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和意不和韵_试论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与体制
- 格式:pdf
- 大小:202.08 KB
- 文档页数:5
“和意不和韵”:试论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与体制● 赵以武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唱和诗的数量不少,作者大多是当时诗坛上的高手。
从唱和关系及其诗作里,我们能够发现诗人间交相往来的线索,了解到彼此因时因事触发的感受。
这对知人论世是很珍贵的资料,于文学史研究很有价值。
但是,我们以往对这类作品不大重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无人问津;释解引用中唐以前的和诗时,沿袭旧说,讹误相传,亦无人在意。
本文旨在证明:唱和诗以中唐为界,前后的面目迥异;中唐以前的唱和诗是“和意不和韵”的。
一“唱”(亦作“倡”)、“和”的本意在声不在意。
所谓“唱”(倡),指发声而歌,即领唱;所谓“和”,指“声相应”(《广韵》),即跟着唱。
虽然当初“唱”“和”时就有歌词(即诗),但是歌词本身的意义并非紧要,而演唱歌词的曲调才起着限制作用。
到了汉末,诗坛上出现了不入乐的文人诗,此后赠答、拟古、同题(包括联句)一类的作品随之产生,抒情言意成了主旋律。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既与赠答等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体式,即唱和体也就应运而生了。
唱和诗不再受音乐支配,抒情言意却有讲究;“唱”、“和”的本意发生了转移。
后写的和诗情意要受先出的唱诗所咏的制约。
也就是说,写诗唱和中,就和诗而言,要“和意”。
所谓“和意”,是指和诗作者要从原唱作者的角度立意。
和诗主要是写原唱之意的,理解古代(中唐以前)和诗,必须联系原唱及其作者,不能孤立看待;如果将和诗仅仅当成作者自己在那里自抒其情,自写其意,自道其事,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下面,我们就来阐释这个道理。
根据笔者的考察,唱和诗始见于东晋末年,是陶渊明首先写开的。
陶渊明之前,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没有唱和诗 。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庐山脚下度过的。
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江南因西晋永嘉之乱后,“遗声旧制,莫有记者”,“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宋书・乐志一》);流行的吴歌、西曲也没有入乐,还是“徒歌”,或者刚刚“被之管弦”(《晋书・乐志》)的赏试而己。
唐朝诗歌的流派及特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其诗歌更是举世闻名。
唐诗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还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诗歌汇聚众多文人墨客的才华,形成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本文将通过对唐朝诗歌的流派及其特点的探讨,来了解这一时期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一、早唐诗歌的主要流派及特点1、富丽堂皇风格富丽堂皇流派是早期唐诗流派中的代表之一,其诗歌形式严谨,用词华美,表现手法多样,给人一种气势磅礴之感。
在这一流派中,诗人倾向于将大气磅礴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政治风貌作为创作题材,以展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
代表作品有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春望》等。
2、清新淡泊风格相对于富丽堂皇的诗歌,清新淡泊流派则更加注重情感的平和与内敛。
这一流派的诗歌语言节奏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恬静、清幽的氛围。
