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城市经济地理区位
- 格式:pptx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29
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1、经济活动的内容:包括所有的产业2、经济活动的区位:经济活动在什么地方发生(where)、为什么会发生(why)、现状是什么(what)、今后如何变化(how)等问题。
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产业间、企业与区域间、区域间协调问题。
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
第6 讲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第一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掌握)(一)区位1、定义:区位是人类活动(或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内涵:区位是个非常抽象又很难解释的概念。
区位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3、与位置、生态位、区域概念的区别(1)位置: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相关事物的位置。
位置的内涵没有区位丰富。
(2)生态位:动植物占据某特定场所称为生态位。
(3)区域:不同尺度的空间概念。
(二)区位理论1、几个重要的概念(1)区位主体和区位客体①区位主体:指从事经济活动行为体。
经济地理学所指的区位主体主要是指区域中经济活动部门(企业、产业)。
②区位客体:区域地理自身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客体与区域条件相对应。
(2)区位条件和区位因子①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
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
⏹由于区域之间存在广泛的差异,使得人类经济活动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地球的表面,而是仅仅在局部地点(场所)上进行。
②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类型运费因子成本因子非运费因子经济因子收入因子区位因子非经济因子图2.1 工业区位因子(转引自坂本英夫,浜谷正人编著.最近的地理学.p.40,图1.13)③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的区别⏹区位因子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即生产者(或企业)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域(场所)而言的,区域(场所)不同,生产条件不同。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城市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人口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约60多亿。
时间上:J型曲线,持续性、阶段性、增长性,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快,发展中国家增长慢●影响人口增长直接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经济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上层建筑领域(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影响人口增长根本原因: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地区差异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差异:●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2、发达国家地区之间也略有差异(1)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0.1%) 即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人口连续多年负增长的欧洲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德国等。
零增长:希腊、葡萄牙、波兰、奥地利(2)日本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左右,也很低。
经济地理学导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经济地理学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现象,还为我们提供了改善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条件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研究领域,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1.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经济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
经济地理学将经济活动分析作为空间分布,考察生产要素、产业、交通运输、市场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配置和变化。
2.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经济地理学涵盖了广泛的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2.1 区位理论与区位分析区位理论研究了企业选择区位的原则和决策过程,以及区位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区位分析则通过对地理环境、交通网络、市场需求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评估和比较不同区位的优劣条件。
2.2 区域经济发展与不均衡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了不同地理区域内的经济活动、产业结构、收入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和变化。
不均衡发展分析了这些差异的原因,探讨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和协调发展。
2.3 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经济和社会结构从农村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和城市功能等方面的变化,揭示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4 地理空间分析与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分析利用统计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地理环境、交通网络、市场需求等进行定量分析,为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和决策提供支持。
3. 经济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经济地理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提供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决策支持:3.1 区域规划与发展战略经济地理学可以通过研究区域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市场需求等因素,为政府制定区域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它也可以评估和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潜力,为投资和产业布局提供参考。
注会《审计》知识点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优秀版注会《审计》知识点: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知识点: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在集团审计中,审计风险包括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可能没有发现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存在的错报(该错报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以及集团项目组可能没有发现该错报的风险。
集团项目组应当:(1)在业务承接或保持阶段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包括集团层面控制;(2)了解合并过程,包括集团管理层向组成部分下达的指令。
一、集团管理层下达的指令为实现财务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集团管理层通常对组成部分下达指令。
这些指令具体说明了对包括在集团财务报表中的组成部分财务信息的要求,通常采用财务报告程序手册和报告文件包的形式。
注意:报告文件包通常由标准模板组成,但通常不采用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和列报的整套财务报表的形式。
二、舞弊注册会计师需要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针对评估的风险设计和实施适当的应对措施。
三、集团项目组成员和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集团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包括舞弊风险)的讨论项目组关键成员需要讨论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并特别强调舞弊导致的风险。
