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10-11-运动与心肺机能——心血管
- 格式:ppt
- 大小:19.02 MB
- 文档页数:62
名词解释:1、兴奋—收缩偶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09、112、乳酸矛盾现象:高原服习后大肌肉群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少的现象。
09、10、11、123、运动单位:一个人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094、阈刺激: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09、115、超量补偿:训练课后若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机体结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能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做“超量补偿或“超量恢复。
07、09、10、116、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产生兴奋,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使心脏的活动不致于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
097、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即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汞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098、身体素质: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质。
099、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
09、10、1110、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实在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09、10、11、1211、青春性高血压:儿童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性成熟时期,由于性腺与甲状腺分泌旺盛,同时血管发育落后于心脏,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07、10、1112、窦性心率:特殊传导原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细胞且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博点,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率。
运动生理学可出问答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点章节1、3、10非重点章节6、8、9、12、13、16(9、12见论述题章节)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终板电位。
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2、肌丝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
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运动生理知识点总结一、运动生理的基本概念运动生理是研究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生理功能的变化和调节机制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代谢和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和适应机制等。
通过对运动生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理特点,为运动训练、康复和体育竞赛提供科学依据。
二、运动与心血管系统1.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主要包括:①心率的增加和心排血量的增加,使心脏对运动的需氧量增加;②血管扩张和收缩,使血压和血流量得到适当的调节,以满足运动时各组织和器官的需氧量;③血液循环的调节,通过心血管系统对血压的调节,使血液在运动中向肌肉组织和皮肤等进行分配,以保证足够的氧气和养分供给。
2.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适应经常进行适度运动能促进心血管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①心脏和血管的功能得到改善,心脏肌肉的收缩力和心肌耐力增强,动脉壁的弹性和内皮功能得到保护;②心脏和血管的形态发生改变,如心脏肌肉增厚、室壁扩张等改变,动脉壁增厚、血管内径扩大等;③心肺适应能力增强,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如心肌肉纤维数量增加,肺活量和呼吸频率得到提高。
三、运动与呼吸系统1.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以适应身体对氧气的需求;②吸入气量和排出气量增加,以提高肺功能的利用率;③肺泡通气量增加,以提高肺泡对气体的交换效率。
2. 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经常进行适度运动能促进呼吸系统的适应,主要表现在:①肺的功能得到改善,如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增大、肺泡通气比例增加等;②呼吸肌肉的功能得到改善,如肋间肌、横膈膜等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得到增加;③呼吸中枢和神经控制的适应性增强,使呼吸在运动中能够得到更好的调节和控制。
四、运动与肌肉系统1. 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提高,以适应不同强度、不同时间、不同速度和不同动作模式的运动;②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协调性得到改善,以适应不同形式和不同负载的运动;③肌肉的代谢和适应得到改善,如糖原和脂肪的储备量增加、氧化酶和线粒体的活性增强等;④肌肉的结构和功能得到改善,如肌纤维的数量和直径增加、肌肉的弹性和柔韧性增强等。
运动生理学(全集)运动生理学(全集)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生理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运动对各个器官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健康和体能的影响。
本文将全面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实际应用。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1.1生理学基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它涉及生物体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
运动生理学作为生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1.2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代谢、肌肉生理、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神经生理等方面。
这些原理构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础,并指导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部分:研究领域2.1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它涉及运动时人体能量的产生、转化和利用过程。
研究能量代谢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及运动对人体能量需求的影响。
2.2肌肉生理肌肉生理是研究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功能的学科。
它涉及肌肉的结构、收缩机制、适应性变化等方面。
肌肉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肌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肌肉功能和力量的提升。
2.3心血管生理心血管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心脏的功能、血管的调节、血液循环等方面。
心血管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2.4呼吸生理呼吸生理是研究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肺部的功能、呼吸调节、气体交换等方面。
呼吸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适应性变化。
2.5神经生理神经生理是研究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它涉及神经元的传导、神经调节、神经适应性等方面。
神经生理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运动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认知功能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3.1运动训练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运动训练领域。
通过了解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可以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运动表现。
大一运动生理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运动生理学概述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的学科。
它涉及到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影响,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和适应能力的作用。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对于我们正确进行运动锻炼、提高运动表现和预防运动损伤都非常重要。