清新淡泊流派的诗人擅长以景写情,表达自己宁静致远的内心追求,也谈论了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历史难题。
代表作品有王维的《山居秋暝》和孟浩然的《登高》等。
3、豪放派豪放派的诗人更随性而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为开放、自由。
这一流派中的诗歌以豪迈、浪漫为主,情感更为豁达、激情。
豪放派的诗人也常常关注社会问题,表达对于社会现实不满的情绪。
代表作品有李贺的《将军令》和岑参的《登高》等。
二、中唐诗歌的主要流派及特点1、流派多样性中唐时期的诗歌流派丰富多彩。
在这一阶段中,语言和形式的创新依旧是诗歌类别和诗人个性的代表。
韵文阙次、律文押韵、律诗变革、散文骈文和对话诗等多种诗歌形式开始盛行。
散文诗的形式情感自然、表达自由,富有叙事的艺术魅力。
代表作品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2、诗歌个性及思想内容的丰富性随着流派数目的增加,唐诗的个性特点进一步得到展现。
诗歌创作方面主题和想象力的创新更为丰富,个性生动,内容多样。
与此同时,唐诗创作风格的变化揭示出了唐朝文化的多元和复杂性。
代表作品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唐宋词的音乐性及韵律构造引子:诗歌和音乐的结合诗歌和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两个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们都具有音乐性和韵律构造的特点,能够唤起人们的情感和共鸣。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唐宋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融合了诗歌和音乐的元素,具有独特的音乐性和韵律构造。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宋词的音乐性及韵律构造,带您领略其中的魅力。
唐宋词的音乐性旋律优美的词牌唐宋词中的各种词牌如花间集、水龙吟、蝶恋花等,都是具有旋律特点的词牌,它们在音韵上遵循一定的规律和节奏,使词曲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音乐性。
这些词牌有时以押韵的方式出现在词句中,有时则以音律的方式嵌入其中,给词曲增添了动听的音乐感。
声音与意境的契合唐宋词中的音韵和意境之间存在一种奇妙的契合关系。
词人通过选取合适的音韵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意境,使词作更加动人。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这里的“日暮”、“归路”、“舟”、“深处”等字的音韵,与“溪亭”、“沉醉”、“晚回”、“误入”等字的意境相得益彰,使整首词更具音乐性和表现力。
押韵和律呼的运用唐宋词中的押韵和律呼是其音乐性的重要因素。
押韵是指词句中相邻的字韵部相同或相近,通过相同或相近的音韵呈现出一种和谐感。
律呼则是指词牌中规定的韵脚和声调,使词句的节奏更加明确和有力。
押韵和律呼的运用使唐宋词具有鲜明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唐宋词的韵律构造七绝和五绝的格律唐宋词中的七绝词和五绝词是最常见的格律形式。
七绝词的格律要求每句四个字,一句一韵,共八个字四个韵;五绝词的格律要求每句两个字,一句一韵,共四个字两个韵。
这种格律的安排使词曲的节奏明确,有助于形成音乐性和韵律感。
词牌和词调的配合唐宋词中的词调是唱词时的基本音乐形式,它与词牌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词曲的韵律结构。
每种词调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音调要求,词人必须根据词调的特点来选取合适的词牌。
词牌的不同会导致词曲的音乐性和韵律感有所不同,因此,词人在创作时需要根据词调的要求进行调整,使词曲更加协调和谐。
收稿日期:1998-03-05古诗唱和有制———读《唱和诗研究》李鼎文 【内容摘要】《唱和诗研究》一书从微观与宏观的结合中,对我国古代唱和诗的缘起、演变,特别是中唐以前唱和特点、体制,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在理论上有如下三方面的突破或创新:1.论证了中唐以前唱和诗“和意不和韵”的显著特点;2.揭示出古诗唱和中的特殊体制及一般规律;3.论定以中唐为界,唱和发生了由“和意”转向“和韵”的根本变化。
