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殖民体系的瓦解》重难点分析(浙江余杭区临平信达外国语学校)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教案一、教学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二、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2.了解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情况3.分析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和影响4.理解新兴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情况难点:如何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情况对世界秩序、政治经济影响的分析四、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导入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殖民主义吗?它的特点和影响是什么?2.引导学生回顾回顾殖民主义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及其对殖民地、殖民统治者和殖民国家的影响。
(二)讲授(35分钟)1.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涵盖的地区和国家,以及对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介绍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包括国际形势的变化、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西方国家的困境、新兴国家的崛起等。
3.新兴国家的发展介绍新兴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其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讨论(25分钟)1.讨论问题:a.二战后,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是什么原因?b.新兴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有哪些特点?c.新兴国家的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哪些影响?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展开,充分发挥课堂互动的效果。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案例分析问题:以一个具体例子分析新兴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2.组织学生分组,以个人主题为例,进行案例展示和分析。
六、课堂小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讨论结果。
2.总结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七、作业布置(2分钟)1.自主阅读相关材料,进一步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新兴国家的发展。
导学案设计授课时间:月日姓名:路?哪些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2.尼赫鲁的话反映了印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变化有何意义?3.1960 年的非洲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非洲最后独立的国家是谁?其独立的意义何在?4.帝国主义控制运河的目的是什么运河所在国收回两条运河主权意义何在?5.独立后的亚非拉国家面临着共同的任务是什么?他们为发展做了哪些努力?三、展示评价(18 分钟,教师指定学习小组分别展示上述合作学习内容,在每一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后,由其他学习小组代表质疑、补充和评价,教师适时参与指导、质疑、补充和评价。
)四、及时反馈(10 分钟,拓展练习,独立完成,及时反馈)五、本课小结(3 分钟)六、布置作业1.整理复习本课的学习内容和作业本作业2.完成下一节课的自主学习任务【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直接引发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历史事件是( )A.英国对巴勒斯坦实行“委任统治”B.以色列建国C.阿拉伯国家的建立D.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2.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案》,宣布……在印度境内成立两个独立的自治领:印度和巴基斯坦。
印度独立于( )A .1859 年B .1947 年C .1960 年D .1990 年3.他被称为“ 上帝给南非的礼物” 和“ 南非给世界的礼物” ,1991 年竞选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终结了种族隔离制度。
他是( )A .纳赛尔B .卡斯特罗C .玻利瓦尔D .曼德拉4.1959 年,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亲美政府独裁统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拉丁美洲国家是( )A .印度B .巴拿马C .古巴D .纳米比亚5.1964 年,在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 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标志着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
这些发展中国家主要要求的是( )A.争取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B.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C.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D.改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6.历史学习中,常常需要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公开课教案课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特征;(2)掌握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和影响;(3)能够分析殖民主义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瓦解过程;(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殖民主义的作用和影响;(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殖民主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殖民主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历史观;(3)倡导和平、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抵制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二、教学内容1. 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新航路的开辟与欧洲殖民扩张;(2)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与殖民机构;(3)殖民地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
2. 世界殖民体系的特点(1)殖民地的广阔分布和多样性;(2)殖民主义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目的;(3)殖民地的文化冲突与融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特点;(2)殖民主义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3)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及其原因。
2. 教学难点:(1)殖民主义背后的经济动因;(2)殖民地对殖民主义的抵抗与反殖民斗争;(3)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特点、瓦解原因等基本知识;2. 讨论法:分组讨论殖民主义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殖民国家和殖民地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 比较法:比较不同殖民国家和殖民地的特点,探讨世界殖民体系的内在规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世界殖民体系的定义,引发学生对殖民主义的关注;2. 讲解基本知识:详细讲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特点、瓦解原因等基本知识;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殖民主义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殖民国家和殖民地的历史案例,让学生了解殖民主义的实际情况;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殖民主义的影响和瓦解原因;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引发学生对殖民主义的思考。
九年级下册重难点知识整理1:俄国农奴制改革领导人、时间、目的、性质、主要内容、意义、局限性。
领导人:亚历山大二世。
时间:1861年。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巩固沙皇的统治。
主要内容: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②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①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②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③推动了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④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局限性:农奴制残余依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日本明治维新时间原因、时间、前提、主要内容、地位、影响。
