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上)》考试指导
- 格式:doc
- 大小:72.50 KB
- 文档页数:5
1. 针刺麻醉真的有效果吗?请结合信号检测论分析“针刺麻醉”说,并设计一个实验进行验证?2.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该故事说明了什么心理现象?请参照心理学研究的整个程序(查阅文献——实验研究——形成理论——深入研究——实际应用及理论校正),概述对此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步骤。
3. 有一个问题儿童比尔特别能哭闹,父母亲想了一切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只得带他去见了心理医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后,小比尔竟真地不再哭闹了。
有研究者猜测是成人的注意强化了比尔哭的行为,心理医生在治疗期间可能只是采取不理会比尔的哭声的做法,比尔就改掉了爱哭的毛病。
如果你是研究者,你会采用怎样的实验设计来验证这一假设?4. 假设有一个研究计划:去图书馆抢占一张桌子,并且抢到空桌子后还要通过非言语、非暴力的手段尽可能地去阻止其他人在你身边的空座位坐下来。
按照这个计划,你去图书馆将书、衣服以及其他的东西摊在桌子上,你希望这样可以阻止他人在你旁边坐下,坚持了15分钟,有人坐到了你的旁边,这时你的研究结束了,请判断这是一项实验吗?为什么?5. 假设有一个研究者想要比较游泳和跑步的减肥效果。
他找来两个肥胖的人作被试,首先用一架最大量程为300磅的台秤称他们的体重,发现两个被试的体重正好都是300磅。
然后,这两个被试开始减肥计划,一个通过跑步减肥,另一个游泳。
几个月后,两个人又一次用同一架台秤称体重,结果发现两个人的体重都是250磅。
研究者认为两个人都减重50磅,因此断定跑步和游泳的减肥效果一样好。
请问该研究可能存在什么问题?6. 要在一个实验中测定30个学生记忆无意义单词的能力,自变量是每个项目被诵读的次数,一次或五次,请分别采用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进行实验,并说明可能出现的问题。
7. 为了测定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个体空间情况,实验分别选择一个面积为10米×l0米及20米×20米左右大小的空教室(或大厅)实施实验,准备一把量程大于2米的米尺。
实验指导操作手册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分院(系、部):教育学院教研室:特殊教育课程名称:实验心理学授课班级:2012级特殊教育专业主讲教师:唐健职称:讲师使用教材:《实验心理学》邯郸学院制《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大纲心理实验导论教学时间:1学时。
目的:1、了解心理实验的基础知识2、了解心理测验的基本知识3、掌握心理实验报告的撰写格式与方法内容:1、心理实验的基础要求:(1)复习或预习(2)安排和指导(3)规则(4)实验记录(5)实验仪器2、心理实验中的道德要求(1)正确对待被试(2)正确对待实验结果3、心理实验中的变量与变量控制:自变量、因变量、变量控制4、心理实验中的主试与被试5、心理测验的功用6、心理测验的实施(1)防止滥用心理测验(2)严格按测验条件施测(3)正确解释测验结果7、心理实验报告的撰写(1)题目(2)正文: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程序、实验结果、实验结论或讨论(3)参考文献(4)附录实验一绝对感觉阈限的测定目的:测定手心触压觉两点阈,学习使用最小变化法。
器材:JGW—B心理实验台操作箱单元,两点阀测量计。
步骤:1.主试事先拟好实验顺序。
刺激的两点距离从0--10毫米,渐增系列和渐减系列的起点应略有变化,并对被试保密。
2.被试、主试先练习实验5次,被试坐在心理实验台被试位置,将左手伸入操作箱套袖式测试口,手心向上平放在测试板面上,主试用两点阈测量计的两脚沿身体纵向(即手指方向)垂直地,轻轻地(皮肤变形要小,以被试能明确感觉到触觉刺激为准)同时落在被试地手心上,并且两脚对皮肤的压力相等,被试若明确感到是两点接触皮肤,就报告“两点”,否则就报告“一点”(练习结果不记录)。
3.正式实验,主试按事先拟好地刺激系列的顺序呈现刺激,若被试反应为“一点”则在记录表上记“一”,“两点”则记“+”。
要求每一系列都得到被试“一点”和“两点”这样两种报告,即做渐增系列时,当被试第一次报告“两点”:做渐减系列时被试第一次报告“一点”之后,此系列方可停止,然后进行下一系列。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课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考生在复习准备中要把握重点,捋清复习思路,这样才能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打好基础。
下面是凯程教育整理的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希望大家认真应对接下来的复习。
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重难点(3)四.心理物理学方法(一)阈限的测量感觉阈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另一种是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操作定义:绝对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差别阈限: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强度之差;1)极限法又叫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基本概念:不肯定间距Iu:上限与下限之间的距离;Iu=Lu-Ll主观相等点PSE:不肯定间距的中点;PSE=(Lu+Ll)/2差别阈限DL:取不肯定间距的一半,或上差别阈限与下差别阈限之和的一半。
误差方面极限法进行实验时,被试主要产生习惯误差和期望误差,还会偶尔产生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这两种系统误差。
习惯误差:被试因习惯于由原先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觉或感觉状态,而对新的刺激作了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低;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高;期望误差:被试因过早期望将要来临的刺激而导致错误的判断;在递减系列中---使阈限偏高,在递增系列中--使阈限偏低;采用递增递减交替进行的设计能抵消这两种误差,并且递增递减的系列要保持数量一致。
练习误差:由于实验的多次重复,被试逐渐熟悉了实验情景,对实验产生了兴趣和学习效果,导致反应速度加快和准确性逐步提高的一种系统误差。
可能使阈限降低;疲劳误差:由于实验多次重复而发展的疲倦或厌烦情绪,导致被试反应速度减慢和准确性逐步降低的一种系统误差,可能使阈限升高;随着时间的进展,练习可能使阈限降低,而疲劳可能使阈限升高。
