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品种抗线虫10号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133.31 KB
- 文档页数:2
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秦豆10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据XX年统计,我国年播种大豆931.28万公顷,总产1539.4万T,但仍与需求有很大差距。
多年来,我们曾育成秦豆5号、秦豆8号大豆品种,在陕西省和黄淮夏大豆区推广种植,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效益,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近年来,我们新育成高产、抗病的新品种秦豆10号,现将其选育过程、品质、抗性及栽培技术作如下介绍。
1 选育经过秦豆10号原序号91(12)-10-10-3,是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大豆课题组以85(22)-38-1-1为母本,以邯郸81为父本经过有性杂交和摘荚混合个体选择法于XX年选育而成。
XX 年,将杂交的P1种子种人温室加代,根据双亲的显隐性关系,辨别真伪杂种。
用摘荚混合个体选择法处理后代,并将加代收获的F1代种子于当年夏播种人选中圃。
F2代未进行选株,只淘汰长势不良的劣株,其余混收。
混收的植株,每株分别摘荚2~3个进行混合脱粒。
XX年种植F3代,收获时与F2代处理方法相同。
XX年种植F4代,F4代中选拔优良单株30株,并对入选单株进行编号,单收、单脱。
XX年将入选单株全部种入鉴定圃,进行株系比较试验。
经过田间观察结合室内考种,选得10号优良株系,记为91(12)-10。
以后我们又对该品系进行了连续多年的单株选择和混合选择,至XX年育成。
2 品种特性特征该品种株形直立、收敛、圆叶、白花、棕毛、亚有限结荚习性。
平均株高104.6cm,有效分枝1.84个,主茎18节,单株有效荚数42.86个,单株粒数88.44粒,百粒重19g左右。
籽粒圆形,种皮黄色,种脐褐色。
成熟时,落叶畅,不裂荚,抗倒性较差。
夏播生育期112天,属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区中熟品种。
3 产量表现秦豆10号于2001~XX年参加我中心大豆品种比较试验,平均产量254.7kg/亩,居参试品种首位,比对照秦豆8号增产******。
XX年参加国家黄淮海中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8点汇总平均产量188.08kg/亩,比第一对照鲁豆11号增产5.84%,比第二对照鲁豆99-1增产2.08%,均达极******水平。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大豆品种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技术和抗病性评价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安徽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鉴定和抗性评价。
本规范同时适用于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自然诱发鉴定中大豆胞囊线虫病病情调查和抗性评价。
3术语和定义3.1 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amatode由大豆异皮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che)所引起的以叶部黄化和植株矮化症状为主的大豆线虫病害。
3.2 对照品种本规范中特指为检验试验的可靠性,在品种鉴定时附加的在特定生态区表现为已知抗病程度的抗病品种(Peking)或感病品种(Lee)。
3.3 胞囊指数通过对植株个体根部着生胞囊数值的综合计算所获得的群体发病程度的数值化描述形式。
4、病原物4.1病原物来源在安徽大豆产区的不同生态区采集大豆胞囊线虫,按生理小种(群)建立菌种库。
4.2接种体接种体一般为单个生理小种,或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不同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一般根据委托单位要求从菌种库中制备。
没有特定要求的情况下,接种体为菌种库中最新的病原物。
4.3.供试大豆胞囊线虫繁殖(用有胞囊的土壤繁殖)采集的土壤胞囊线虫密度在30个胞囊/100克土壤或60个卵/克土壤时可以直接进行抗性鉴定。
如果线虫量低于以上标准,要种植多个感病品种进行1代的扩繁。
4.4 大豆胞囊线虫卵的分离和卵悬浮液配备通过漂浮过筛法进行胞囊分离,获得的胞囊采用组织细胞匀浆器破碎胞囊后过200目网筛后在500目网筛下收集卵,并配成200粒卵/ml的卵悬浮液。
5 鉴定圃5.1选择在有较好生态代表性的试验基地建立胞囊分布均匀的田间病圃,具体条件符合4.3规定。
5.2自然诱发鉴定试验圃应当选择在淮北、江淮丘陵、沿江等生态区内大豆生产集中产区。
5.3 鉴定圃设计、种植和管理因鉴定方法不同而异,具体见6.1,6.2。
6 鉴定6.1田间病圃鉴定法6.1.1.种植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病圃,6月上中旬播种,每份材料种1行,行长2米,留苗15-20株,2次重复。
浅析大豆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由于病虫害的侵害,导致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下降。
对大豆主要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分类和特点大豆主要病害包括:大豆疫霉病、大豆白粉病、大豆褐斑病、大豆炭疽病、大豆叶枯病等。
大豆主要虫害有:大豆蚜虫、大豆食心虫、大豆螟虫、大豆象甲等。
这些病虫害对大豆生长发育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降低了产量和质量,给大豆种植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1. 种子处理在大豆种子发芽前,可以进行种子处理。
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有浸种、均匀粉剂塘种。
浸种是将种子浸泡在配好的药液中,使其吸收病虫害防治药剂,达到防治效果。
均匀粉剂塘种是将种子放入药粉中进行均匀混合,然后进行播种。
这样可以保护大豆种子不受病害侵害,并提高抗病害能力。
2. 良种选择选择抗病虫害的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良种选择,可以筛选出抗病虫害的品种,提高大豆的抗病虫能力。
一些现代育种技术可以通过分子标记等方法进行抗性基因筛选,提高筛选效率。
