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辩之科学史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5
自然辩证法论文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在长期的发展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着惊人的辉煌历史,并处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世界最前列。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对东方各国乃至西方各国科技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早在距今3300多年以前的甲骨文中就有有关日食的记载。
距今2500年以前的战国时期问世的《考工记》准确地记载了六种不同成份的铜锡合金及其不同用途。
公元1世纪初期的西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
公元3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瓷器,这一技术在11世纪传到波斯,由那里经阿拉伯于1470年左右传到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
到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
在11世纪中期的宋朝,中国科学家发明的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5世纪中期,中国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到此时为止,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时期,四大发明已经先后登上了历史舞台。
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几乎全是中国人自己独自创造出来的,这一点与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古希腊的早期科学如几何学、天文学中的很多东西是从河流文明古国那里学来的。
正是这种独创的科技成就的长期发展,历代继承,才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
著名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他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序言中曾对此做出了公正的评价,他说:“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及其出版历程李宗明一、自然辩证法的产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形成他们的新哲学世界观,始于19 世纪40年代。
他们关于自然辩证法思想的萌芽,也产生于这一时期。
系统地研究、建立和阐明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主要是由恩格斯从19世纪50年代后期起进行的。
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和《自然辩证法》手稿中,恩格斯依据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描绘了整个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运用丰富的自然科学材料阐发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
他把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界的辩证法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辩证法联系起来研究,并认为从根本上来说认识的辩证法是客观的辩证法的反映,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很重视研究人和自然的关系,研究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发展规律。
1863年,恩格斯结识了两年前迁居到曼彻斯特、比他年轻14岁的德国化学家肖莱马,经常同他讨论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史问题。
肖莱马和恩格斯、马克思,很快成了至交,因为他们不仅对自然科学基本问题有一致的看法,而且在政治观点上也完全一致。
肖莱马参加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领导的国际工人协会(第—国际),以后又参加了德国工人党。
结识了肖莱马,使恩格斯在创建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位卓越的科学顾问。
从1873年5月30日开始到1876年5月这三年时间,恩格斯埋头于全面探索自然辩证法,并写了94篇札记,其中有1875—76年间写成的《导言》。
这篇《导言》是全稿的精髓,它生动地总结了近代科学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自然观的变化和发展,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本性,指出“自然界不是存在着,而是生成着并消逝着”。
二、自然辩证法在苏联出版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
工人生活和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以及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其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自然辩证法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
自然观探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科学观则研究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方法和成就,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在自然辩证法中,恩格斯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及其基本特征。
他指出,从清代自然科学诞生以来,自然科学经历了从经验描述到理论概括的转变,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方式的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探讨了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
它强调科学方法的实证性和逻辑性,认为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实验和观察,不断地修正和完善理论。
同时,它也强调科学的社会属性,认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总之,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以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它旨在深入探究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机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为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和思想武器。
目录导论 (4)1.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 (4)自然观 (4)古代自然观 (4)2. 谈谈古代中西自然观的特点及其差异。
(4)经典自然科学与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5)3. 论述机械论自然观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5)4. 如何理解近代机械论的进步性及其缺陷? (5)5. 为什么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它的历史的理由? (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6)6. 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6)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6)7.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6)9. 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711. 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