为了平衡这两种误差,最小变化法的递增与递减,采用ABBA 法,交替进行;注:分清差别阈限的上限和上差别阈限的区别?差别阈限的上限:在递减系列中,最后一次“+”到非“+”之间的中点为差别阈限的上限,即Lu;上差别阈限:等于差别阈限的上限减去标准刺激的值:DLu=Lu-St具体测定方法:见实验心理学P2342)平均差误法实验规定以某一刺激为标准刺激,然后要求被试调节另一比较刺激,使后者在感觉上与标准刺激相等。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1、实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对实验心理学有突出贡献的心理学家:(1)费希纳:(1801~1887)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家、实验美学家。
他是实验心理学奠基人和实验美学的创始人。
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1、联系心理与物理世界 2. 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创立了实验计量心理学(2)冯特:研究贡献:1. 冯特倡导以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3. 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开创的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现实的人类心理。
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
(3)艾宾浩斯:研究贡献: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1. 开创性地采用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2. 作为记忆研究的开山鼻祖,为记忆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奠定了根基。
3、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1)脑功能成像技术(2)元分析:元分析是对已有研究结果的总体分析,也有人称为“总分析”。
元分析运用了测量和统计分析技术对分别进行了的一些实验或研究进行定量化的总结,找出一组相同课题研究的结果所反映的共同效应。
元分析的特点: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元分析的步骤:1、以往研究的检索2、研究的分类和编码3、研究结果的预测效果量=(实验组的因变量平均值-对照组的因变量平均值)/对照组的标准差4、分析与评价(3)反应时新法(4)实验性分离第二章1、除科学方法之外,还有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权威、先验、注意凝聚2、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自我校正3、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霍桑效应、实验者效应、安慰剂效应(2)统计回归回归假象指在许多测量情景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与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些,低分组的得分高些。
五、名词解释 (每小题5分,共20分)1.再认法:把已学习过的项目与未学习过的项目,按随机方式混合起来,逐个呈现给被试,或整个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指出哪些是已经学习过的。
2.知觉恒常性: 当观察条件变化时,对该物体的知觉倾向保持不变,以同样的知觉经验感知这个物体。
3.环境特点自变量:进行实验时环境的各种特点,如温度、是否有观众在场、是否有噪音、白天或夜晚等等,都是环境特点自变量。
4.主试:主持实验的人,向被试发出刺激,通过实验收集被试的反应。
六、设计题(13分)1.设计一项实验,证明准备时间对反应时的影响。
准备时间为1秒;1.5秒;2秒。
七、图表题(12分)图中实线与虚线对比可以说明什么问题?八、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1.简述加工层次记忆理论的两个要点。
(1)记忆的久暂不取决于时间,加工层次才是决定的因素。
(2)记忆依赖于提取(测验)与加工(学习)的一致性,提取线索是否有效由已记住的信息来决定。
也就是说,后来的提取过程与早先的加工过程越一致,回忆的成绩越好。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举一例说明。
3.信号检测论实验中击中和虚报的含义是怎样的?4.什么是避免失败的动机?2006年北京自考实验心理学试卷一、单选(1*10)1、在记忆实验中时间作为自变量,是属于(B)A刺激特别自变量B环境特点自变量C被试特点自变量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2、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一致性,是指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是相近的,它测量的是因变量的(A)A信度B效度C敏感性D高限效应3、斯蒂文斯在制定比例量表时应用的方法是(B)A差别阈限法B数量估计法C最小变化法D恒定刺激法4、邓德斯C反应时又叫(D)A基础反应时B简单反应时C选择反应时D辨别反应时5、在做选择反应时的实验时,选择反应的数目要和辨别的刺激的数目的关系是(C)A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比辨别刺激的数目多B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少于辨别刺激的数目C选择反应时数目一定要等于辨别刺激的数目D选择反应时数目要和辨别刺激的数目每次实验时都不一样6、闪光融合频率是人眼对刺激的(D)A空间辨别特性B适应特性C颜色辨别特性D时间辨别特性7、吉布森在用视崖测量婴儿的深度知觉时,他选择的婴儿具有深度知觉的指标是(B)A婴儿向视崖深的一边爬B婴儿向视崖浅的一边爬C婴儿向妈妈站的那边爬D婴儿向妈妈相反的方向爬8、在排除视觉的条件下,同时刺激皮肤上的两个点,被试能觉察到两个点的最小距离叫两点阈限。
实验心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一、 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 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 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 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 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 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 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0111]《实验心理学》第一次作业[单选题]2.在"汉字材料的性质对视觉短时记忆广度影响的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A:汉字材料的性质、短时记忆广度B:汉字、视觉C:影响、记忆广度D:记忆广度、材料性质参考答案:A[单选题]7.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是:A:因变量B:控制变量C:自变量D:相关变量参考答案:C[单选题]3.在平均差误法中,测量分配的标准差大,说明被试的辨别能力:A:好B:中等C:差D:等于零参考答案:C[单选题]4.1885年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学者是A:韦伯B:费希纳C:斯蒂文斯D:艾宾浩斯参考答案:D[判断题]8.信号检测论的优点是能有效鉴定人的辨别能力的高低。
