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功能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27
浅论连词“及其”的篇章功能连词“及其”所具有的连接和指代的篇章功能是导致“及其”在语言学界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
本文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简单分析了“及其”的连接—指代功能,探讨了“及其”的两种篇章连接方式:指代连接和单纯连接,论述了指代连接的4种连接方式。
标签:“及其” 连接指代篇章功能迄今为止,语言学界对“及其”一词的关注可谓是寥寥无几,极少对其作专门的研究。
我们查阅了近30年来所有与“及其”相关的专题研究,只检索到了李宗江(1988)《浅说“及其”》和张谊生(2007)《试论连词“及其”的词汇化动因、连接方式及指代歧义》这两篇文章。
而语言学界的大多数学者以及几乎所有已出版的权威辞书都不承认“及其”的连词地位,如《汉语大词典》(1991)、《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没有为“及其”立目,《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6)、《现代汉语常用虚词词典》(1992)、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199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1999)和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2001),也都没有将“及其”列为词条。
只有《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和《新华多功能字典》(2006)认可了“及其”作为连词的地位,前者对其作了简短的说明:“连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表示后者对于前者有从属关系(其:代指前面的人或事物),如:全国人大~常委会/介绍这几位作家~作品。
”而后者只是提及并没有解释。
为何“及其”一直不受学界的重视,其词类地位难以被认可呢?张谊生认为是“由于汉语的短语和词的界限本来就十分模糊,而‘及其’又具有双重的连接——指代功能”,这里的“连接——指代功能”就是连词“及其”所体现的篇章功能,所以我们认为原因之一是“及其”所具有的篇章功能导致的。
本文对连词“及其”所具有的连接和指代的篇章功能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看“及其”的连接——指代功能(一)从句法的角度看连词“及其”只能连接名词和名词性短语,不能连接小句和句子。
篇章功能刍议作者:汤春艳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9年第04期摘要:本论文主要围绕“篇章功能”进行探计。
篇章功能研究是篇章语用学领域的研究重点,篇章功能观的提出顺应了语言学的整体发展趋势。
本文首先概貌性地介绍了篇章功能观提出的理论背景,然后对德国一些学者的篇章功能分析模式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最后笔者对篇章功能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篇章功能;语用;德国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4—0096—06一、篇章功能观提出的理论背景篇章语言学是发轫于20世纪60年代,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语言学分支的新兴学科。
篇章语言学成立之初,篇章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语法单位——句子,研究的重点是篇章表层的各种衔接手段,但这些研究始终未能摆脱传统句法研究的系统语言学理论框架,单纯围绕句子进行的研究很快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句子作为语言描写基本单位的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质疑,句子不再被看作是独立的、最高的语言单位。
人们发现,很多表层衔接并不连贯的句子序列在特定的现实交际场景中同样可以完成交际任务。
衔接手段等篇章内部特征不应成为篇章语言学的全部研究对象,人们应该将研究的目光更多地投向篇章外部的语境,将篇章作为具有一定交际功能的整体性的言语交际单位,从而将篇章的交际功能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对篇章的交际功能进行研究属于篇章语用学的范畴。
篇章交际功能观是在行为理论引入到篇章研究的前提下提出来的。
行为理论认为,由语言实现的行为即言语行为是融合在交际行为过程当中为了实现一定的行为目的的人类社交行为的一部分。
从这个意义上说,篇章作为人类社交行为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涉及到的是交际过程中的言语部分。
人们逐渐认识到,篇章不仅仅是有着自身结构的孤立的个体,而更是语言的具体使用形式,是在一定交际语境中用以完成某种交际目的的行为。
德国学者Weinrich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已经意识到了单纯研究篇章衔接形式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词、短语和句子等语法单位的研究只有在篇章的范围内研究才有意义。
间隔反复的篇章功能对于反复这种修辞格,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定义,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是这样定义的: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现强烈的情思的,名叫反复辞。
[1]反复的形式特征就是某一言语片段至少重复一次,这个言语片段小到一个词,大到一个自然段。
从形式看,反复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就是反复的成分是连续出现的,而间隔反复,指的是反复的单位,被其他的单位分割开了的反复。