参与讨论的成员还可能包括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
四、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的程序集团项目组应当对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获取充分的了解,以足以:(1)确认或修正最初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2)评估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集团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
在了解集团及其环境、集团组成部分及其环境的基础上,集团项目组应当制定集团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集团项目合伙人应当复核集团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城市与环境2.1 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张家口市第六中学高一地理导学案2013年3月班级姓名2.1城市空间结构导学案一 (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及城市区位的概念。
2、掌握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3、学会城市区位选择的方法。
[重点、难点]1学会城市区位选择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
[自主学习]1.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2.区位是指。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和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
3.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是。
4.从自然地理区位因素的地形方面考虑: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大多分布在;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如:。
山区的城市一般沿着分布,如:。
5.从自然地理因素的气候方面考虑:世界的城市大多数分布在降水适中,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地区和沿海地区,城市分布特点是:。
而荒漠干旱地区,由于过分;高纬度寒冷地区,由于过分;热带雨林地区,由于过分;这些地区城市分布特点是:。
6.河流对城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防卫功能的区位选择;两条河流的汇合处,如等;河流的入海口处,如;,如英国的伦敦;,如江西省赣州市。
7.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的空间关系。
这些经济事物有、、、、、等。
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的改善和的变化而变化。
8.邻近矿产资源地,有利于形成。
如煤炭工业城市有:;钢铁工业城市有:;石油工业城市有:。
交通也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分布:邻近或者,有利于形成口岸城市。
邻近多条铁路,尤其是铁路交汇处,有利于形成。
如株洲、石家庄的形成与运输有关;扬州、济宁的是古运河的开辟而形成的。
另外,还有港口城市、边境城市。
9.政治文化地理因素也会影响城市的区位。
地位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如华盛顿、巴西利亚、堪培拉、伊斯兰堡等。
宗教圣地:如。
10.城市空间布局特点:(1)。
(2)。
(3)。
(4)等。
11:城市区位的选择简单来说:(1)避开;(2)码头应建在河流岸处;(3)地基要优于土质地基,天然土要优于人工土。
经济地理学与高中地理第三章区位因素联系经济地理学与高中地理第三章区位因素联系一、引言地理学是一门描述和解释地球上人类活动的学科,它关注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过程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
经济地理学则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地球上的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第三章主要讲解了区位因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区位因素的性质、核心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等内容。
本文将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地理学与高中地理第三章区位因素的联系。
二、经济地理学与区位因素的概念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研究经济活动的学科,主要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球上的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区位因素是指一个地方或者一个地区能够与其他地方或者地区进行经济活动和交流的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
三、经济地理学与区位因素的联系1. 经济地理学对区位因素的研究经济地理学通过研究各种区位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通过对区位因素的分析,经济地理学可以指导政府和企业制定科学且效果良好的区域发展战略。
2. 区位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区位因素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地理位置优势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地理位置劣势也会限制经济发展,因为它可能导致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问题。
3. 区位因素对核心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经济地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核心地区,它是一个区域中经济发展最为先进、具有较高经济增长率和较好经济基础的地区。
核心地区的形成与发展与区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核心地区通常有更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其交通和通讯便利,可以更好地连接其他地区,形成一个经济繁荣的中心。
同时,核心地区的形成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政府政策、产业发展等。
四、经济地理学与高中地理第三章区位因素的联系1. 区位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高中地理第三章讲解了区位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区位因素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2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2.1 复习笔记一、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1.区位与区位理论(1)区位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区位理论①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
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②区位理论有两层基本涵义:a.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即在区位主体已知的条件下,从区位主体本身的固有特征出发,分析适合该区位主体的可能空间,从中优选最佳区位;b.空间区位已知,根据该空间的地理特性、经济和社会状况等因素,研究区位主体即人类活动的最佳组合方式和空间形态。
③根据其产生与发展的先后,区位理论可以分为古典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a.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初,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
b.现代区位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以艾萨德的《区位与空间经济》和贝克曼的《区位理论》为标志,并扩展到地理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学的一些领域。
2.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1)区位条件区位条件即区位本身具有的条件、特点、属性、资质。
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
区位条件包括主要区位条件和次要区位条件。
(2)区位因子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包括经济因子和非经济因子。
二、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1.土地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土地主要是通过自身的特性及其所处经济区位对经济活动发生影响。
土地的自身特征包括空间位置、与其他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土地的形态以及土地的地表物质构成等。