参考答案:错误[单选题]6.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中心问题是:A:阈上感觉的测量B:阈限的测量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D: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参考答案:D[单选题]1.在"女生学习效率日与周节律实验研究”中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是:A:女生、学习效率B:时间、学习效率C:日节律、周节律D:女生、日与周节律参考答案:B[判断题]9.实验的效度一般是指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参考答案:正确[单选题]5.在用最小变化法测量阈限的实验中,当递增系列的阈限大于递减系列的阈限且差异显著时,可以断定被试存在:A:练习误差B:习惯误差C:期望误差D:疲劳误差参考答案:B第二次作业[单选题]3.恒定刺激法实验中,刺激的最大强度和最小强度要达到它被感觉到的概率分别是:()A:高于95%和低于5%B:高于75%和低于25%C:都约为50%D:低于5%和高于95%参考答案:A[多选题]1.下列因素中,对实验的内部效度有影响的因素有:A:成熟B:统计回归C:前测D:被试的亡失E:实验程序的不一致参考答案:ABCDE[多选题]2.用最小变化法测量绝对阈限时,会产生的误差有:A:时间误差B:习惯误差C:空间误差D:期望误差E:顺序误差参考答案:BD[多选题]4.反应时间的测定方法主要有:A:相加因素法B:相减法C:量表法D:开窗法E:平衡抵消法参考答案:ABD[单选题]9.在反应时间实验中,被试有时会以牺牲准确率为代价去换取反应速度,有时则会以牺牲反应速度为代价换取准确率,这种现象称为:()A:速度与准确率分离B:速度与准确率权衡C:快速高错D:眼手干扰参考答案:B[单选题]6.反应时间是指:()A:反应的连续时间B:刺激呈现的时间C:反应的潜伏期D:被试对时间的估计参考答案:C[单选题]7.制作顺序量表的方法有:()A:对偶比较法和等级排列法B:数量估量法和分段法C:差别阈限法和感觉等距法D:变化法和恒定刺激法参考答案:A[单选题]8.心理物理学方法的中心问题是:()A:阈上感觉的测量B:阈限的测量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D: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参考答案:D[多选题]5.下列方法哪些是研究长时记忆的方法:A:自由回忆法B:再认法C:节省法D:知觉辩认参考答案:ABC第三次作业[单选题]6.如果要学生完成两套测验,以考察做两套题的效果。
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B. 观察不总是可靠的C. 研究者具有主观性D. 实验法总是可靠的2.“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来的。
A. 1860B. 1862C. 1879D. 19173.“实验心理学”一词是冯特在他的()中首先提出来的。
A. 《感官知觉理论贡献》B. 《心理物理学纲要》C. 《实验心理学纲要》D. 《民族心理学》4.“O”变量又称为()变量。
A. 无关变量B. 额外变量C. 干扰变量D.机体变量5.广义的实验心理学也叫做()。
A. 人文心理学B. 科学心理学C. 实验心理学D. 实证心理学6.在实验心理学研究中,()技术是核心技术。
A. 观察B. 相关C. 实验D. 测量7.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称为()。
A. 自变量B. 因变量C. 额外变量D. 机体变量8.以温度、噪音、光线等作为自变量称为()自变量。
A. 刺激特点B. 环境特点C. 被试特点D. 实验特点9.从某种角度看,()研究正成为心理学研究中最有前途和最有应用价值的实验方法。
A. 真实验B. 非实验C. 实验室实验D. 准实验10.为了直接探明某种心理现象与其他心理现象或内外因素的因果关系,这叫做()。
A. 测验式实验B. 相关型实验C. 因素型实验D. 生态化实验1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方程式是()。
A. R=f(S)B. R=f(S,O)C. S=f(R)D. R=f(O)12.关于实验研究信度和效度的关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信度高,效度也高B. 信度高,效度低C. 效度低,信度也低D. 效度高,信度也高13.有效地控制额外变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研究的()。
A. 外部效度B. 内部效度C. 外部效度和内部效度D. 学术价值14.实验设计中主要应该根据()和实验要求的操作来选择合适的被试。
A. 实验者的工作精力B. 实验设备的台套数C. 实验最终目的D. 时间限制15.实验要求的精确性越高,样本数要求()。
实验心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属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条件刺激?A. 狗B. 食物C. 铃声D. 口水答案:C. 铃声2. 实验者想要探究是否存在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下列哪种实验设计最适合?A. 记忆实验B. 随机对照实验C. 特定情境实验D. 观察实验答案:C. 特定情境实验3. 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中,下列哪项属于自陈表达法?A. 观察行为B. 问卷调查C. 好友评价D. 实验观察答案:B. 问卷调查4. 以下哪个实验主要用于测量注意力的分配?A. 斯特鲁普实验B. 条件反射实验C. 朗格时间估计实验D. 梅格洛普凶具实验答案:A. 斯特鲁普实验5. 这个实验侧重研究个体对待不公平事件的反应,主要涉及到以下哪个概念?A. 认知失调B. 条件反射C. 集体认同D. 公平感答案:D. 公平感二、填空题1. 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人类行为背后的__________。
答案:原因/动机2. __________是指个体在认知收集、处理信息时的有限能力。
答案:认知资源3. 条件反射实验中,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__________来体现。
答案:反应/反应强度4. 在社会心理学实验中,实验者通过提供不同情境来观察个体的__________。
答案:行为/反应5. 注意力分配的效率可以通过__________实验来测量。
答案:斯特鲁普三、问答题1. 实验心理学与观察心理学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案:实验心理学以实验方法为主要手段,通过控制和操作变量来探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因果关系;而观察心理学则主要通过观察和描述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研究。