(8)12. 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情况? (8)13. 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8)14. 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9)15. 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9)16. 为什么不仅要从量的方面,而且要从质的方面理解运动不灭原理? (9)17. 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认识社会的现实意义? (9)人与自然 (10)18. 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 (10)19. 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 (11)20. 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11)22. 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12)24. 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以人为中心”或“非人类中心主义”。
(13)25. 试论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的发展。
(14)26. 结合当前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当代的重要性。
姓名班别学号考试学号54对科学发展史的反思与探究内容摘要:就一般情况而言,也许很多人认为学习科学史没有多少直接的用处,既无助于学校奖学金,也不能靠它获得一份高薪工作。
但是,就我而言,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我认识到:作为一门现代化,专业化的学科,科学史对于建立起自身的价值标准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回顾科学史的发展历程,从中,它给予我思想的启迪,让我学会了如何看待及解决问题。
以下本文谈论的是本人在学习科学史中的一些心得和反思以及对科学史的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科学史反思探究科学史,顾名思义,就是一部关于科学的历史。
然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也是一本励志故事,一本《心灵鸡汤》,让人感触良多。
读科学史,你能够读出科学的理性,读出哲学,也能够读出客观规律……漫步在科学技术漫长的历史长河上,目睹着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创造出灿烂的文化,科学从被动的积累变成了主动的探求;古中国人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倡导着人与自然和谐;欧洲的文艺复兴,也复兴了科学,科学得以迅速地成熟起来,对于自然的探求已经不再是圣哲的专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凭兴趣参与科学这场游戏,赢家的数目没有限制,而获胜的奖励便是一个新自然规律的明了。
近代的科学革命,相比于古希腊的纯思考和观察,科学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模型和演绎方法,科技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科学史,不仅让我对科学本身以及其内外相关因素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在认识与理解科学中,使我产生了一些关于生活的哲学思考,而思考的成果将会是我待人处事的生活指南。
一、“科学”不等同于“正确”托勒密的天文学说是不是科学?大多数人也许会认为它不是科学,因为该学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观点明显是错误的。
但是,如果我们所给予的理由一旦成立,那么哥白尼,开普勒,牛顿同样可以逐出科学的殿堂,因为太阳同样不是宇宙在中心,行星的轨道不是精确的椭圆,牛顿力学中的绝对时空也是不存在的……那么,难道“不科学的”结论也是科学。
1为什么我们需要反思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之所以提出要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特殊的地位,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科学的产生是世界历史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科学的诞生是西方社会现代转型的一部分。
它使西方社会本身的文化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而且由于现代西方全球扩张的历史,它也进入到世界其他种类的文化之中,改变了它们的传统。
(2)科学与技术是现代社会结构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3)科学与技术是决定人类未来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是,科学的理论发现,持续地与技术的发明结合起来,并被工业和政治紧紧裹挟在一起。
它们导致了社会的不断改变,但我们并不能够确切地知道这一改变的方向。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非常复杂,而且处于变动的过程中。
首先,虽然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但现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却有着历史文化的依赖型,也就是说,它产生于16、17 世纪的西方。
不同的文化传统如何影响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常常引起争论的问题。
其次,许多人都在提出关于世界的解释性理论,但并非所有这些理论都能算作是科学理论。
究竟什么样的理论才能说是科学的,并没有简单的答案。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和评判标准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第三,在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越来越依赖于庞大的社会支持,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科学家、技术专家、政治家相互作用。
第四,科学的发展、科学引起的技术变革,并不同人类所珍视的所有的价值想协调,在某些时候,在科学的价值与人类社会的其他价值之间会产生冲突。
第五,近代以来,科学的兴起与发展,特别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大大地改变了世界以及人类的生活。
但是科学技术到底是人类的福音还是祸水,存在不同的看法。
现代社会已经渗透了科学技术,同时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也影响着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未来,其安全、和平和幸福,都取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间恰当的、良好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人文研究传统(王小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710049)1873年5月30日,恩格斯在写给马克思的一封信中提出关于《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全面构想:“今天早晨躺在床上,我脑子里出现了下面这些关于自然科学的辩证思想。
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质,物体。
物体和运动是不可分的,各种物体的形式和种类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认识,离开运动,离开同其他物体的一切关系,就谈不到物体。
物体只有在运动中才显示出它是什么。
因此,自然科学只有在物体的相互关系中,在运动中观察物体,才能认识物体。
对运动的各种形式的认识,就是对物体的认识。
所以,对这些不同的运动形式的探讨,就是自然科学的主要对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接着,恩格斯列举出从辩证法理论视角进行探讨的自然科学诸学科领域中的运动形式,涉及到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磁学,以及物理学、化学、天文学。