3. 轮作休闲轮作休闲是指将大豆种植地轮换其他作物或荒地休养,使病虫害的传播周期中断。
通过轮作休闲,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扩散,达到防治效果。
轮作休闲还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大豆产量。
4.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大豆的抗病虫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在施肥时,应根据土壤肥力、大豆生长期需要等因素,合理调节施肥量和施肥时机。
应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5. 防治药剂应用对于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药剂喷雾。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程度和病虫害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药剂和浓度进行喷雾处理。
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6.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拮抗微生物等生物因子来控制病虫害。
通过引进和培育天敌等生物因子,在大豆田间进行释放,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大豆品种抗线虫10号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大豆品种抗线虫10号(简称抗10号)是一种新培育的大豆品种,它是以抗线虫的能力为主的综合性新品种。
抗10号在轮作中,可以抗得住轮作中的线虫病害,使其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大豆品种的局面,为农民提供了更多选择。
本文旨在总结抗10号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以供农民正确栽种和施肥技术了解。
一、抗10号的主要特征特性1.种子型态:抗10号的种子型态饱满,形状定型,外表为深褐色,种子质量高,根膨大,它比普通大豆种子型态紧实多,可用视觉来判断根的发育是否良好。
2.生理抗性:抗10号的生理抗性是比较强的,它有较大的高抗性,能抵抗低温、过度旱涝、早熟及病害,抗10号种子能抵抗线虫病害,且有着高产和抗病性,比传统大豆更具竞争力。
3.品质特性:抗10号在品质特性上有着较高的竞争力,它能产出白色粒,粒度细腻,纤维少,油脂更丰富,表观油强度高,油质更有活性,可以更好地抗氧化。
二、抗10号的栽培技术1.土壤选择:抗10号的栽培必须在肥沃的、适宜浇水的土壤中进行,不能太湿过水,必须保证土壤的适宜的pH值,例如酸性土壤中的pH值应保持在6-7之间,碱性土壤应保持在7-8之间。
2.适宜的播种时期:抗10号的播种期可以比传统大豆晚一周左右,一般以全月潮差,土壤温度达到15℃以上为宜,这样可以使抗10号种子发芽早、芽小、芽长、发芽率高,好管理。
3.施肥:抗10号的施肥必须有计划,适当施用有机肥保持肥力,而在生长期前期,可以适量施用氮肥,使大豆萌发分蘖发育快,芽密。
4.管理技术:抗10号发芽快,一般10-15天可以出苗,此时要求有良好的水管理技术,如果土壤含水量过多,要及时通气,芽期需要适当施用有效的杀虫剂,以杜绝虫害潜伏。
5.收获:抗10号大豆收获时期和传统大豆相差比较小,一般在120天左右,抗10号大豆成熟了,可以进行收获,收获期要注意防护工作,避免种子搬运途中遭受损害。
以上就是抗10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的重要内容,农民可根据以上内容来正确正确栽种和施肥,以期获得更好的收获。
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大豆(Glycine max)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质量,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大豆种植技术1. 地力选择:大豆喜欢生长在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上。
选择地力较好的土地种植可以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
2. 种子处理:种子处理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措施。
可以将种子用75%的草酸钙浸泡3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再用2%的多菌灵溶液浸泡6-8小时,最后晾干备用。
3. 地面准备:在播种前,需要对地面进行适当的准备。
首先需要耕翻土壤,除去杂草和秸秆,然后进行平地整理和压实,以便种子的均匀发芽和生长。
4. 合理密植:大豆的密植程度会影响其产量和质量。
一般情况下,大豆的合理密植为每亩15-20万株,株行距为40-50厘米,株距为10-15厘米。
5. 施肥管理:在大豆生长过程中,适时进行追肥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一般来说,大豆需要分追3次肥。
第一次施肥在大豆生长的第3-4叶期,施用过磷酸钙和复合肥料。
第二次施肥在大豆生长的第5-6叶期,施用尿素和复合肥。
第三次施肥在大豆生长的第7-8叶期,施用复合肥。
6. 灌溉管理:大豆对水分需求较大,需要适量的灌溉。
一般来说,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时期,如开花期和结荚期,需要加强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7. 病虫害防治: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是保证大豆健康生长和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
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疏草除虫、清除病株、喷洒农药等方式进行防治。
1. 病害防治:大豆常见的病害有炭疽病、霉锈病、病毒病等。
可以通过选择抗病品种、合理施肥、合理密植、适时病害防治等方式进行防治。
3. 轮作管理:适当的轮作可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一般建议大豆与玉米、小麦、豌豆等进行轮作,杂草和病菌的恶性循环被有效地阻断,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疏草除虫:及时除去田间的杂草,可以减少虫害的滋生和传播。