2. 试举例说明经典条件反射实验的基本过程。
答案:以“狗咬呼吸机”实验为例,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一:将一只狗接受实验训练,并记录其初始的唾液分泌量。
- 步骤二:在每次给狗喂食的同时,敲响铃声。
- 步骤三:重复多次步骤二。
- 步骤四:停止敲响铃声并观察狗的反应,记录其唾液分泌量。
郭秀艳《实验心理学》(人教版)笔记考点课后答案《实验心理学》(郭秀艳著,杨治良审订,人民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实验心理学经典教材。
作为该教材的学习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实验心理学》为主并结合其他实验心理学教材对本章的重难点知识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实验心理学》的课堂笔记,因此,2.精选考研真题,编写强化习题。
第1章绪论1.1复习笔记一、实验心理学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是在1879年,以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为标志。
现在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生之初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
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他们是:费希纳、冯特与艾宾浩斯。
(_)费希纳(G.T.Fechner, 1801 〜1887)1.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以及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方法,即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法,从而为实验心理学指明了方向。
他于1860年出版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奠定了实验心理学的基础。
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①费希纳定律的提出1860年,费希纳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生理,以探讨哲学心理学中身心关系的问题,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
其公式为:S=K logRo其中,S 为感觉到的刺激强度,R为实际刺激强度,K为常数,log为取对数。
费希纳定律表明:由刺激所引起的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
当刺激量越大时,产生一个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所需要的变化量也越大,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②费希纳定律的意义a.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 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考试大纲实验心理学(课程代码 02108)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特点实验心理学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专科)考试计划中的一门专业课,是在普通心理学之后,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的一门课程。
它将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为从事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普通心理学的课程里,学习了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实验心理学将要讲解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到的。
从中了解心理实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这也是本课程主要学习的内容。
第二部分课程的基本要求在了解经典心理实验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心理实验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同时了解经典心理实验多得到的结论。
以便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为将来学习本科的心理实验设计和认知心理学等课程,也为掌握心理实验的方法打下必要的基础。
1.了解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特别是了解额外变量及防止自变量混淆的方法。
2.了解心里实验中的组间、组内设计和混合设计以及因素设计。
3.非实验的研究方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心理物理学及其基本方法。
5.反应时及影响反应时的各种因素,认知心理学中的反应时实验。
6.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动机和心理语言学的经典实验研究的介绍,了解相关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同时不断总结心理实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在《普通心理学》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所以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必须学好普通心理学。
最好此前或同时学习心理统计,以便于理解本课程的内容。
本科的《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实验设计》应该在它之后学习。
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与考试目标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第一节心理实验中的各种变量第二节心理实验中的主试和被试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心理实验中各种变量,知道如何防止自变量的混淆。
了解主试在心理实验中的任务,知道如何编制给被试的指导语,以及怎样防止实验者效应。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什么是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沈阳大学心理学爱好者原创浙江大学2003年实验心理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实验者效应2.匹配法(matChing method)3.启动效应4.诱动现象5.听觉适应二、简答题1.如何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2.比较被试者内设计与被试者间设计的特点。