二、心血管系统的适应1. 心血管系统是指心脏和血管组成的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身体各个部分,以及将代谢产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运动可以使心脏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心肌增厚、心脏容量增大、心肌收缩力增强等,从而提高心脏的泵血能力。
2. 运动也可以改善血管的功能和结构,增加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的能力,促进血管扩张,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肌肉系统的适应1. 肌肉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也是能量的主要消耗者。
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肌肉可以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包括肌肉纤维类型的转变、肌肉截面积的增大、肌肉收缩力和耐力的提高等。
2. 运动还可以促进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和降解,维持肌肉组织的正常代谢平衡,预防肌肉损伤和肌肉萎缩。
四、呼吸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提高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长期运动训练还可以增加肺泡表面积和弹性,改善气体交换,提高氧气的摄取和二氧化碳的排出能力。
2. 运动还可以增强呼吸肌肉的协调性和稳定性,提高呼吸肌肉的耐力,减轻呼吸困难的感觉。
五、神经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表现。
长期运动训练还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突触的形成,增强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适应能力。
2. 运动还可以调节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增加神经递质的敏感性,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
六、内分泌系统的适应1. 运动可以促进内分泌系统的平衡,增加激素的分泌和敏感性,调节能量代谢和体液平衡。
2. 运动还可以降低胰岛素的抵抗性,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
《运动生理学》试题总结运动生理学是生物学和体育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
通过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身体的运动机能和健身锻炼的原理。
以下是我在学习《运动生理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试题总结。
一、基础知识题1、什么是运动生理学?答案:运动生理学是生物学和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学科,它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
2、请列举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物质?答案:人体所需的三大营养物质是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
3、什么是基础代谢率?如何计算?答案:基础代谢率是指人体在静止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计算公式为:BMR(男) = 66.5 + 13.8x体重(kg) + 5.0x身高(cm) - 6.8x年龄(岁);BMR(女) = 665.1 + 9.6x体重(kg) + 1.8x 身高(cm) - 4.7x年龄(岁)。
二、运动与身体健康题1、长时间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什么身体反应?如何避免?答案:长时间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过度疲劳和肌肉酸痛。
避免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运动量,适当休息和补充营养。
2、运动前为什么要进行热身运动?答案:热身运动可以增加身体温度,提高肌肉弹性,预防运动损伤。
3、请简述有氧运动对身体的好处?答案: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减少体脂,改善心理健康。
三、运动与疾病预防题1、什么是骨质疏松症?如何通过锻炼预防?答案: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骼疾病,表现为骨密度下降,易发生骨折。
通过锻炼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2、如何通过饮食预防心血管疾病?答案:合理安排饮食,控制总热量和脂肪摄入量,增加水果蔬菜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和糖类的摄入量,多食用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蛋白、低血糖指数的食物,如鱼类、坚果、鳄梨等,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同时,适量饮酒也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以上是我学习《运动生理学》时总结的一些常见试题。
体育专业—我的笔记(1)运动生理学作者;体育人个人网站,一路小跑绪论: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五、生殖第二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各种物质在不断转换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状态。
这种平衡状态称为稳态。
稳态是一种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一方面是代谢过程使稳态不断的受到破坏,而另一方面机体又通过各种调节机制使其不断的恢复平衡。
一、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二、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三、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四、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知识点内容: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运动生理学文献综述运动生理学是一个涉及身体运动与生理学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1. 运动与肌肉功能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对肌肉性能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提高肌肉最大收缩速度,而短期训练则能提高肌肉耐力。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这些研究为制定运动训练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全民身体素质。
2. 运动与心肺功能该领域的研究关注运动对心肺系统的改善作用。
一项研究显示,长期有氧运动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如血压、血脂和血糖等。
另一项研究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最大摄氧量,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和爆发力。
这些研究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3. 运动与免疫系统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冒的发生率。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过度运动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感染的风险。
这些研究为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
4. 运动与骨骼健康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提高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的风险。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促进骨骼生长和发育,有助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这些研究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5. 运动与心理压力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过度运动会导致心理压力增加,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研究为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6. 运动与衰老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运动对衰老的影响。
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有氧运动能够延缓衰老过程,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高强度间歇训练能够提高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循环机能在教资体育笔试考试中,是一个高频考点,通过对历年教资真题的解析发现,几乎每年都会有涉及,只是分值各不相同,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必须要对该知识点有一个更清晰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对这个知识点所涉及的各种题型的考察。