【关键词】《唱和诗研究》 唱和诗 和意 和韵【中图法分类号】I 207.22 十几年前,我曾特意写过一篇文章《阴铿的〈和侯司空登楼望乡〉诗》①。
为什么说是“特意”呢?因为当时我看到在有的论著、文章里,对这首诗不明究竟,别作新解,当成阴铿在“思乡”,所思又是他的远祖旧籍“武威姑臧”(即今甘肃省武威市);说诗人竟不顾及诗题,不理睬“和”字的存在,不懂得“侯司空”(侯安都)②写过《登楼望乡》诗,而阴铿此诗是在代侯安都抒发思乡之情的道理。
而且,仅就此诗而言,前代学者选注它,也弄错了意思。
比如《古诗笺》③的笺注者闻人,用了毕生精力笺注清初王士所选辑的古诗,其中五言诗部分卷十二,选入了阴铿这首“和”诗。
闻人氏将诗中“石门”这个地名,当成甘肃临洮境内的石门山,误解为阴铿“思归故土”而想到“临洮之石门”。
由此一例可见,古诗中的唱和体诗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讲究,应该如何理解,等等,这些问题好像不单单是今天的一些学人不大明了,就是前代学者也会弄错。
几年以前,赵以武同志就唱和诗作了专题研究,并撰写出《唱和诗研究》的书稿。
现在,甘肃文化出版社印行了这部学术专著。
我以为,这是一部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第一,充分而具体地论证了中唐以前唱和诗“和意不和韵”的显著特点。
“和意不和韵”这句话,是清代诗论家贺裳在他的诗论著作《载酒园诗话》里对古诗唱和特点的概括。
这个概括很准确,可惜贺氏强调得不够,而且也没有进一步加以证明,因而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唐宋诗词中的意象与韵律特点唐宋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之作,其中的意象和韵律特点是其独特之处。
唐代诗人革新了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宋代诗人强调意境和情感表达,二者都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
一、意象特点唐宋诗词的意象多以自然景观、人生百态为素材,特别注重对细节和感官的描写,通过对具体事物和情感的刻画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多样化的意象特点。
1.自然景观意象唐宋诗人极力追求自然之美,对自然景观进行细腻的描绘,使诗歌充满了生机和动态。
如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通过描写雨后空山的景象,以及月光和清泉的映照,表现了惬意舒适的生活状态。
2.人物意象唐宋诗词中的人物意象既有现实的,也有传说中的,以及作者塑造的虚拟人物。
作者通过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描写来表达其观点和态度。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通过写草的枯荣和归宿,表现了人的无常和命运的变幻,同时表达了对离别的悲伤和祝福。
3.动物意象动物是唐宋诗人普遍采用的意象素材之一,其体态、性格、习性等都可以被赋予象征意义。
例如,李白的《将进酒》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高天原,拂帘床,千里江山,鹰犬空。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通过将黄河比作飞升天空的“龙”,表现了唐代士子贺新郎不畏威权,追求自由的精神。
二、韵律特点唐宋诗词的韵律特点主要表现在平仄、押韵等方面。
平仄指诗句中音节平和不平和的配列关系,表现为平声与仄声的对立。
押韵则是指诗句中用音相同或相近的字眼,使结构更加紧密。
1.平仄规律唐诗和宋词的平仄规律不同,唐诗句式复杂,平仄变化频繁,有更多的调子。
宋词则比较简单,平仄比较规律,调子较少。
例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落日熔金,一江春水向东流。
中唐审美趣味与诗风的变化1、由外拓到内敛。
盛唐诗歌意境及其艺术风貌:阔大、外展,具有雄浑与明朗之美。
中唐:情感基调郁闷低沉,意境狭窄内敛。
例一:刘长卿《岳阳馆中望洞庭湖》:万古巴丘戍,平湖北望长。
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