3.简述判断声源方向的主要线索。
三、论述题试比较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的优缺点。
七、实验设计某实验拟采用拉丁方实验设计探讨五种心理训练程序对某种技能学习成绩的影响。
现从5个群体中分别随机选取6名被试,并将实验分别安排在星期一、二、三、四、五进行。
要求:1.以不同群体为行变量,实验时间为列变量,设计出具体的实验方案;3.说明拉丁方设计的特点。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实验者效应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者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的特点相等的一种方法。
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和实验中要完成的作业具有高相关的特点,然后根据测量的结果把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的特点匹配成相等的。
此法理论上可取,实际很难行得通。
3.启动效应是指人在信息加工活动中,自身的知识、经验、期望以及上下文对加工活动产生影响,当人们产生某种期待时,这种期待将易化随后进行的加工。
启动效应又分为重复启动效应和间接启动效应。
重复启动即前后呈现的刺激是完全相同的。
间接启动除包含重复启动之外,还允许两刺激有所差别。
启动效应的实验为激活扩散模型提供了有利证据。
4.诱动现象又称运动幻觉或游动错觉,观察者与客体的相对空间关系的改变,或者两个以上的彼此空间关系的变化,可以引起诱动现象。
如自主运动、站台错觉、相对移动等等。
5.听觉适应持续的声音刺激引起听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
听觉系统一般对一个稳定声音的感受性在最初的1~2分钟内有所下降,而后很快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听觉适应特点在于它是一个平衡过程。
实验心理学重难点一.实验心理学概述(一)实验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从而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二)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略二.实验心理学的变量与设计(一)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其中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其中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实验法的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因此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实验法的缺点:①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②实验干涉程度高③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④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根据实验的条件要求严格程度分类: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下,对实验情境进行一定控制来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生活或工作情境比较接近,具有很好的推论性;实验室实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精确和严格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差异较大,推论性较差;(二)心理学实验中的变量及其控制1)自变量的种类与控制自变量: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自变量的分类:①作业变量(课题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如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又称机体变量,是指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如年龄、性别、血型、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特点、健康状况等;④暂时的被试变量,指通过主试的言语、态度以及用某些方法使被试的机能状态、特性等产生一时的变化,将这种一时的变化作为引起被试反应的自变量,如疲劳、焦虑等。
实验⼼理学复习资料实验⼼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字解释⼆、简答题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复习范围:第⼀章实验⼼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章实验设计第三章⼼理物理学⽅法第四章反应时间第五章视觉与听觉第⼀章实验⼼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实验⼼理学概述1.实验⼼理学的概念⼴义的实验⼼理学:指应⽤实验的⽅法研究⼼理现象和⾏为规律的科学,是⼼理学中关于实验⽅法的⼀个分⽀。
凡是⽤实验的⽅法揭⽰⼼理与⾏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实验⼼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理实验的⼀门科学,研究对象是⼼理实验的理论、⽅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理实验学”。
2.实验⼼理学的任务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 ⼼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种⽅法,是指对⾃然情境下的现象进⾏深⼊观察的⼀种⽅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研究单个或少数⼏个被试的观察法。
(注意⽆⼲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然状态下的⾏为,⽽采⽤的⼀种⽆⼲扰观察技术)(2)实验法:⼼理学研究的主要⽅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 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的进⾏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起耐⼼等待⾃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便得多;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使其重复产⽣,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致;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d. 实验者可以控制⼀切条件,使之恒定,⽽改变某⼀条件,⽤以观察试验结果。