循环机能隶属于运动生理学范畴,它包括心血管循环以及呼吸机能等相关知识,但是在考察的时候主要还是以基础知识为主,比如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的生理特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等等。
由于心血管循环机能和心肌的生理特性等考察相对简单,这里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这一知识点,主要包括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
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一)心输出量的反应运动时,由于心交感神经活动加强,心迷走神经活动减弱,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搏出量增加。
另外,骨骼肌节律性收缩的静脉泵作用和呼吸运动的加强等也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使搏出量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大幅度增加。
运动中动用心率贮备是心输出量调节的主要途径,充分动员心率贮备可使心输出量增加1.5~2倍,而动员搏出量贮备可使心输出量增加一倍左右,故一般人剧烈运动时的心输出量约为安静时4倍左右。
长期从事耐力训练的运动员,心率和搏出量的贮备比一般人多,运动时的心输出量可比静息时增加7~8倍。
(二)血液的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地分配给身体的各个器官。
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发生重新分配。
运动的肌肉和心脏的血流量显著增加,不参加运动的肌肉以及内脏器官的血流量减少。
运动初期皮肤血流减少,随着运动的持续进行,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促进散热。
如人体在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骨骼肌的血流量接近安静时的20倍,88%的心输出量流向了运动的肌肉,心脏的血流量亦增加了5倍。
(三)血压的反应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和运动的方式、强度、时间等因素有关。
绪论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
适应性和生殖.2当运动生理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在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肌管系统P20(1)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状结构。
(2)肌浆网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他们也相互沟通但不与细胞外液沟通(3)肌浆网和终池的作用:通过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和再聚焦,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
(4)横管系统的作用:当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位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2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组成3细胞间的兴奋传递一种是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另一种是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
4肌丝滑行学说: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行,结果相邻的各Z线相互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5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6骨骼肌的物理特性: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
弹性: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
粘滞性: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8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的重量成为该人的绝对力量9相对力量:某人的绝对力量被他的体重除。
10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1肌肉类型的划分:【1】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
绪论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统原系磷性质代谢代谢无氧 速率g/s56kj 快代谢无氧 •(中中g/ 29.3代谢有氧g/s(15kj力爆发 小 大耐力 好 差代谢有氧 高 低代谢无氧 低 高度疲劳不易易度管密微血多少直径维的肌纤 细 粗度体密线粒 多 少性酶活ATP低 高蛋白肌红高低颜色红白第二章:能量代谢一、合成ATP 的三种途径及比较: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稳定性。
运动生理学!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实验性科学。
2、深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为深吸气量。
3、心力储备: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4、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通气/血流比值。
5、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主要是线立体内)彻底氧化成H2O和CO2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6、乳酸能系统: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的过程中(又称糖酵解),再合成ATP的能量系统。
7、血压:是指血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8、视野:单眼不动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9、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单位时间(秒)内最快呼出的气体量占总呼出气体量的百分数。
10、渗透压:高浓度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
11、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12、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13、前庭功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14、运动性疲劳: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点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状态。
15、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练习时,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内,人的机体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提高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16、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
17、超等长练习:肌肉在离心收缩之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的力量训练方法。
如多极跳、深跳等。
18、速度: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
运动生理知识点概括总结首先,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着显著的影响。
当人体进行运动时,心脏的收缩速度和力度会增加,以满足全身组织对血液的更大需求。
同时,运动可以促进血管扩张,增加血液的流动,提高心脏和血管的工作效率。
这些变化使得运动者在运动时能够更有效地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到肌肉组织中,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其次,运动对呼吸系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运动时,呼吸将会加快和加深,从而提高肺部的氧气摄入量。
此外,运动还能够增加肺泡的扩张和气体交换的效率,使得运动者对氧气的利用率更高。
这些变化可以提高肺部的功能,使得运动者在运动时能够更好地应对氧气需求。
其次,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运动时,肌肉会收缩和放松,以完成身体的运动。
运动的持续时间和强度会影响肌肉的疲劳程度,长时间的运动会导致肌肉疲劳,而适当的休息会有助于肌肉的恢复。
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肌肉的生长和增强,使得运动者的肌肉更加强壮和持久。
最后,运动对代谢系统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运动过程中,身体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运动状态,这就需要大量的糖分和脂肪来提供能量。
因此,运动会促进新陈代谢的加速,燃烧更多的脂肪和糖分。
此外,运动还能够改善体内的新陈代谢废物的排泄,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平衡。
综上所述,运动生理学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变化和适应,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和代谢系统等。
了解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为我们进行科学合理的运动提供依据。