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
孟浩然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澎湃动荡、大气磅礴,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之吞吐宇宙、笼盖古今,都是刘诗所难以企及的。
例二:贞元、元和时期,孟郊、贾岛以及李贺等一批苦吟诗人转向对幽微、昏暗、无力、狭小的欣赏,境界更加狭促、内敛。
孟郊:少年出门将诉谁,川无梁兮路无岐。
(《出门行》)其一)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
(《赠别崔纯亮》)孟诗中写孤独141次,苦愁134次、哭泣泪花126次、悲43次、寒54次、老残64次、枯28次、暮26次。
元白的新乐府诗是外向型的。
“质而径”、“直而切”、“核而实”,成了真人真事的通讯报道。
这种具体、细致、真实的诗歌,很难产生宏大的气象与壮阔的境界。
卒章显其志的议论也破坏了境界。
白居易后期的诗歌:皆寄怀于酒,或取意于琴,闲适有余,局促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圈子之内。
2、由天然到锻炼。
盛唐:天然浑成,清秀自然,表现出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
中唐:注重修饰锻炼,体现了中唐诗人对人工美的刻意追求。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由盛转衰,诗坛也失去了盛唐的蓬勃气象。
这一时期的诗歌,其情感基调是徘徊惆怅,哀怨感伤;其艺术风格或高雅闲淡,或雕琢炼饰;其审美趣味由外拓趋向内敛,由昂扬趋向低沉,由浓郁趋向高秀。
中唐时期“创新”与“求变”是其诗歌的主要创作趋向,中唐的社会背景(如藩镇割据、朋党之争、科举考试的弊端以及用人制度诸因素),为诗人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促使不同群体形成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
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1)以白居易和元稹为首,包括李绅、王建、张籍等人在内,倡导新乐府的创作,要求“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揭露中唐社会政治的各种弊端,反映时弊民疾,在诗歌形式上只要求浅显平易通俗自然,他们的创作在当时乃至以后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宋诗词的音乐性与韵律探讨Introduction唐宋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璀璨的一笔,它们以其精巧的表达和优美的语言成为经久不衰的艺术品。
然而,除了文字之外,唐宋诗词还融入了音乐性和韵律,使其更具有灵性和感染力。
本文将探讨唐宋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以及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Body1. 节奏感和音律诗词创作中的音乐性首先表现在其节奏感和音律上。
唐宋诗词的句子往往贴近自然语言的节奏,在表达思想的同时展示了一种韵律美。
作者巧妙地运用字、音、声、韵等元素,使得诗词朗朗上口,富含旋律感。
2. 象声美与音韵美唐宋诗词中的音乐性还表现在其对象声美和音韵美的追求上。
通过对自然界的细腻描绘和音韵的精准运用,诗人们将自然万物赋予了生命和声音,使诗词充满了音乐的魅力。
3. 音调与声腔唐宋诗词的音乐性也体现在其音调和声腔的把握上。
诗人们在创作中注重音节的选择与运用,使得诗词的语言具有一种节奏感和音乐感。
同时,在朗诵中,诗词通过声腔的演绎,进一步展现了独特的音乐美感。
4. 和谐的韵律唐宋诗词的音乐性还体现在其和谐的韵律上。
诗人们常常运用押韵和对仗,使诗句之间产生一种声音的共鸣和呼应,形成了诗词独特的韵律美。
这种韵律美与音乐的和谐相得益彰,使人陶醉其中。
5. 调度与旋律诗词的音乐性还体现在其调度和旋律上。
唐宋诗词的创作借鉴了音乐中的调式和旋律结构,使诗句的语调和音调更具有层次感和变化。
这种调度与旋律的运用,使诗词的音乐性更加突出,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享受。
6. 音乐与诗词的相互影响唐宋诗词的音乐性不仅仅是借鉴了音乐的元素,而且与音乐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影响关系。