常用的情绪研究方法有哪些?刺激—反应法,情绪诱导法,时间抽样技术注意在进行一些实验研究的时候,应该注意一些伦理问题?刺激—反应法:注意主观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尽量控制一些不必要因素,适当的控制人力物力时间抽样技术:要注意时间能否做到长期追踪被试情绪体验情绪诱导法:要注意研究的教室和角度和范式,要有筛选和掌控,要有不同的情境,还有个体的人格如何对情绪进行测量?请举例说明主观体验如形容词核对表面部表情,如早期的测量工具,三维模式图生理指标如脑电波情绪的生动性会影响个体的决策,当事件发生概率很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生动性的事件。
不同的归因会影响个体的情绪,根据原因的部位可控性和稳定性,请大家思考如何归因有利于个体的情绪刚成功时应多作稳定归因,当而失败时要多作不稳定归因。
在成败归因中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个体很少用个人特征来解释,而倾向于外归因成功,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确定,失败外归因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则是一种自我防卫,在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少他人成功对其带来的压力,如果他人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
经过视频课程学习,我们知道情绪和认知之间是相互作用,那么对于不同难度的任务,高中低和不同程度的机动水平,高中低什么样的情况下个体的表现最佳?高难度,低水平中等难度,中等水平低难度,高水平情绪的产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有哪些证据?先天解释情绪既有先天,也有后天,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在心理学中,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人们难过是因为他们哭,即先有生理上的反应,才有后面的情绪体验。
先天习得是哈洛实验的行为主义情绪系的论他证明了情绪具有先天的特性。
后天习得的是小艾伯特的恐惧习得实验,他证明了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后天习得。
习得性失助实验也支持后天习得。
有关情绪产生的理论有哪些?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坎农巴德学说的情绪理论阿诺德的情绪理论评定-兴奋学说沙赫特的情绪理论两因素情绪理论根据前景理论影响人们决策行为的影响有哪些?回避损失,参照效应,捐赠效应,决策权重,确定效应,虚假确定效应简述期望效应理论期望效应理论:决策者一般选择期望效应值最大的那个备择方案,期望效应值只是可以用备择方案的结果发生概率与该备择方案的效应之间的表示。
第7章知觉7.1 复习笔记一、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一)历史渊源1.直接知觉(direct perception):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
(1)格式塔心理学: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
(2)吉布森(Gibson,1950,1966,1979):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2.间接知觉(indirect perception):以Gregory为代表,认为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3.自下而上(bottom-up)和自上而下(up-bottom)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也称材料驱动加工(data-driven processing);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也称为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ually-driven processing)。
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二)直接知觉实验最关键的实验设计要点是排除过去经验对被试的影响。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的研究是吉布森和沃尔克(Gibson和Walk,1960)的视崖实验。
1.实验背景视崖实验的研究对象是深度知觉,这是知觉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研究领域。
2.实验方法(1)被试:6个月到14个月大的婴儿和刚出生的小动物。
(2)实验仪器:视崖(visual cliff),是一张高为4英尺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半边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半边的玻璃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
(3)实验操作:将婴儿放在视崖的中间,并要求他们的母亲站在视崖深的一端和浅的一端召唤他们,观察他们是否会跟着母亲的召唤,向“视崖”或“浅滩”爬去。
单选 10×2′=20多选 10×2′=20简答 5×6′=30图表分析题 1×15′=15设计题 1×15′=15一、自变量的操纵(一)自变量的种类1.任务变量:可以为定量的变量,也可以为定性的变量(如学习方法)。
2.环境变量:操纵环境因素的某个方面。
3.被试变量:包括暂时的被试变量。
(二)自变量的操纵1.建立自变量的操作定义:即根据测定它们的程序所下的具体、明确、直接可以操作的定义。
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1)确定自变量的范围(2)确定检查点的数量、间距:间距不要太小(起码大于差别阈限),但也不能太大。
检查点最少3个,一般3-5个。
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很多实验都需要一个仪器。
4.控制自变量呈现方式5.为什么要下操作定义,意义是(1)有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2)有利于研究之间的交流(3)保证研究的可重复性6.如何给一个变量下操作定义(1)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来描述(2)用可以记数的客观现象来定义(3)用评定的方法二、因变量的观测(一)因变量的种类(反映指标)1.反应的准确性2.反应速度(反应时)3.反应概率或频率4.反应的难度5.反应的强度6.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分数及评价者的评定分数(二)对因变量的控制1.建立反应的操作定义:如何观察,观察什么以及测量什么2.反应控制,指导语。
