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危险化学品的火灾危险与处置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302.00 KB
- 文档页数:13
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的火灾与炸风险控制危险化学品事故在现代社会中时有发生,由于这些化学品具有高度危险性,一旦发生火灾或爆炸,将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针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的火灾和炸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处置。
本文将重点探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中的火灾与炸风险控制。
一、火灾风险控制1. 火灾起因分析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火灾的起因多种多样。
其中一些主要因素包括电气故障、高温引发自燃、火花引发燃烧等。
因此,在火灾风险控制中,需要对可能引发火灾的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2. 防火设施建设为了降低火灾风险,现场需要建设完善的防火设施。
例如,安装火灾报警设备、灭火器材、防火门窗等,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查。
此外,还应提供合适的灭火逃生通道,并进行相应的标识,方便人员疏散和应急处置。
3. 安全操作规程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对于减少火灾风险至关重要。
员工应接受系统的培训,熟悉和掌握相关的安全操作流程。
同时,禁止在危险化学品存储区域吸烟、使用明火等高风险行为,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4. 应急预案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处置的火灾风险控制,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
该预案应包括灭火方案、疏散方案、救援方案等,以指导应急人员的操作和决策。
同时,应急预案需要定期演练和更新,确保能够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情况。
二、炸风险控制1. 现场安全隔离在危险化学品事故现场,应严格控制人员进入,确保现场安全隔离。
禁止非相关人员进入事故现场,并按照相应的安全标准要求进行操作。
此外,需要为人员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减少炸风险。
2. 化学品分类与储存对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和储存,有助于降低炸风险。
化学品应按照其性质和危险等级分类,合理储存于不同的区域。
同时,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防爆柜、避雷装置等,减少化学品因炸风引发爆炸的可能性。
3. 现场监测和预警事故现场需要进行定期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安装监测设备,及时掌握危险化学品的浓度、温度、压力等关键参数。
火灾事故中的危险化学品处理与应急处置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和现代化的需求,危险化学品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其特殊的性质,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可能会带来极大的风险和威胁。
因此,正确的危险化学品处理与应急处置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火灾事故中危险化学品的特点,并探讨其处理与应急处置的方法。
一、危险化学品的特点危险化学品是指那些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的物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易燃易爆。
许多危险化学品具有易燃易爆的性质,一旦遭受火灾引发,会加剧火势并导致爆炸。
2.毒性较大。
部分危险化学品具有较高的毒性,接触后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3.反应性强。
部分危险化学品具有较强的化学反应性,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后会放出大量热能,导致火灾事故的扩大。
二、火灾事故中的危险化学品处理在火灾事故中,处理危险化学品的目标是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环境污染。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处理方法:1.隔离危险化学品。
在火灾事故发生后,应及时将危险化学品隔离开,避免其继续受热或接触火源,以减少爆炸和扩大事故的可能性。
2.降温措施。
对于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品,可以利用水雾、喷洒水等方法进行降温,以减少热量积聚和发生爆炸的风险。
3.密封容器。
对于有毒性的危险化学品,应尽可能将其密封在专用的容器内,以防止其挥发和扩散到空气中,造成人员中毒和环境污染。
4.专业人员操作。
在处理危险化学品时,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以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减少意外风险。
三、火灾事故中的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火灾事故中的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是指紧急采取措施应对危险化学品引发的事故,以减少人员伤亡和环境污染。
下面介绍几点应急处置的原则:1.快速报警。
在发生火灾事故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警,以便调集应急救援力量进行处理。
2.紧急疏散人员。
在火灾事故中,要根据情况及时进行人员疏散,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3.合理使用灭火器材。
化学实验室危化品事故应急预案(通用5篇)化学实验室危化品事故应急预案(通用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减小事故造成的危害,时常要预先开展应急预案准备工作。