[2]反复不仅可以深化语意、加强语气,强调情感,而且可以构成优美动听的节奏,塑造特定的氛围,给读者或听众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从而充分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的区别在形式上有:连续反复的言语片段是连续出现的,而间隔反复是间隔出现的,同时连续反复的形式比较整齐,反复部分的词语和句子完全相同,而间隔反复的反复形式不十分严格,允许增添个别词语。
在表达作用上有: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都有突出和强调思想感情、加强语意的作用,但间隔反复具有谋篇功能。
历来许多学者一般都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讨论反复的表达效果,而本文从语篇的角度,主要是探讨间隔反复与连续反复的不同,即谋篇功能。
间隔反复在语篇中的运用不仅能强调情感、加强语气,而且能标明层次, 使整个语篇结构紧凑、语气连绵、音韵流畅,增强节奏, 呈现出层次性、连贯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根据W. C. Mann & S. A. Thompson(1986) 的修辞结构理论, 一个完美的篇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关系性(relation)、层次性(hierarchy)和功能性(function),篇章的整体性(unity)和连贯性(coherence)都源于功能性。
[3]我们接下来就从篇章的层次性、连贯性和整体性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间隔反复的谋篇功能。
一、层次性间隔反复在语篇中的运用, 可将零散的言语片段有序地组织起来,划分为几个句群与段落,从而使整个言语片段泾渭分明、有条不紊,具有层次感,产生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
“其实”的篇章功能分析摘要:“其实”在篇章中有一定的篇章功能。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对该词的句法位置、标记功能及篇章功能进行了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其实”句法位置语义背景篇章功能“其实”的句法位置“其实”,可用于单句和复句之中。
其在单句中的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其实”在单句中的位置:ⅰ“其实”位于句子中间1.老人说,剪纸其实就是熟练活,没有多少条条框框,剪的多了,心里就有底了,就敢下剪。
ⅱ“其实”位于名词词组+动词词组之前“其实”位于名词词组之前,有限制和修饰全句的作用,可以被称为高层修饰语。
在此类句型中,“其实”和主语的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其实”和主语之间没有停顿;二是“其实”和主语之间有停顿,并且用“,”隔开。
2.其实派谁上场无可挑剔,关键是场上比赛内容是否真实。
3.其实,普京早在总统选举前就开始实施第二任期的战略任务。
在以上例子中,2是第一种情况的表现,3是第二种情况的表现。
两种方式的区别在于有无停顿,二者可以互换:“其实”与主语之间有停顿,其补充说明、强调下文的作用更明显一些,转折语气不强;没有停顿的句子修正上文的意思相对强一些,有较强的转折语气。
ⅲ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宾语+“其实”这种句型是指“其实”出现在宾语小句中的情形。
大多数情况下,宾语小句中不能出现语气副词。
但是,当谓语动词为表示心理、感知、认识等动词时,如看、发现、发觉等词语,“其实”可出现在之后的宾语小句中。
4.都说机器人单纯,我看你其实狡猾得很,你和人像就像在这儿了——你自己不愿意说,我就替你说。
由于宾语小句具有独立的表述功能,宾语小句的主语是由“其实”的主语指向的,语义一般指向宾语小句的谓语,其评注功能也是作用在宾语小句之中,多有修正上文的意味。
这也就限定了谓宾动词的使用范围。
“其实”复句中的位置:ⅳ分句1+“其实”+分句25.那几位朋友对于危机的处理方法出于天生的性情,其实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不肯受制于危机的打压。
篇章篇章也称语篇、语段、话语,即成篇的话语。
篇章是一次交际过程中使用的完整而连贯的语言单位,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内容的语流。
它由一系列结构上衔接、语义上连贯的句子组成。
篇章有大有小,有繁有简。
一般情况下,篇章大于一个句子,可以是句群、段落、段群(两个或几个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段落),也可以是整篇文章,涉及作者、发话人、受话人和读者,篇章既包括对话,也包括独白;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
句群又叫句组或语段,是比句子大一级的语言单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前后连贯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的句子组成。
例如: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来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鲁迅《一件小事》段落即自然段,是篇章结构的基本单位。
在文章中每个段落用换行作为明显的标志,表示文章思路发展中的停顿和间歇。
段落的划分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文章的内容、风格、体裁、流派以及作者的个性、习惯等。
句群的表达功能依据句群在构成段落时所起的作用把它分为:主体句群、过渡句群和插入句群。
这一分类,与文章学对语言表达作用的认识或分类有相通之处。
因为“句群是文章的雏型”,句群扩而大之即成为文章。
(1)主体句群:主体句群是构成段落、篇章必不可少的。
依据句群的表达作用,主体句群又可以分为:(A)记叙句群(表达人物经历、事件发展过程等);(B)描写句群(描写人物、场面、景色、细节等);(C)说明句群(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结构、特征、成因、功用、变化、关系等);(D)议论句群(提出论点、论据进行推理、论证等);(E)抒情句群(抒发强烈感情等);(F)对话句群(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话参与者轮番说话,交流信息)。
例1:叙述句群我第一次看见鲁迅先生是在文学社的宴会上,那天到的客人不多,除鲁迅先生外,还有茅盾先生和叶圣陶先生几位。
茅盾先生我以前也不曾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