为研究自然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学微积分,与科学家肖莱马等人进行科学问题的频繁探讨,并系统研读大量自然科学著作,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霍夫曼的《现代化学通论》、李比希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赖尔的《人类古代的地质学考证》、施旺和施莱登关于细胞的著作、格罗夫的《物理力的相互关系》等等。
因此,自然辩证法实际上是开创了用哲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去研究自然科学,这便创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的研究。
相比始于20世纪20年代分析哲学“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西方科学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也更早开启了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研究传统。
这种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研究传统与20世纪初萨顿倡导的科学人性化、人性理性化的交叉思维方式遥相呼应。
那么科学-人文的融合究竟有什么样的价值?科学-人文的融合又有没有必要?这要从萨顿(George Sarton,1888-1956)的事业说起。
20世纪初,萨顿看到了一个横亘在科学学者和人文学者之间的鸿沟,这个鸿沟正在将人类的文化切成碎片并威胁到人类文化的存在,因此萨顿提倡科学史的新人文主义。
中西科学史观的比较——《自然辩证法》课程总结报告2013年1月4日中西科学史观的比较在学习完郑雨老师讲授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后,现在我就中西科学史观的对比阐述自己的看法。
中国古代科学从秦汉到明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学体系和发展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多项发明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尤其是以运用阴阳五行学说,以脏腑经络之生理、病理为基础的中医。
西方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从文艺复兴开始,在天文、物理、化学、数学、哲学上经历了百年的基础打造,在17世纪60年代开始了以科学实践为契机的工业革命,建立了以笛卡尔解析几何学和牛顿力学等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对比中西方科学发展历史发现,在实用科学发展方面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和以概念、原理、定律形式表达的理论知识的发展却远不如西方科学。
中国古代科学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和直接经验基础之上的,注重工艺过程、工艺方法和实际操作的便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匠对实用科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但由于实用科学注重经验,对原因的分析不足,也很少有理论上的探讨,致使知识始终停留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层次上,阻碍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西方科学擅长于机械运动与物质构成的研究,在器物制造方面,西方科学的定量化描述比中国古代科学更精确、更清晰,技术便于学习掌握和检验。
一为什么中西科学发展的途径会如此迥异?很明显,中国属于农耕文明,而西方则属于游牧商业文明。
这种文明上的差异导致了以下几点明显的对立,从而造成中国古代以注重技术、实践为主的实用科学与源自古希腊理性精神的西方理性科学差异。
但造成差异主要原因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别。
(一)“重德”与“重智”的对立中国主要是农耕经济。
我国古代的地理环境要闭塞得多,周围多是高山和大海,限制了与其他国家大规模的交流,但同时也使之免受外面世界动荡的影响。
由于拥有辽阔的平原和适宜的气候,我国较早地建立了发达的农耕文明,在价值取向上表现为以伦理为本位。
自辩—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观察还是始于问题
1、何谓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的目标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的差距。
2、何谓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作出的假定性解释.
3、我认为科学是始于问题的。
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确立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目标,预设了求解的范围和方法。
科学观察是人们又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与理论思维方法不同,科学观察不是通过演绎、类比等抽象过程,而是依赖感官以及观测仪器直接认识外部世界,记录和报道事实.人们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对科学背景知识的认真思索和分析,从中发现各种矛盾,它是现有人类认识未解决的矛盾,这种矛盾或疑难,就是科学所要研究的问题.科学研究开始于问题。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个人或集体来说,是否善于发现和科学地提出问题,是衡量其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否存在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问题的多少与深浅,是表征一个学科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只有提出科学问题由此引起人们的思考才有可能建立科学理论和形成科学知识。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基于观察和研究自然界变化的哲学方法。
它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思考和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对现代科学的影响。
古代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不可忽视。
古代中国的哲学家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道”的概念,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且相互依赖的整体。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流转不息,永恒变化是世界的本质。
他提出了“万物皆流”这一概念,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变化是相辅相成的。
自然辩证法在古代中国和希腊哲学中的发展对科学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的思想渗透到了传统医学和农业领域。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认为身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密切相关。
农业方面,农民根据自然界的变化和植物的生命周期来安排种植时间和采摘时间。
这些都体现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希腊哲学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也为现代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的重要代表,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使得他成为现代科学方法的奠基人之一。
亚里士多德研究了动物、植物和天文等众多领域,提出了许多观点和分析方法,对后世的科学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在中世纪,宗教信仰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阻碍。