唐宋时期的音乐风格和诗词创作相互映衬,使诗词的音乐性和韵律更加丰富和独特。
7. 音乐在诗词中的应用在唐宋诗词中,音乐被广泛地应用于创作和演唱中。
一方面,唐宋诗人常常借助音乐的美感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他们也常常将音乐与诗词相结合,进行合唱或伴奏,使诗词更具音乐性。
陈新根内容摘要:唐代的辉煌表现在诸多方面,而其中诗歌的兴盛尤为突出。
在这里,本文无力亦不敢妄对煌煌大唐各个时期的诗及诗人有何指评,只能借用当时诗人的名句为题目,以此来简介一下唐代四个不同时期诗人诗作的不同特征。
关键词:唐代诗人诗作特征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创造了激情与荣耀的时代。
其绚丽的光芒照耀至今。
它的辉煌表现在诸多方面,而其中诗歌的兴盛尤为突出。
在这里,本文试图借用当时诗人的名句为题目,以此来简介一下唐代四个不同时期诗人诗作的不同特征。
一、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初唐,约从唐建国始到唐贞观年间,是一个新陈代谢、渐入佳境的过渡时期。
被誉为"初唐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是这个时期的代表诗人。
除此还有张若虚、陈子昂等人。
他们的诗一反前人轻浮柔弱的风格,扩大了诗歌题材的领域,给后世很大的影响。
这时的唐诗,正如新春刚刚动绿的梅柳,清晨海天之际初现的霞蔚。
二、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伟大诗人李白神游八荒气吞天地的诗作,我认为是领悟唐代诗歌特别是盛唐诗歌最好的注解。
盛唐大致指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唐代宗大历前这段时间,在诗的王国里,群星闪耀,风云翻卷,江流浩荡。
这是唐诗的极盛时期。
其标志是:1、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巨匠型诗人、被誉为诗坛上最伟大的双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相继出现。
2、创作出千古绝唱,堪称顶级一流的大诗人层出不穷,各领风骚。
3、这个时期诗歌体派纷呈,尤其是带有中国诗歌普遍性主题和意义的边塞诗、山水田园诗诗等大量涌现,并形成带有个人风格的诗歌流派。
同时,各种诗歌的体式也臻于定型成熟。
4、后人所评唐诗中为压卷力作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出自盛唐诗人之手。
具体的说:李白的诗,代表着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
王昌龄、高适、岑参等人的边塞诗把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得高昂激越。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高适《送浑将军出塞》)"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诗。
唐代诗歌不仅在数量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而且在诗歌形式、技巧、艺术手法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以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为主题,深入探讨其中的内涵与外延。
一、自然描写和人文关怀的交融唐代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自然描写和人文关怀的交融。
在唐诗中,自然景色是诗人们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们不仅崇尚自然,而且善于观察自然现象,从中获取灵感。
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置身于自然之中,感受自然之美。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其中的“离离原上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句,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的变化和生命力。
