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报告 历史的见证-20世纪的战争及战争文学
- 格式:pdf
- 大小:238.87 KB
- 文档页数:5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成就及其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学,不论伴随着多少重大而又剧烈的社会革命,派生出多少纷繁而又迥异的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它的血脉、气韵、精魂都延续着中国几千年古典文学的神魂气运,博采广纳着世界文学的精华和民族民间文学的风骨而一路走过;是在中国传统文学源远流长的深厚基础上,也是在世界文学的浓郁气息中,形成并建构起百年文学宏伟而又辉煌的神圣殿堂。
在百年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革命的动力是外因,流派的争鸣与社团的对弈是内因,在这种内因与外因绵延持续的制衡作用下,催生并完善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变革、创新、进化、发展和繁荣,从而导引并演绎出百年文学的系统流程和整体风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伟大、神奇和不朽,在于它对中国整整一个世纪的时代进步和社会革命,所产生与发挥的无法替代的重大影响;在于它对中国百年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教育和文化等一切领域的持续变革和创新发展,所引发和幻变的催化效应与推动作用;在于它对近代、现代和当代中华民族的自立与人民大众的奋进,所潜移默化和积蓄凝聚的精神力量和灵魂境界;在于它对世界文明的丰富和中华文明的承袭与拓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不朽建树。
诗歌诗歌在百年文学发展中,虽然有过几次起落,但每逢时代风云变幻与社会潮流涌动之际,它总是显身于时代的风口浪尖和社会的潮头波峰,始终处在变革的前卫和进化的起端,而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迥异的形式,实质上充当一种革命的风向标、前进的助喊器,快捷而及时地反映着社会的良知与民众的愿景,发挥着其它任何文学种类所难以企及的先锋作用。
从清朝末期到五四运动之后,是新诗的起始阶段,即主要是由古典诗词向现代诗歌的转折阶段。
诗歌革命的萌芽、兴起和实践,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丘逢甲、秋瑾和柳亚子等革命和进步诗人,从理论探索到创作实践,都发挥了开山奠基的重大作用。
胡适的现实主义革命诗歌,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新诗,还有新月派诗人闻一多和徐志摩,象征派诗人李金发、冯志和卞之琳,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和何其芳,以及中国诗歌会诗人蒲风等,共同缔造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兴起大潮。
2024年沪教版选修3历史上册阶段测试试卷572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1991年2月,美军在海湾首战告捷,震惊世界。
这一刻距离深陷越南战争泥潭只过去了20年。
美军顺利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海湾战争的结局反映了A. 两场战争的不同性质B. 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C. 苏联军事实力的衰落D. 信息化战争模式的威力2、海湾战争由伊拉克军队突然入侵科威特引发。
美国很快决定武力介入,通过海运与空运送往海湾的装备超过300万吨,补给品60万吨,还有40多万名军人。
美国介入的主要意图是A. 保障科威特的安全B. 展现强大的军事实力C. 维护世界安定和平D. 维护其在中东的利益3、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
入朝部队的名称是A. 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 东北野战军C. 中国人民解放军D. 中国人民志愿军4、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反映了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联合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宣告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的国际组织B. 《联合国家宣言》提出了成立联合国的构想C. 联合国大会是唯一有权采取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行动的机构D. 除政治外,联合国的活动范围还涉及经济、文化等领域5、下列《凡尔赛和约》的规定中,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是A. 军备问题B. 殖民地问题C. 德国边界问题D. 成立国联6、“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
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
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请其在美仍‘督促专使提鲁案于大会讨论’。
津埠民众运动达到高潮。
”上述史实发生于A. 五四运动期间B. 巴黎和会期间C. 华盛顿会议期间D. 开罗会议期间7、有学者认为,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一战成立的国际联盟和二战后成立的联合国都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谈谈战争文学
战争文学是一种以战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它通过描述战争中
的人物、事件和情感来揭示战争的真实性和影响。
战争文学具有独
特的艺术性和历史意义,能够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心灵。
战争文学的特点之一是真实性。
作为一种反映战争现实的艺术
形式,战争文学必须忠实地记录战争的残酷和破坏力。
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一方面通过描写战场上的血腥与死亡来揭示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着重展现战争对人性和社会的摧毁。
通过真实的描写,战争
文学迫使读者直面战争的悲惨和荒诞,引发对和平的反思与珍视。
另一个战争文学的特点是人性的探索。
战争无疑是人性最丑陋
的展示之一,而战争文学正是通过描述战争中的人物和他们的心理
变化来探索人性的边界和局限。
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描写角色
冲突以及呈现内心矛盾,展现了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反应和挣扎。
这些作品使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启发人们对道德和伦理的思考。
同时,战争文学还具有对历史的追溯和记忆的作用。
通过战争
文学作品,读者可以了解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这些作品
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历史知识,也为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提供了素材。