基督教承认上帝的至高性和超自然的力量,这使得自然界的研究受到限制。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并应用古代哲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伽利莱通过自己的实验证明了日心说,打破了当时宗教对于地心说的支持,开启了现代天文学的发展。
弗朗西斯·培根则提出了实证主义的思想,主张“知识即力量”,通过实证方法研究自然界。
随着科学方法的发展,自然辩证法的思想逐渐融入到现代科学研究中。
无论是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还是社会科学,科学家们都借鉴了自然辩证法的思想。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
1,理解和评价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难题是一个两段式的表述第一段是: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 中国的政教分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产生?第二段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十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为何中国在科技发展上长期领先西方,而现代科学竟出现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要澄清这一问题,科学史本身是无能为力的,至少是不足够的;研讨的范围必须从科学史推广到西方思想史与文化史的整体。
如果借鉴史学家将新石器时代比作文明发展的童年期,我们能否秉承这样一种思路,即将看似无机的科学发展史化比作为一个有机的人的成长史,从而将其发展步骤具象化,更好地分析出其发展所执的轨迹。
如果相信“事物的最终性质及结果总是由其内因所决定,而外因只是起影响的作用”的这一哲学观点,那么,估计没有多少人能反驳外在环境因素对一个人的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
我相信,类似的环境绝对论在诸多学科领域已普遭诟病。
同样的,我们也就不应该将一段科学的发展过多的归因于外在的因素,诸如社会结构的变迁,政治制度的阻碍,生产方式的转变,转而,应更多地关注其自身的运动轨迹,即自身的传承与变异,以及对外在因素的影响所做出的的种种反应。
所以,在应对“现代科学何以在西方出现?”这一问题时,我们应更侧重地从民族,文化,精神,思想等内在差异来解释。
在1957年精英云集的一个科学史大会上中古科学史专家克伦比明确的说:“我应该从开始就说明,我将自然科学视为一种高度精妙的思考与探究,它是只有通过传统才能够学到的……古代巴比伦,亚述,埃及,中国与印度的技术成就虽然惊人,但从学者论述所见,则他们都缺乏科学的要素,即科学解释与数学证明的普遍观念。
”克伦比此言显然与李约瑟的论题针锋相对,尖锐批判了李约瑟过分侧重技艺而轻视理论的思想。
但是,由此,我们也要引出这样一个疑问:科学关乎技艺(操作性,以中国的《九章算术》为例,一检其中的《方田》,《粟米》以至《商功》,《均输》,《方程》各章的实例,便可了无疑义地总结中国计算技术往往是相应于公私生活中的实际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但数学原理却似少有问津者。
第一部分自然观导言部分1.自然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是什么?答:中心线索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
学科性质是:属于哲学学科,是马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答:a)有助于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b)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科技实践能力;c)有助于扩展知识面,更好地参与现代化建设;??3.古代自然观有什么特点和局限性?答:特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两方面。
坚持从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世界地本源,把自然看作是不断产生和消灭地永恒运动的过程。
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论述了自然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局限性: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从哲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还是非常笼统、模糊和粗糙,带有历史的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
4.用自然辩证法的有关观点,说明机械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错在哪里?答:机械还原论忽视了系统的整体性特点,整体性特点是无法通过部分分析,还原成经典力学研究的。
机械决定论忽视了系统在一些情况下,随机涨落对系统演化的影响,否定偶然性,成为一种“宿命论”。
二者都属于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特征。
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不彻底的唯物主义。
因为它否认自然界的发展,无法解释造成自然界现存状态的原因,最后只好将原因归于自然之外的神的力量。
5.自然辩证法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答:1.施莱登,施旺,细胞学说、2. 迈尔、焦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3.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4.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5.康德,星云假说。
热力学第二定律、电磁场论等。
6. 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自然观部分1.什么是系统?描述自然系统的基本范畴是什么?答:系统是以各要素的属性为基础经由特定关系而形成的属性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内容如下:形式科学:从逻辑到数学,包括数学、纯数学与应用数学、逻辑;物理科学;从物理学到地球科学,包括经典力学与统计力学、相对论、量子论、化学、大物理学(地球科学与宇宙学):生命科学:从生物学到心理学,包括分类学、遗传学、进化论、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生物学;社会科学:从人类学到历史学,包括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
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20世纪中叶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历史推向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与内容又有了新的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第一,系统自然观。
现代系统科学的发展,提出了系统自然观。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原本就有着极为深刻的、丰富的系统思想,唯物辩证法中的“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实质上就是系统思想的哲学表述。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客观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而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系统思想。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时.把社会看做是一个有机体,并且把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看做是社会有机体的不同要素。
他认为,每一个有机体的要素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马克思的系统思想在《资本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具体的、科学的体现。
恩格斯在考察自然界时,也是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他说:。
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