应急预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化学实验室危化品事故应急预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实验室危化品事故应急预案1为及时有效地开展危险化学品事故救援工作,加强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有效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预案》,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救援预案。
一、危险目标和危险种类的确定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对本学校目前使用的化学品、实验耗材、仪器和防护设备进行了辨识并综合分析其危害程度,确定了下列危险目标和危险种类。
1、危险目标:学校综合楼一楼右侧实验仪器室。
2、危险种类:化学药品泄漏,化学药品火灾,危险化学品中毒。
二、灾情报告、报警程序1、医疗急救电话:120。
2、本校安全事故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各班科学教师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首先进行个人防护,然后按照事故不同类别分别采取相应的现场处置措施,并立即报告本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小组组长及副组长,判断事故等级和趋势后采取相应的内部外部联络。
三、实验室化学品泄漏处置程序1、易燃、有毒气体泄漏:现场人员首先从室外总闸切断电源(避免断电时电弧引起火灾),然后迅速开门窗通风,并按照危险程度通知临近实验室或整座建筑人员撤离至上风区,在做好安全保障工作之后对泄漏源进行控制处理:用毛巾或抹布擦拭洒出的液体,并将液体拧到大的容器中,然后再倒入带塞的玻璃瓶中。
2、易燃、腐蚀、有毒液体泄漏:现场人员首先从室外总闸切断电源(避免断电时电弧引起火灾),避免中毒和受到灼伤,然后使用相应物资擦拭和吸收。
危险化学品火灾扑救掌握8方法有效灭火化学物质品种繁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危险化学品,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燃烧、爆炸、腐蚀和放射性等危险特性。
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事故,如果灭火方法不当,措施不得力就有可能使火灾扩大,甚至导致爆炸、中毒事故发生,造成巨大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
因此,从事化工生产的广大职工和消防人员,必须掌握这些物质的理化性质,学会正确的灭火方法。
1、易燃和可燃液体火灾扑救液体火灾特别是易燃液体火灾发展迅速而猛烈,有时甚至会发生爆炸。
这类物品发生的火灾主要根据它们的比重大小,能否溶于水等性质来确定灭火方法。
一般来说,对比水轻(比重小于1)又不溶于水的易燃和可燃液体,如苯、甲苯、汽油、煤油、轻柴油等的火灾,可用泡沫或干粉扑救。
初始起火时,燃烧面积不大或燃烧物不多时,也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剂扑救。
但不能用水扑救,因为当用水扑救时,易燃可燃液体比水轻,会浮在水面上随水流淌而扩大火灾。
如梅山冶金公司焦化厂,由于工人操作不当,致使2t多苯从下水道流入长江,在江面上扩散面积很大。
适逢挂有5条木船的“海电1号”轮船停靠在江边避风,一船员将未燃尽的木柴丢入江中,遇苯起火,烧坏船只。
比水重(比重大于1)而不溶于水的液体,如二硫化碳、荼、蒽等着火时,可用水扑救,但覆盖在液体表面的水层必须有一定厚度,方能压住火焰。
但是,被压在水下面的液体温度都比较高,现场消防人员应注意不要烫伤。
如某厂荼着火用水扑救,大量高温荼(最低温度80℃以上)被压在水下面,多人在灭火过程中被水下面的高温荼烫伤。
能溶于水的液体,如甲醇、乙醇等醇类,醋酸乙酯、醋酸丁酯等酯类,丙酮、丁酮等酮类发生火灾时,应用雾状水或抗溶性泡沫、干粉等灭火刘扑救。
在火灾初期或燃烧物不多时,也可用二氧化碳扑救。
如使用化学泡沫灭火时,泡沫强度必须比扑救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大3~5倍。
敞口容器内易燃可燃液体着火,不能用砂土扑救。
因为砂土非但不能覆盖液体表面,反而会沉积于容器底部,造成液位上升以致溢出,使火灾蔓延。
化学危险品仓库着火应急预案
化学危险品仓库着火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情况,因此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应急预案来有效应对。
1. 保护人员安全:
- 立即触发火警报警系统,并通知仓库内的所有员工立即撤离,确保人员的安全。
- 指定人员负责引导员工撤离,确保没有人员滞留在危险区域。
- 通知现场消防队伍和相关部门,请求专业人员的支援。
2. 封闭和隔离危险区域:
- 关闭仓库的所有门窗,并且切断电源和所有与火源相关的设备。
- 尽量将门窗、通风孔等进行关闭,以减少火势蔓延。
- 利用危险品仓库内的消防设备进行灭火,阻止火势蔓延。
3. 消防扑救和灭火:
- 使用一切能够灭火的手段。
- 尽量使用化学灭火器材消除火势,避免使用水进行灭火,以免引发化学反应。
- 若火势难以扑灭,应保持足够远的安全距离,并等待消防队伍的到来。
4. 保护周边环境:
- 通知相关行政部门,区域内其他企业及居民进行紧急疏散。
- 根据仓库附近的环境情况,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避免火势向周围地区蔓延。
5. 火灾后的处理:
- 等待消防部门进行火灾扑灭工作。
- 在火势完全得到控制之前,不能恢复电源,以防止火灾重新引发。
- 在火灾得到彻底扑灭后,对仓库进行彻底巡视,确保没有隐藏的火源。
请注意,应急预案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制定,并与当地的有关部门协调以确保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此外,对于化学危险品仓库的应急预案,应当定期进行演练和更新,以确保员工对应急措施的熟悉和应对能力的提高。
七种常有危(wei)险化学品的应急处理危(wei)险化学品普通都拥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色,在应急办理时一定要认识其特征,采纳相应的举措正确及时地进行办理。
本文所述的七种常有危(wei)险化学品是指液化石油气、天然气、氰化物、高锰酸钾、氯气、液氨和汽油,其应急处理举措以下:(一)液化石油气⒈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宽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平时生活的燃料,主要由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烃类介质构成,还含有少许H2S 、CO 、CO2 等杂质,由石油加工过程产生的低碳份子烃类气体(裂解气)压缩而成。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者黄棕色油状液体, 有特殊臭味;闪点-74 ℃;沸点从-0.5 ℃到-42 ℃;引燃温度426 ~537 ℃ ;爆炸下限[%(V/V)]2.5; 爆炸上限[%(V/V)]9.65; 相关于空气的密度: 1.5 ~ 2.0; 不溶于水。