通过文学的方式,战争文学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战争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重大影响,以及人们应当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总之,战争文学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真实的描述、深入的人性探索和历史的回顾,向我们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和影响。
战争文学的价值在于激发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反思,促使社会关注和珍视和平,从而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和谐与安宁。
20世纪西方文学概述
20世纪的西方文学是一个非常丰富多样的时期,涵盖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以下是一些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主要特点和代表作品:
1.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20世纪初,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成为主流文学运动。
代表作品包括弗兰克·诺里斯的《铁路巨头》,艾米莉亚·皮莱的《中上层社会》等。
2. 现代主义:20世纪中期,现代主义开始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和语言形式。
代表作品包括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等。
3. 战争文学:两次世界大战对20世纪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代表作品包括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约瑟夫·海勒的《1984》等。
4. 社会批判和政治抗议:20世纪是社会运动和政治抗议的时期,文学也反映了这些社会问题。
代表作品包括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赫尔曼·黑塞的《荆棘鸟》等。
5. 后现代主义: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成为主导文学思潮,注重对语言、身份和历史的探索。
代表作品包括艾伦·加里的《赛博朋克三部曲》,多尼·戈夫的《奥兰多》等。
6.女性文学:20世纪看到女性作家的崛起,她们关注女性的权利和经验。
代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作品,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等。
20世纪的西方文学呈现出多样性和挑战性,代表了当时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变化和冲突。
曹操:被称为奸雄,他有远大的抱负,有很好的领导才能,但是他多疑,虽然在他的身边有很多贤能,但是由于他的多疑,埋没了很多人才.屈原:有很大的政治抱负,他想帮楚怀王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他提倡与齐国同盟,采取合纵的政策,提倡改变法度,但受到贵族的嫉妒和排挤,愚昧的楚怀王听信小人的谗言,将屈原流放,最后楚国被灭,屈原无法实现政治理想而投江自尽.屈原象征着一种爱国精神.一种为国家献身的精神.是值得赞誉的.《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
”渴望和平,所以有战争文学赵灵敏据外国学者统计,在二战前的5000多年里,世界上共发生了14513次战争,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如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腰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里,世界上又接连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战火。
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当战争的发生频繁到差不多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时,相关领域的精神产品,如战争理论、战史和战争文学的产生和繁荣就成为必然。
◆精神是战争的第一大要素《当代中东》陈建民编著提起战争理论,首推普鲁士军事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
此书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法考察了战争问题,阐发了一系列“在战争理论中引起一场革命的主要思想”:精神是战争的第一大要素;民众战争是战争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战略上最重要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20世纪美国文学中的战争与后现代主义简介20世纪是美国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时期,特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背景下。
这些战争不仅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在这个时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也逐渐兴起,作家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学形式,并通过探索新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战争及其后果的看法。
战争背景与影响在20世纪,美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期间的各种军事冲突。
这些战争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不仅无数人牺牲了生命,还带来了身心创伤、道德困境和意识形态上的反思。
这为作家们提供了广阔的素材,使他们能够深入研究人性、社会问题以及权力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传统写实主义和线性故事结构的挑战。
它强调相对性、多维性和非线性叙事,对语言和表达形式进行实验,并拒绝一个统一的真理。
后现代主义文学追求对现实世界的多重解释,并采用不同的视角来呈现。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1.约瑟夫·海勒 (Joseph Heller) - 《第22条军规》(Catch-22)2.马尔库姆·罗伯逊 (Malcolm Lowry) - 《阿肯色狂人》(Under theVolcano)3.托马斯·品钦斯 (Thomas Pynchon) - 《虚无的光荣》(Gravity's Rainbow)4.菲利普·罗斯 (Philip Roth) - 《美国牧歌》(American Pastoral)5.提摩西·菲南 (Tim O'Brien) - 《河谷上游之事》(The Things TheyCarried)主题分析与讨论这些作家通过战争让人们对道德、认同、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产生质疑。
他们以战争为背景,描述了个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反应和逼迫,揭示了人类面对暴力和苦难时所经历的心理困惑。