与此同时,唐代诗人也表现出高度的人文关怀。
他们把人的生命与自然融合在一起,将自然景观赋予了深刻的人文意义。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诗人在雨中感到了生命的喜悦,他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相通。
这种打通内外、上下的视角是唐代诗歌的重要艺术特点之一。
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自然唐代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自然。
唐代诗人常常在自然景观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大自然与心灵结合,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诗人以壮观的自然景色作为背景,引出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意境,表达了人生的追求和升华,情感真挚自然。
唐代诗人也善于描绘生活景象,表现爱情、友情、亲情等情感,常常展现出真挚情感与自然景色的有机结合。
例如新乐府诗《长恨歌》,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情厚爱和废后之痛与长安市井的喧闹、延庆宫的冷落、瑶台的空阔等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哀婉动人、催人泪下的感觉。
三、技巧多样,艺术表现形态非常丰富唐代诗歌技巧多样,艺术表现形态非常丰富,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意不和韵”:试论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与体制● 赵以武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唱和诗的数量不少,作者大多是当时诗坛上的高手。
从唱和关系及其诗作里,我们能够发现诗人间交相往来的线索,了解到彼此因时因事触发的感受。
这对知人论世是很珍贵的资料,于文学史研究很有价值。
但是,我们以往对这类作品不大重视,迄今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无人问津;释解引用中唐以前的和诗时,沿袭旧说,讹误相传,亦无人在意。
本文旨在证明:唱和诗以中唐为界,前后的面目迥异;中唐以前的唱和诗是“和意不和韵”的。
一“唱”(亦作“倡”)、“和”的本意在声不在意。
所谓“唱”(倡),指发声而歌,即领唱;所谓“和”,指“声相应”(《广韵》),即跟着唱。
虽然当初“唱”“和”时就有歌词(即诗),但是歌词本身的意义并非紧要,而演唱歌词的曲调才起着限制作用。
到了汉末,诗坛上出现了不入乐的文人诗,此后赠答、拟古、同题(包括联句)一类的作品随之产生,抒情言意成了主旋律。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既与赠答等体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新体式,即唱和体也就应运而生了。
唱和诗不再受音乐支配,抒情言意却有讲究;“唱”、“和”的本意发生了转移。
后写的和诗情意要受先出的唱诗所咏的制约。
也就是说,写诗唱和中,就和诗而言,要“和意”。
所谓“和意”,是指和诗作者要从原唱作者的角度立意。
和诗主要是写原唱之意的,理解古代(中唐以前)和诗,必须联系原唱及其作者,不能孤立看待;如果将和诗仅仅当成作者自己在那里自抒其情,自写其意,自道其事,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下面,我们就来阐释这个道理。
根据笔者的考察,唱和诗始见于东晋末年,是陶渊明首先写开的。
陶渊明之前,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没有唱和诗 。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庐山脚下度过的。
他生活的时代,正值江南因西晋永嘉之乱后,“遗声旧制,莫有记者”,“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宋书・乐志一》);流行的吴歌、西曲也没有入乐,还是“徒歌”,或者刚刚“被之管弦”(《晋书・乐志》)的赏试而己。
因此,音声唱和旧制不可能在江南东晋一代沿用。