同时,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身体的生理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运动相关的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因此,加深对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和理解,对于促进个人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体育运动解剖学《心血管系统》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统由心和血管组成,血管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
心是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枢纽,是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并且具有重要的自分泌、旁分泌和内分泌功能。
心脏有节律地收缩与舒张,不停地将血液由动脉射出,由静脉纳入,保证血液在心血管内连续不断地做定向流动。
机体各个系统及皮肤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实现营养物质的送达和代谢废物(液态和气态)的排出。
二、心心位于胸腔之内、两肺之间,约2/3位于人体正中线左侧,1/3位于人体正中线右侧。
心脏连有大血管,主要有上、下腔静脉,左、右肺静脉,主动脉和肺动脉等大血管。
心的外形近似前后略扁的倒置圆锥体。
心分为左半心和右半心两部分,左半心分为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半心分为右心房和右心室。
两半心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分开,互不相通。
左半心内流动的是动脉血,右半心内流动的是静脉血,心房与心室经房室口相通。
三、血液循环路径动脉由心室发出,是运送血液到全身各部位的血管,动脉在到达身体各部位的途中不断发出分支,越分越细,最后在组织与细胞间移行为毛细血管。
静脉是引导血液流回心房的血管。
毛细血管是连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管径平均为7~9μm的极细微血管,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数量极其丰富,几乎遍及全身各处。
毛细血管壁极薄、通透性强,血液在毛细血管内流动缓慢,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进行物质和气体交换。
动脉血含氧较多,含二氧化碳较少,呈鲜红色;静脉血中含较多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呈暗红色。
血液由心室射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回到心脏,循环不止。
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种循环同步进行。
(一)肺循环(又称小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再经各级分支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血液与肺泡内的气体进行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最后经肺静脉出肺,进入左心房。
肺循环的特点是路径短,只通过肺部,使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运动科学中的生理和运动技能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运动科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人体运动的生理和运动技能。
通过深入探索生理方面的知识和掌握运动技能,人们可以提高运动表现,并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
本文将着重介绍运动科学中的生理和运动技能,并探讨它们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一、生理方面的研究运动科学中的生理研究是指通过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来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机能和变化。
生理学的研究重点包括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代谢系统的影响等。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
1. 心血管系统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着重要影响。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心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心肺耐力,增加心脏容量,降低血压,减轻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2. 呼吸系统运动对呼吸系统也有显著的影响。
适宜的运动可以有效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肺活量和氧气摄取能力。
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呼吸道通畅度,预防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3. 代谢系统运动对代谢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方面。
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脂肪氧化能力,促进脂肪分解和利用,减少脂肪堆积。
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加糖原储存和利用,促进糖代谢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二、运动技能的发展除了生理方面的研究,运动科学还涉及到对运动技能的研究和发展。
运动技能是指经过训练和练习后,人们在特定运动项目中所表现出的技术和技能。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运动技能。
1. 灵敏性灵敏性是指身体对外界刺激的迅速反应能力。
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的灵敏性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篮球、足球等需要快速的反应和灵活的身体控制。
通过适当的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2. 身体控制力身体控制力是指在运动中对身体各个部位的精准控制能力。
例如,体操和花样滑冰等项目对身体的控制要求非常高,需要运动员准确地控制身体的姿势和动作。
运动生理学1. 引言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身体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反应的学科。
它涉及到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神经系统等多个生理系统的影响和调节机制。
本文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以及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2.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2.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身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的学科。
它研究的范围包括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等生理系统的影响,以及适应性变化和调节机制。
2.2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人体在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运动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
研究对象包括运动的心血管生理、呼吸生理、肌肉生理、神经系统生理等。
2.3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
实验研究通过对运动过程中的生理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来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观察研究则通过对大量运动者进行长期观察和调查,来了解运动对身体的长期影响。
3. 运动对身体的影响3.1 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运动能够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加,心跳加快,提高心肌的耐力和心脏的功能。
此外,运动还能降低血压,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3.2 呼吸系统的变化运动能够提高肺活量和肺功能,增加肺泡表面积和肺血流量,提高肺部气体交换效率。
运动还能增强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呼吸节律。
3.3 肌肉系统的变化运动能够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促进肌肉的生长和修复。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肌肉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降低肌肉损伤和酸痛的风险。
3.4 神经系统的变化运动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改善神经肌肉的联系。
运动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血液供应,增加神经营养物质的传递和代谢。
4.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心脏健康,降低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运动还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运动还有助于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