”他指出,由于自然科学的进步,整个自然界是作为“种种联系和种种过程的体系而展现在我们而前”;系统中各个要素、各个过程的“相互作用是我们从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考察整个运动着的物质时首先遇到的东西”,这些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的真正的终极原因。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它是现代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系统科学)的基础上辩证自然观的一种形式。
系统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是现代系统科学.它从20世纪40年代起在短短的60多年内迅猛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与日俱增的材料,证明了自然界是系统地存在着的,并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演化过程。
科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一科学知识的构成二科学认识的起点三观察与理论的关系四科学发展的模式理论一科学知识的构成科学认识过程的成果是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以及逻辑推理和实验检验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1、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科学事实的特点:可重复性渗透着理论系统性相对独立性科学事实的作用: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2、科学定律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以全称命题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定律的特征: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具体的、历史的简明性特征科学定律的作用: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3、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提出的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基本要素:事实基础、理论背景、对现象、规律的猜测;推导出的预言和预见.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的必要环节惠威尔:”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测;一般是做不出知识的进展的.”没有大胆的猜测是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假说的一般特征科学性假定性易变性科学假说的来源当出现已知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新事实时;会产生猜测性说明..当把某一理论类推到原来适用范围之外;对其对象的属性、规律进行猜测或设想时;会提出新假说..为解决新旧事实之间的矛盾时会提出假定性说明..建立科学假说的原则解释性原则能解释全部事实对应原则不能与已检验的科学理论矛盾可预测性原则科学假说的检验⑴逻辑分析——实践检验的辅助方法主要是分析假说在逻辑上的合理性;以达到对假说进行初步筛选的目的..⑵实践检验——对假说中演绎出的若干可以直接检验的推论;与科学事实进行对照..依据推论是否与观察或实验获得的经验数据相符合来决定假说的真伪..⑶证实与证伪科学实践作为检验假说的标准;既能证实假说也能证伪假说..检验中的复杂性不能完全证实——确证在逻辑上;方法的保真性是没有保证的实践研究中不能一出现反例就否定假说实践是可错的、辅助性假说易谬所以;证实与证伪的对立不是绝对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⑷判决性实验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主要方式;激发思维创造性的媒介..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学术繁荣..4、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科学理论的结构基本概念——思维的基本单位、逻辑起点基本原理或定律——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建立的基础..科学推论——由基本原理演绎推导出来的结论..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客观真理性——最本质的特征要求科学理论必须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全面系统性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遍本质与规律..逻辑完备性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预见性科学理论不仅能够解释已知;而且还能够预见未知;对未知事物的状况做出符合逻辑的预言..科学理论的评价与选择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程..科学理论的选择:是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科学理论中挑选出更佳的理论的过程..科学理论的评价与假说检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假说检验主要涉及假说与观察事实是否一致、内在逻辑是否自洽..理论评价则要研究假说、观察事实和科学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科学理论的评价的标准:1理论同经验事实的一致性科学理论的内容必须正确地反映事物的运动规律;从理论推出的可检验结论应该与实验的结果相符合..2相容性评价相容性是指新的科学理论同公认的科学理论在逻辑上是相容的..是科学家拒斥轻率的理论;抵制伪科学的重要手段3逻辑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是指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相互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自相矛盾..4简单性评价——美学原则这是对科学理论的逻辑基础的要求;即:基础的逻辑简单性..5理论的预见性一个好的科学理论不仅应当有尽可能大的解释力;还应有尽可能大的预见力..科学家个人对理论选择的影响A、科学家个人心理偏好影响着对新理论的接受和拒斥B、科学家的权威、声望和社会地位影响着对新理论的接受和拒斥C、社会意识形态等社会因素影响着对新理论的接受和拒斥科学知识的构成部分间的辩证关系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理论的基础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度形式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二科学认识的起点科学的起点究竟是什么呢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始于观察;观察是科学发现的起点..波普尔—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既是旧理论的终点也是新理论的起点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材料科学始于问题与认识以实践为基础不矛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1、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科学实践水平和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时代性科学问题的构成三个基本要素:问题的指向、研究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应答域:在问题的研究中所确定的域限;并假定所提出问题的解必定在这个领域中..科学问题的来源:已有理论与经验事实之间矛盾产生的问题科学理论内部逻辑矛盾而产生的问题从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的问题从社会需求中提出问题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2、解决科学问题的基本途径:通过进一步获取事实回答问题通过引入新的假说来解决问题通过引入新的概念解决问题三科学事实的获取1、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特点:感性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2、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的特点和作用A、可纯化和简化观察对象B、可以强化对象及其条件C、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D、可重复性观察与理论的关系独立于理论之外的纯粹的观察培根理论依赖于观察;观察独立于理论观察渗透理论库恩波普尔观察并不等于感官的感觉图象;不单纯是生理活动..