“设雅乐”、“撰立新哥(歌)”(《宋书・乐志一》),是刘宋王朝建立以后的事。
而陶渊明本人“不解音声”(《宋书》本传),他写了几首和诗,也说明唱和不在声而在意了。
另外,陶渊明居处的庐山一带,为当时江南的佛教胜地。
佛经翻译中的前“偈”后“颂”,颇似唱和诗的格式,对唱和诗的出现也可能产生某种影响。
陶渊明写下了“和”刘程之、张野的诗,刘、张二人入庐山追随释慧远后,又写了“和”慧远的诗。
这些“和”诗以及释慧远的原唱诗,今存可见,说明唱和诗首先在庐山上下写开,既与陶渊明倡先有关,又跟佛教传译活动的影响有联系。
陶渊明有一首和诗,题为《和刘柴桑》。
这首诗自宋代以来,诸家注释中分歧很大。
关键在于:诗中“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二句,该如何作解?一种意见说,“弱女”是喻酒之薄的,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沈德潜《古诗源》主之;另一种意见说,全诗是写刘程之的,“弱女”当然也是讲刘程之那面的情形,吴瞻泰《陶诗汇注》出之。
这两种意见长期相持不下,至今仍各执一词。
例如:王瑶《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赞同“喻酒”说,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赞同“写刘”说。
其实,两说都是从陶渊明一面孤立作解,严格讲,都不能成立。
因为此诗是一首“和”诗!既是“和”诗,是“和”刘程之的,则刘程之先曾写过一诗,诗虽不存,但不能忽略。
和诗得和意,陶诗是从刘诗而来,写的就是刘诗中的情事,而与陶渊明自身无关。
所谓“写刘”说,大体也是这样理解的,但同样犯了“喻酒”说的错误,为了绕开陶渊明多子的障碍,因而只能说是猜测求解。
陶渊明写诗“和”刘程之、张野时,这两人还没有入庐山事释慧远。
东晋元兴元年(402)七月,刘、张二人参加了庐山举行的建斋立誓仪式,开始成为佛教徒。
释慧远写了一首《游庐山》诗(又题《庐山东林杂诗》),刘、张二人分别写了《奉和慧远(游庐山)》诗。
这三首唱和诗俱存可见。
慧远原唱诗中明出“有客独冥游”,说明他游山没有随从。
那么,刘、张写作“和”诗,就不能理解成他二人陪同慧远游山以后而成自抒自写之作;游没游庐山,对他二人无关紧要,都可以写“和”诗,而且写的正是慧远诗中的情理,与他二人没有多少关系。
东晋末年在庐山一带由陶渊明等人开始写作的唱和诗,显著的特征就是:和诗对原唱来讲,是和意的。
这在整个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相沿未变;北朝及隋代唱和,是因为南人入北后兴起并渐盛起来的,也没有变;初、盛唐诗坛受南朝、隋代传统影响,诗人间唱和一仍旧制。
但是,现存这期间写成的中国典籍,没有记载唱和诗特点的有关文字可参见。
中唐时期,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写出的《文镜秘府论》一书里“地卷・八阶”记曰:和诗阶。
……染墨之辞不异,述怀之志皆同,彼此宫商,故称相和。
《文镜秘府论》就是一部专论我国南朝以降、中唐以前骈俪文学的著作。
它对和诗特点的概括,值得我们重视。
“染墨之辞不异,述怀之志皆同”,主要讲唱和诗在反映内容上的特征:和诗即事、抒情、写意,应与唱诗相一,和诗作者需要设身处地,从唱诗作者的角度着笔。
“彼此宫商”,则是讲唱诗与和诗在声韵上应该有区别。
唐以后诗论家,对中唐以前唱和诗的特点也有一些重要意见。
如:赓和之诗,当观元(原)诗之意如何(元·杨载《诗法家数·赓和》)。
盛唐人和诗不和韵(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和韵联句”条注语)。
自作诗与和人诗,体因不同。
唐贤和诗,必见出和意(清·黄生《杜说》)。
古人和意不和韵,故篇什多佳(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补遗“和诗”)。
以上这些言论,其实与《文镜秘府论》中的概括,从精神上讲,是一致的。
用贺裳的话来总结,中唐以前的和诗是“和意不和韵”的。
为了证明这一点,下面我们抽查一下唱和诗俱存可见的例子。
先看南朝梁代萧绎与阴铿、朱超之间的唱和诗。
湘东王萧绎之作为《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阴铿写了《和(登百花亭怀荆楚)》,朱超写了《奉和(登百花亭怀荆楚)》。
阴铿的“和诗”为人注意,笺释时不顾萧绎的“原唱”诗,误以为阴铿在怀念荆楚故土亲人,似乎也可通。
其实,萧绎“原唱”诗吟咏情事,有本事可稽。
据《南史・萧续传》所载与《通鉴》卷一六○摘引,萧绎在梁大同五年(539)之前出任荆州刺史期间,曾与一位宫人李桃儿打得火热。
