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一中政治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1
- 格式:ppt
- 大小:2.22 MB
- 文档页数:23
政治必修四第一课知识框架政治必修四第一课主要涉及政治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基本概念。
通过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把握政治生活中的事件和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政治不仅是权力和利益的关系,也是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理解政治的本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政治的基本概念1.政治的定义政治是指社会成员关于权力分配、资源配置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活动。
它不仅包括政府行为,还包括社会组织和个体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
2.政治的性质政治具有权力特性,其核心是权力的获取、行使和制约。
政治还具有公共性,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3.政治理想政治理想是政治活动中一种重要的追求,包括遵循的价值观、信念和目标。
例如,民主、自由、公正、法治等理想。
二、国家与政府1.国家概念国家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是一个由固定的领土、人民及主权组成的社会组织。
2.政府的定义政府是国家权力的机关,是执行国家意志、维护国家秩序及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
3.政府职能政府的职能包括维护社会安全、发展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和保障公民权利。
三、政治制度与政体1.政治制度的概念政治制度是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规则和结构,包括宪法、法律、行政、立法和司法制度。
2.政体的类型政体可以分为民主政体和非民主政体,不同政体对政治权力的配置和行使方式有所不同。
3.我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四、政治文化1.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和社会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规范。
2.政治文化的构成包括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
3.影响政治文化的因素影响政治文化的因素有教育、传媒、宗教和家庭等。
五、选举与政治参与1.政治参与的意义政治参与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选举、投票和参与公共事务来影响政策和治理。
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高二政治备课组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一课时传统文化的继承【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2、能力目标: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39-43,完成《与名师对话》P27-28相关内容,并将重点知识标注在书本上。
【知识点拨】教师梳理教学内容、学生课后细化知识点学点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及表现基本含义:表现:学点二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特点:作用:学点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态度:【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探究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佳节,世界各地华人以各种方式祭拜祖先,从最早的烧纸、上坟到今天的网络祭拜。
思考1:清明节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一种?你如何看待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思考2:有人认为,祭拜祖先是封建落后习俗,现在都21世纪了,再举行这种祭祀仪式毫无意义,你赞同吗?并说明理由。
探究二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财富,也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包袱?你怎么看?【经典例题——详解分析】例1.传统文化只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才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这主要表明要保持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必须()A.既要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要使具体内容与时俱进 B.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与自尊心C.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D.始终保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例2.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条件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就必须()①尊重和认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极地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和认同外域文化,积极融人外域文化③尊重文化多样性,借鉴外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④坚决抵御外域文化,维护本国的文化安全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随堂训练——巩固基础】当堂完成《与名师对话》P30选择题部分(标出疑难问题)【课后作业——提升能力】课后完成《与名师对话》课时作业(七)【教与学反思】(谈收获,找疑问)吴忠回民中学《文化生活》导学案高二政治备课组课题:文化的继承性和文化发展第二课时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2、能力目标: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多样的情趣多彩的生活课标要求:一1.5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
教材分析:生活处处有情趣是第二课第一个项目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和辨别高雅情趣和庸俗情趣,明确不同的情趣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作用,体会高雅情趣在生活中的作用。
有两个层次构成。
分清情趣的雅与俗对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因此,第一层次“情趣有雅俗之分”是教学难点。
第二个层次说的是高雅情趣的作用,学生只有明确了高雅情趣的作用,才能为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奠定理论基础,因此它是本课重点。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能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但他们不喜欢枯燥的教学方法,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才艺展示等能表现自己活力的教学活动。
因此在本节教学中我设计了活动照片展示、“情趣展示会”以及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这样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课程目标: 1.知道情趣有雅俗之分。
2.了解培养高雅情趣的重要性。
德育目标:兴趣广泛、情趣高雅、乐观向上、全面发展,积极地追求美好生活。
重难点:引导学生按要求列举具有不同情趣的事例,并从自己列举或老师给出的事例中进一步比较两种不同情趣的区别。
运用高雅情趣的积极作用和庸俗情趣的危害的相关知识分析案例中有关人员的行为。
教学过程:【自信导入】多媒体出示图片:工业生产、武术、学习、书法等,请同学们谈一下有哪些感受?老师总结:自然之美、劳动之美,休闲、娱乐活动,都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可见,生活处处有情趣。
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导入新课生活处处有情趣学生七嘴八舌,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真情实感。
感悟生活处处有情趣。
【教学环节一】分组探究,小组合作情境活动一:生活处处有情趣,情趣存在于欣赏大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中的劳动创造及休闲娱乐等活动之中。
评价设计:同学们都有哪些情趣?什么是情趣呢?组织引导学生互动讨论。
总结:情趣指意趣、性情、志趣。
凡是人们的兴趣、爱好、玩赏、消遣都可以归入生活情趣的范畴。
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嵊泗中学12月份月考高二年级文科综合试卷政治2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25.“推动哲学家们前进的,决不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的思想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且日益迅速的进步。”这段话阐明①自然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基础②哲学的发展是纯自然的过程③科学思想是事物发展的源泉④哲学随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6.《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27.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说明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的内在动力28.2022•福建2022年4月,甲型H1N1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1N1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造规律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29.“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生活在一个高朋良友的圈子里,大家互相砥砺,同心向善,久之,自己也会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混迹于一个坏人成堆的圈子里,沾染许多恶习,久入鲍鱼之肆而不知其臭,最后自己也一同堕落。据此回答30——31题。30.上述材料体现的哲理是A.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B.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有差别的31.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①只有尊重规律,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③必须注意一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④要充分利用事物之间的有利联系,自觉克服和尽量避免不利联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3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①动者恒动,静者恒静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无动亦无静,无静亦无动④动和静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⑤静也是动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33.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要求从2009年7月1日起,所有在我国境内生产销售的计算机出厂时都要预装一款名为“绿坝-花季护航”的绿色上网过滤软件。手机、网站的发展既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从哲学上,这主要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D.意识会阻碍人们的发展34.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理解文化的内涵 P6(1)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文化与人类社会俱来,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
(4)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2.了解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文化力量的作用:(一)从社会发展看文化的作用:(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中分析P10—11)(1)三者的关系: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所以,虽然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发展亦步亦趋。
文化的影响: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2)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