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完整版
- 格式:docx
- 大小:393.80 KB
- 文档页数:3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互动社会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这些互动对社会结构和变迁的作用。
社会互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认知、行为和身份认同。
本文将从社会互动的定义、类型、影响和挑战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社会互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过程。
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的方式进行的。
社会互动可以发生在各个社会层面,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场所、政治组织等都存在着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的目的是满足个体的需求、取得社会认同和建立社会关系。
社会互动可以分为主动互动和被动互动两种类型。
主动互动是指个体主动参与和发起的互动,如主动提出观点、建议或介入他人的谈话。
被动互动是指个体被动地接受和响应他人的互动,如听取他人的观点、接受他人的帮助。
主动互动和被动互动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相互作用着塑造个体的行为和社会角色。
社会互动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对于个体来说,社会互动是一种社会支持和交流的途径。
通过与他人交往,个体可以获得信息、获得支持和建立自身的社会身份。
社会互动也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个体的观点和行为受到他人的认同和适应的影响。
同时,社会互动也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成长,通过与他人互动,个体可以学习和发展社交技能和情感表达能力。
然而,社会互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改变了社会互动的形式和方式。
虚拟互动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在线平台进行交流和互动,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沉迷和虚拟孤立等问题。
其次,社会互动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制约。
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可能会影响互动的质量和结果。
最后,社会互动可能会引发冲突和紧张。
不同观点和利益的冲突可能会导致社会冲突和紧张局势的产生。
综上所述,社会互动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揭示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社会互动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既是社会支持和交流的途径,也是社会变迁和合作的基础。
社会互动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是社会学基本的分析单位,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
它是个体层次与社会结构层次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个人走向群体以及更大的这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互动。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在社会学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互动理论。
长期以来,互动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被认为是欧洲第一位互动理论家。
在美国,形成以乔治·米德为主要代表的符号互动论。
后来,布鲁默、库恩等人发展了米德的思想,分别建立了现代符号互动论的两大学派,即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和以库恩为首的衣阿华学派。
以下是几个代表性社会互动理论观点。
(1)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指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沟通问题。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的主要标志。
(2)角色理论它是一种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
(3)参照群体理论它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个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4)喜剧理论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5)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的社会生活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6)本独方法论它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赋予意义是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二、社会互动的情景与过程社会互动的情景:明白自己所处的情景,并选择与具体情景相协调的行为方式。
(1)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2)、熟悉情景、工作情景、社交情景(3)情感关系、工具关系、混合关系社会互动的过程:社会互动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不同的情景、不同的类型的互动在过程上往往差别很大。
(1)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定向阶段、评价阶段、控制阶段)(2)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竞争、冲突、顺应、同化)社会互动与社会转型社会变迁,尤其是根本性的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
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相处就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相处就是人的专门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
这里包含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互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交流,也包含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
相处对于满足用户人们的须要,推动社会发展存有关键的意义:第一,相处就是个体存活的须要;第二,社会交往就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就可以展现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筑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就是做为处于生产力和须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出现相处的,同时由于这种相处又同意着生产和须要,所以人们之间的相处每天都在再次创办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搞过一个研究,她辨认出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显著低于大生四学生,在托涅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
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交往是人的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
这里包括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交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也包括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
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示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是作为处在生产力和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发生交往的,同时由于这种交往又决定着生产和需要,所以人们之间的交往每天都在重新创立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明显高于大生四学生,在独生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
而在大学生心理状况的调差中,大四学生的心理状况远低于大三学生,在心理适应性和平衡性上非独生子女优于独生子女,而乡村生源比起城市生源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敌对。
这些充分显示社会交往对一个人正常生活的重要性,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通过交流和交往才能了解其他人,才能将自己的特性展现出来被他人了解,这构成了了我们生活的基础。
二、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也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理论派别,它主要研究的是人们相互作用发生的方式、机制和规律。
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符号是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某种意义,而这种意义是大家(相关的人们)所公认的,如文字、语言、物品、情境等。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类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用符号表示各种体验的能力,人是符号的使用者;第二,人类运用符号彼此沟通,符号在人们的社会互动中发挥看中介作用;第三,人们通过解释他人行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进行交流和互动;第四,在互动过程中由于互动情境的变化,人们也在不断地修改对事物的定义;第五,角色扮演是最基本的互动方式,在角色扮演中人们不断进行内部解释,即想象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其行动的意义。
这些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借助于各种符号进行着互动,人们对于这些符号所共享的文化基础使社会微光秩序保持有序状态,因此人们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符号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正常交往和交流。
有时候同一符号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比如餐桌文化,因此出外旅游时我们必须对其他文化充分了解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另外,角色扮演使我们应当注意的一点。
比如我们经常误会他人或者对他人行为感到特别不满,这时我们需要转换一下角色,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理解他人行动的缘由和意义,这能够极大的促进人们之间的互相了解和理解,让社会更稳定。
三、常人方法论
常人方法学也称民族方法论、民本土方法论或俗民方法学,是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使用方法的理论。
常人方法学认为,社会学应该研究常识世界,研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
社会互动的日常生活规则包括许多含蓄的理解、期待或背景假设,这些都是某一种族的全体成员司空见惯的,因此一般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
但是,一旦这些规则受到破坏时,就会对社会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
比如,一个穿工作服去参加婚礼的人就没有遵循通常的“为这种场合着装”的规则,他对这种场合的破坏会使其他参与者感到不可思议;同理,一位买糖果的小伙子要多付售货员几分钱,也会使后者迷惑不解。
四、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感兴趣的是人们在互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和获得的酬赏。
按交换论者的观点,社会交换是人们交换报酬和惩罚的互动过程。
它是指期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回报,并且一般也确实得到了回报的人们的自愿行动。
社会交换与对收益进行纯粹算计的经济交换不同,社会交换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并且未对义务作具体规定。
因此,邻居们交换帮助;儿童们交换玩具;同事们交换经验;同学们交换心得;讨论者们交换观点;家庭主妇们交换烹饪诀窍。
五、人际交往
个人作为社会角色的承担者在同他人交往时常常带有个人的持点,即个体性的因素会对人们之间的交往产生直接影响,我们把发生于个体之间的、带有明显的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称为人际互动。
人们希望的社会交往来自于人际吸引,显然,具有较强人际吸引力的个人之间更倾向于进行交往。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我们要尊重他人,平易近人,推己及人,以身作则;既要自信,又要谦虚,懂得在什么时候表达自己在什么时候聆听别人;不能恃才傲物,要懂得迁就。
我高中有一个同学,他家庭很富裕,可能从小当“小皇帝”当惯了吧,他平时就很高傲,在别人面前表现的总是很强势,给人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这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我们班很少有人跟他主动交流,以我为例,每当我和他说话就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在他面前我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能微微点头。
像这样的人其人际吸引力就很差了,很和人相处,更难交到真心朋友。
这些社会互动理论,对于我们个体来说,它能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指导我们更好的进行人际交往;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它能维持社会的有序状态,改善各种社会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