观察陈述依赖理论..精确、明晰的理论是精确观察陈述的先决条件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和“加工改造”作用“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爱因斯坦辩证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坚持观察的客观性;主张观察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可重复性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先进的观测技术和仪器严谨、求实的态度四、科学理论发展的模式一科学理论的积累进步模式古代归纳主义: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经验的积累科学发展是量的积累、递增;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变;没有质变..惠威尔把科学进化比作“支流汇入成江河”;科学就是把以前的成就逐步并入新理论而进步的逻辑实证主义: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证实而不断朝前发展的;得到证实的科学理论不断积累的过程就是科学的发展史..以上两者都主张:科学发展主要通过归纳法的归并;使知识不断积累或增加来实现的——是一幅科学进化的静态图景;表明科学发展是一个平缓的、渐进的、积累的直线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渐进的中断;没有革命..经验——理论——经验… …对科学理论积累进步模式的评价合理性科学理论的积累进步模式;勾画了一幅积累式的科学发展图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不断进步的总趋势..符合人类自然认识不断发展这个“宏观”事实揭示了这个发展的“微观”机制——在证实中不断积累的事实..局限性根本缺陷是忽视了科学中的革命现象;因而不能解释那些与传统理论不同的革命性的新理论的产生过程..只能容纳范围非常狭窄的科学史事实排斥了许多实际影响着科学发展的因素科学革命被排除在科学史之外;不能解释革命性理论的产生..二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观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演变不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是不断被经验反驳和证伪的反复过程..其中;猜想和反驳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最基本环节..波普尔——科学理论的演化过程是在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科学理论的发展是通过不间断的革命实现的科学理论的否证式发展模式问题→猜想→证伪→新的问题P1 →TT→ EE→ P2强调了科学知识的增长是一个动态的不断革命的、跳跃式的过程..科学理论的进步表现为一个理论对另一个理论的替代要求:新理论比旧理论具有更高的可证伪性;同时只有当新理论或由之推导出的预言得到确证;才可称为是真正进步的理论..把具有更高证伪度的大胆推测之被证伪看成是科学获得有意义进步的观点是错误的标志着重大进步的是大胆推测得到确证否证式的科学发展模式以一幅阶跃式的科学发展图景取代了积累式的发展图景;把科学看作是通过不断证伪;运用演绎方法而向前发展的..一次证伪就是一次革命;不断证伪就是不断革命——“不断革命论”否证式的科学发展模式的缺陷:把科学理论的稳定性看得过于脆弱;把科学革命看的过于简单..仍用理性的逻辑工具来分析科学的发展史把科学发展完全归结为科学革命;严重脱离科学发展的实际断言科学本质就是猜测;一部科学史就是猜测的历史;是赞同唯心主义的观点..三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范式更替的发展模式库恩——克服前两种科学发展观的片面性;主张从动态角度来考察科学理论发展的机制和规律;提出了范式更替的科学发展模式..库恩的范式更替发展模式:以“范式”变革为核心范式:是指从事同一个特殊领域的研究者们所持有的共同的信念、传统、理性和方法..特点:可以把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聚集起来能指导这些拥护者进行解决难题的活动新旧范式的更替是科学革命的标志“范式”模式的合理性纠正了累积式与否证式的偏颇;把科学演进描述为渐进的积累与革命性的转化相统一的过程;更符合科学发展的现实..把心理和社会两大因素引入科学革命之中..科学共同体抛弃旧理论;接受新理论的活动“范式”模式的缺陷不承认科学革命是向真理的接近;看作是解决难题上效用的进步没有以辩证的否定观来看待范式的更替 在范式产生、更替问题上片面夸大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以科学共同体的信念为依据;陷入了非理性主义;抹煞了评价知识的客观标准..前科学 常规科学 危 机 革 命新的常规科学 新的危机五革命和进化是科学发展的普遍形态科学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一幅在进化和革命交替之中循环加速前进的辩证图景..进化与革命是科学发展的基本形态;是质—量互变规律在科学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自辩之科学史》苗晨2009.1泰勒斯的世界万物由水组成的说法,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世界的本源,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的原子说,中国的元气说和五行说。
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提出演绎推理的三段论。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质疑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假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英国。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系统论》,提出星云的假说;1828年维勒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尿素;1830年莱伊尔发表《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层渐变假说;1838年施来登发表《植物发生论》,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的细胞学说;德国迈尔、英国焦耳、英国格罗夫、德国柯尔丁等人先后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为热力学作出了贡献,却得出了“宇宙热寂说”的结论;华莱士与达尔文不约而同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却走向“唯灵论”;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哲学上承认物质第一性,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宣布成立,1666年法国建立巴黎学院。
19世纪的德国,科学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先提出“科学家”一词。
16世纪起,欧洲开始出现土木工程师。
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先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
默顿提出“马太效应”,即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应。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首先对科学提出了道德诘难。
10世纪,以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批判。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形成科学与人文的分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凯尔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
《自辩之科学史》苗晨2009.1泰勒斯的世界万物由水组成的说法,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世界的本源,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的原子说,中国的元气说和五行说。