(1)指导语 含义:在实验前有主试向被试解释和说明的或是被试自己阅读的,关于实验如何进行,被试如何做反应以及在反应过程中应注意的文字说明。
(2)指导语 要求:①内容确定②简单明确③避免使用专业术语④标准化3.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1)有效性(效度)(2)可靠性(信度高)(3)敏感性:防止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4)容易观察(5)容易数量化4.反应指标的平衡: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操纵了自变量水平,对因变量变化不变化,或毫无关系。
三、额外变量(一)类型:(1)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2)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额外变量(3)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2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有:1、名词解释2、简答题二、重点复习内容1、实验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2)科学证据的标准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2)客观的(objective)3)系统的(systematic)4)经过控制的 (controlled)2、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
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什么要给变量建立操作定义。
1)经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操作定义化后,才能进行实验。
2)知道所用的定义,人们更容易重复结果。
3)再定义,看结果是否改变。
(3)心理学实验的评价:心理学实验的评价一般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的。
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信度可细分为不同类别,如复本信度、重测信度等。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
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
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等。
(4)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3、变量的类型与设计(1)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有哪些种类。
1)反应的准确性2)反应的速度3)反应的概率4)反应的强度5)测验分数、评定分数(3)额外变量的类型与控制额外变量的类型: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的设置、来自实验环境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主试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被试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的额外变量、来自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面的额外因素。
额外变量的控制方法:消除法;恒定法;随机法;匹配法;抵消平衡法;兼作组法;纳入因素法;统计控制法。
4、非实验、准实验:(1)非实验:是指在自然情境下观察个体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观察法和相关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观察个体在自然情境下的行为模式,描述行为发生的情形、条件等。
主要类型有无介入观察、介入观察两种。
在观察法中,反应性(reactivity)是需要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反应性是指因观察者的出现使得被观察者的行为发生了改变。
控制它的方法有:无干扰测量;适应;间接测量。
相关法主要被用来解释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大小,从两个变量相关程度的角度来描述变量之间的共变关系。
比如,人们研究吸烟量和肺癌的患病率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人们主要通过散点图和相关系数来描述两列变量的相关关系。
(2)准实验:包括单组设计和多组设计。
单组设计包括单组前后测设计、单组时间序列设计、单组相等时间样本设计;多组设计包括固定组比较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时间序列设计。
5、真实验(一)单因素实验设计(1)组间实验设计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每个(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单一水平的实验处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时间过长而使被试产生厌烦或失去兴趣;排除了组内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接受几种水平的实验处理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之间采用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组为等组被试;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抵消被试的反应倾向。
缺点:尽管对组间被试进行了匹配和随机化分配,但是分配给各实验处理的被试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的可能;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被试;组间实验设计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人力;被试匹配的过程有前提条件,即匹配过程不存在练习和迁移效应,否则匹配结果是不可靠的,而且匹配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组间实验设计消除误差的方法:完全随机化分配被试和等组匹配法。
(2)组内实验设计的优点在实验设计方面:只需要少量的被试就可以获得大量的数据;由于节省大量的被试;组内实验设计可以避免由于实验过程中练习因素的作用,导致的被试表现或成绩迅速提高的现象给实验结果带来的误差。
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每组被试接受的若干个实验处理之前,加入练习实验或准备实验,作为被试在正式实验前的准备(被试不知道是准备实验),在分析实验结果时,可以将这些数据作为练习实验结果剔除;组内实验设计适用于特殊被试群体的实验。