这件风流韵事影响到他继续留任荆州的位置,而且他不得己,还是将带回京城的李桃儿打发回了荆州,自己被改派到江州任职。
但是他仍怀恋着李桃儿,“登百花亭怀荆楚”,实际上“怀”的是男女私情。
阴铿、朱超二人的“和”诗,也是讲湘东王萧绎忆“阳台”及两地“春心”之情的,跟他二人毫无关系 。
唱和之间、两首和诗之间,用韵各异。
再看盛唐诗人贾至与王维、岑参、杜甫之间的唱和诗。
贾至原唱诗《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王维、岑参、杜甫各有“和诗”。
这四首唱和诗,在通行的《唐诗三百首》里,就能找到。
以“早朝大明宫”为题唱和,这是唐乾元元年(758)二月肃宗在收复长安后正式当政的盛典之后。
贾至在唐玄宗入蜀时就是中书舍人,现在玄宗退位,肃宗登基,他又留在肃宗身边,继续做中书舍人,这使他很兴奋。
这次大明宫盛典活动中,贾至作为中书舍人,在朝堂司宣奏之事,陪随肃宗左右,很活跃,也感到很光彩。
事后,他写诗言志抒情,“剑佩”二句表现自己得意的感受,“共沐”二句稍带对“两省僚友”劝勉。
写和诗的三人,王维新获职任太子中允,加集贤殿学士,属五品;岑参在中书省任右补阙,从七品;杜甫在门下省任左拾遗,从八品。
他们在大典中不可能接近皇帝,“绛帻”“剑佩”仍是讲贾至的身份,身留御香,诗为珠玉,也是奉承贾至的;而所写由原唱而来,其情其意不脱摹拟贾至诗的痕迹,不是从各自参加早朝的角度自抒其情的。
很显然,三首和诗是和原唱之意的。
至于用韵情形,唱、和之间各不同韵,也是清楚的。
问题是,现存中唐以前诗作,不少作品只见和诗,看不到原唱诗。
据笔者统计,唐以前作品,和诗可见390余首,原唱仅有130余首。
初、盛唐诗作里,也有这种情形。
那么,这类和诗怎么解呢?道理一样。
因为和诗题目中一般要出以原唱作者的姓名或职衔,大多数作品还有原唱诗题,因而据此仍能追索到和诗所咏的内容。
例如,阴铿《和侯司空(登楼望乡)》诗,题中“侯司空”,是指南朝陈代前期的司空侯安都,他写过一首《登楼望乡》诗,据《陈书》本传,元嘉元年(560)五月间,侯安都的父亲死于家乡始兴内史任上,陈文帝将侯安都从湓城前线召回京城建康,却没有准许他回乡奔丧;侯安都因有“登楼望乡”之举,并写诗抒发了自己“思归”之情、“伤心”之意。
阴铿诗正是设身处地表现侯安都丧父而不得南归的特殊感情的,而且是从侯诗(已佚)生发而来的,即和其意的。
清人闻人亻炎在《古诗笺》里注笺此诗,误以为阴铿自己无端“忆家园”而“思归”,因从阴铿是“武威姑臧人”的记载着眼,将诗中“石门”注为兰州附近的石门山,干脆不着边际。
这就是因为不明和诗要和意的特点而造成的。
解和诗,首先要追寻“原诗之意”;“原诗”即便不存,“原诗”作者即便不知,也要从“和意”的角度去看待独存的和诗。
这一点很重要。
庾信由南入北后,写了大量和诗,能找到原唱的很少,但均需从“和意”的角度理解。
如《和赵王(送峡中军)》是写宇文招由成都入峡参预讨击信州蛮的战事,《和乐仪同(苦热)》是写乐逊于湖州任职期间炎夏难耐的感受,《和刘仪同臻》是写刘臻南下广陵时的所见所感;如果理解成庾信本人下过三峡、到过湖州、南抵广陵,那就毫无根据了。
初唐诗人杜审言有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很有名气,诗中“宦游人”不指杜审言自己,而代称陆元方,全诗的“惊春”之感乃“陆丞”原唱诗《早春游望》中抒写的主题,杜诗是和诗,在和其意而已。
总之,中唐以前的和诗均是“和意”之作。
理解这些和诗,绝不能孤立地从和诗作者一面作解,仅仅由字面上笺释附会。
宋以后特别是清代学者注解古和诗,一概不去联系原唱及其作者,因而造成张冠李戴的误解。
这一误解相沿而用,又为当今绝大多数研究者不加思索地接受,注释、鉴赏,乃至作为考察作者生平资料加以引用发微,都很不准确。
尽管和诗“和意”的这一特点,清代的诗论家指出过,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无人理识,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以讹传讹的怪现象。
中唐以前的唱和诗,“和意”而外,“不和韵”的特点也很突出。
前面我们引用过的唱和诗互见的例子,能够证明这一点。
所谓“彼此宫商”,就是强调唱和之间要避韵不犯。
现存唱、和诗对应情形里,一般来讲,一唱一和不犯,一唱数和也不相犯;即便是长篇转韵的唱和,同样遵循这一限制。
比如:齐代萧子良与谢月兆、沈约、虞炎、柳恽唱和《经刘王献墓下》,梁代萧绎与萧纲、萧纶、萧祗、庾信唱和《后园作回文》,是一唱数和各不相犯的例证;梁代萧子云与萧纲、萧绎唱和《春别》,王褒与萧绎、庾信唱和《燕歌行》,隋代杨素与薛道衡、虞世基唱和《出塞》各二首,唱与和、和与和之间,转韵之间,均互不相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