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微课
- 格式:ppt
- 大小:590.50 KB
- 文档页数:20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4篇)教学目标1、熟悉12个字,会写7个生字、词。
2、能娴熟朗读课文、理解句子。
3、懂得做事情要有恒心、有始有终、而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读、写,并在适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8个生字、词。
难点:能概括小猴子为什么一无所获。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问的新授阶段1、呈现新教学内容(1)呈现课文题目“小猴子下山”(2)教师叙述“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使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大致概念。
2、生字教学(1)呈现文中的生字、词(2)一个学生拼读生字,教师在旁订正错误;指出留意翘舌音、前鼻音和后鼻音。
教师范读,全体学生跟读。
擦掉拼音后再认读。
(3)教写生字学生先书空7个生字、词。
请两位学生板书。
教师订正错误之处。
供应记忆策略:往:“住”字再加“丿”常:底下是“巾”字(4)运用生字、词特别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非常、很、极)用“特别”这个词造句。
教师提示:教师奖给我一面红旗,我()快乐。
二、稳固与检测依据课后习题三,区分不同动词的意义,并会在适当的语言情景下运用。
读“掰”“抱”“扔”“摘”“扛”“捧”;学生表演这六个动作(有错误之处准时订正)学生做习题,校对。
三、作业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其次课时一、复习与这堂课有关的缘由学问1、全体学生朗读字词。
2、请一位学生朗读整篇文章。
3、提问习题四。
二、开头新授课教学(听了某同学的朗读之后,大家想知道小猴子为什么只好空手回家去吗?今日我们就来答复这个问题。
首先大家争论一下。
)1、提问:大家看了其次自然段之后,发觉小猴子摘了什么?(参考答案:玉米)提问:那么第三自然段,它又摘了什么?(参考答案:桃子)提问:它的玉米呢?(参考答案:扔了)提问:第四自然段,小猴子又怎么做了?(参考答案:看到了西瓜,就摘了西瓜,扔了桃子)提问:那么第五自然段呢?(参考答案: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了)问:结果呢?(参考答案:没追到,所以什么也没有了)问:小猴子这样做好不好?(参:不好)问:为什么?大家争论一下。
课时:1课时年级:二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晒、悄、蜜”等生字,会写“晒、悄、蜜”等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朗读感悟、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美好。
2. 认识“晒、悄、蜜”等生字,会写“晒、悄、蜜”等生字。
教学难点:1. 感受作者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2. 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课文图片3. 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景色。
2. 引导学生说出秋天的特点,如:凉爽、金黄、丰收等。
3.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秋天还会下雨吗?这雨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4.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的掌握。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3. 教师提问:课文讲述了秋天的雨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理解“细细的雨丝”和“蒙蒙的秋雨”的区别。
2.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秋雨给大地带来了哪些礼物?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3.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理解“金黄的叶子”、“香甜的果实”等词语的含义。
4.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样的秋天吗?为什么?5.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秋天的雨真是神奇,它给大地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四、品读课文,感悟情感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理解“秋雨的悄悄话”。
2.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想对秋天的雨说些什么呢?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秋天的雨,就像一个温柔的小姑娘,悄悄地告诉我们:秋天来了,秋天来了!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1. 教师引导学生用“金黄的叶子”、“香甜的果实”等词语造句。
【课题】:小蝌蚪找妈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蝌蚪、妈妈”等生字,会写“找、水”等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微课,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家人、尊敬长辈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 感受小蝌蚪与妈妈之间的亲情。
【教学难点】:1. 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心理变化。
2. 激发学生关爱家人、尊敬长辈的情感。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微课,引导学生观看。
2. 学生分享观看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阅读课文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识生字,学习生字。
2. 教师检查学生自主阅读情况,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1.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体会亲情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蝌蚪与妈妈之间的感情。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感受亲情的重要性。
五、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2. 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关爱家人、尊敬长辈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巩固所学知识。
七、布置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熟读课文。
2. 家长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微课,分享亲情故事。
【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亲情。
2. 通过微课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教师要善于总结,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讲微课的流程一、选题。
这可是讲微课的第一步哦。
你得选一个超级有趣又适合小学生的题目。
比如说像“小动物们的奇妙世界”,或者“古诗里的小秘密”这种。
为啥要这么选呢?因为小学生嘛,他们就喜欢那些新奇好玩的东西。
如果选个特别枯燥的,像什么“语法的复杂规则”,小孩子们可能一听就犯困啦。
而且选题最好是能跟课本有点联系,但是又有点小拓展的,这样既能让孩子们感觉熟悉,又能让他们学到新东西呢。
二、备课。
1. 资料收集。
这时候就像个小侦探一样,到处找资料啦。
你可以去图书馆翻翻那些可爱的儿童读物,也可以在网上搜搜相关的小故事、小视频啥的。
比如说你要讲小动物,那就找些小动物有趣的习性呀,它们之间好玩的互动故事之类的。
不过要注意哦,找的资料得靠谱,不能是那种瞎编乱造的。
2. 教案撰写。
写教案就像是给你自己画个小地图一样。
先确定好开头怎么引起小朋友们的兴趣,比如说可以讲个小笑话,像“小蚂蚁迷路了,它哭着说为啥我总是这么渺小,找不到回家的路,小朋友们知道小蚂蚁的家在哪里吗?”然后中间部分就把你收集到的资料有条理地放进去。
最后呢,再想个好玩的结尾,让孩子们听完还能回味回味。
比如说可以留个小问题,“你们要是小动物,最想做什么呀?”在教案里,你还得把自己要讲的话大概写一写,可别到时候卡壳了。
三、制作课件。
1. 模板选择。
这就像给你的微课穿件漂亮衣服一样。
选个可爱的模板,有小动物图案的呀,或者是色彩鲜艳的那种。
可别选那种黑乎乎、灰扑扑的,小朋友们可不喜欢。
2. 内容填充。
把你教案里的内容往课件里放啦。
字可别太多,密密麻麻的小朋友们看了会头疼。
可以多放些图片、小动画。
比如说你讲古诗,就放个古代诗人的卡通像,还有诗里描写的场景的小动画,像“床前明月光”就放个小床,窗前有明亮的月亮那种动画。
这样小朋友们一看就懂啦。
而且啊,字体要大一点,颜色也要好看,这样才吸引眼球嘛。
四、录制微课。
1. 环境选择。