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提出演绎推理的三段论。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质疑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假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英国。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系统论》,提出星云的假说;1828年维勒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尿素;1830年莱伊尔发表《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层渐变假说;1838年施来登发表《植物发生论》,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的细胞学说;德国迈尔、英国焦耳、英国格罗夫、德国柯尔丁等人先后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为热力学作出了贡献,却得出了“宇宙热寂说”的结论;华莱士与达尔文不约而同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却走向“唯灵论”;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哲学上承认物质第一性,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宣布成立,1666年法国建立巴黎学院。
19世纪的德国,科学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
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先提出“科学家”一词。
16世纪起,欧洲开始出现土木工程师。
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先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
默顿提出“马太效应”,即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应。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首先对科学提出了道德诘难。
10世纪,以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批判。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形成科学与人文的分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凯尔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
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30年,英国科学家赫歇尔在《自然哲学论》中提出“判决性实验”的概念。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1832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发明电报。
1839年,美国发明家固特异发明了加工橡胶的硫化技术。
1846年,瑞士化学家熊旁发现了“火棉”(硝化纤维素)。
1854年,布尔在《思维规律研究》中创立“布尔代数”。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公布元素周期表。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创立集合论。
1901年,英国罗素提出“罗素悖论”,引发数学危机。
1887年,赫兹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1900年,汤姆逊(开尔文勋爵)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发表《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乌云》的演讲,提出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以太漂移(“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导致狭义相对论),黑体辐射(“紫外灾难”,导致量子力学)。
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发表演说,提出23个数学问题。
1862~1895,电力时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西门子发电机(1866),爱迪生电器(1879),波波夫、马可尼电报。
1880年以后,新的技术革命三大技术发明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法拉第电磁感应导致的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贝塞麦炼钢法的成功奠定了钢铁工业发展基础;焦油化学理论的突破带来了有机化学工业的繁荣。
1896年,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一篇手稿《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公开发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反杜林论》、《数学手稿》、《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建立了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19-20世纪之交的重大实验发现年份人物贡献1895 伦琴发现X射线1896 贝克勒尔发现放射性1896 塞曼发现磁场使光谱线分裂1897 J.J.汤姆逊发现电子1898 卢瑟福发现a,ß射线1898 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1899-1900 卢梅尔和鲁本发现热辐射能量分布曲线偏离维恩分布1900 维拉德发现γ射线1901 考夫曼发现电子的质量随速度而增加1902 勒纳德发现光电效应基本规律1902 里查森发现热电子发射规律1903 卢瑟福和索迪发现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十九世纪末三大科学发现:伦琴X射线(1895);贝克勒尔天然放射性(1896);汤姆逊电子(1897)。
19世纪末,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对欧氏几何公理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公理化方法的一般原则:无矛盾性,完备性,独立性。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于1900年获得第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纳斯发现低温超导现象,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7年,库珀等提出解释超导现象的BCS理论,于1972年获诺贝尔奖。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1913年波尔建立量子化原子结构模型,1923年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概念,1925年海森堡建立矩阵力学,1926年薛定谔建立波动力学的量子力学。
1928年,鲁道夫·卡尔纳普,《世界的逻辑构造》(1928)、《哲学与逻辑句法》(1934),证实原则。
1963年,英国哲学家波普尔,《猜想与反驳——科学知识的增长》,证伪主义模式。
1962年,美国哲学家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科学革命模式。
1970年,美籍匈牙利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证伪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1975年,美国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多元主义模式。
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维纳创立控制论,加拿大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系统论,美国数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1969年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发表《结构、耗散和生命》提出耗散结构理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协同学,法国数学家托姆建立突变论,德国生物化学家艾根提出超循环论,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生物学家梅、物理学家费根鲍姆等创立混沌理论。
