时就形成了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作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与其他动物间的互动相反,人类互动是有意义的。
目录介绍独特意义产生及其实质互动要素主要理论互动情境互动的维度互动的类型基本类型互动过程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展开编辑本段介绍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
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5.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6.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编辑本段独特意义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
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产生及其实质(符号互动论的角度)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社会互动的起点,是在人类心智发展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互动”。
“自我互动”即“主我”与“客我”的互动。
作为一种社会过程,“自我互动”反映的是从“主我”到“客我”的反思过程,有无这种反思是区分人类的行为和动物行为的主要标志。
社会互动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
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
(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
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
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
(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
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
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是社会学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
它是个体层次与社会结构层次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个人走向群体以及更大的这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互动。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
长期以来,互动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
在美国,形成以乔治·米德为主要代表的符号互动论。
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现代符号互动论的两大学派,即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社会互动理论观点。
(1)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指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沟通问题。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的主要标志。
(2)角色理论它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
(3)参照群体理论它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4)喜剧理论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5)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6)本独方法论它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赋予意义是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二、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社会互动的情景:明白自己所处的情景,并选择与具体情景相协调的行为方式。
(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2)、熟悉情景、工作情景、社交情景(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类型的互动在过程上往往差别很大。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定向阶段、评价阶段、控制阶段)(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竞争、冲突、顺应、同化)社会互动与社会转型社会变迁,尤其是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互动: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相互作用定义: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活动含义: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发生2.有相互依赖的行为3.以信息传播为基础4.可以在当面或非当面的场合发生5.不同情境下互动行为的含义不同6.对互动双方的关系或社会环境发生影响7.互动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和结构社会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论(齐美尔、米德)1.符号:能有意义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2.基本观点:1.符号在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客观)互动双方的情况(主观)4.互动经常需要换位思考5.人们通过自己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看法来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正确自我定位:不要过分敏感、过于自负(二)拟剧论(戈夫曼)含义: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是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规划的行为反应1.表达式礼仪2.回避式礼仪3.维系式礼仪4.认可式礼仪(三)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俗民方法论常人方法论(四)角色理论角色互动(五)参照群体理论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作为评价自身或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1.规范作用2.比较作用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酬赏(价值多少)金钱<社会赞同<尊重<他人服从社会互动的情境和过程一、社会互动的情境(一)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1.二人关系(1)极强的亲密性、特殊性、排他性(2)有可能产生强烈冲突2.三人关系冲突时第三人的角色(1)中间人——调解(2)仲裁人——裁定(3)从中渔利者——个人获利(4)分裂者和征服者——挑拨冲突3.多人关系一、社会群体和组织中的正规关系社会群体和组织中的非正规关系非常规的集合行为二、熟悉、工作、社交情境(目的)三、情感、工具、混合关系(性质)情感对应需求法则工具对应公平法则混合关系对应人情法则二、社会互动的过程(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一定向阶段:辨识情境二评价阶段:确定态度三控制阶段:选择行为(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一竞争排斥关系二冲突对立关系,可能有攻击行为三顺应一方主动或被迫做出改变四……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维度一向度: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关系的性质1.情感关系2.地位关系3.利益关系二深度:互动的程度表明依赖度三广度:互动的范围表明交往的领域四频度: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次数,通常次数越多,越密切类型一、合作定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所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条件:A 目标一致B 地方法上达成共识C 行为配合D 讲求信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意识二、竞争定义:对于共同目标的争夺特点:A对相同目标的追求B目标较少,难以得到C目的是获得目标,而非针对对手D必须有相对应的规则三、冲突定义: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竞争和冲突的区别:A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手B冲突的目标有相同性也不同C冲突双方是直接的反对关系D冲突经常突破规划冲突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四、强制定义: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来行事特点:A双方力量不平衡B可以是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五、顺从或顺应1.顺从:一方自愿、主动服从一方2.顺应:互动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
互动理论在欧洲,社会学理论的开拓者们对微观层次的现象只是给予了粗略的关注,直到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理论家们才开始转而分析微观过程。
他们开始明白,在某种意义上,社会结构最终是由个人的行为和互动所构成和保持的,从而,他们开始致力于发现人际互动的基本过程。
这一创造性的举措引发了广泛的微观层次的理论研究,即互动理论。
互动理论的兴起表征着美国学者对社会学理论主题做出积极贡献的开始。
一、互动理论的兴起1.詹姆斯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学家。
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
人类能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
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
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的能力,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⑴“物质自我”,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的关键的那些客体。
⑵“社会自我”,由于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
⑶“精神自我”,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
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
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毕竟,他是一位心理学家,较之于个体能力所源生的社会过程,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2.库利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修正了自我的概念,他的主要突破是:将自我看成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
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
库利提出,个体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
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
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
社会互动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
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
(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
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
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
(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
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
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个体在社会中相互作用、联系和影响的过程。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构成的,人们在互动中产生了社会规范、角色、价值观和文化等现象。
社会互动的基本概念社会互动的定义社会互动是指个体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符号等方式进行交流和影响的过程。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交流,更包含了个体之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互动。
社会互动的形式社会互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如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行为模仿、合作竞争等。
不同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和结果。
社会互动的影响因素社会互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文化背景、社会地位、个体性格、情感状态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个体在互动中的表现和结果。
社会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交互主义理论交互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基于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产生的。
个体在互动中通过感知、解释、反馈等过程进行社会建构和个体塑造。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模仿行为、接受奖惩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技能和行为水平。
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社会互动是通过符号和符号系统进行的。
个体在互动中通过言语、手势、动作等符号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产生了社会意义和文化传承。
社会互动的意义与影响社会互动在个体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推动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社会互动,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了社会联系和人际关系,实现了社会规范和文化传承。
综上所述,社会互动理论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它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和个体行为。
通过深入研究社会互动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个体行为,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和谐发展。
社会学学派(7):符号互动理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
又称象征相互作用论或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论的派别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
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多学者诸如C.H.库利、米德、J.杜威、W.I.托马斯、W.詹姆斯、R.E.帕克、F.W.兹纳尼茨基等人的著作中所隐含的“社会心理状态”。
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
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E.戈夫曼是符号互动论在当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假定主要有:①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②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③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
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主要观点有:①心灵、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使用为先决条件。
如果人不具备使用符号的能力,那么心灵、自我和社会就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或者说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②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人与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能使用语言这种符号系统。
人际符号互动主要通过自然语言进行。
人通过语言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③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事实上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人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