在结果的统计分析方面:可以避免由于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不等组对实验结果造成的不同影响,实验结果的差异更多地反映了实验处理之间的差异;组内实验设计获得的数据避免了被试的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产生的不利影响。
6、真实验(二)两因素实验设计(1)两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的基本特点1)研究中有两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于两个水平。
2)如果一个自变量有p个水平,另一个自变量有q个水平,实验中含有p×q个处理水平结合。
3)被试被随机分配给各处理水平结合,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处理水平结合(而不是一个处理水平)。
7、小样本研究(1)小样本研究的优势:小样本研究充分考虑到了被试的不同质;小样本研究是探讨稀有现象的有效方法。
(2)小样本研究的方法:实验组—对照组研究:实验组—对照组研究,有些研究中,科研人员真正感兴趣的是某组被试特定的心理机制,在这类研究中如果只包含一个被试组,即研究者感兴趣的实验组,则很难说明实验处理的效应,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途径是在实验中另外设立一个对照组,两组被试间除了在研究者感兴趣的方面存在差异外,其他方面尽量保持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实验中既包含实验组,由包含对照组的实验研究就叫做实验组—对照组研究。
单个案研究:单个案研究是小样本研究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研究中只有一个被试,所以有人把这类研究也称为N=1的实验研究。
个案的含义相对宽泛,既可以是以个人为单位的个案,也可以是以社会机构为单位的个案,还可以是以社会团体为单位的个案。
这类研究通过对个体被试的深入系统探讨,从中揭示出比较深刻的科学意义。
三、重点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变量(variable)2.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3. 信度((reliability)4. 科学欺骗(scientific fraud)(二)简答题1.心理学家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科研态度?2.分层随机取样是怎样选取样本的?3.在准实验设计中,单组设计包含哪些类型?4.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额外变量的来源有哪些?5.t-检验与方差分析有何差别?6.实验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7.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功能有哪些?8.在心理学研究中,组间实验设计的有何优点?四、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变量(variable)变量是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可变的事物的属性。
例如,身高、光的强度、呈现时间、性别、年龄、IQ值、学习成绩、距离。
2.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
3.信度((reliability)信度是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一致性。
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或可以再现的程度。
4.科学欺骗(scientific fraud)科学欺骗是指有意歪曲事例,包括捏造和篡改数据,即操纵结果以使之看起来更好,更有甚者,则完全伪造数据,所报告的观测结果根本不是实际做出来的。
(二)简答题1.心理学家应该持有什么样的科研态度。
1) 不确信的(uncertain)2) 谦虚的(open-minded)3) 可能犯错误的(fallible)4) 谨慎的(cautious)5) 有道德的(ethical)2.分层随机取样是怎样选取样本的。
它是随机取样的进一步形式。
它首先确定总体的层次,然后在每一个层次中随机取样。
总体的层次是指一个总体的被试的特点(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
3.在准实验设计中,单组设计包含哪些类型。
1) 单组后测设计2) 单组前测后测设计3) 时间序列设计4) 相等时间样本设计4.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额外变量的来源有哪些。
1) 实验仪器的性能与技术参数2) 实验环境3) 主试者4) 被试5) 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控制方面6) 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5.t-检验与方差分析有何差别。
t- 检验是只适应于检验两个平均数间的差异;它是平均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的检验。
而方差分析同时可以检验两个或两个以上平均数间的差异,并可以解释几个因素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它是把平均数间是否存在差异的检验→变异是否存在的检验。
6.实验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1879年,冯特(Wundt,1832-1920)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实验心理学诞生。
7.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设计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1) 使实验处理的变化最大。
2) 使实验误差变异最小化。
8.在心理学研究中,组间实验设计的有何优点?在组间实验设计中,由于每个(组)被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实验处理,在一个水平上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实验数据;能够单一水平的实验处理在短时间内完成,避免被试因为实验时间过长而引起厌烦情绪或失去兴趣;排除了组内实验设计中,由于被试接受几种水平的实验处理导致的学习迁移效应;不需要对不同实验处理之间采用平衡顺序误差的实验设计;通过不同实验处理组被试的匹配,降低实验处理组间的变异性,保证各实验处理组为等组被试;被试的随机化分配可以抵消被试的反应偏向。
说明:本考试指导只适用于201209学期期末考试使用,包括正考和重修内容。
指导中的章节知识点涵盖考试所有内容,给出的习题为考试类型题,习题答案要点只作为参考,详见课程讲义或笔记。
如果在复习中有疑难问题请到课程答疑区提问,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