⒉禁配物:强氧化剂、卤素。
⒊ 危(wei)险特征:第2.1 类易燃气体,极度易燃;受热、遇明火或者火花可惹起焚烧;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淆物;蒸气比空气重,可沿地面扩散,蒸气扩散后遇火源着火回燃;包装容器受热后可发生爆炸,破碎的钢瓶拥有飞射危(wei)险。
⒋健康危害:如没有谨防,直接大批吸入有麻醉作用的液化石油气蒸气,可惹开端晕、头痛、欢跃或者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忽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不完整焚烧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直接接触液体或者其射流可惹起冻伤。
⒌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残液还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⒍ 民众安全:蒸气沿地面扩散并易积蓄于低洼处(如污水渠、下水道等),所以,要在上风处逗遛,切勿进入低洼处;没关人员应立刻撤离泄露区起码100 米;分散没关人员并成立戒备区,必需时应实行交通管束。
⒎ 个体谨防:佩带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隔热服。
⒏ 大泄露:考虑起码隔绝800 米(以泄露源为中心,半径800 米的隔绝区)。
危险化学品火灾的紧急处理措施危险化学品火灾是一种常见的灾害事故,由于化学品本身的特殊性质,火灾后果往往严重。
为了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我们需要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本文将介绍如何应对危险化学品火灾以及紧急处理的具体措施。
一、安全撤离危险化学品火灾发生时,首先要确保人员的安全撤离。
在火灾发生时,应立即按照预先制定的逃生计划进行撤离,避免人员被困、被烟雾或有毒气体所威胁。
在撤离过程中,应保持冷静,不要慌乱,避免发生踩踏等事故。
二、报警与通知在安全撤离后,应立即进行报警与通知。
可以拨打火警电话,向消防部门报警,并告知火灾的具体位置和化学品的种类。
同时,可以通过广播、电话、短信等方式通知其他人员,以便他们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封闭与隔离在火灾发生后,尽量采取措施封闭与隔离火灾现场。
这样可以阻止火势的蔓延,减少火灾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可以关闭门窗,用湿毛巾堵塞门缝,阻止烟雾和有毒气体的进入其他区域。
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电梯,以免被困。
四、用灭火器进行初期扑救如果火灾规模较小且具备条件,可以使用灭火器进行初期扑救。
但在进行灭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选择正确的灭火器。
不同的化学品火灾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灭火器,例如干粉灭火器适用于灭火剂为可燃固体的火灾,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灭火剂为易燃液体的火灾。
其次,要站在风向上,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同时,要注意灭火时的姿势,保持正直站立,避免受伤。
五、等待消防部门到达在初期扑救无效或火势过大时,应立即撤离现场,并等待消防部门到达。
消防部门具备专业的灭火设备和经验,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火势,并保障人员的安全。
六、防止污染和环境保护危险化学品火灾往往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在灭火后,应尽量避免灭火剂、溶剂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地下水、水源、河流等,以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可以设置围堰,阻止化学品流入污水管道,并及时清理现场的残留物。
七、事后处理和调查在火灾被成功控制后,应进行事后处理和调查。
常见危险化学品应急处置方案危险化学品一般都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点,在应急处理时必须要了解其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正确及时地进行处理,其应急处置措施如下:(一)液化石油气⒈液化石油气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燃料,主要由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等烃类介质组成,还含有少量H2S、CO、CO2等杂质,由石油加工过程产生的低碳分子烃类气体(裂解气)压缩而成。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或黄棕色油状液体, 有特殊臭味;闪点-74℃;沸点从-0.5℃到-42℃;引燃温度426~537℃;爆炸下限[%(V/V)]2.5;爆炸上限[%(V/V)]9.65;相对于空气的密度:1.5~2.0;不溶于水。
⒉禁配物:强氧化剂、卤素。
⒊危险特性:第2.1类易燃气体,极度易燃;受热、遇明火或火花可引起燃烧;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蒸气比空气重,可沿地面扩散,蒸气扩散后遇火源着火回燃;包装容器受热后可发生爆炸,破裂的钢瓶具有飞射危险。
⒋健康危害:如没有防护,直接大量吸入有麻醉作用的液化石油气蒸气,可引起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不完全燃烧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直接接触液体或其射流可引起冻伤。
⒌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残液还可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
⒍公众安全:蒸气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如污水沟、下水道等),所以,要在上风处停留,切勿进入低洼处;无关人员应立即撤离泄漏区至少100米;疏散无关人员并建立警戒区,必要时应实施交通管制。
⒎个体防护: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隔热服。
⒏大泄漏:考虑至少隔离800米(以泄漏源为中心,半径800米的隔离区)。
火灾:火场内如有储罐、槽车或罐车,隔离1600米(以泄漏源为中心,半径1600米的隔离区)。
⒐中毒处置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