原因:①幕府统治危机: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内因)②民族危机:19世纪中期美国打开日本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因)前提: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
性质: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影响:①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行列。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标志、特点、影响。
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最显著成就:电力成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前提: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爱迪生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
他在纽约建立了美国第一座火力发电站。
时代特征: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4:近代西方的科学家,名字、国籍、成就。
牛顿(英国):①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第四课知识点整理第五单元步入近代第14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1.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随着习惯法和庄园法的规范,西欧越来越多的地区,劳役被固定在一个特定的范围。
而农奴可以用货币购买劳役豁免权,不再为领主提供劳役,以此获得对自己劳动力的自由支配;又通过缴纳迁徙税,获得离开庄园、摆脱领主人身束缚的机会。
庄园逐渐衰落和瓦解。
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也逐渐获得对自己剩余产品的支配权。
2.庄园制度下的小块土地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生产经营活动,加之一些领主不善于经营,于是,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土地集中成为一种趋势。
领主通过转让、联姻、继承、买卖等方式,将土地集中在一起。
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
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农产品的富余,加上城市需求的增加,农产品和畜产品得以进入市场,并且成为远程贸易的主要商品。
、3.这一时期,手工业也不断发展,一方面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农业,另一方面他们不再仅仅为自己生活而生产,更多是为了适应市场而劳动。
手工业者开办作坊,家人、帮工和学徒一起生产,规模比较小。
农村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
后来,这种分散的手工工场逐渐转向集中的手工工场。
商人不仅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雇工分工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4.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组织逐渐资本主义化,开始改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的整体面貌。
二.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1.13、14世纪,农村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大多数贵族不重视或没有能力经营自己的地产,将其抵押或变卖,以偿还债务或应付开支;富裕农民、骑士、乡绅通过各种手段不断集中土地,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新型地产,以新的经营方式控制了生产、交换等环节,还控制了乡村行政事务,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
上海初中历史会考资料:殖民体系的瓦解学习历史,掌握世界的发展趋势,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有着很大的帮助。
下面由收集整理的上海初中历史《殖民体系的瓦解》的会考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学习。
上海初中历史会考资料:殖民体系的瓦解一、战后民族独立浪潮1、概况: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持续了约30年,近百个战后独立的新兴国家大多在1945;;1975年间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
2、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其中心区域在亚洲,并延伸到北非;第二个高峰兴起于1960年,延续到70年代中期,其中心区域在非洲,并扩及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和亚洲太平洋地区。
其中,1960年因独立的非洲国家众多而被称为“非洲年”。
二、不结盟运动1. “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议,史称“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
会议提出了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2、不结盟运动1961年,25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发起不结盟运动,大力提倡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上海初中历史会考资料:大国关系的重组1、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至1968年已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大国。
2、苏美争霸的重要史实(1)60年代:美国凭借优势力量推行对苏遏制政策,使苏联的“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设想无法实现。
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均以苏联的退让告终。
(2)70年代:军事实力上升的苏联向美国霸权发起全面挑战,苏联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亚、非洲和拉丁美洲;美国则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沼中,不得已采取战略收缩。
(3)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为改变在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提出“星球大战计划”,进一步强化军备竞赛;苏联因经济发展停滞,军费开支沉重,转而全面收缩。
上海初中历史会考资料:冷战的结束一、东欧剧变与德国统一1、东欧剧变(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给东欧各国提供了摆脱苏联控制的条件。
《殖民体系的瓦解》重难点突破
重点:了解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掌握独立后亚非拉国家召开的亚非会议和成立的七十七国集团。
突破方案:这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亚非拉广大地区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全面崩溃,是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二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穿线新高潮,并最终取得独立;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发展迅速,古巴、巴拿马等国为捍卫国家主权、促进经济发展进行了不懈斗争等。
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结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在教学中突出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和掌握独立后亚非拉国家召开的亚非会议和成立的七十七国集团这些重点,可让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一些图片,从图片所展示的信息得出一种重要的结论。
比如说观察图片《1950年—1960年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然后结合教材回答在二战前独立的有哪些国家?可以看出1960年非洲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何意义?找出非洲最后独立的国家,并说说其独立的意义?启发学生完成书上的读图练习。
主要点拨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注意图片里所拥有的信息,比如说图片标题里的时间、地点;图片里各国国家标注的不同颜色;图片里国家中标注的年份等,依靠这些信息结合材料来完成这一重点的落实。
难点: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回分别对埃及和巴拿马的意义;由新加坡和韩国经济的发展得知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
突破方案:这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独立后的民族国家在振兴民族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维护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
要正确认识到亚非拉国家在取得民族独立后,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推进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为此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在教学时,可让学生欣赏视频、图片和阅读文字资料。
在这些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觉得重要的内容,并加以记忆。
然后教师根据这些资料提出问题,学生将刚才获取的重要信息进行归纳、对比,通过合作探究,将问题解决。
比如说合作探究活动“运河之殇”,结合图片加文字材料,小组合作完成老师提出的问题。
最后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之上,将这些难点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