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进行“光电效应实验”。
1905年,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即狭义相对论。
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
1916年,《广义相对论的基础》。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水星轨道近日点的进动(勒维列);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爱丁顿日全食);引力红移(亚当斯天狼星伴星)。
1912年,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1918年,德国哲学家斯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把科学看成一种文化。
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利用日全食的机会,证实了广义相对论中的一个重要推论:远处星光经过太阳边缘时要偏折。
1928年,狄拉克相对论性波动方程的导出,标志着量子力学的最终建成,实现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统一。
1938年,美国学者奥斯本创立头脑风暴法(智力激励法)。
1964年,美国兰德公司的赫尔默和达尔基提出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
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在各营养级流动的定量关系。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实验室诞生。
1948年,美国物理学家伽莫夫把核物理学知识与宇宙膨胀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大爆炸理论。
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生物学家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1954年,英国科学家贝尔纳出版《历史上的科学》,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来研究。
1958年,英国哲学家汉森在《发现的模式》中,提出“观察渗透理论”。
1961年,前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加加林太空行走。
1962年,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中提出“大科学”概念。
1964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枚原子弹。
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成功。
1980年,美国技术史家康斯坦提出技术共同体和技术范式概念。
1981年,美国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出版《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建议用“熵”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现象和处理社会问题。
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教授保罗·罗默提出“新经济增长理论”。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斯诺在《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中提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概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夸克模型。
20世纪60年代,西方哲学中出现了“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法国社会学家斯特劳斯等。
加拿大哲学家邦格提出“认知域”概念。
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提出“正电子”假说。
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宇称不守恒。
勒维烈和亚当斯预见海王星的存在。
查尔默斯概括归纳主义的基本观点,波普尔与假说演绎方法论,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
技术设计的方法论流派中,科学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是尼采夫斯基,提出“进化的设计方法论”。
技术主义流派的美国工程师阿西莫夫。
还有人本主义流派。
悲观主义:“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1972年),霍华德《熵-一种新的世界观》(1981年);乐观主义:卡恩《今后二百年》(1976年),西蒙《没有极限的增长》(1981年);现实主义:莱斯特·布朗《综观世界全局》。
◇古代世界的科学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爱奥尼亚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古代原子论;亚里斯多德;亚历山大利亚时期(希腊化时期)的科学:几何学、力学、天文学◇牛顿时代(近代自然科学产生时期)的科学近代科学的诞生:“天体运行论”(哥白尼)与“人体结构”(维萨留斯);与宗教神学的斗争(布鲁诺、塞尔维特、伽利略)天文学:新天文学的建立经典力学:伽利略、牛顿的三定律;数学:对数、解析几何、微积分化学:化学确立为科学、燃素说、生物学:血液循环理论、动植物分类体系物理学:关于光的本质的争论、静电学的主要成果、量热学与热质说◇18、19世纪(近代自然科学全面发展时期)的科学天文学:星云假说地质学:水成论与火成论的争论;、灾变说与渐变说的争论生物学:细胞学说、生物进化理论、微生物学、早期遗传理论化学:原子—分子论、尿素的人工合成与有机化学、元素周期律物理学: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与热力学三定律、电流的发现与经典电磁理论、波动光学◇20世纪以后的科学19世纪末微观领域中的三大发现:x射线、放射性、电子相对论、量子力学现代宇宙学与宇宙大爆炸学说、分子生物学、粒子物理学◇古希腊的哲学1)早期希腊自然哲学: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论(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米尼);赫拉克利特的朴素唯物论;原子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数是万物的本原);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2)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苏格拉底的德性论;柏拉图的理念论;亚里斯多德的第一哲学◇中世纪的哲学唯名论与唯实论;托马斯·阿奎那与经院哲学的繁荣(哲学与神学、上帝存在的证明、温和的唯实论)◇近代哲学的起源1)唯理论的发展:笛卡尔(方法论与认识论、形而上学);斯宾诺莎(实体学说、认识论);莱布尼兹(单子论、认识论);2)经验论的演变:培根(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归纳法的方法论;四假象说);洛克(白板说、经验、观念);贝克莱(感觉主义唯心论、非物质论);休谟(经验论的基本原则、温和的怀疑论、因果观)◇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狄德罗(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观察思考和实验);拉美特利(心灵和身体的关系、人是机器、无神论思想);霍尔巴赫(自然的整体性和必然性、对宗教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判断力);费希特(对康德的批判、知识学);谢林(对费希特的批判、同一哲学);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绝对精神、哲学的圆圈);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现科学问题应当首先从它的结构要素开始,一般包括:问题域,求解目标,应答域,背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