找个安静的地方哦,要是周围乱糟糟的,录出来的声音里全是杂音,小朋友们可就听不清你在讲啥啦。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设计模板(共6篇)第1篇:小学语文微课教案《“的、得、地”的区分与运用》一、教学背景在语言文字规范化大背景下,帮助学生解决应用“的地得”的疑惑与困难。
二、设计思路针对学生对于“的、地、得”的误用与忽视展开教学,规范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
按照“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的思路展开教学,总结归纳优化的方式方法。
三、教学目标1、掌握“的、得、地”的区别与联系。
2、知道“的、得、地”的三种固定搭配。
3、引导学生运用口诀来正确使用“的、得、地”。
四、教学重难点1、“的、得、地”的区分。
2、“的、得、地”在实际情景中的正确运用。
五、教学设计与过程(一)、导入语: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地、得”的正确用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区别。
(二)、区别与联系1、相同之处:“的”、“地”、“得”三个字都可以做助词使用,他们在做助词时,都可以念轻声“de”。
2、不同之处:在书面语中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而且它们的搭配及用法也各不相同。
(1)怎么样的什么(2)怎样地干什么(3)干得怎么样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它们的正确用法。
(三)用法1、“的”的用法(1)活泼的孩子美丽的花园快乐的玩耍……(形容词+“的”+名词)(2)鸟的世界故宫的景色小鸟的羽毛……(名词+“的”+名词)(3)他的桌子我的书本她的铅笔……(代词+“的”+名词)2、“地”的用法悲伤地说高兴地写甜甜地笑认真地听快速地奔跑消极地回答(形容词+“地”+动词)3、“得”的用法写得快读得好玩得高兴笑得开心红得发紫白得发光(还有一首简单的口诀,可以帮我们更好的区分和使用它们,想学吗?跟我读吧!)(四)“的、地、得”用法简要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师:下面我们带着口诀,一起来做几道练习吧!)六、巩固练习1、在括号里填上“的、地、得”跑(得)飞快飞快(地)跑仔细(的)观察观察(得)仔细强烈(的)渴望强烈(地)渴望(师:练习简单吗?我们提高难度试一下,请看题目) 2、给句子填上“的、地、得”小雏燕飞到大树的上方,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而且飞(得)很高呢!”小结:能填对这个句子的你肯定就已经学会它们的用法了!七、用法小结(师:让我们再来回顾“的地得”的用法口诀)同学们,只要你记住口诀:名词前面“白勺”“的”,动词前面“土也”“地”,形容动后“双人”“得”,当作助词都读“de”。
课程名称:小学语文《》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课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2. 难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准备:1. 微课课件2. 生字卡片3. 课文朗读音频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1. 学生自主观看微课,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针对微课内容,进行讲解和补充。
3. 学生跟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和语调。
4.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生字新词。
5.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三、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微课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总结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六、课后作业1. 学生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 完成微课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微课的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继续探索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微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如生字词、课文内容、文学常识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写法;课文内容的理解;文学常识的掌握。
2. 教学难点:课文主题思想的把握;文学作品的鉴赏;语言表达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微课视频、PPT课件、教学资料等。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背景,积累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游戏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1. 教师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并思考问题。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3.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写法,指导学生书写。
4.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5. 教师讲解文学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课堂练习1. 学生进行生字词听写,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提高语文素养。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心得。
(四)总结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教师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微课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积极性等。
2. 学生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3. 家长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师共同关注学生成长。
注:以上模板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语文微课教学设计(6篇)《识字7》教案1一、教材依据苏教版语文国标本一年级(上册)。
二、设计思想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4》为例,本课以儿童在野外采集昆虫标志为中心,将一组词语组成韵文。
所选的内容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现象为来源,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似,因此,儿童一涉及课文,立即会有一种亲切感,并很容易唤起学生头脑中的相关概念。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
颜色、声音、动作等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令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应该打破枯燥乏味的单纯识字,带学生走进一个充满新异的课堂里,创设新奇有趣的识字情景,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快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1、借助图上描绘的事物理解字词。
2、了解一些昆虫的名称,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3、学会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四、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五、教学难点想象画面、诵读韵文。
六、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本。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挂图(图上有茂密的树林、鲜艳的花丛、碧绿的田野,四五个孩子有的手拿放大镜在地上蹲着,有的拿着蝴蝶网兜在田野里跑着……)对大家说:“让我们也跟着这些小朋友一起到树林里转一转,到花丛中钻一钻,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吗?”动听的歌声,形象的描绘,学生如入其境,似可见可闻,由此产生亲切感。
让学生在歌声中感受快乐,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促使学生进入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时此刻学生怎么会不乐意学习韵文?他们喜欢昆虫迫切地想了解自然,了解昆虫,爱屋及乌,也就喜欢学习生字词了。
二、说话练习,学习韵文1、指着挂图(蝴蝶躲在花丛里,螳螂掩映在树叶上,蚂蚁暗藏在落叶上……)说:“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2、顺势抓住契机,表扬学生:“小朋友眼睛真尖,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昆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