同时,这些作品也探索了权力、政治与社会进步的复杂关系,并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浙江省2024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创造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这一时期()A.种植粟和水稻,掌握养蚕缫丝技术B.邦国林立,早期国家形成并发展C.先后出现精美玉器、青铜器和铁器D.氏族成员平等,未出现阶级分化2.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下列项中,由老子提出且体现朴素唯物观的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B.“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896年,法国某考察团进入四川,留下了记载:“在彭山县进入了令人赞叹的成都平原——它遍地庄稼,人口稠密……繁荣富庶,令人难以置信,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当地人充分领悟、广泛使用的灌溉体系。
”这一“灌溉体系”得益于()A.都江堰的修建B.芍陂的兴建C.郑国渠的兴修D.灵渠的开凿4.史载:“(西)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后又置三公曹(主断狱),是为五曹。
”由此可知()A.尚书台正式确立为新行政中枢B.汉成帝开始设立中朝削弱相权C.尚书各曹掌握朝廷的重要职能D.尚书仆射控制中朝威胁到皇权5.据《通典》记载,西汉末人口约6000万,历经700余年之发展,至唐中期鼎盛的天宝年间,人口约5300万,才大体接近西汉末的数字。
关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产工具、技术长期停滞不前B.政局长期动荡、战乱频繁C.疆域变化不定、人口不断外迁D.土地兼并、南北经济衰退6.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
1940年代前后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20世纪40年代前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是战争与文学、现实主义与文艺改造的交汇点。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的民族形式问题备受关注,成为文学批评和创作的一个重要议题。
通过研究这个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个时期的文学思潮和文学实践,为当代文学批评和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文学中的“民族形式”问题,旨在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何为民族形式?为什么要讲求民族形式?民族形式的确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民族形式在文学实践中的体现和作用等。
通过研究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文学批判与创作的背景和情境,深入探讨对于民族文学的认识和对于文化本土化的思考,也有助于我们在当今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理解和塑造中国文化特色。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文本分析方法,对文学史上的一些经典文献和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民族形式”问题的相关观点和实践。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定义与概念:认识“民族形式”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归纳相关定义和概念。
2. 史论与脉络:分析“民族形式”思想的源流和演变,探讨相关学者和作家的观点和实践,理解这个问题在时代变革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3. 文本与解读:选取当时代表性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民族形式”表现,探究其特点和意义,揭示其中的文化本土性和多元性。
4. 经验与启示:总结当时对“民族形式”问题的认识和实践,反思其中的得失和局限,为当今文学批评和创作提供经验和启示。
四、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达到以下几个成果:1. 归纳梳理20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文学中的“民族形式”问题,提出相应的定义和概念。
2. 分析这个问题在时代变革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探讨其关系到文化认同和本土化建设的思考。
3. 分析当时代表性文学作品中“民族形式”表现的特点和意义,揭示其中的文化多元性。
古代文学中的战争文化古代的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因此战争文化也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文学中的战争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对人类社会、人心、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反映。
一、战争与社会古代战争与社会密不可分。
早期的战争主要以氏族、部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为主。
如《左传》中所描述的晋楚之战,就是晋国为争夺河南之地与楚国的对抗。
这样,由于人们生活的小范围,战争通常是人们的生活和生存问题的一时解决之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逐渐成为了国家发展、崛起、灭亡之间最具决定性的一环。
例如《史记》中的秦兵崩于咸阳,就是以秦国的崛起为线索,记录了秦始皇为了维护天下的统一和权威所进行的战争。
显然,战争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二、战争与心灵古代的战争往往让人们体验到生死离别、悲欢离合等情感的激荡。
《红楼梦》中所描写的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是在战争和动荡之中经历了悲惨的离别。
同时,古代文学中的战争也让人们体验到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感觉。
如《楚辞》中屈原《怀沙》中写到:“伫立空疏,凝思正蕴。
盼高游徐,步罗衣缓”,表达了屈原对家乡的思念和期许。
《论语》中孔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也是表达了古代士人在战争中必须要有的精神。
三、战争与道德在古代,战争与道德的关系非常复杂。
有的人认为战争是野蛮的、残忍的,是摧毁美好生活的力量;有的人认为战争是英雄、勇敢,是为正义而战的力量。
古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作品体现出人们对于战争道德的追求,如《孙子兵法》中提倡“以人民之死当成之”的思想就是在强调战争应该遵循道德准则。
而《史记》中的韩信故事则提醒人们在战争中不能对敌人采取非常手段。
四、战争与文化战争也是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古代文学中的战争文学,是通过对战争的反思与效验,提供了关于军事战略、战术技巧、军人精神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如《战国策》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之一,它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总之,古代文学中的战争文化是一种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