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油作物之一,它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糖的优良营养成分,而且可以提取出丰富的植物油和蛋白质,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化工等方面。
因此,科学、高效地种植大豆,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的种植技术大豆是亚热带和温带作物,对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要求高。
种植大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
1、选择合适的地块大豆在土壤要求上宜以轻质、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或壤土为宜。
在气候方面,温暖潮湿的气候和充足的雨水比较适宜大豆生长。
2、合理的种植时间大豆应在气候适宜的时候进行种植。
通常在春耕季节,即3月下旬至4月上旬进行。
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大豆种植时间一般在5月上中旬。
3、适宜的品种选择品种的选择对于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不同品种的大豆耐旱、抗病虫害能力不同,需根据地区气候、土壤环境等条件进行合理选择。
大豆的种植密度应根据品种、土壤肥力等因素选定。
过密将导致植株生长不良,产量下降。
一般情况下,荒地种植宜选择较低的密度,可以避免由于植株过于茂密导致的一些病虫害问题。
5、施肥技术大豆的肥料使用应根据土壤养分水平和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调整。
通常适宜在播种前适度施用基肥,播后追施适量氮磷钾复合肥。
有些地区可用大豆共作物栽培植物(如玉米、豆角)进行联合施肥,提高膜结构和土壤肥力。
6、浇水技术大豆喜欢潮湿的土壤环境,应尽量保持土壤湿度。
在幼苗期间进行集中浇水,避免干旱,同时在开花期逐渐减少浇水。
1、病害防治白粉病:在大豆生长期间,经常出现由白粉菌引起的白粉病,严重影响大豆产量。
病情严重时,可选用苯醌等高效杀菌剂施药。
炭疽病:炭疽病是大豆的另一种病害。
发病时,应采取尽早发现、尽早防治的原则,可用稀释好的硫酸溶液、40%的百菌清等农药进行预防和治疗。
豆蝽:豆蝽是大豆生长期内常见的虫害。
可在大豆生长初期和开花期进行药剂防治,如选择敌敌畏、灭草松等杀虫剂进行喷洒。
高抗胞囊线虫病大豆新品种邯豆10的选育体会周敬霄;郭海萍;肖付明【摘要】邯豆10是以鲁豆11为母本、邯豆三号为父本有性杂交,经多年选育而成。
该品种具有高抗胞囊线虫病(1号生理小种)、抗花叶病毒病、高产和高油等特点。
2011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Handou No.10, a soybean variety, was selected from crosses between Ludoull(female parent)and HandouNo.3(male parent), that was characterized with high-level resistance to Soy- bean cyst nematode (SCN, Heterodcra glycine Ichinohe)(Race 1), SMV-resistance,high-yield and high Oil. It was released by the Hebei Crop Variety Approval Committee in 2011.【期刊名称】《大豆科技》【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邯豆10;选育;胞囊线虫病;栽培技术【作者】周敬霄;郭海萍;肖付明【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邯郸056001;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邯郸056001;河北省邯郸市农业科学院,河北邯郸05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5.1大豆胞囊线虫病由大豆胞囊线虫侵染引起,是危害世界大豆生产最严重的病害之一[1],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我国大豆两大主产区东北和黄淮海发生较普遍,一般造成大豆减产5%~10%,严重可达30%以上,甚至造成大豆绝收[2-4],培育抗病品种是有效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方法之一。
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不仅是我国人民的重要主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畜禽养殖的重要饲料来源。
大豆的种植和生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畜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气候和土壤的多样性,大豆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着重介绍大豆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为种植大豆的农民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大豆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1. 土壤选择:大豆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以砂质壤土和黑土为宜,要求土壤肥沃、排水好。
选择酸性土壤,ph值以6.5-7.5为宜。
2. 种子选择:选择抗病虫害的大豆种子,如抗早疫病、封闭病等。
要选用品质好、发芽率高的种子,保证播种质量。
3. 施肥:大豆对氮肥需求量较低,但对磷、钾的需求量较大。
在播种前,对土地进行翻耕松土,施入适量腐熟有机肥,同时配合磷、钾肥进行施肥。
4. 种植密度:大豆的合理种植密度可以提高产量。
一般情况下,种植密度以亩产3-5万株为宜。
在早、播大豆时,可根据肥力情况和病虫害发生程度适当增加密度。
5. 喷灌管理:大豆在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水分,因此要在干旱期适当进行灌溉。
为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要注意控制灌溉水量,避免积水及提高通风性。
6. 控制田间杂草:大豆对田间杂草的竞争能力较弱,因此要及时进行除草。