(2)土地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①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如农业生产活动。
②土地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如工业、交通以及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等。
在这种土地利用形态中,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决定性的作用。
在城市内部,由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地租的差异性,城市内部土地利用呈现显著的圈层分化(图2-1)。
地理必修二会考复习资料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 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世界人口增长呈“J”型;衡量人口增长快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衡量人口增长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经济越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越高,人口增长越慢妇女就业状况越好,出生率越低一般的宗教,都不反对人口增值3、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4、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5、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6、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1.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生存层面。
2、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容纳的合理人数,数值小于人口容量,发展层面。
3、环境承载力:资源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和经济规模。
木桶效应中,木桶的各个木板,一般开说,人口容量的数值是木桶的短板、4、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1.3 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1.4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文化背景与人口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初婚年龄:早婚早育,人口增长快婚姻关系稳定程度:离婚率高,出生率低2、宗教:不反对人口增殖二、中国文化与人口1、生育观: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2、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3、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第二章城市与环境2.1 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产业活动;乡村:从事第一产业活动一、城市区位分析1、区位:包括地理位置和与周围事物关系两层含义2、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①在临近河流、湖泊、海洋的地方;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有利于形成城市。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 (1)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10)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5)第一节城乡空间结构一、城乡土地利用1.城镇和乡村(1)城镇土地利用①含义:指城镇中工业、交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绿化等建设用地的状况。
②作用:反映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2)乡村土地利用①作用: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况。
②特点: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占有较大比重,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相对分散。
二、城乡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区(1)形成:在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形成不同性质的功能区。
(2)类型: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功能区等。
(3)主要类型及作用——城市核心区域特征⎩⎪⎨⎪⎧高楼大厦林立,公司总部云集作为城市经济枢纽和观光购物区域商贸服务业发达土地利用集约,地价房租甚高人流汇集,交通繁忙2.城市空间结构(1)形成:不同性质功能区的布局与组合。
(2)表现⎩⎪⎨⎪⎧较小城市:同心圆状、扇状和条带状较大城市:多核心状、棋盘格状等(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政策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类型⎩⎪⎨⎪⎧密集型:街道式、团块式和棋盘格式等分散型半聚集型4.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意义(1)能够集约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节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提高这些设施的运行效率。
(3)促进城镇与周边地区和谐发展,减少城镇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4)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居民营造温馨的生活氛围和丰富的文化空间。
三、城乡区位分析1.区位的含义:指某一事物的地理位置,又指该地理事物与其他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2.城镇(1)特点: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高度集聚的聚落。
(2)地位:是一定区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
(3)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①自然地理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环境复习训练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考点一:城市功能结构1、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城市都是非农业人口的聚居地2、城市形态的类型:[记忆]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山区或河网密集区:受河谷、河流被迫延伸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河流交汇处举例成都、西安,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安康重庆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一定城市空间的,形成功能区。
4、各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也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界线不明显)5、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解析A.区:承租能力强,用地规模,多分布在市区(中央商务区——市场最优型)或交通干线沿线及附近(交通最优型)B:区:最主要功能区,占地面积大。
普通住宅区与高级住宅区有发展的趋势,后者主要分布在郊外便利,环境的地区。
C:区:承租能力差,多分布在城市地区,要考虑对外联系,资源的分布状况,并要考虑方向、河流流向等对环境的影响。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决定于各种功能活动的能力。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与的距离,②交通的性,A. 同心圆模式:主要考虑对地租的影响。
(小城市或早期城市的基本模式)B. 扇形模式。
附近地租相对高,,功能区沿布局。
C. 多中心模式:(大型城市)形成若干次级中心:1)次级中心多形成与交通干线汇合处2)次级中心可成为城市新的。
典例题1 右图中①区皆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应成为区;若②为批发和轻工业区,③④⑤中为高级住宅区、为低级住宅区;⑥和⑧区中,区最可能为重工业区。
典例题2读“某城市空间结构图”,回答问题。
1)该城市的空间结构模式是( )AB C图2 图1 城市土地利用A.同心圆模式 B.扇形模式 C.多核心模式 D.田园城市模式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③是低级住宅区 B.②是高级住宅区C.④处宜布局钢铁工业 D .⑤处宜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典例3.读“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图”,回答1)①处的地租为()元/平方米A.大于400 B.300~400 C.200~300 D.小于2002)①处形成商业区,主要原因是()A.工业发达B.交通便利C.水源充足D.环境优美3)关于图中②③处等值线外凸的分析有错的是:A.地租受与市区距离影响B.当地地租水平偏高C.地租受交通通达性影响D.沿河地区地租水平偏高典例4.图5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