在大豆生长初期,可以在播种后进行一次除草,然后在开花前进行一次除草,有助于提高大豆的生长势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7. 及时揭土:大豆在生长期有连根结瘤的特点,对土壤的氮肥利用能力较强。
要在大豆生长中期进行一次揭土,有助于促进结瘤、提高产量。
8. 防治倒伏:大豆在成熟期易受风吹雨打的影响,易倒伏。
为了减少倒伏,可以采用适当增施钾肥、增加磷钾的施用量和调整播种密度等方法来加强植株的抗风韧性,减轻倒伏的发生。
以上就是大豆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一些基本要点,农民朋友在进行大豆种植时可以参考以上要点,以期获得更好的种植效果。
二、大豆病虫害防治方法1. 大豆枯萎病:大豆枯萎病是大豆的严重病害之一,对大豆生长和产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大豆是我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保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两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 大豆种植技术:(1) 土壤选择与准备:大豆对土壤要求较高,适合生长的土壤pH值为6.0-6.8。
在土地选择上,应选择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如沟壤、亚壤、茏坡壤等。
在土壤准备过程中,应进行深翻、平整,并施入适量的有机肥和磷钾肥。
(2) 种子处理与播种:将种子进行处理,去除病菌和杂质,提高发芽率和幼苗的活力。
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温水浸种处理、药剂浸种处理等。
播种期要选择适当的天气条件,一般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播种时,控制好种子的密度和行距,通常为20-24万株/公顷。
(3) 施肥管理:大豆生育期中需要充足的营养供应,特别是氮、磷、钾等元素的供应要充足。
在施肥上,可以采用基肥+追肥的方式。
基肥通常在播种前进行,追肥可根据生育期的需要进行适时补充。
(4) 灌溉管理:大豆对水分的需求较为严格,特别是在开花和结荚期需要较多的水分。
应根据土壤湿度和气象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2. 大豆病虫害防治技术:(1) 病害防治:大豆病害主要包括炭疽病、大豆褐斑病、大豆疫霉病等。
在病害防治上,可以采取合理的病害轮作和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如及时清除病害源、合理施肥、加强通风等。
可选用适当的农药进行病害防治。
(2) 虫害防治:大豆虫害主要包括绿豆尺蠖、豆荚螟、豆荚蜗牛等。
在虫害防治上,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
生物防治可通过促进天敌的繁殖和释放来控制虫害的发生,如引入寄生性蝇类、蜉蝣等天敌。
化学防治可选用环保、低毒的农药,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进行使用。
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保证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种植者应结合具体的地理环境和作物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相关技术和方法,确保大豆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高质。
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大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大豆种植技术1. 地块选择:选择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中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避免旱湿交替和积水的地块。
2. 种子处理:大豆种子在播种前需要经过处理,可以进行热水浸种、微生物制剂处理、化学药剂处理等,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3. 播种时间:大豆适宜在春季3月至4月间播种,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进行调整。
4. 密度控制:大豆株间距为30-40厘米,株行距为60-70厘米,每亩播种量为3-3.5千克。
5. 施肥技术:大豆生长期间,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进行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施用,特别是磷肥对提高大豆的产量和营养状况有明显作用。
6. 灌溉管理:根据大豆的生长需要,合理利用灌溉技术进行水分管理,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
7. 病虫害防治: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初期迹象,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虫害的严重危害。
8. 收获时间:大豆一般在9月至10月间开始成熟,根据大豆的落叶程度、籽粒含水率和叶片变黄程度等指标进行判定,一般大豆含水率控制在14%左右为宜。
大豆病虫害是影响大豆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加强病虫害的防治是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1. 病害防治:大豆常见的病害有豆腐病、霜霉病、立枯病等。
病害防治可以采用病害预防、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
病害预防包括良好的地块选择、种子处理、合理施肥等。
化学防治可以使用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施药时机。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病毒抑制剂、生物菌剂等进行控制。
大豆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农民在种植大豆时,应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大豆品种特性,采用科学合理的种植技术,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以实现高产高质的大豆种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